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與桿身規格數據不是太有意義!

我常常會有一些球友跟我討論或詢問一些球具問題,不過通常會聽到他們把球具或桿身的規格提出來如彈道高低,桿身的調性(或是彈點), 後旋量等. 但說實在的我都會跟他們說別太相信那些官方資料,因為球具在你手上使用,要打高低彈道或是彈點在那等問題會因為使用者的揮桿動作與打法而有所不同.所以說以高爾夫的角度來看這些球具規格與數據真的能如同廠商所說的效果與性能真的不會太多.這也是我所暢導的實際操作測試是最好的方法讓你了解球具的性能與回饋. 沒有打過而去看那些廠商所提供的官方數據真的可信度與實際效果真的不會太高. 只能當參考, 這不是說你的球技好不好問題也不是你無法體會廠商所設定的球具性能,這真的是每個人使用球具的方式與操作方法不同真的會讓一支球桿有完全不同的性能表現. 這也是我為何要寫此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原因.

 

球具的性能與每個人使用的方式或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但是回饋這點是一定差不多.不管你的打法或揮桿節奏如何?每一支球桿它的特性應會差不多.因為回饋這塊與球具所利用的技術,材質有直接相關. 這也是只有直接操作使用才能了解球具這些數據所反應的感覺是怎樣. 但是性能表現是會跟你的使用方式有所差異. 而因為高爾夫是一個個人化運動所以說感覺會是一個重要因素讓球友決定是否要購買此球桿一個重要依據.  感覺是沒有標準喜不喜歡是看個人標準來決定,然而喜歡這個感覺進而要購買它這就會牽涉到你對這個喜歡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而每個人對喜歡的感覺所給予價值也是不同! 有人會願意花2千,3千的代價購買,有些人會幾萬元都可以.這都說明了感覺是一個無價代表.它會因人而易而產生不同的價值.這也沒有對錯問題. 我只能說一支球桿的好壞通常除了所謂的性能表現(距離,彈道, 球速, 後旋量與滾動性等) 外再來就是它給你的回饋.  以東方人來說,這個感覺通常都會在購買選項當中排名第一或第二. 因為東方人不如美國人那樣高頭大馬,有力量與速度去操作球桿讓球能飛的又高又遠. 所以說在球具上的選擇以東方人的角度會比較傾向此球桿給我的回饋是怎樣,舒不舒服,會不會太硬或使用上有沒有不好的回饋為主. 這就是感覺對於球具數據會來得更重要.

 

球具上的數據當每個人的揮桿動作與路徑不同下都會讓球桿打出的效果有所不同. 同時間有些桿身的硬度脊椎(Spine)沒有抓對下,桿身在彎曲下開始反彈時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千萬不要小看那一度兩度的反彈角度差異,因為這幾度的差異會讓球飛到空中的彈道,距離,後旋量產生不同. 同時間就算你看桿身的重量來考慮選購的依據但如果今天這桿身的重量中心點是比較偏向握把端,這會讓整個球桿組裝起來後的重量不會感到太重,但相反的如果桿身的重量分部是傾向落在桿身前端部份,這樣組裝起來的球桿會讓你使用起來比較容易感重且體能比較不好的球友會在操作上比較容易感到吃力. 所以說當你去看廠商給你的數據基本上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它說此桿設定是高彈道我想每個人打出來的彈道也都會有所差異. 因為這邊有另一個問題就是你的高彈道與我的高彈道是不是都一樣的高度? 這些數據說實在的是沒有一個標準依據當參考值,加上每個廠商對於所謂的高,低,多,少等這些強度等級的表示依據也是有所不同.所以說這樣的狀況你可以把這些廠商的球具數據當做重要的購買依據嗎? 你不覺得這些數據是一個因人而易的標準? 真的不要太介意這些官方資料, 我通常只會問你用過嗎?你有去試打過嗎? 因為這才是比較扎實的資訊. 透過你親身使用的經驗你跟我說它的擊出彈道是怎樣,飛行狀況又是如何? 它落地後又是怎樣? 同時它給你的回饋又是怎樣? 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數據. 

 

因為所有廠商的數據是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所以說你無法從它們提供的數據當中了解球具是怎樣一個狀況. 同時因為高爾夫是一個個人化運動,算是比較難去立定一個標準讓所有人滿意. 因為每個人的先天體型與力量都不同下在一個揮桿速度100mph的球友所擊出的距離,彈道,後旋量與落地的滾動性,甚至於出球速度也會跟一個揮桿速度90mph的球友產生全然不同的效果. 因為這樣的難度所以讓球具廠商很難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統一數據讓所有球友來參考.既然廠商都很難有一個正確與客觀的標準,一般球友怎會有辦法藉由這些數據當作了解此球桿的依據呢?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讓大家了解,所以不需要太相信或介意球具規格數據的原因也在這裡. 同時也不需要常常把這些數據掛在嘴上,因為這不代表你能打出廠商所說的這些效果.

 

而我自己不會去看太多這些數據,也不會把它當做依據.我只看球桿的球頭外型設計, 球桿長度與搭配桿身握把重量.這些數據比較能讓我了解廠商設定此球桿的針對族群與定位此桿的方向. 比如像木桿球頭的設計是那種扁扁寬寬的低重心, 較寬的桿面設計外觀同時球桿設定的長度是超過45.5"的球桿,通常搭配的桿身重量也是在40幾或50幾克的重量, 這種球桿是讓揮桿速度不快球友使用,因為廠商設定這類球桿是以讓球能打高,同時因為比較長的球桿長度讓使用者能因為本身揮桿速度不快的先天因素產生比較遠的擊球距離. 而另一種傳統雨滴型桿頭設計通常它所搭配的球桿長度在45"左右.是以操作與揮桿動作穩定的球友為主. 桿面通常是deep face 深的桿面. Face angle是 square, 或是Open為主. 以Titleist, Callaway FT系列, Tourstage X Drive系列等是這類球桿.

 

另外鐵桿來說,看球頭大小即可, 凹背桿通常的球頭比較大,桿面的面積也會比較大. 刀背桿的球頭也比較小桿面也小. 同時桿面上緣的厚度也比較薄. 這都說明了這樣的球桿打起來它的難度不會太簡單. 因為重心都落在比較桿面中心點上面,所以說距離通常比凹背桿要短個10碼以上. 這樣的球桿都是以操控為導向,不是以距離為主. 凹背桿的外型設計就是低重心讓球能輕鬆送上空中,即便你本身的揮桿速度不快下也能輕鬆打高球,距離也不會差太多. 而凹背桿通常搭配的桿身也是以輕量化桿身為主,硬度也以R居多.這可以讓整體球桿的操作能力更加平易進人. 距離為此類球桿所訴求的性能表現之一.

 

所以說這些資訊比較能讓你去找到你要的球桿,不是去看廠商給你的數據如彈道是高而是低,後旋量是高還是低, 距離是遠還是不遠, 容不如易打等.數據是死的,也沒有標準,人是活的,需要去實際使用操作球桿才能得到一個較完整的球具性能表現. 千萬不要還沒試過球桿就滿口的它是高彈道,後旋量高,還有高MOI等這類廠商數據. 這真的不是很專業, 說出這些東西不代表你懂球桿只是你有看過廠商給你的數據, 比別人還要用功在讀這些廠商數據. 還有就是不要對別人打過此球桿而沒有打出廠商所訴求的性能表現就給予否定回應. 打的人沒有錯, 有實際操作球桿的回饋才是正確但它可以不同於廠商所設定的表現, 這是正常因為數據沒有標準也沒有統一. 更不可能用一個籠統且沒統一的數據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尤其這個運動是一個極度個人化. 我個人不會對測試的回饋與心得給予否定我只會跟球友分享我自己的測試與使用心得,因為這是每個人對球桿的反應與使用心得. 每個人對於這一支球桿的要求與定位都不同,那又如何需要去否定別人? 你我對於性能表現也有不同的定義所以就更沒有辦法去評論球桿的好壞.這也就是我在前一篇文章 (測試球桿的要項)中會去推薦球友測試球桿時能看看別的人如何打同一支球桿? 藉由看到別人操作此球桿同時看到不同於自己的性能表現來了解球桿能有怎樣的變化與性能多元化!

 

球桿沒有好不好問題?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與你喜不喜歡! 所以說千萬不要去否定別人對此球桿的使用心得, 因為這是每個人給予這支球桿的一個印象與實際表現定義. 也不要使用數據來評論球桿或是用數據來測試球桿. 這些都是不客觀與不正確的方式. 這些廠商數據對一般人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 也不是說這些數據能讓你變得比較專業. 這也是我今天有感而發所寫的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對球桿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方法了解同時對於廠商所提供的數據僅僅當做參考就好. 這類數據不是一個統一標準,也不是可以套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一個標準.那就更沒有理由要把它當做一個評估或參考依據. 可以用更多外觀與實務操作來了解球桿本身才會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同時也希望大家有問題都可以一同討論與分想讓更多想法可以交流互通!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此文在Golf Garage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