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閒聊高球“初學球具”~苏杰

揮桿

經常看到論述高球“初學者球具”的文章,說的應該是高球“初學者”應該使用的“球具”。

所謂的“初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指那些偶爾接觸高球的人,他們會跟著朋友去練習場甚至也下場湊湊熱鬧,這種球手實際上是“前途未蔔”,理所當然就不必“大置行頭”,我覺得7至9號鐵其中一支就可以了,這些桿一般“老”球友都會有幾支“鎮宅”的,我也有好幾支那些練習場球友留下的,改短了(24″)兩支作為練習桿,其餘的也就閒置了。下場就多一支推桿而已,這也是“老”球友的“鎮宅之寶”,大不了就在球場租。

第二種就比較難定義了,按照某球具品牌大佬H先生的說法,“90桿以上的球友的技術都沒有達到一個穩定狀態,都應該算是初學者。”,按此標準就會“放倒”一片人海,畢竟能穩定在90桿以下的業餘球友真的也不多,能穩定在80小幾的應該是准職業了。

因此我在談這個話題時就避開“初學者”字眼,只使用“初學球具”字眼,指的是有心投身高球運動時選擇球具的注意事項:

1、儘量多試打各種球具,尤其是能試打那些與自己身體素質接近的球友的球具,試用時要客觀,不要“好大喜功”。

2、三不“迷戀”:不迷戀品牌、不迷戀新款、不迷戀功能,這些都是忽悠多於實際。

3、盡可能不要買現成的產品,最好是量身定制,或者買二手,必要時作些調整。在我所有的球桿中,買原裝的為數很少。

4、鐵桿配置建議
——不要配置5號以上的長鐵(即3、4號鐵),以鐵木桿或球道木代替,我是連5號鐵都沒有。

——把鐵桿組的A和S桿撇掉,另配專門的挖起桿。許多Pro把P桿也作為挖起桿來配置的,我們是達不到這個水準的,要把P桿也作為距離桿(10號鐵)。

——選擇碳素桿身。碳素桿身好起球,可以實現更遠的距離,這是樹立信心和彌補技術的基礎。不要看到Pro拿著鐵棍威風凜凜就想模仿,人家距離已經不是問題,鐵棍在手上是神器,要的是操控感。咱家拿著鐵棍卻是要距離沒距離,還容易傷著身體。

——選擇凹背甚至是大凹背桿頭。凹背就是重心低、甜蜜點大的中空結構,具有高彈道和高容錯性,雖然沒有刀背桿頭秀麗(現在刀背桿頭也向強化背肌方向發展),卻是大多數球友的恩物。

5、木桿配置建議
——開始不要使用1號木發球,1號木既長又小角度,要把它操縱好確實不易,鐵桿或者是球道木甚至鐵木桿都可以作為發球用,即便到了球技進步了,還是要善於使用大角度的木桿發球,發球距離不是與球桿傾角直接關聯的,是與球的起飛角直接關聯,而起飛角則是由揮桿速度和球桿傾角綜合產生的,要多試。不要以為Pro的1號木都是小角度,這是他們用來“博”的,而且他們也很善於使用球道木發球。

我就經歷了5號鐵→19度鐵木桿→3號木→15度發球木→12度發球木的變遷。

——同樣不要過多在球道使用3號木,可以使用5、7、9甚至11號木,特別強烈推薦使用鐵木桿,別看他們形狀有點古怪,比鐵桿更大的桿頭和比木桿更短的長度,會讓大家得心應手的。我就配置了3號(19度,現在改為4號、23度)和5號(25度)鐵木桿作為球道第二桿的武器,還配置了2號(17度)鐵木桿作為發球鐵。3號木只是為了珍藏老品牌球具而配的,基本是屬於練習場球具而已。

6、由於形狀、結構非常多,因此關於推桿的結構等就很難給出合理的建議,大家根據個人喜愛來挑選吧。僅提醒三點,第一是桿的底角要與人的雙手自然下垂匹配;另外要配置好長度,我就知道1米9的老米拿的是32吋推桿;最後是要知道世界有很多生產好推桿的小廠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認為球具不可能完全決定球友的成績,但絕對能很大程度影響球友的成績甚至身體。因此客觀、科學地選擇球具是必須的。

以上僅是根據個人經歷而得出的個人體會,請各位斧正!。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980

感謝洋梨高爾夫的分享。
球友對球具一定要有正確認識,不要迷信,不要跟風。
還要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球具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

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挺客觀.對於一些打球不到3年的球友會很受用.他把一些個人經歷轉成數個重點與大家分享.這些想法與觀念都很務實.大家都可以在實際上得到一些不錯效果.

ch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