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也在中國高爾夫週刊257期雜誌中,進行連載!
新手選桿的盲點之二
這次我要持續討論新手在選桿上的一些問題,而希望透過這些討論,分析與說明後可以給大家一些想法與建議. 一些球齡不到3年的球友,對於選球桿都是沒有太多主見,對於球桿的購買也都主要以大品牌為主的產品或是問教練.有時間問問同伴中打的比較好的球友想法.這樣的做法也沒錯,但當你開始閱讀更多有關高爾夫球具的知識與了解高爾夫是一個極度個人化運動後,你就要開始思考你自己到底要些什麼?你要你的球桿幫你做到什麼事?
把球具當為你身體的一個延伸
很多你的周遭球友都會說你還是先把你的揮桿動作給練好再說,球桿就先用用吧.別想什麼量身訂製的球桿了.對於這樣的說法,我的想法是,打球的是你不是這些球友,打的好是你下的工夫比他們要多,同時你也對於球具的知識不斷的去充實與了解.就算你不量身訂製你的球桿,最起碼也要選比較適合你的球桿吧!不要把球桿當做一個工具.你需要把它視為你身體的延伸,將它變為你的手,讓你的每一擊都可以打到你要的點.這樣成績與樂趣就變得更多.
球桿需設定功能與目的!
每一個品牌與它的產品都有其優缺點,同時這些產品在設計之初都會設定它們的針對族群.很多球友通常都會買整套的同個牌子球具.為求整體性與一致性.但還是那句老話,球桿是你在用,打的不好就算好看,一致性也沒用.這也就是我在我自己的球包中都會有不同品牌的球桿.從木桿,球道木桿,小機腿,鐵桿,沙桿,與推桿,沒有一個品牌有超過2支球桿以上,鐵桿除外,鐵桿視為一種球桿. 而很多我的球桿都還是那種三線品牌的球桿,都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牌子.原因也就是一句話,我喜歡,它適合我.品牌對我選桿一點影響都沒有.反而有一些品牌的球桿我就不會碰,因為它的製造質量與組裝的水平都很差.這樣衝著去買這些大牌子,但得到的東西根本沒有廠商所訴求的效果,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廠商的銷售資訊只能當參考,不能當重要的購買決定.
一些大品牌的球桿質量不見得與品牌知名度是一致
很多人都會誤解小牌子的球桿質量上不好,打起來的效果不佳.這種印象是有點先入為主.我自己從以前到現在都不斷的在嘗試不同品牌的球具,從美系,日系,台系等.我慢慢了解到,有些特定球桿的性能,如二三線品牌的球桿做的要比一線大品牌要強多了.同時就我自己的球具客製與組裝經驗來說,很多一線大廠球具本身的球具質量也沒有比這些二三線品牌要強到那.只是大部份的人都被品牌這個大招牌給困住,走也走不出來.
特定品牌球桿有時會比大牌子要好用
其實對於這些球具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球具來說,有些球桿還是在業界算是佼佼者.性能上也都比大牌子要差,價格也不會比大廠球具要貴,整個性價比超高.這是很多球齡不高的球友所不知道.比如Adams Golf的鐵木桿與球道木不只好用,好打,價格又實惠同時配的桿身也不錯.很多美巡賽選手都不是Adams的品牌簽約選手但都會使用Adams的球道木或鐵木桿.這是很多內行人所知道的好貨.
還有日系品牌Royal Collection中的球道木打感算是最棒,很扎實用好用.它還可以選擇很多不錯的日系桿身搭配,不再只是單調的OEM桿身來濫於充數.價格上雖然會比較貴,但得到的球具質量與效果算是很不錯的性價比. 另外美系小廠品牌Scratch鍛造鐵桿算是擁有日本鍛造球頭的質量(它的球頭都是從日本進口鍛造後再運到美國進行加工),然後再自行在美國加工研磨與後段加工(上漆). 同時它的挖起桿也是它當初打響這個品牌的代表座.很多美國打國內比賽(Mini Tour)的選手都是用它們家的鐵桿與挖起桿.它的價位上要比日系小廠鍛造鐵桿頭要便宜一點,但質量上都是差不多.擊球回饋很柔軟與扎實,這對於一些進階級的球友來說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而推桿來說,以客製起家的TP Mills推桿算是不錯的選擇.它的推桿質量很棒,每個細節都做的很好.雖然說款式不多但每一個球頭都有很不錯的質感.實際推起來的回饋扎實,柔軟,一點都不像是使用不鏽鋼的桿頭在推球. 很容易感受球本身彈性.對於推桿的操作性能來說算是優於一般市售推桿.加上它的球頭也要比一般推桿要重,所以在推桿上更加扎實.價格上跟Scotty Cameron是差不多但知道人並不多,通常是玩家級的球友才會去使用.還有Bettinardi也是製造出好推桿的品牌.質量與性能都很高.純美製的推桿CNC的質量是目前市面上找得到的推桿來說最棒.價格與Scotty Cameron差不多.還有不少是限量或客製款.非常有收藏與使用價值.
以上這些球桿都是我本身已經使用有一段時間或是用過後覺得不錯,是大家可以去考慮的球具.都可以在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看到我所做過的測試報告.而一些日系小廠的球具,我也有使用與購買過,但因為成本過高,我覺得已經高過本身應有的價值.性能上來說雖然不錯但價格跟性能並沒有得到正比. 當然了,通常都會比市售大廠球具要有更好的質量與性能,但也沒有好到需要付兩到三倍價格去買它.因為球桿還是需要人才能凸顯出它的價值與性能.只要是自己用的順手就是好球桿.品牌並不會讓你上場打球可以少算2桿,但當你可以更容易掌握你的球桿,這也表示你可以跟你的球桿有更多的互動與樂趣.這也才是高爾夫帶給你的無價享受.
當你要求球具品牌一致性時,你已經喪失很多球具樂趣與互動
我常會看到一些球友球袋中的球具大多是一些跟他目前揮桿水平不太搭配的規格與球桿.當看到他們在打的同時,我常會想,如果他可以用那一款球桿那應該會更好起球,彈道會再高一點,距離也會再多個10碼? 有時候跟隔壁球道球友聊才了解,他買這球桿只是因為它是大品牌,或是跟他的木桿搭配會比較一致性.而我也不會說他的球桿不合他,我只會拿我的球桿給他試試,讓他去感受不同球桿帶給他是怎樣的回饋與性能.說太多不如讓他實際用過,這樣的效果會比我在那邊跟他口沫橫飛的說一兩個小時還來的有效.而他打過幾球後就跟我說這桿不錯用.打的比我自己的還要遠,更好打. 而他在看球桿的牌子就說,這牌子的球桿還不錯,以前都沒試過.
建立對球具的使用經驗值,才能了解自己要什麼?
我要說的是,新手最需要對球具知識進行了解與吸收.同時你不要害怕別人怎樣看,別人怎樣想?你只要去多試試市面上不同品牌的球具.你需要建立你對不同球具的使用經驗值.當你經驗值都有了後才能去找出你喜歡什麼?因為新手最大的問題是他的球具經驗值不多,所以對球具的購買才會只局限在這些大品牌上.當你有試過或用過不同品牌的球具經驗後,你才能進行評估你比較適合打怎樣的球桿.別人說的都是別的的看法與經驗,那不見得在你身上可以得到一樣的效果.
從球具試打會去試試不同球桿,建立更多球具經驗值
我以前在打球約3年左右最喜歡去看各大廠的球具試打會時間表.我會去找我想要去試的品牌試打會,去那邊試一些我想要試的球桿.這些試打會大多都在練習場,所以我都可以了解這些球桿的性能.那段時間真的讓我對於了解各種不同品牌球具有很大幫助,因為它讓我知道每個品牌的優勢與劣勢.而那一個品牌的那一種球桿比較好用.好用的定義是好打,10球內有超過6球以上都是好球.當然了回饋感這就見人見智了.
因為試打會不是像平常你在練習場練球一樣不斷的練習動作,你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與擊球數量去了解一支球桿的性能與回饋.這樣打下來都是你最直覺的反應.球桿只要適合你用你打出來的結果也不會太差.因為你在沒有太多時間去熱身與修正你的動作,只是以你身體肌肉的記憶與反應去面對漠生球桿進行擊球.這樣的效果會是最直接反應你的動作與球桿的契合度.
請店家幫你調試打桿讓你測試小牌子球桿
不過對於一些2,3線品牌就比較少會有試打會,但我建議想要試這些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球具可以請你熟的球具店幫你跟廠商調試打桿讓你試.最好要在練習場內實際打會比較了解球具的真正性能與你是否能掌握得當.這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了解這些市面少見的球具.但對於一些市面上找不到的品牌球具,可能就要上網去找.可以先從它們舊款的2手桿或過季的球桿去買來試看看.以最小的投資去了解一個品牌,然後再決定是否要購入它們新款產品或其他款式球具.這都是我自己的經驗.而且都還很管用也得到不錯的效果.
球具適不適合,打出來的結果就可以告訴你
當你用這些非主流的球具時,你不要太在乎別人怎樣看.你只要確認一件事就是你用的順手就好.很多球友或教練會用自己的看法去評論你用的球具.而當你使用非主流的品牌球具時,就會去看你打的效果是怎樣?然後會去放大你的擊球缺點讓你覺得這是你的球桿問題.尤其最常聽到的就是這款球桿是那個球星目前正在使用.我也買一支了.我心裡的對白是;以球星技術打什麼球桿都沒問題,他們為錢而打球,你為什麼打球?如果你不能讓你的球具得到充分自由,找到適合自己的球具,那用老虎的球桿也不會讓我的成績打的更好.也不會讓我覺得高爾夫有趣.那不是自找罪受嗎?所以當你試球桿最好在戶外的練習場進行,這樣好壞一看就知道.品牌不重要,最好的證據就是以你打出來的結果去評估.好與不好一看就知道.最好能一起對同類型的大廠球具進行比較測試,這樣的效果可以讓你了解差異.
千萬不要落入球具品牌迷思.球具大廠花大錢請大牌球星使用它們的產品,這只是行銷手法,它不能幫你得到更多高爾夫上的樂趣與球具使用互動.如果你無法先了解自己,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問題在那?那就算買最新,最牛的球具也無法讓你享受它的好處,只是不斷的去適應球桿.而球齡不到5年的球友最需要的是去多建立對各種球具品牌的使用經驗值,同時了解與吸收更多有關球具的相關知識.這樣才能讓你找到你適合的球具.現在的我對於球具品牌已經沒有任何吸引力了.我只會以我實際需要什麼,與球具規格著手去建立我自己的球桿.用句俗語來解釋就是只要會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以需求與功能為導向的選桿策略.而你是怎樣去選桿呢?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