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閒聊挖起杆配置~蘇杰

閒聊挖起杆配置

無論是高爾夫球員還是球友,都會在球包裡配備幾支挖起杆,這個挖起杆可不是鐵杆套組的A杆和S杆。

從球杆配置來看,絕大多數職業球員的P杆還是使用套杆中的杆,而沒有按挖起杆來配置。我是把P杆作為10號鐵杆來使用的,以免導致一些麻煩!故以下關於挖起杆的論述並不包括P杆。

關於挖起杆的配置,目前許多文章都是按照角度間隔(5-6度)作為基準。我認為這是基於距離的鐵杆配置理論,鐵杆通常是按照4度(角度)和0.5英寸(長度)的間隔,目的是為了得到10碼的距離間隔。

通常挖起杆是要負責100碼以下距離的,也有會在110、120碼以下,總之就是一個比較大的距離範圍,這樣的距離範圍就一支挖起杆也可以對付。面對1碼的距離,50度和60度的挖起杆都可以搞掂,顯然挖起杆不應按角度或者是距離來作為基準來配置。

挖起杆的配置應該按照功能為基準來配置,挖起杆是通過不同的技法(劈、切、拋)或者不同的揮杆幅度來實施球友意圖的。大家還不要忘記挖起杆的特殊結構-反彈角(bounce),這是挖起杆祖師吉恩•薩拉森發明的,即杆頭的後緣比前緣要高,使杆頭更容易穿過草皮和細沙,但挖起杆彈起角過大時,會不利於在球道和堅硬的場地上擊球,此時容易產生挖起杆彈起的現象。

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挖起杆配置,我是按照三支杆來考慮的。
第一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A杆(AW,也有稱G杆、F杆),A杆是近期的產物,以前所說的切杆(PW,也就是劈杆)就是這樣的角度。
這支杆選擇要考慮與P杆的距離銜接,一般就按鐵杆的10碼間隔,最大不要超過15碼。不要拘泥於規格,要通過實測來確定,50度、52度、54都可以,甚至直接採用55-57度的砂杆也可以。但是這個距離銜接不宜以全揮杆來作為測試基準,原因就是這支杆通常為了更好地上果嶺不會採用全揮杆的,故長度也可以選擇與P杆一樣。我認為角度宜小不宜大。

作為第一支挖起杆,要考慮它用途的廣泛性,反彈角要選擇適中的,一般在7度左右。同時揮杆重量要比鐵杆稍大。
我配的是50度,之前是52度,這主要考慮的就是與P杆的銜接(我的P杆為由46度換成了44度),反彈角7度,揮杆重量D0(鐵杆是C7.5),長度與P杆一樣為35英寸。這支杆是我的主力,40-100碼的劈、沙坑和果嶺邊的切(滾),通通都是它來承擔。

第二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砂杆,即55-57度,標準是56度。
這支杆要考慮與第一支杆的配套,如果第一支杆選用50度、52度的A杆,那這支杆就可以選砂杆,當然也可以選高拋杆。
這支杆重點考慮的是它的“救命”用途,除了應付沙坑,還要用於雜草裡或是困難地形上,故反彈角要稍大,一般在15度左右,長度也可以考慮比第一支杆短0.25-0.5英寸。

其實這支杆一般可以不用,只用第一支杆也足可以應付,不過為了必要時的“救命”之用,建議還是放一支在球包吧!我是放了一支基本不用的56度砂杆在球包,反彈角16度,揮杆重量D5,35英寸長,官方規格是35.25英才,揮杆重量為D6,可能是減少了長度,揮杆重量也相應減少。當初購置S杆是為了打好沙坑,由於反彈角大,故打沙坑時也可以不打開杆面。現在一則打沙坑技術進步了,二則廣東雨水多,沙坑比較硬,這支杆根本打不起沙,目前是作為“救命杆”留在我的球包的。

第三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高拋杆,常見的傾角是58和60度,當然也有像老米這樣的Pro使用62或64度的,我還見過70度的挖起杆,不敢試打,怕打到自己。

配置這支杆一定要讀懂其內涵,切莫為了隨大流簡單地按照50-54-58或者52-56-60,或者是模仿職業球員配個52-58。短打大師湯姆-沃森把它稱之為特別角切杆(Special Wedge)或者第3支切杆(Third Wedge),專門應付近距離的小型、坡度大的果嶺,使用這支杆不是非要打高拋不可,打短劈也可以了。也有文章告誡普羅大眾慎用60度挖起杆,其實只要把握好以下原則也可用好60度,即反彈角要選小一點,一般是3度左右,以免球杆彈跳起來,打出“剃頭”球。

我認為不管之前的兩支挖起杆配成怎樣,配一支小反彈角的60度也不失為萬全之策,等於是配置了3個反彈角,這樣的挖起杆配置足可以應付各種場合。

我是配了4度反彈角的60度,也是35英寸,揮杆重量也是D5。現在果嶺前30-40碼以內不適合打切(滾)就用它,不過我用它打沙坑效果不好,球杆容易打進沙子裡。

個人淺見,請予指正!

---------------------------------------------------------------------------
无论是高尔夫球员还是球友,都会在球包里配备几支挖起杆,这个挖起杆可不是铁杆套组的A杆和S杆。

从球杆配置来看,绝大多数职业球员的P杆还是使用套杆中的杆,而没有按挖起杆来配置。我是把P杆作为10号铁杆来使用的,以免导致一些麻烦!故以下关于挖起杆的论述并不包括P杆。

关于挖起杆的配置,目前许多文章都是按照角度间隔(5-6度)作为基准。我认为这是基于距离的铁杆配置理论,铁杆通常是按照4度(角度)和0.5英寸(长度)的间隔,目的是为了得到10码的距离间隔。

通常挖起杆是要负责100码以下距离的,也有会在110、120码以下,总之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距离范围,这样的距离范围就一支挖起杆也可以对付。面对1码的距离,50度和60度的挖起杆都可以搞掂,显然挖起杆不应按角度或者是距离来作为基准来配置。

挖起杆的配置应该按照功能为基准来配置,挖起杆是通过不同的技法(劈、切、抛)或者不同的挥杆幅度来实施球友意图的。大家还不要忘记挖起杆的特殊结构-反弹角(bounce),这是挖起杆祖师吉恩•萨拉森发明的,即杆头的后缘比前缘要高,使杆头更容易穿过草皮和细沙,但挖起杆弹起角过大时,会不利于在球道和坚硬的场地上击球,此时容易产生挖起杆弹起的现象。

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挖起杆配置,我是按照三支杆来考虑的。

第一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A杆(AW,也有称G杆、F杆),A杆是近期的产物,以前所说的切杆(PW,也就是劈杆)就是这样的角度。

这支杆选择要考虑与P杆的距离衔接,一般就按铁杆的10码间隔,最大不要超过15码。不要拘泥于规格,要通过实测来确定,50度、52度、54都可以,甚至直接采用55-57度的砂杆也可以。但是这个距离衔接不宜以全挥杆来作为测试基准,原因就是这支杆通常为了更好地上果岭不会采用全挥杆的,故长度也可以选择与P杆一样。我认为角度宜小不宜大。

作为第一支挖起杆,要考虑它用途的广泛性,反弹角要选择适中的,一般在7度左右。同时挥杆重量要比铁杆稍大。

我配的是50度,之前是52度,这主要考虑的就是与P杆的衔接(我的P杆为由46度换成了44度),反弹角7度,挥杆重量D0(铁杆是C7.5),长度与P杆一样为35英寸。这支杆是我的主力,40-100码的劈、沙坑和果岭边的切(滚),通通都是它来承担。

第二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砂杆,即55-57度,标准是56度。

这支杆要考虑与第一支杆的配套,如果第一支杆选用50度、52度的A杆,那这支杆就可以选砂杆,当然也可以选高抛杆。
这支杆重点考虑的是它的“救命”用途,除了应付沙坑,还要用于杂草里或是困难地形上,故反弹角要稍大,一般在15度左右,长度也可以考虑比第一支杆短0.25-0.5英寸。

其实这支杆一般可以不用,只用第一支杆也足可以应付,不过为了必要时的“救命”之用,建议还是放一支在球包吧!我是放了一支基本不用的56度砂杆在球包,反弹角16度,挥杆重量D5,35英寸长,官方规格是35.25英才,挥杆重量为D6,可能是减少了长度,挥杆重量也相应减少。当初购置S杆是为了打好沙坑,由于反弹角大,故打沙坑时也可以不打开杆面。现在一则打沙坑技术进步了,二则广东雨水多,沙坑比较硬,这支杆根本打不起沙,目前是作为“救命杆”留在我的球包的。

第三支挖起杆。通常是配置高抛杆,常见的倾角是58和60度,当然也有像老米这样的Pro使用62或64度的,我还见过70度的挖起杆,不敢试打,怕打到自己。

配置这支杆一定要读懂其内涵,切莫为了随大流简单地按照50-54-58或者52-56-60,或者是模仿职业球员配个52-58。短打大师汤姆-沃森把它称之为特别角切杆(Special Wedge)或者第3支切杆(Third Wedge),专门应付近距离的小型、坡度大的果岭,使用这支杆不是非要打高抛不可,打短劈也可以了。也有文章告诫普罗大众慎用60度挖起杆,其实只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也可用好60度,即反弹角要选小一点,一般是3度左右,以免球杆弹跳起来,打出“剃头”球。

我认为不管之前的两支挖起杆配成怎样,配一支小反弹角的60度也不失为万全之策,等于是配置了3个反弹角,这样的挖起杆配置足可以应付各种场合。

我是配了4度反弹角的60度,也是35英寸,挥杆重量也是D5。现在果岭前30-40码以内不适合打切(滚)就用它,不过我用它打沙坑效果不好,球杆容易打进沙子里。

个人浅见,请予指正!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289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