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現代化球具客製關鍵 上集

 

現在的球具設計與使用材質都與10年前有很大不同.而現在的球具進行客製或是調整也已經與過去是不同了.以前的球具設計比較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新科技與設計,這讓整體球具客製就會產生與現在客製上的不同. 這就好比20年前的車子沒有使用太多的電腦控制,與電子系統.但現在的車子每台都有電腦進行運作來處理很多細節如汽油噴射大小, 循跡系統, ABS防鎖死煞車等.這些都是藉由電腦來產生,但這些東西在20年前是很少見或根本沒有. 同樣的狀況在高爾夫球具上也是如此,7,8年前球桿沒有所謂的方型或三角型球頭,460cc尺寸球頭,高MOI系數球頭, 桿頭後旋量大小問題,可調整球頭配重,調整桿面角度,桿面開關等.因為這些的新科技與技術大量運用到球桿上而我發現所有的客製球具書籍內容還是停在以10年前或20年前的客製角度所寫的知識.沒有太大的變化與更新.這對於客製師或工坊組裝師來說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球桿越來越易打與越聰明,很多以前需要拆裝調整的球桿現在都可以很簡單來更換了. 這是高科技所帶來的好處,但同時有很多一般工坊技師的客製或球具組裝的盲點產生. 而這也是我在本文所要跟大家一起分享與討論的重點.

 

現代化球具大廠所主導的球具發展在近5年變動超快,不管是在球頭材質,球頭技術,與客製調整都有很大的改變. 從木桿球頭尺寸做到極限460cc, 複合式球頭上蓋材質, 球頭可調整重量, 方型與三角型球頭上市, 高MOI系數球頭,可調整球桿仰角/lie angle, 可換桿技術, 可調整桿面角度, 可調整桿面開關技術, 與可換桿面技術 (Taylormade的沙坑桿). 這些的技術與開發潮流都是在近7,8年路續在市面上所看到. 而這些的技術與設計對於一個極度個人化的高爾夫球具來看,有些具有簡化客製流程與工作時間的好處但有些對於球具的性能提升上是很少. 我必須在這個地方跟大家說,就算是科技與材質的提升或改變但打球的人還是沒有變. 這些武器是協助使用者去簡化操作與使用難易度,而人本身需要對本身的揮桿穩定度與提升揮桿正確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基礎. 而對於客製球具的角度來看,必須要進行調整才能掌握正確的客製關鍵這樣才能調配出一支適合球友使用的殺手級武器. 

 

上面已經對於一些新的技術與打球基本觀念與大家分享過了,現在對於新技術要怎樣融入到客製的流程與觀念上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當中與大家分享. 大家在上面有了解到球頭的開發與近期的發展潮流,但以現代化的球具角度來看,球頭的重要性已經沒有10年前或20年前那樣的重要與關鍵了.原因在於球頭能做的事與能量大小對於現在產生更遠的距離,更穩的擊球效果,更低的彈道,與合適的擊球後旋量等,這些對於球頭來說能提升的力道真的是微乎其微. 所以說現代化的球具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桿身不是球頭. 因為這些事都是桿身才做得到不是球頭.然而這些性能因素需要藉由桿身讓使用者將最佳的性能給展現出來.這就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現在我要說一下近5年桿身的變化與發展趨勢讓大家了解. 在上面球頭科技發展下,桿身廠勢必要進行產品性能與穩定性提升這樣才能跟上整個球具性能發展潮流. 因為在越多球頭技術的變化與問市後,桿身需要進行更多的功能提升與增加新的技術才能達到球具廠所訴求的性能表現. 這也是現在很多市售桿身所搭配的桿身產品幾乎都是由桿身廠所設計的產品. 雖然說這些產品是大量生產的款式但在性能上足以讓一般球友感受到性能差異. 因為如果只單由球頭大廠去設計開發桿身那根本沒有時間開發新的球具.因為桿身技術需要很長時間的耕耘,同時相關對於材質,技術與實際性能了解的專業人材都不在球具大廠手上.這也變成越多市售球桿會看到搭配上桿身廠的產品而不是由球具廠所自行研發的桿身產品. 那現代化的桿身有怎樣的性能提升與不同處呢? 這可就大了. 現代化的球頭越做越大,球桿越做越長,操控也會越要求, 擊球距離與對於彈道高低要求也越來越重要. 以前客製球具一般來說只要挑合適的球頭角度就可以滿足使用者對於彈道設定. 但現代化的球桿我可以說就算你球頭角度要低,你桿身如果選擇不動照樣會打出高彈道的球路出來. 現代化客製球桿來說,桿頭,桿身與握把三個不同零件每個都有它們的功用與效果.但新技術下的球具這三個零組件的重要性就會有所不同.以前客製球頭的重要性約為60%,桿身30%, 握把10%. 現在的客製角度, 球頭30%, 桿身60%, 握把10%.

 

現代化桿身的技術都集中在桿身穩定性這個性能上. 因為要能將大尺寸球頭,大MOI球頭的性能送出來,你需要桿身也有一樣穩定的性能才能將一個擊球展現出不會亂飛的特性. 這尤其在有揮桿速度的球友上這樣的桿身越是顯得重要. 以10年的球桿與現在的球桿相比,不管是木桿,球道木與鐵桿來說,現在的球桿在距離上至少提升了10%~20%. 而這個提升轉換成距離差異就有10碼以上. 你想以一支桿身要在空中多飛這10碼它會需要大大提升桿身的穩定性讓最後飛的這10碼不會有太多側旋問題產生.因為絕大部份球友並沒有一個穩定的揮桿技術所以打球都打不直,而這是對於球桿開發來說最需要去克服的關鍵. 而當球頭的技術提升下,打出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對於桿身所需要負擔的任務就相對重要多了. 多出來的距離如果不直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所以現在主要的桿身廠都將開發重點放在桿身穩定性. 

 

就我所熟的桿身Fujikura與Matrix兩個品牌來說,它們在桿身穩定度的提升算是比較明顯.先說Matrix Ozik它當初的開發與上市就是著重在桿身穩定度上,它最頂級的桿身TP7/7X也都是以穩定的移動球頭到擊球點讓球桿減低側旋以達到最穩定的擊球與產生最大的距離.因為當你的側旋減低時你的後旋量就能更集中讓球能飛的直,飛的足夠高度以產生最有效的飛行彈道出來.這樣的距離才是最佳化. 這個技術也一直用在Xcon, M2產品上. 它的X軸技術也是在讓使用者能讓你的桿身反彈擊球能更加水平,不會產生其它方向的角度反彈讓擊球穩定性產生影響. 但最近的3年新的16角桿身技術讓桿身的內徑上有更多的角度以減低桿身扭矩Torque反應不快因素.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桿身扭曲值/Torque做大但實際操作上你一點都不會覺得球頭轉的速度不夠快跟不上你的擊球速度. 這樣同時可以保有好的桿身回饋因為低的扭曲值會讓桿身在使用上會覺的硬.這也是我使用過所有的Matrix Ozik桿身(每個產品我都建立了試用桿)得到的結果,它的回饋就是舒服柔順但不管是用它的X硬度或是R的硬度它的桿身反彈與回正速度就是跟得上. 這是我在其他桿身上所看不到. 沒有其他品牌桿身有這樣一致性的穩定特色. 這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是非常重要,打的遠但打不直打不準在下場來說是很重要.因為這往往會差了1~5桿的差異. 

 

再說到Fujikura桿身,它算是高爾夫桿身廠的老牌子也是產品線最廣與技術水平最深. 它的桿身一直以來都是其它桿身廠的競爭對象. 以前打響這個品牌的產品是Speeder系列, Speeder 757是讓很多當年美巡賽選手愛用的關鍵也打下Fujikura在碳纖維桿身一哥的地位,但後面的Rambox系列就無法銜接上Speeder所打下的江山,讓三菱與Matrix有機會分食掉這個市場,但在近4年它們開發了7軸(3軸加4軸的碳布組合)Motore speeder系列後就大大提升了桿身穩定度這個致命問題. 讓Fujikura能重新回到桿身前三大行列. 其他的桿身如Aldila 近幾年的Voodoo, RIP也都是以穩定度為賣點. 這就是這幾年現代化桿身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性能與要求. 

 

那為什麼現代化球桿客製需要把桿身的重要性提升到60%或更高? 我上面有說到因為球頭技術提升,同時現在打球的年齡已經比10年前降低要10歲以上.這是以東方的打球人口來說.10年前的打球年齡普騙落在50歲以上,近10年由於老虎的帶動下讓打高爾夫的年齡降下來不少.現在在練習場打球的人已經看到不少20幾歲,30幾歲的人了. 說到打球年齡這跟桿身開發的潮流有直接關係,因為使用者族群年輕化會讓桿身的強度與性能也要大大提升才能讓這類年輕人使用上不會有問題. 年輕人本身的體力條件與揮桿速度都要比50歲人要快得多.所以說相對在產品的耐用度,穩定性與操控上就會比以前桿身要更加要求. 如果以一個打出200碼的木桿來說,真正需要球頭性能只有在前50碼左右,飛上空中後的性能主要以桿身它所送出來.而要讓桿身能將這後面150碼的飛行性能展現出淋漓盡致這需要在使用者整個揮擊動作過程桿身要充分將受力彎曲做到位,讓使用者的力量能盡最大的轉換到球頭再到球上.桿身受力反彈在現代化的桿身越做越好,越做越強.好的桿身能將這彎曲強度與力量傳送得極高,所以你常會看到選手雖然高頭大馬但他的揮桿確是極為平順,一點都不像我們一般人死命的要把球桿給打斷一樣發力打球,但他們確可以送出那超遠距離. 雖然說這與球員的動作有很大關係但球桿本身的因素也是有一定比例的相關. 

 

本文未完,下集在下次公布!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本文在Golf Garage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