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現在球桿何時要換,不是建立在桿子損毀或使用時間過長上。如果你在意高爾夫,那就要去觀察球桿的性能表現。如何去瞭解手上的桿子的性能表現狀況?你只要有擊球模擬器或一些球具店/工坊有擊球模擬器,去測試你的桿子和新球桿的數據。一比較就見分曉!而且我也都建議我的朋友們,新球桿後最好要先把模擬器上的數據紀錄下來,然後每半年去比較,就知道你的桿子的狀況和性能損耗?

不需要糾結在什麼品牌、什麼技術、什麼材質,只要問你自己,這個產品會不會讓你有激動想買來擁有?至少我已經過了這個喜歡、那個也愛的時間了。我擁有太多球桿和東西了,每次新的球桿打出來的結果都是可以預期,就算差,也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因為我設定的規格可以讓我自己使用得到最佳化。

簡單說,你用金屬桿頭需要實力和速度。但如果你是走技巧和擊球穩定性風格,碳纖維桿頭會是讓你1+1大於2的產品。 當然球桿規格和桿身配置也很重要,但這上面的因素都是改不了的事實。就算利用球桿個人化的訂製,也最多把上面問題的影響程度改善。所以我現在都是用碳纖維桿頭,不會考慮金屬桿頭。

就我的使用經驗,以前複合式桿頭的性能是明顯無法和金屬桿頭相比。但近10年來的產品,已經給彎道超車了。現在複合式的桿頭桿面,可以有效把擊球的倒旋壓下來。球速上也更噴!這些原本是金屬桿頭的招牌,現在都被別人給超車。而且碳纖維桿頭有一個優勢,就是對於揮桿速度和節奏不快的球友來說,簡直就是救命藥丸!

首先來討論有哪些品牌在各自的陣營?基本上複合式桿頭大多都是大品牌,因為複合式的材質需要比較多的工序和成本。對於一些小品牌或日系品牌來說,都很難加入。而金屬桿頭就就是以Ping和Titleist為主。當然後面還有一堆的日系品牌支持。以量來說,金屬桿頭還是是市場的大宗。但球桿市場不是產品多就贏,主要還是要有效和吸睛力。

結果才是我們論英雄的證據!而這個結果就等同你的實力和賭球的本錢。我會這樣說,一來是這20多年下來,我自己也不斷去提升自己動作和身體實力。另外在球桿上的專研與投入都是無盡,而我現在下場打球就比較輕鬆、容易。如果沒有桿頭的提升,我想會讓我在擊球上提升不少難度。這也是大家可以享受科技和材料發展的果實。

到了年底,聖誕節也到,趁這幾天假期,把今年買的一些機絲組裝起來。Fujikura最賣座的桿身就是Ventus,而且獨立出來一個產品系列。我自己也打他們的藍管,今年初出了Ventus TR系列,也是普通版的升級款,自然就直接入手。只是一直忘記把它給裝上,就趁假期有時間,把這桿身配置在Taylormade Stealth桿頭上。

而且越來越多的鐵桿桿身可以配置優質的日系碳纖維桿身。這點確實可以拉高性能和失擊的影響。我個人使用中空桿頭和日系碳纖維鐵桿桿身已經快10年了,對於這樣的組合效果,已經回不去打鍛造和鋼管桿身的組合了。尤其在年紀不斷的增加,體力也會減少下,對於球桿的性能和容錯只會一起越高。因為打球要容易,這些特性就要到位。不然早就不打了。

今年都在紐約周邊的球場打,雖然球場的長度沒有德州的長,但北邊的球場,對於你的準度是有很高的要求。同時球場的視覺壓力是比其他地方要高很多。基本上你在比賽裡看到的高大樹林,在這裡都是標配。球道也比較窄,果嶺也相對小。對於揮桿動作沒有一定的火候,會打到吐血和折球桿。簡單說,這裡的球場很像新竹的新豐球場風格。

我是從頭做到腳(地板運動)的動作練下來,所以從身體平衡、肌肉鍛鍊、和拉筋等都做到。而且當我把不好做的動作練到習慣後,就會增加難度,把動作從靜態變成動態的連續動作。要瞭解靜態動作相對容易和簡單,當你的身體肌肉到一個程度後,把動作變成動態時,身體對動作的負荷就增加,同時也提升肌肉群的強度更高。

我必須說,以前我沒有健身,不時打球就這邊不舒服或背常拉到。家裡都會有肌肉鬆弛和消炎藥。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做了健身/拉伸後,完全不會有肌肉拉傷或疼痛問題。把身體以前的問題都解決。這也是我要讓大家知道,除了提升你的身體強度和打球穩定性,你的身體也比較強壯,不容易因為一些姿勢不對而產生傷害。

它的特色在性能上,我覺得它的彈道會比較低平,倒旋也比較少。落地滾動上也比較多,我一些洞都會滾過頭,不像T200和M5那樣容易掌握。不過球速真的是快,這點在性能表現上是非常突出。對於秋冬這類季節,風或地形影響的球場,這套桿子會比較容易去克服距離短少,或被風吹的短距離問題。

這鐵桿打起來,我實在覺得不是那樣好打。桿面回饋上沒有T200的紮實和M5那樣的桿面彈力。十足是鍛造桿頭的回饋。但甜蜜點也沒有我其他日系鍛造桿頭那樣的軟綿,中球是脆脆的感覺。應該說和我打其他Mizuno桿頭的回饋是一樣。不是它的問題,這是典型Mizuno鐵桿的回饋,這也是我一直都覺得Mizuno鐵桿是好看,但不好打的產品。

好看的桿頭和實用的桿頭來進行比較。當然用的桿身都是一樣,規格也是差不多。這樣用起來就可以完全去瞭解和感受差異。這桿頭就像一款法拉利,線條感實足,絕對吸睛。但好打嗎?要試了才知道,希望它可以打破我對Mizuno固有的印象。當然它們官方說;桿面薄,可以提升球的速度,設計基本也和中空桿頭一樣。所以性能上也應該要和目前鐵桿主力的中空桿頭類似。

配置這2支推桿的總重差不多,但桿子重心不同。讓朋友去感受推桿差異。逐步去建立對推桿的經驗值,然後再依據個人的感受去調整,修正推桿的設置。2支推桿的設定細節有很多不同,這都是讓朋友去感受2支特性不同的推桿的效能、回饋和操控。

我很不喜歡去回答朋友問的哪個產品比較好?或要我推薦適合的桿子/桿身?我通常會簡單回答一款我覺得不錯的產品,但如果朋友持續問細節,比如哪個品牌、角度、硬度、長度等,我就會直接說;這要花時間去瞭解你目前身體和動作狀況,同時目前球桿的問題,才能給明確資料。而這就需要投入時間來進行訂製諮詢。

有慧根的人,學到不好經驗會盡可能避開不好、不對的人、事、物。但也有不少人還在人云亦云。球桿的市場真的很大和廣。如果沒有實際去嘗試是很難理解和印證。但產品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或多方嘗試。所以借助更大的網友和社群力量是非常重要。但重點要去避開一些以測試產品之名、行置入行銷之實的團體。這在社群裡實在不少。

日系產品的一些配件比如球袋、鞋子、桿套和小物件就非常的有吸引力。設計感十足,它們的銷售數量本來就不多,也不會說是限量而去漲價。反而會和一些品牌聯名來推出特殊款,這樣反而有它的收藏價值。這也是日系小東西迷人之處,價格貴但卻讓人想擁有。

我相信打球的大家都對球具和配件的限量款,特殊款、不陌生。基本上現在球桿出限量或特殊款的機會不大。應該是大家也都成精了,被騙的機會不大。但對於很多台灣的球友會瘋很多日本產品的限量或特注款。好像聽到只有1000支或100組就被下蠱了,要不就是網路上的炒手們會鋪天蓋地的去發動粉絲們去炒熱它。我以前也去追過,但後面就學乖了。

當然要讓你的身體可以負擔和控制球桿,你的球桿需要調整到,讓你的身體不會需要太大的力量去操控它。這也是當你的動作節奏改變,你的球桿就需要調整,來配合你的打法節奏。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改動作和改節奏,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會十分困難。因為工具也要配合你的改變,不然你的結果肯定不會好。

我其實是先從短切把節奏放慢,因為我可以更容易控制桿頭和吃球的點,對於結果更容易掌握。一旦吃球變精準後,對方向和距離就不需要擔心。所以我才把放慢節奏延伸到鐵桿,最後到木桿。就是因為實際效果不錯,所以我才體會到用巧不用力的精髓。身體本身的強度不會比年輕時差,固定的鍛鍊下,在力量上的質感,也不會因為節奏放慢就變差。

T200打出來比較像選手的球路。非常殺的球路,低到高,掉下來。滾動性也有10~15碼,倒旋明顯比較低。球速很猛,爽度滿格。桿頭的效能上比M5要猛,它真的像打鍛造桿頭。飛行距離來說,T200 6i我用pro V1的距離是163碼,滾動可以有10~15碼距離。M5要比較遠一點,因為角度比較低2度,飛行比T200要遠3~5碼左右。滾動約10碼。

T200的回饋和M5有明顯不同。T200是中空設計,桿面也是不鏽鋼材質,但回饋桿面比較脆。可以明顯知道中球在桿面的位置。桿頭感覺比較小,中球的好壞是很直接。有點像在打鍛造鐵桿,非甜蜜點會讓你感覺重手。但甜蜜點也是非常舒服但不是彈,而是有點擠壓感。揮起來也很容易輕鬆。整體的桿頭回饋算中等。

T200的型,就是走刀背風。桿頭設計很紮實集中,線條感很立體飽滿。桿頭放在地上,就是一個小。所以不是那種易打大頭風。和我另一支Taylormade M5大小是差不多。現在的桿頭設計,不管是木桿類還是鐵桿,都講究性能。就算M5也是做pocket back/半凹背設計,這些桿頭的共通點,就是要把桿頭的性能和容錯都提到最高。讓球友可以有更多的犯錯空間,同時性能可以輕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