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幫一位球友訂製鐵桿,他喜歡它原有的鍛造鐵桿球頭所以我進行桿身更換與規格重置.而它的鍛造鐵桿就是目前主流大廠的產品.主要針對中低差點的球友的那一家.哪一家我不去討論與說明.但這是大家要知道的重點與問題.也是我今天要把鐵桿鍛造的一些大家不知道的秘密給說出來讓大家瞭解.以便大家日後選購鐵桿時可以當做參考.這些資訊與內容不見得對,但就我自己的經驗與這個例子為主我看到的結果是如此.當然我以前裝的球桿與打的球桿也有類似狀況.雖然我早已經知道但這次特別想要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可能是我覺得產品質量越來越差,所以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瞭解.
球頭重量差
首先我要說一個重點就是美系的鐵桿球頭重量都是偏輕.這從我以前在組裝與訂製球具時就是一個事實.所以請大家別認為我現在用的美系品牌裝出來的揮桿重量都是D2~D4等高揮中.這是因為絕大部份的揮重都是靠組裝時添加配重塊在桿身前端所得到.球頭本身的重量並沒有重.把配重塊給移除後,桿頭重量會比日系鍛造小廠的球頭輕6~10g.你沒看錯,是至少6~10g的重量差.這個差別會差多少揮重出來?如果長度不變下,這樣最少也差上3~5個揮重單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現在用的美系品牌的揮重是D2,那如果把配重塊給拿掉,你的揮桿重量會成為C8~C9左右.所以這樣的差別你說大不大?那大家心中應該會浮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啥大廠要把球頭重量設定如此的輕呢?
這個問題就相當有深度.因為大廠做的產品是大量為主.它不是為單一球友所做的產品與設計.所以規格就需要設定一個標準,也就是說一個產品一個規格,那如果一個產品的球頭重量太接近它要設定的揮重值,那在大量生產下可能會有一定比例的產品重量會超過設定值,那這樣對於組裝人員來說與生產單位就會比較麻煩.因為要把多餘的重量給移除掉是需要花上更多成本.所以一般的作法就是把球頭重量給設定輕一點,讓一線的組裝人員可以依據要求與規格進行配製不同重量的配重塊在桿身前端以達到原廠要求的揮重單位.這樣就是比較簡單與省成本的做法.所以從以前我拆掉大廠的鐵桿產品後都需要重新對規格進行最佳化的設定,這是比較花腦筋的部份.
不過這樣的狀況也會延伸出一種鐵桿規格設定法,就是把球桿裝的稍為長一點,但揮重會輕一些.這種做法是比較適合美系或大量生產的鐵桿.這樣用起來會不會不好或不好打?這就要看球頭本身的質量與使用者的習慣.沒有標準答案也會因人而異.那再說到日系鐵桿的重量是否也是如此?我先定義一下日系鐵桿的範圍,就是一些日本小廠所生產的產品,不是日系的大品牌如Srixon, Tourstage, Fourteen等.我主要是以小品牌為主,Miura, Epon, Yururi等.這些小品牌的球頭主要走鍛造為主,也有鑄造的鐵桿球頭.但共同點都在於它們的球頭重量都比美系大廠要重上許多.我上面說美系大廠的鐵桿球頭重量比日系小廠要輕就是以這類品牌的產品為對比組.
主要的原因在於這類產品因為是少量生產也是針對個人球友與工房為主要的銷售通路.所以這些產品需要製造有別於現有大廠的產品設定.也就是它們會在材料,質量與做工上有更好的結果.這也是它們為啥會比一般大廠的鐵桿要貴.因為它們是走少量,高質量與個人化設定為主.那這樣就會凸顯出這類個人化產品需要有的一些基本設定.這也是我會在本文中去深入討論與分析的地方.上面有說到大量產的東西是要以一個標準規格去滿足所有人.但少量產的產品就是走個人化的設定.這樣在球頭重量這塊它們就不需要去考慮太多調整配重這塊問題.因為在日本的環境裡頭,對於體型沒有歐美那樣的高大與有力下,對於鐵桿的配製就會走短與好操控的目標.
因為如此,它們的鐵桿球頭不管是凹背,半凹背或刀背的款式,球頭重量都比一般大廠的重量要重許多.因為它們認為個人化的球桿應該要設定更為友善的長度以提升操控性,讓球友可以輕鬆把它們的產品發揮出效果.所以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配製美系與日系小廠的球頭會有完全不同的配製規格出來.我的配製模式不是以球友要求的揮重或長度來配.我是以我手上拿到的球頭,桿身與握把的特性為基礎去依據它們的規格來配製出一個最佳化的結果.所以這是沒有標準與固定模式.因為我不喜歡去加配重塊在桿身前端.雖然說可以滿足沒意義的揮桿重量單位,但這樣會影響到擊球手感,因為球頭桿頸與桿身前端是塞滿膠與配重塊.這對於擊球回饋從桿面傳到這裡時,你的手感就會變得更硬與重手.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桿身的前端就變得沒有彈性.因為桿身前端被你塞滿東西會讓它應有的彈性與伸縮性變得沒有.這對於效果來說也會有影響,當然不用說,手感上也會變得更差.所以我的設定風格都是在以純球頭與桿身的原本設定下去進行規格最佳化.去增加原本球頭與桿身所沒有的東西只會影響與減弱產品本身的手感與效果.這種只是去滿足沒意義的揮桿重量數據我是不會去幹.所以當配製日系小廠的產品自然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與回饋.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因.這自然也是它貴的一個地方與差異點.
我訂製球桿不是要做出漂亮的數據,我的任務與目標是要做出適合你用,與你能用的桿子.所以我在乎結果與使用者的感受為基礎.數據是多少?這種東西當做參考,不是設定的依據與標準.而鐵桿的重量差異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差別.而我接下來要說的是更重要的性能差別.這就是直接影響到擊球結果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鍛造的差別
我先說一個關鍵.鍛造就是在一個熱的鐵還不是一個很硬的固體狀況,可以藉由外在的重力把材料本身的結構進行強化或更緊密的結合.而鍛造的水平,次數與環境都會影響到最後鍛造出來的結果.以目前鍛造鐵桿球頭最好的水平是在日本,其次台灣,再來就是以大量生產的中國的一些台資代工廠為主.日本的鍛造是以長久來日本武士刀的鍛造模式與質量而成.所以在鍛造的水平與工藝來說一直都是這塊最頂尖.所以日本小廠的鍛造都是幾家廠做的,再由它們或是一些鐵桿球頭場進行CNC的外觀處理成型.當然最後會進行一些研磨修整.但整體來說日本鍛造的質量是所有產品中最好,這也造就日本鍛造球頭會比較貴的原因.
手感差別
一些球友是以材質來判斷這個球頭是否擊球起來有比較黏球的依據,但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不是1020C碳鋼材質會比1025C的要硬!沒這回事,所以別在以這樣半筒水都不到的理論來呼悠其他人.這是錯誤也不正確.真正的關鍵在於鍛造的手法與哪一個國家鍛造出來的產品?我打過1020C日本鍛造的要比1025C台灣鍛造要更軟更舒服與扎實手感.中國鍛的就更不用說了,是三者中較差與回饋模糊.所以材質不是絕對因素只是參考因素.在我以前的文章就有說過,日本做的鐵桿表漆處理要比台灣的表漆更耐用,耐磨與漆的厚度更薄.簡單說就是料好實在又耐用.這也是我與球頭廠的高層聊到的一個基本狀況.所以你說鍛造這塊有差嗎?我只能說台灣跟日本在這塊還差10年以上的水平,中國跟台灣的差別,應該不會太多.但這就是現實與結果.
本文未完,請點下方.
不可說的秘密”鐵桿鍛造差異”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bukeshuodemimi%E2%80%9Dtieganduanzaochai...
--------------------------------------------------------------------
最近因为帮一位球友订制铁杆,他喜欢它原有的锻造铁杆球头所以我进行杆身更换与规格重置.而它的锻造铁杆就是目前主流大厂的产品.主要针对中低差点的球友的那一家.哪一家我不去讨论与说明.但这是大家要知道的重点与问题.也是我今天要把铁杆锻造的一些大家不知道的秘密给说出来让大家了解.以便大家日后选购铁杆时可以当做参考.这些信息与内容不见得对,但就我自己的经验与这个例子为主我看到的结果是如此.当然我以前装的球杆与打的球杆也有类似状况.虽然我早已经知道但这次特别想要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可能是我觉得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所以有必要提出来让大家了解.
球头重量差
首先我要说一个重点就是美系的铁杆球头重量都是偏轻.这从我以前在组装与订制球具时就是一个事实.所以请大家别认为我现在用的美系品牌装出来的挥杆重量都是D2~D4等高挥中.这是因为绝大部份的挥重都是靠组装时添加配重块在杆身前端所得到.球头本身的重量并没有重.把配重块给移除后,杆头重量会比日系锻造小厂的球头轻6~10g.你没看错,是至少6~10g的重量差.这个差别会差多少挥重出来?如果长度不变下,这样最少也差上3~5个挥重单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现在用的美系品牌的挥重是D2,那如果把配重块给拿掉,你的挥杆重量会成为C8~C9左右.所以这样的差别你说大不大?那大家心中应该会浮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啥大厂要把球头重量设定如此的轻呢?
这个问题就相当有深度.因为大厂做的产品是大量为主.它不是为单一球友所做的产品与设计.所以规格就需要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一个规格,那如果一个产品的球头重量太接近它要设定的挥重值,那在大量生产下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产品重量会超过设定值,那这样对于组装人员来说与生产单位就会比较麻烦.因为要把多余的重量给移除掉是需要花上更多成本.所以一般的作法就是把球头重量给设定轻一点,让一线的组装人员可以依据要求与规格进行配制不同重量的配重块在杆身前端以达到原厂要求的挥重单位.这样就是比较简单与省成本的做法.所以从以前我拆掉大厂的铁杆产品后都需要重新对规格进行优化的设定,这是比较花脑筋的部份.
不过这样的状况也会延伸出一种铁杆规格设定法,就是把球杆装的稍为长一点,但挥重会轻一些.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美系或大量生产的铁杆.这样用起来会不会不好或不好打?这就要看球头本身的质量与使用者的习惯.没有标准答案也会因人而异.那再说到日系铁杆的重量是否也是如此?我先定义一下日系铁杆的范围,就是一些日本小厂所生产的产品,不是日系的大品牌如Srixon, Tourstage, Fourteen等.我主要是以小品牌为主,Miura, Epon, Yururi等.这些小品牌的球头主要走锻造为主,也有铸造的铁杆球头.但共同点都在于它们的球头重量都比美系大厂要重上许多.我上面说美系大厂的铁杆球头重量比日系小厂要轻就是以这类品牌的产品为对比组.
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类产品因为是少量生产也是针对个人球友与工房为主要的销售通路.所以这些产品需要制造有别于现有大厂的产品设定.也就是它们会在材料,质量与做工上有更好的结果.这也是它们为啥会比一般大厂的铁杆要贵.因为它们是走少量,高质量与个人化设定为主.那这样就会凸显出这类个人化产品需要有的一些基本设定.这也是我会在本文中去深入讨论与分析的地方.上面有说到大量产的东西是要以一个标准规格去满足所有人.但少量产的产品就是走个人化的设定.这样在球头重量这块它们就不需要去考虑太多调整配重这块问题.因为在日本的环境里头,对于体型没有欧美那样的高大与有力下,对于铁杆的配制就会走短与好操控的目标.
因为如此,它们的铁杆球头不管是凹背,半凹背或刀背的款式,球头重量都比一般大厂的重量要重许多.因为它们认为个人化的球杆应该要设定更为友善的长度以提升操控性,让球友可以轻松把它们的产品发挥出效果.所以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配制美系与日系小厂的球头会有完全不同的配制规格出来.我的配制模式不是以球友要求的挥重或长度来配.我是以我手上拿到的球头,杆身与握把的特性为基础去依据它们的规格来配制出一个优化的结果.所以这是没有标准与固定模式.因为我不喜欢去加配重块在杆身前端.虽然说可以满足没意义的挥杆重量单位,但这样会影响到击球手感,因为球头杆颈与杆身前端是塞满胶与配重块.这对于击球回馈从杆面传到这里时,你的手感就会变得更硬与重手.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杆身的前端就变得没有弹性.因为杆身前端被你塞满东西会让它应有的弹性与伸缩性变得没有.这对于效果来说也会有影响,当然不用说,手感上也会变得更差.所以我的设定风格都是在以纯球头与杆身的原本设定下去进行规格优化.去增加原本球头与杆身所没有的东西只会影响与减弱产品本身的手感与效果.这种只是去满足没意义的挥杆重量数据我是不会去干.所以当配制日系小厂的产品自然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与回馈.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这自然也是它贵的一个地方与差异点.
我订制球杆不是要做出漂亮的数据,我的任务与目标是要做出适合你用,与你能用的杆子.所以我在乎结果与使用者的感受为基础.数据是多少?这种东西当做参考,不是设定的依据与标准.而铁杆的重量差异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而我接下来要说的是更重要的性能差别.这就是直接影响到击球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锻造的差别
我先说一个关键.锻造就是在一个热的铁还不是一个很硬的固体状况,可以藉由外在的重力把材料本身的结构进行强化或更紧密的结合.而锻造的水平,次数与环境都会影响到最后锻造出来的结果.以目前锻造铁杆球头最好的水平是在日本,其次台湾,再来就是以大量生产的中国的一些台资代工厂为主.日本的锻造是以长久来日本武士刀的锻造模式与质量而成.所以在锻造的水平与工艺来说一直都是这块最顶尖.所以日本小厂的锻造都是几家厂做的,再由它们或是一些铁杆球头场进行CNC的外观处理成型.当然最后会进行一些研磨修整.但整体来说日本锻造的质量是所有产品中最好,这也造就日本锻造球头会比较贵的原因.
手感差别
一些球友是以材质来判断这个球头是否击球起来有比较黏球的依据,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不是1020C碳钢材质会比1025C的要硬!没这回事,所以别在以这样半筒水都不到的理论来呼悠其他人.这是错误也不正确.真正的关键在于锻造的手法与哪一个国家锻造出来的产品?我打过1020C日本锻造的要比1025C台湾锻造要更软更舒服与扎实手感.中国锻的就更不用说了,是三者中较差与回馈模糊.所以材质不是绝对因素只是参考因素.在我以前的文章就有说过,日本做的铁杆表漆处理要比台湾的表漆更耐用,耐磨与漆的厚度更薄.简单说就是料好实在又耐用.这也是我与球头厂的高层聊到的一个基本状况.所以你说锻造这块有差吗?我只能说台湾跟日本在这块还差10年以上的水平,中国跟台湾的差别,应该不会太多.但这就是现实与结果.
本文未完,请奌下方.
不可说的秘密”铁杆锻造差异”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bukeshuodemimi%E2%80%9Dtieganduanzaochai...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557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