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客製

我很早就開始對很多不同品牌桿身進行使用和調整,而最後我只有鎖定這些大品牌的產品下手。這是我經過超過18年的經驗結果。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產品,很多都是言過其實、嚴重性價比不符。這些買家說穿就是玩一個“自嗨!”這些桿身不會對你的桿數、距離和爽度又太多的貢獻,但絕對可以讓你在球友們前面有絕對的爽度。

這也是我喜歡做研究和調整球桿的樂趣,你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而這些東西都不是在廠商的產品說明裡可以找到。也千萬別小看推桿,它的變數會比其他球桿還要多,複雜度也更高。對我來說,要跳脫目前的窠臼,去選擇和測試不同零件,來瞭解對整體使用的變化和差異。

配置這2支推桿的總重差不多,但桿子重心不同。讓朋友去感受推桿差異。逐步去建立對推桿的經驗值,然後再依據個人的感受去調整,修正推桿的設置。2支推桿的設定細節有很多不同,這都是讓朋友去感受2支特性不同的推桿的效能、回饋和操控。

有慧根的人,學到不好經驗會盡可能避開不好、不對的人、事、物。但也有不少人還在人云亦云。球桿的市場真的很大和廣。如果沒有實際去嘗試是很難理解和印證。但產品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或多方嘗試。所以借助更大的網友和社群力量是非常重要。但重點要去避開一些以測試產品之名、行置入行銷之實的團體。這在社群裡實在不少。

在過去的10多年間,我不知道嘗試設定多少規格組合,所以瞭解規格需要讓大家更重視。同樣桿頭,設定不同桿身、不同長度、不同重量,從而去瞭解對使用者的操控,和身體動作發揮的影響。同時不同種類的桿子的規格落差可以多少?設置很多的規格去比較和觀察結果。只有一個結論:“夭壽重要!”

買很簡單,但買了要怎麼用才是關鍵。說起來簡單,但如何買適合你用的桿子就是本文的一些建議。一些識途老馬的球友們,買前會思考;買了要怎麼裝或先諮詢熟的技師,他適合什麼的產品和他想買什麼桿子,再給技師去調整。買前要注意什麼,比如規格,重量、硬度、材質等。這都是重點,不是我愛哪個牌子、外型和顏色就買來爽,但用起來就烙賽!

過去我一直有一個狀況,就是我的球速很快、也很猛,但落到球道上,都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撞擊凹洞。然後球就落在洞的前面約一個彈跳。也就是說,球的衝力很大,但力量都被土給吸收掉,導致球無法產生有效滾動。這個狀況不是你的桿子不對,也不是你的力量沒有發揮到球桿和球上,而是力量大,讓你的能量都被球道給吃掉。

目前的木桿桿頭和桿身設計上,材質的強度要比以前要猛多了。好處是擊球的倒旋量比10年前的木桿要低300~600rpm。對於球速上也比以前要更快、更殺!也就是對於球的能量轉移上要好提不少了。所以飛行距離不見得會比較遠,但滾動性要更好了。就我個人的使用近5年來的桿身經驗,效能上、倒旋量、都要更好。

另外桿身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桿身的重心設計。這是大家比較陌生或不清楚的一塊。很多技師也是一知半解。因為桿身的重心設計就會決定一支桿子的揮桿重量和特性。但對我來說,一旦掌握桿身重心大致就知道這桿身的特性。或是看桿身的說明是什麼導向的產品,就大致知道它的重心設計了。這也是桿身設計上的潛規則!

人有高矮胖瘦,產品也有。現在的木桿桿頭普遍設計都有幾個標配;高容錯、多功能、調角度、調重量等。但這些多半都是看得到的東西,而看不到的東西才是關鍵。桿頭重心是影響你擊球的起發角和彈道高度。所以桿頭的重心設計一直是廠商和設計者設計核心。不管在桿面後,桿頭後面,都是影響你的起發角度。

為什麼這樣的技術和多功能潮流可以持續下去?因為你肯定打不好、但卻覺得東西越來越好、功能越來越多、桿子越來越遠和好打。但實際買了後卻墮入黑色輪迴、不得超生!所以才要化繁為簡、重新去調整桿子的規格,讓桿子變簡單和可以駕馭。尤其有時候併組打球,一些球友的桿子最新最屌,但結果卻慘不忍睹。

容錯能力 - 球具廠商把球具的容錯提高。讓人打起來可以允許更多的錯誤。桿頭尺寸大到極限,非甜蜜點的擊球也不會差、球具變的越來越輕等。這些都是廠商讓你不斷掏錢去買桿的動機和原因。買桿的關鍵在於;適合你自己的打法和身體去控制球桿。不在於什麼先進技術和航太材料。

這也是球具訂製這個領域的深度。當要選擇什麼樣的零件時就牽涉到對產品的瞭解深度、使用經驗和不同組合的效能表現等。接下來,需要對使用者本身的體型、能力和動作進行分享,才能設定適合的規格,讓使用者來發揮這些零組件的效能。這裡頭需要對物理、機械、材料和人體力學的瞭解和分析。加上一定的經驗下才能有一個專業的火候。不然我光demo球桿就幾十種,就可以試不完。最多3種桿子就是球友測試的極限了。

對我來說,訂製桿就是要讓你拿在手上就有無窮的信心,可以把它發揮到最好。不會有二心或不確定性。甚至會害怕打不好等狀況。在這樣的基礎下,要打遠自然是垂手可得。而更重要的任務在於,當你沒有打到甜蜜點或動作稍微有一點失誤下,桿子是否還可以讓你把球放在場內?因為人不是機器,不可能每一球都可以打的精準,所以失誤是正常,而桿子要能為你把傷害壓到最小。

這個狀況是我刻意要做出來。因為這樣桿面的表面就和一般狀況有比較大的差異。也可以視為這是桿面比較粗燥的設計,以達到更好的倒旋能力。這樣對於一些想要把球打的高和停球效果提升。這時候我再進行擊球,得到的結果就非常明顯差異。飛行距離在135~145碼,滾動距離約10碼,總距離在150上下。倒旋量和彈道都變高。倒旋為7500rmp+-300rmp。300~500rpm對距離就影響到1~2碼距離。

首先,不管是木桿還是鐵桿都一樣,桿面的材質和設計都會影響到你擊球的倒旋量。就算一樣的桿面角度但不同材質也會有不同的倒旋量。同時桿面的設計包含了,凹槽和表面的粗燥度和平滑度都是會直接影響倒旋量。有些木桿標榜低倒旋,就是給速度快的球友使用,但外觀看起來也沒有什麼不同。但差異就在細節裡。

今天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都在上課。相當緊湊的課程,上完就考試,不是可以open book或看講義的大家都過考試。要有點底子考,比較好過。真的有點硬,年紀大了,要塞很多Callaway的東西,有點累。內容都集中在他們家的桿頭產品和特性,對於桿身和握把就一筆帶過。偏在技術和基礎球具結構上。實際狀況就不會這樣了。

不是只有把桿子設定好你要用的長度、重量和規格就可以如魚得水。當你的鐵桿放置在地面上如果太陡峭,就必須要進行調整。同時有時候你的桿面角度,不是完全和球具廠商公布的角度一樣,所以需要去調整桿面角度,才能讓你每一支球桿的差異產生。所以有些時候,球友會覺得我的哪兩隻桿子的距離都差不多,這有可能就是桿子規格設定和桿面角度有問題導致。

那不管什麼材質最後一定要看結果。其實在桿頭的結構設計是非常重要。因為結構設計好,在桿頭下桿速度,和擊球效能的傳遞,是對結果至關重要。而在目前USGA對桿頭的規定和要求下,就算是純金屬,還是複合式都在伯仲之間。因為桿面的反彈係數要合規定。但為什麼還有這些大廠要用複合式材質?

現在球桿桿頭的兩個陣營就是複合式材質和純金屬兩個。其支持的廠商有Taylormade + Callaway 為複合式材質,對上金屬材質的Ping + Titleist。這幾個品牌就佔據市場超過7成的份額,所以這都是影響你我在購買的決定,而你必須要瞭解材質是的優缺點,才能選擇一款適合你個人使用的桿頭。沒有絕對的答案,看客人需求。

對於動作的根本問題,沒有持續去改善是非常可惜。這也導致一些擊球問題和結果無法解決。我認為動作是根本,必須長期去投入和建立。不能本末倒置,為什麼球桿對於一些問題無法解決或解決的幅度不大?我還是那句老話:動作的問題,自己要去解決,球桿無法根治問題。

另一個角度看球桿的安全性,一支球桿如果經常進行拆裝,這對桿身和桿頭的頸部和桿面都會有影響。一桿身來說,如果是碳纖維材質的桿身,拆桿身需要對桿頸進行加熱,而這加熱也會對桿身的前端加熱。對於碳纖維材質來說,容易讓材質脆化。就算安全性沒問題,對於手感也會改變是無庸置疑。

有個基本觀念大家需要瞭解,只要桿子有拆過再裝起來,不管是否原本的桿頭或桿身,都一樣會有差。差在於回饋和擊球結果。所以如果你喜歡你現在的桿子,最好別手癢去換其他桿身或桿頭來試。因為感覺是回不來,而且沒有感覺一模一樣的桿子。就算桿頭和桿身或規格都一樣,也不會有一樣的感覺的結果。

其實有小雞腿專用桿身,重量也都分布在60~90g。但我都會去看球友的動作狀況和他的木桿、球道木和鐵桿的配置狀況才來選擇推薦適合的小雞腿桿身。因為這是第一步,如果選擇不對重量的話,配置會不好設定規格,最後使用結果也不會太好。因為規格不對,你也無法發揮桿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