Share |

擊球的發動機~撞擊!上集

擊球的發動機~撞擊

玩球桿與練動作也好多年了.對於擊球要產生的結果也慢慢研究出一些東西來.這些結果也讓我逐漸走向產品設計與研究開發的領域.這樣的經驗就讓我必須要去瞭解與分析擊球這個行為會得到與影響的結果.這也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的主題.所以當我們對這個狀況進行瞭解後自然能更清楚要如何進行提升與改善擊球狀況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因為我覺得很少文章或資料會去討論這塊,都對揮桿動作,球具,或球頭去討論.反而對於擊球這個主題所提的不多.這就是我希望就我所瞭解的區塊與大家分享與討論.
 
根據牛頓物理定律來說,物體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今天一個物體或人要產生移動或進行改變須要做功.要產生動能須要靠除了本身以外的物體去產生動能與能量.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要跑步,不是你自己本身去動作就可以跑得起來.你想想你光動你的四肢就能跑得起來或移動嗎?答案是簡單的不可能.你需要自己去產生動作同時要跟其它物體互動下才能產生動能與移動.所以你跑步肯定是腳踩地下去,然後讓身體產生移動.這個例子就已經說明了,你一個物體要產生能量是很困難.要產生大的能量一定需要其他物體配合下才能得到更大的作用力.這就是本文的主題.物體需要配合其它物體才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動能.這也帶到我們今天的主體,你的擊球一定需要兩個物體進行合作互動產生動能.
 
一個擊球簡單來說是由球桿與球兩個物體產生碰撞後才能讓球產生飛行效能. 而以球桿來說,它是由球頭,桿身,握把組成.再加上由人這個物體去使用球桿,運行球桿去得到擊球的這個結果.而嚴格來說,整個撞擊是由球與球頭這兩個物體進行互動的結果.當然球頭這塊的能量是由人的使用下讓這個球頭可以產生動能與能量再與球進行互動.當然人這塊我想主要以揮桿動作為主.這塊我就不去討論.對於球桿來說.因為握把,桿身與球頭的整體性,讓球頭在撞擊可以產生一定的能量再跟球互動.所以球頭是主要與球碰撞的主體,它本身的設計與結構就相當重要.但我個人覺得現在的球頭設計都太過於花俏與忘了它主要的功能與作用就是要跟球進行碰撞產生擊球效果.

雖然說桿身本身對於球頭碰撞的前後都是持續將桿頭進行推送的作用.它也是讓球頭產生動能的主要媒介.而現在的桿身不管是鋼管或是碳纖維材質都可以產生彎曲度與彈性效果.這就是它本身會產生作用力與能量的方式.這就是人將本身的能量傳送到球桿上會得到的效果,再藉由這些效果得到最後的擊球結果.而桿身能做到的事也是有限,比如它的彈性,它最大能得到的彎曲度與彈性效果就是一個範圍值.超過了就會彈性疲乏或無法得到應該有的彈性.所以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算你施力再大桿身能產生的彎曲度與彈性都有一個固定值或最大值.不需要刻意要去發力道將桿身的最大效果給得到.

另一個角度看桿身的作用,桿身的彈力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所以你不需要每次都要把吃奶的力氣給發揮或傳送到桿子上.因為桿身的彎曲範圍在可承受的範圍中都是差不多.這也是有一些球友他們輕鬆打擊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效果.因為你速度再快只要在桿子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桿身的彈性是不會以太大的差別.所以這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的一個基本觀念”請用腦子打球,別用蠻力打球”!這個觀念再配合上一個有效擊球需要將球碰撞在桿面的甜蜜點上,如此的要求更讓你需要重視如何去掌握你的整個揮桿路徑與操控球桿的技能.因為就算你將桿身的最大彎曲度給打出來但如果你的擊球碰撞的位置不是在甜蜜點上,這樣的效果跟另一位雖然沒有將桿身的最大彈性給發揮出來但他卻可以精準的集中桿面甜蜜點.而他所得到的距離效果會遠過於你.

我上面所使用的例子都是以同一款桿身,同一個重量,硬度規格與球桿設定規格去進行比較.可不是一個是R硬度,另一個是X硬度的差別.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一個觀念也是測試的一個結論.就是你的桿身重量是否會影響到你最後擊球距離?這點是沒有太大差別.這個差別就是讓你覺得輕的桿子會比較好加速你的使用操作球桿能力.但對於擊中桿面甜蜜點這個能力是沒有影響,反而會因為你的加速而影響到擊中桿面甜蜜點的比例.這點也是對一個對桿身彈力或是作用力的一個延伸討論,就是不管怎樣的桿身它如果是桿身在一個設定的長度,同一種材質特性下他能得到的效果是可控,也在一個範圍內.不會有太大驚人的落差.

這點也很清楚地說道一個觀念,就是不管你這桿身多貴,你可以得到的距離效果是可掌握.他與一般桿身最大的差別在於一些細節上的表現程度.對於距離上,因為桿身的彈力或作用力都是差不多,反映在距離上大家都會在一個範圍內,很難會有大幅度的差異在.這也是我多年使用不同特性,價格,與品牌的桿身產品下的經驗.貴的桿身在於桿身的受力承載力上,抗側旋能力上,桿身回覆性上,變形量上,耐用度上,操作性上,與回饋上都要由於一般的OEM或低價桿身.放棄掉那些買越貴的桿身就可以打越遠的想法.要打遠就要從你身上下手是最快的路子.從桿子上下手,能做的有限.他會優化你的擊球不會讓他打得更遠.

對我的角度,以一個球具訂製師來說,要讓你得到更遠的距離有很多種方法,從產品角度去下手不是主要的做法,而是從將你個人的特色與優勢去發揮才是王道.我與一般技師很大差別在於我不是以產品角度去設定球桿.我是以人為主的基礎去找出適合的產品.以產品的角度,它能做的有限加上有USGA與R&A對球具的規格設定限制下,他能有怎樣驚人性的效果是不太可能.但如果你對使用者有瞭解與分析後,只要找對適合的桿身特性與球頭設計.再配合將桿子設定到他能使用自如的規格後,要提升他的擊球效果10碼的要求是不難.

說完了桿身後再來討論我們的主題,球頭.球頭是整個擊球碰撞的主要角色.我們要讓球頭去產生最好的擊球碰撞效果就是要將撞擊的能量可以最大的傳送到球上,但因為在撞擊過程中兩個物體都有能量下,經過碰撞彼此的能量都會減少,但因為碰撞下,兩個物體都會各自有因為碰撞下產生的變形量.而變形量不是越大就會越好.因為變形量越大就表示兩個物體都很快會到物體的最大臨界點.也就是說很快他們就會壞掉.所以要讓球也好或球頭這兩個物體都能得到最好的一個反作用力,就是將變形量控制在有限的範圍能.重點是經過重擊而產生的變形量是可以將反作用力反饋到球上才是重點.

但這個任務在現今的球頭上反而是弱點.因為現在的木桿球頭或除了鐵桿球頭以外的球頭也好或桿面設計也一樣,他們都太大了.這近20年下來的木桿類球頭設計都圍繞一個關鍵,就是易打性與容錯利上.大家或許會爭執或說應該是距離.因為很多球桿都一定要訴求距離要遠多少碼!這是銷售的話語,因為你沒說你打得遠就得不到大家的認可或考慮.你想以前的木桿就是小小一個,實心的木質球頭.那時的距離跟現在來比會比較短一點,但也不會差到太多.如果以美巡賽的角度來看,這當中的差別在距離上最多10~15%.可是對於一般球友來說這樣的桿子設計差別可就差很多.因為從木質球頭小又不好控,到現今大又易打的合金材質的金屬球頭,你說距離上可能對一般人來說會差不了太多但對於易打與打感上可就好太多了.

本未完,下集請點下方.

擊球的發動機~撞擊!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jiqiudefadongjizhuangjixiaji

-------------------------------------------------------------
玩球杆与练动作也好多年了.对于击球要产生的结果也慢慢研究出一些东西来.这些结果也让我逐渐走向产品设计与研究开发的领域.这样的经验就让我必须要去瞭解与分析击球这个行为会得到与影响的结果.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的主题.所以当我们对这个状况进行瞭解后自然能更清楚要如何进行提升与改善击球状况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因为我觉得很少文章或资料会去讨论这块,都对挥杆动作,球具,或球头去讨论.反而对于击球这个主题所提的不多.这就是我希望就我所瞭解的区块与大家分享与讨论.
 
根据牛顿物理定律来说,物体动者恆动,静者恆静!今天一个物体或人要产生移动或进行改变须要做功.要产生动能须要靠除了本身以外的物体去产生动能与能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要跑步,不是你自己本身去动作就可以跑得起来.你想想你光动你的四肢就能跑得起来或移动吗?答桉是简单的不可能.你需要自己去产生动作同时要跟其它物体互动下才能产生动能与移动.所以你跑步肯定是脚踩地下去,然后让身体产生移动.这个例子就已经说明了,你一个物体要产生能量是很困难.要产生大的能量一定需要其他物体配合下才能得到更大的作用力.这就是本文的主题.物体需要配合其它物体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动能.这也带到我们今天的主体,你的击球一定需要两个物体进行合作互动产生动能.
 
一个击球简单来说是由球杆与球两个物体产生碰撞后才能让球产生飞行效能. 而以球杆来说,它是由球头,杆身,握把组成.再加上由人这个物体去使用球杆,运行球杆去得到击球的这个结果.而严格来说,整个撞击是由球与球头这两个物体进行互动的结果.当然球头这块的能量是由人的使用下让这个球头可以产生动能与能量再与球进行互动.当然人这块我想主要以挥杆动作为主.这块我就不去讨论.对于球杆来说.因为握把,杆身与球头的整体性,让球头在撞击可以产生一定的能量再跟球互动.所以球头是主要与球碰撞的主体,它本身的设计与结构就相当重要.但我个人觉得现在的球头设计都太过于花俏与忘了它主要的功能与作用就是要跟球进行碰撞产生击球效果.

虽然说杆身本身对于球头碰撞的前后都是持续将杆头进行推送的作用.它也是让球头产生动能的主要媒介.而现在的杆身不管是钢管或是碳纤维材质都可以产生弯曲度与弹性效果.这就是它本身会产生作用力与能量的方式.这就是人将本身的能量传送到球杆上会得到的效果,再藉由这些效果得到最后的击球结果.而杆身能做到的事也是有限,比如它的弹性,它最大能得到的弯曲度与弹性效果就是一个范围值.超过了就会弹性疲乏或无法得到应该有的弹性.所以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就算你施力再大杆身能产生的弯曲度与弹性都有一个固定值或最大值.不需要刻意要去发力道将杆身的最大效果给得到.

另一个角度看杆身的作用,杆身的弹力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所以你不需要每次都要把吃奶的力气给发挥或传送到杆子上.因为杆身的弯曲范围在可承受的范围中都是差不多.这也是有一些球友他们轻鬆打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你速度再快只要在杆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杆身的弹性是不会以太大的差别.所以这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的一个基本观念”请用脑子打球,别用蛮力打球”!这个观念再配合上一个有效击球需要将球碰撞在杆面的甜蜜点上,如此的要求更让你需要重视如何去掌握你的整个挥杆路径与操控球杆的技能.因为就算你将杆身的最大弯曲度给打出来但如果你的击球碰撞的位置不是在甜蜜点上,这样的效果跟另一位虽然没有将杆身的最大弹性给发挥出来但他却可以精准的集中杆面甜蜜点.而他所得到的距离效果会远过于你.

我上面所使用的例子都是以同一款杆身,同一个重量,硬度规格与球杆设定规格去进行比较.可不是一个是R硬度,另一个是X硬度的差别.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一个观念也是测试的一个结论.就是你的杆身重量是否会影响到你最后击球距离?这点是没有太大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让你觉得轻的杆子会比较好加速你的使用操作球杆能力.但对于击中杆面甜蜜点这个能力是没有影响,反而会因为你的加速而影响到击中杆面甜蜜点的比例.这点也是对一个对杆身弹力或是作用力的一个延伸讨论,就是不管怎样的杆身它如果是杆身在一个设定的长度,同一种材质特性下他能得到的效果是可控,也在一个范围内.不会有太大惊人的落差.

这点也很清楚地说道一个观念,就是不管你这杆身多贵,你可以得到的距离效果是可掌握.他与一般杆身最大的差别在于一些细节上的表现程度.对于距离上,因为杆身的弹力或作用力都是差不多,反映在距离上大家都会在一个范围内,很难会有大幅度的差异在.这也是我多年使用不同特性,价格,与品牌的杆身产品下的经验.贵的杆身在于杆身的受力承载力上,抗侧旋能力上,杆身回覆性上,变形量上,耐用度上,操作性上,与回馈上都要由于一般的OEM或低价杆身.放弃掉那些买越贵的杆身就可以打越远的想法.要打远就要从你身上下手是最快的路子.从杆子上下手,能做的有限.他会优化你的击球不会让他打得更远.

对我的角度,以一个球具订製师来说,要让你得到更远的距离有很多种方法,从产品角度去下手不是主要的做法,而是从将你个人的特色与优势去发挥才是王道.我与一般技师很大差别在于我不是以产品角度去设定球杆.我是以人为主的基础去找出适合的产品.以产品的角度,它能做的有限加上有USGA与R&A对球具的规格设定限制下,他能有怎样惊人性的效果是不太可能.但如果你对使用者有瞭解与分析后,只要找对适合的杆身特性与球头设计.再配合将杆子设定到他能使用自如的规格后,要提升他的击球效果10码的要求是不难.

说完了杆身后再来讨论我们的主题,球头.球头是整个击球碰撞的主要角色.我们要让球头去产生最好的击球碰撞效果就是要将撞击的能量可以最大的传送到球上,但因为在撞击过程中两个物体都有能量下,经过碰撞彼此的能量都会减少,但因为碰撞下,两个物体都会各自有因为碰撞下产生的变形量.而变形量不是越大就会越好.因为变形量越大就表示两个物体都很快会到物体的最大临界点.也就是说很快他们就会坏掉.所以要让球也好或球头这两个物体都能得到最好的一个反作用力,就是将变形量控制在有限的范围能.重点是经过重击而产生的变形量是可以将反作用力反馈到球上才是重点.

但这个任务在现今的球头上反而是弱点.因为现在的木杆球头或除了铁杆球头以外的球头也好或杆面设计也一样,他们都太大了.这近20年下来的木杆类球头设计都围绕一个关键,就是易打性与容错利上.大家或许会争执或说应该是距离.因为很多球杆都一定要诉求距离要远多少码!这是销售的话语,因为你没说你打得远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或考虑.你想以前的木杆就是小小一个,实心的木质球头.那时的距离跟现在来比会比较短一点,但也不会差到太多.如果以美巡赛的角度来看,这当中的差别在距离上最多10~15%.可是对于一般球友来说这样的杆子设计差别可就差很多.因为从木质球头小又不好控,到现今大又易打的合金材质的金属球头,你说距离上可能对一般人来说会差不了太多但对于易打与打感上可就好太多了.

本未完,下集请奌下方.

击球的发动机~撞击!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jiqiudefadongjizhuangjixiaji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