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專題:球桿的動力結構與未來!上集

球桿的動力結構與未來

球桿!這是大家在追尋與高爾夫最重要的工具.它的發展在近20年中已經比前60年要更快更跳躍.從以前木質球桿,不鏽鋼,再到鈦合金等不同的材質變化與發展.以後還會有什麼新材質來改變高爾夫球桿結構?肯定會!而因為這些材質與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球頭設計與結構.這些設計都代表了每一個時期的技術結晶與人們對於球桿美感的一個方向.所以今天就讓我來討論一下現今球桿的結構與可能的發展趨勢.更重要來剖析球桿的動力結構.

球桿發展史的對照!
看高爾夫球桿就很容易讓我想到汽車的發展史一樣.汽車是人們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它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交通工具.而汽車的發展與變化都變得更加快速.以前的汽車主要的結構大多是以機器式運作模式.而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主要以電子式的運行結構.而現在就是以電腦式為主軸.這當中的變化都代表人們在不同時期的工業技術進步.以前機械式的汽車來說,比較簡單與直接.對於功能性來說不見得是最好,但設計與運作簡單.所以用起來與維護都相對容易些.就算是不同廠牌的車子也都能相通與維修.這段時間是汽車轉變成人們生活化工具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大量生產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也是汽車業成長的最甜蜜時間.

汽車技術發展對照
因為我以前是學機械工程,有一年暑假到一家小汽車維修場去打工做學徒幾個月.那也是我自己到外面工作第一份薪水.錢不多但因為對車子也有興趣所以做起來就格外起勁.每天雙手都會有新的傷口,一天工作超過8個小時,雖然都做一些簡單的活或助手工作但也是我開始對汽車有一個基本瞭解的時間.因為以前機械構造的車子沒有電子晶片或電腦在驅動一些機械運轉,所以出了問題就比較容易可以找到問題在那?而且很多的零件都是可以稍為修改一下就拿來使用.所以對於一般技師來說,修不同廠牌或不同款式的車子都不會太難.而且一些有經驗的技師就更有變通與技巧面對不同汽車的問題與挑戰.

我為什麼會舉汽車的例子來說明?因為現今的球桿發展,也是在機械式為主時期.以所有球桿當中運用科技與材質最多的就是一號木桿.它的改變真的不大.尺寸的改變與外型設計的變化,只是單純形體的不同吧了.但對於內部構造與運行模式來說,現在球桿與20年的東西差別不大.真正改變的就在材質上,結構的變化真的不大.這也如同汽車發展過程的機械式的運行結構.雖然現今的木桿球頭慢慢放入了一些噱頭比如換桿身,換螺絲配重等.但結構與運行方式還是沒有變化.所以不同廠牌的東西也比較容易將桿身退下來或換桿身進行調整與改變.

這個時期的球桿也最容易進行個人化的設定與調整.因為現今的球具規格是沒有大多的變化與設定.比如桿身的前端口徑有0.335”, 0.350”這兩個是木桿類的尺寸為主.鐵桿類的桿身前端口徑有0.355”, 0.370”.基本上就這四種口徑為主.所以當我們要進行桿子的調整與改變,要找到適合的球頭與桿身都不會是太難的問題.就算尺寸不對,也可以對球頭的插入口徑給調整.大的話,簡單處理,比如加墊片之類.小的話,就需要鑽大一點的空間出來.有些人為了省事就磨桿身.這些做法都是現今對球桿的調整方式.難度與複雜度都不是太大.

每一個球頭設計都有它的優勢,而怎樣的球頭設計與外觀會比較有特性,比如要性能的話,球頭的設計會怎樣?要好的回饋感?在不同需求其實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球頭設計來滿足你的要求.這是就我多年經驗,摸索與使用的心得.這點就算是專門的球具設計與製造公司也不瞭解這些細節.因為我是站在第一線與一位球友角度,我知道大家要什麼?現在測試與使用各家不同大小廠牌的球具問題在哪?好處在哪?球具設計者就算把這個球頭或桿身設定好它的基本特性,但最後到球友手上會是怎樣的一個感受與效果?可能多少都會產生一些偏差.而這就是身為第一線的球具技師的優勢.永遠接受最直接與一手的使用者反饋.而這也才會是球具訂製的利基點與出發點.

機械式的球桿
為什麼我會認為現今球桿還只是停留在機械式的結構與設計上?因為以現在的球桿在整體發揮上還真的不到應有性能的一半.不說別的,就拿桿身來說,以前的桿身運用在輕量化的碳纖維材質上的大多只有在木桿類上,而那時的桿身的結構與材質運用上都不及現在的水平.我不是說現在的桿身水平與材質有比以前(20年前)要多牛.只是這當中的變化量與提升效果真的只能以個位數字來算.就算現今使用高噸位碳布的材質已經有明顯把輕量化這個主題給帶出來,但運行的水平與普及度是相當有限.現在的技術還無法將整支桿身都以高噸位碳布來製造與設計,只能部份來使用以強化桿身的效果與強度.這點我覺得只是運用到材質表皮水平,還沒到達深入運用.因為技術上目前還無法克服整支使用高噸位碳布會影響手感與桿身彈性等問題.

再說到球頭這塊,雖然現在木桿主流的使用材質以鈦合金為主,鐵桿以碳鋼為主.但這些材質都還是有缺點,對於性能上的提升是有限.技術的發展瓶頸在於材質的強度是夠,但韌性不足,韌性的另一個含意就是彈性與伸展性.這點主要是在木桿類球頭設計.鐵桿來說,數十年如一日. 這是所有高爾夫球桿中變化少到爆的一個.你去看60年前的鐵桿與現在的鐵桿差多少?幾乎沒有差別.鐵桿別說在材質這塊上的改變,連技術與設計上都是沒變化.所以這比機械式的汽車更不如.鐵桿需要從結構上下手去改變.把更多航太器具的設計給帶到鐵桿上,讓鐵桿在處理擊球上可以更有效,效果可以提升更大,與更能控制好.

停滯的發展
以現在高爾夫球具的市場都被幾家大廠給把持住,對於球具的發展技術與速度來說在10年前有一段突飛猛進時期.那時是從Taylormade的R500系列開始到了R7這5年的時間把整個高爾夫球具產業搞得天翻地覆,這也是打下江山的重要時期.也是現在TM能坐穩高爾夫球具一哥的位置.但接下來的發展就真的乏善可陳,了無新意了.所做的變化都在於一些表面且華而不實的功能.對於實際的性能,使用操作與回饋真的不如以前的球桿.所以我才有感慨,現在的球桿沒有5年前的球桿質量來得好.這也是現在球桿發展很大的一個問題與瓶頸.

以現今的木桿球頭構造來說變化不大,大多是兩片式的組合模式,主體與桿面兩塊.有鑄造與鍛造兩類.這樣的組合比較簡單也比較有效.但我個人覺得當主體架構得不到更好的材質改變與提升下,應該要將球頭設計朝向更多片式的組合來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效果與提升.這點雖然日本一些小廠都已經有運用3片或4片的球頭組合但我使用的經驗都不是太好.這當中的問題在於細節的處理.這種多片式的組合需要把不同部位的材質特性,形狀,與效能給進行完整化.不能讓各自運作各自的特性.需要更一體.所以在結構學與材質共通性需要更進一步去改善.

複合式材質發展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以前的Callaway FT 系列, Cleveland 460 Comp都運用了碳纖維上蓋的設計.但我用過這些球桿的感覺都覺得打感上犧牲掉不少,打擊的爽度弱了.雖然廠商說它們把上蓋的重量減輕,讓整體重量可以落在桿頭底部但實際卻沒有太大的提升效果.這點我覺得是對的.但卻不是在性能上有更好,反而在回饋上卻弱掉.這也導致後續這類產品的死路.但我覺得,這些設計師的方向沒錯,但運用的地方不對.所以我才會以汽車工業來做比較與說明.我個人的想法是將球頭的主架構設計為碳纖維,其它的部位還是以更有彈性的材料為主.以硬的金屬材質為主但韌性要強的特性.這樣可以讓球頭有更大的變形量與反作用力產生.對於效果上也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爆走.這也是賽車中的輕量化車體訴求.

未來的電子化球頭
同時將省下來的重量再加在幾個特定部位上,讓球頭的變形量可以更加有效與達到穩定球頭平衡的效果.這當中我個人覺得可以把電子感應器給放到球頭內,再與手機或平板進行溝通與資料傳送.將球頭的變化量與作用力強度的反饋給傳到無線裝置中,以瞭解球桿的變化與性能輸出量.這樣就如同汽車當中的速度與轉速表.如果這樣,可能以後的木桿需要充電與有micro USB的插孔才能將球桿進化到電子化與電腦化.

本文未完,下集請待續!

-------------------------------------------------------------
球杆的动力结构与未来!

球杆!这是大家在追寻与高尔夫最重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在近20年中已经比前60年要更快更跳跃.从以前木质球杆,不锈钢,再到钛合金等不同的材质变化与发展.以后还会有什么新材质来改变高尔夫球杆结构?肯定会!而因为这些材质与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球头设计与结构.这些设计都代表了每一个时期的技术结晶与人们对于球杆美感的一个方向.所以今天就让我来讨论一下现今球杆的结构与可能的发展趋势.更重要来剖析球杆的动力结构.

球杆发展史的对照!
看高尔夫球杆就很容易让我想到汽车的发展史一样.汽车是人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工具.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交通工具.而汽车的发展与变化都变得更加快速.以前的汽车主要的结构大多是以机器式运作模式.而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主要以电子式的运行结构.而现在就是以计算机式为主轴.这当中的变化都代表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工业技术进步.以前机械式的汽车来说,比较简单与直接.对于功能性来说不见得是最好,但设计与运作简单.所以用起来与维护都相对容易些.就算是不同厂牌的车子也都能相通与维修.这段时间是汽车转变成人们生活化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大量生产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汽车业成长的最甜蜜时间.

汽车技术发展对照
因为我以前是学机械工程,有一年暑假到一家小汽车维修场去打工做学徒几个月.那也是我自己到外面工作第一份薪水.钱不多但因为对车子也有兴趣所以做起来就格外起劲.每天双手都会有新的伤口,一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虽然都做一些简单的活或助手工作但也是我开始对汽车有一个基本了解的时间.因为以前机械构造的车子没有电子芯片或计算机在驱动一些机械运转,所以出了问题就比较容易可以找到问题在那?而且很多的零件都是可以稍为修改一下就拿来使用.所以对于一般技师来说,修不同厂牌或不同款式的车子都不会太难.而且一些有经验的技师就更有变通与技巧面对不同汽车的问题与挑战.

我为什么会举汽车的例子来说明?因为现今的球杆发展,也是在机械式为主时期.以所有球杆当中运用科技与材质最多的就是一号木杆.它的改变真的不大.尺寸的改变与外型设计的变化,只是单纯形体的不同吧了.但对于内部构造与运行模式来说,现在球杆与20年的东西差别不大.真正改变的就在材质上,结构的变化真的不大.这也如同汽车发展过程的机械式的运行结构.虽然现今的木杆球头慢慢放入了一些噱头比如换杆身,换螺丝配重等.但结构与运行方式还是没有变化.所以不同厂牌的东西也比较容易将杆身退下来或换杆身进行调整与改变.

这个时期的球杆也最容易进行个人化的设定与调整.因为现今的球具规格是没有大多的变化与设定.比如杆身的前端口径有0.335”, 0.350”这两个是木杆类的尺寸为主.铁杆类的杆身前端口径有0.355”, 0.370”.基本上就这四种口径为主.所以当我们要进行杆子的调整与改变,要找到适合的球头与杆身都不会是太难的问题.就算尺寸不对,也可以对球头的插入口径给调整.大的话,简单处理,比如加垫片之类.小的话,就需要钻大一点的空间出来.有些人为了省事就磨杆身.这些做法都是现今对球杆的调整方式.难度与复杂度都不是太大.

每一个球头设计都有它的优势,而怎样的球头设计与外观会比较有特性,比如要性能的话,球头的设计会怎样?要好的回馈感?在不同需求其实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球头设计来满足你的要求.这是就我多年经验,摸索与使用的心得.这点就算是专门的球具设计与制造公司也不了解这些细节.因为我是站在第一线与一位球友角度,我知道大家要什么?现在测试与使用各家不同大小厂牌的球具问题在哪?好处在哪?球具设计者就算把这个球头或杆身设定好它的基本特性,但最后到球友手上会是怎样的一个感受与效果?可能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偏差.而这就是身为第一线的球具技师的优势.永远接受最直接与一手的使用者反馈.而这也才会是球具订制的利基点与出发点.

机械式的球杆
为什么我会认为现今球杆还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结构与设计上?因为以现在的球杆在整体发挥上还真的不到应有性能的一半.不说别的,就拿杆身来说,以前的杆身运用在轻量化的碳纤维材质上的大多只有在木杆类上,而那时的杆身的结构与材质运用上都不及现在的水平.我不是说现在的杆身水平与材质有比以前(20年前)要多牛.只是这当中的变化量与提升效果真的只能以个位数字来算.就算现今使用高吨位碳布的材质已经有明显把轻量化这个主题给带出来,但运行的水平与普及度是相当有限.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将整支杆身都以高吨位碳布来制造与设计,只能部份来使用以强化杆身的效果与强度.这点我觉得只是运用到材质表皮水平,还没到达深入运用.因为技术上目前还无法克服整支使用高吨位碳布会影响手感与杆身弹性等问题.

再说到球头这块,虽然现在木杆主流的使用材质以钛合金为主,铁杆以碳钢为主.但这些材质都还是有缺点,对于性能上的提升是有限.技术的发展瓶颈在于材质的强度是够,但韧性不足,韧性的另一个含意就是弹性与伸展性.这点主要是在木杆类球头设计.铁杆来说,数十年如一日. 这是所有高尔夫球杆中变化少到爆的一个.你去看60年前的铁杆与现在的铁杆差多少?几乎没有差别.铁杆别说在材质这块上的改变,连技术与设计上都是没变化.所以这比机械式的汽车更不如.铁杆需要从结构上下手去改变.把更多航天器具的设计给带到铁杆上,让铁杆在处理击球上可以更有效,效果可以提升更大,与更能控制好.

停滞的发展
以现在高尔夫球具的市场都被几家大厂给把持住,对于球具的发展技术与速度来说在10年前有一段突飞猛进时期.那时是从Taylormade的R500系列开始到了R7这5年的时间把整个高尔夫球具产业搞得天翻地覆,这也是打下江山的重要时期.也是现在TM能坐稳高尔夫球具一哥的位置.但接下来的发展就真的乏善可陈,了无新意了.所做的变化都在于一些表面且华而不实的功能.对于实际的性能,使用操作与回馈真的不如以前的球杆.所以我才有感慨,现在的球杆没有5年前的球杆质量来得好.这也是现在球杆发展很大的一个问题与瓶颈.

以现今的木杆球头构造来说变化不大,大多是两片式的组合模式,主体与杆面两块.有铸造与锻造两类.这样的组合比较简单也比较有效.但我个人觉得当主体架构得不到更好的材质改变与提升下,应该要将球头设计朝向更多片式的组合来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效果与提升.这点虽然日本一些小厂都已经有运用3片或4片的球头组合但我使用的经验都不是太好.这当中的问题在于细节的处理.这种多片式的组合需要把不同部位的材质特性,形状,与效能给进行完整化.不能让各自运作各自的特性.需要更一体.所以在结构学与材质共通性需要更进一步去改善.

复合式材质发展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以前的Callaway FT 系列, Cleveland 460 Comp都运用了碳纤维上盖的设计.但我用过这些球杆的感觉都觉得打感上牺牲掉不少,打击的爽度弱了.虽然厂商说它们把上盖的重量减轻,让整体重量可以落在杆头底部但实际却没有太大的提升效果.这点我觉得是对的.但却不是在性能上有更好,反而在回馈上却弱掉.这也导致后续这类产品的死路.但我觉得,这些设计师的方向没错,但运用的地方不对.所以我才会以汽车工业来做比较与说明.我个人的想法是将球头的主架构设计为碳纤维,其它的部位还是以更有弹性的材料为主.以硬的金属材质为主但韧性要强的特性.这样可以让球头有更大的变形量与反作用力产生.对于效果上也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爆走.这也是赛车中的轻量化车体诉求.

未来的电子化球头
同时将省下来的重量再加在几个特定部位上,让球头的变形量可以更加有效与达到稳定球头平衡的效果.这当中我个人觉得可以把电子传感器给放到球头内,再与手机或平板进行沟通与数据传送.将球头的变化量与作用力强度的反馈给传到无线装置中,以了解球杆的变化与性能输出量.这样就如同汽车当中的速度与转速表.如果这样,可能以后的木杆需要充电与有micro USB的插孔才能将球杆进化到电子化与计算机化.

本文未完,下集请待续!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435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