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Content about Chinese language

六月 19, 2010

跟我的另一枝Comp 460 Tour Issue是一模一樣的外型與設計.但在桿邊緣有一兩點小磨損.整體的狀況是很棒的.因為喜歡Comp 460 Tour Issue所以再買此桿做比較桿的想法.

今天我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的操我的球桿.上個禮拜台風讓我一個禮拜都沒有摸球桿.所以最近手很癢.今天排除萬難的來打一下我的球桿順便把另一枝Cleveland Tour Issue Comp 460拿出來測試供大家參考.以下為此桿的基本資料.

 

Cleveland Tour Issue Comp 460 8.5度 (球頭編號T48XX)

 

桿身: Graphite Design YS 6桿身(深藍色桿身),

 

六月 19, 2010

這四隻推桿都有各自的特性, 如果用不同硬度的球來實驗, 其實可以組合出差不多的感覺.  由於聲音也可以等於距離和手感.  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聲音反映出來的手感才是最重要的.

六月 19, 2010

這次會做這樣的一個測試也是為了讓大家能更加的了解Ozik 桿身的性能.這三枝球桿都在先前有做過個別的性能測試.所以這樣大家會一個基本的了解.但這三枝球桿如果把它們做一個深度的測試這樣會讓大家有更強烈的了 解其中的差異.這也是我為何想要做這樣的群組式的測試.現在就讓我做一個規格的比較,讓大家了解先;

這次會做這樣的一個測試也是為了讓大家能更加的了解Ozik 桿身的性能.這三枝球桿都在先前有做過個別的性能測試.所以這樣大家會一個基本的了解.但這三枝球桿如果把它們做一個深度的測試這樣會讓大家有更強烈的了解其中的差異.這也是我為何想要做這樣的群組式的測試.現在就讓我做一個規格的比較,讓大家了解先;

 

測試者:chien

 

天氣狀況:

六月 19, 2010

打感 - 以打這兩枝球桿來說, tour issue的打感會比較好點.不過這兩枝球桿有個共同特性在回饋上,就是打起來的擊球回饋就如同打點的回饋.有別於一些好打感的tour issue球桿來說是以面的回饋.

規格比較

TM Burner tour issue 10.5 with x-con altus stiff  250 cpm ( tipped 1 1/2 )
Head weight 202 g
Shaft weight 73 g
Total weight 330 g
Swing weight D3
Insert 1 inch - 45.5

Face - Open 1 degree

 

TM burner retail 10.5 with code 6 strong
Head weight 200 g
Shaft weight 65 g
Total weight 320 g
Swing weight D2
Insert 1.25 - 45.5

六月 19, 2010

此桿放在地上很清楚的Open face.要置球瞄準很容易.球頭看起來不像一般版的Burner很扁平.頭一點都不大.我個人很懷疑此頭有460cc的大小,看起來只有 440cc~420cc左右大.桿面算是很Square的面,沒有太Deep, 或是Shallow的問題.桿面也沒有很大.這讓我感到有點像是先前的R500系列的球頭設計.

球頭: Tour issue serial number T58028 B 10.5 loft

桿身: Matrix Ozik Altus 2007款 (桿身73g)

硬度: S 250cpm (但桿身前端有裁1.5",真正硬度應是Strong或X硬度)
 
桿面: Open 1 degree (開1度)

SW: D 3
 
球桿頻率: ?cpm

MOI : ? (kg-cm^2),
 
桿面角度: 10.5度

長度: 45.5吋

重量: 330g, (球頭重202g)

六月 18, 2010

小弟的一些想法跟分析.因為近日以來開始研讀 Practical Clubfitting的書也慢慢的了解球桿設計的原理及一些技術性的東西.讓我來進一步的分析桿頭的差別

小弟的一些想法跟分析.因為近日以來開始研讀 Practical Clubfitting的書也慢慢的了解球桿設計的原理及一些技術性的東西.讓我來進一步的分析桿頭的差別

桿頭的規格有以下要素:

  • Loft 桿面角度

  • Lie 桿底跟球桿的角度

  • Face Angle 桿面角度

  • CG&Weight distribution 重心跟配重

  • Sole Angle

  • Hosel Offset/face progression

  • Horizontal Bulge/Vertical roll 垂直弧面跟水平弧面

     

六月 17, 2010

所有的球桿都有甜蜜點, 推桿當然也不例外! 在我現役的推桿中 Scotty Cameron Sergio Prototype 就是少數 cameron 出品的推桿中, 甜蜜點的位置跟瞄準線不同.首先來講解一下這隻推桿的歷史.  這隻推桿的前身就是 sergio garcia 曾經在 US open 用過的 newport 2 center shaft, 不過那時候他的桿身是有用焊接的方式連結到桿頭.

所有的球桿都有甜蜜點, 推桿當然也不例外! 在我現役的推桿中 Scotty Cameron Sergio Prototype 就是少數 cameron 出品的推桿中, 甜蜜點的位置跟瞄準線不同.首先來講解一下這隻推桿的歷史.  這隻推桿的前身就是 sergio garcia 曾經在 US open 用過的 newport 2 center shaft, 不過那時候他的桿身是有用焊接的方式連結到桿頭.  由於 garcia 常常在換推桿, 而那個時候的 cameron 幾乎每一年都會出一支inspired by xx ( 某某選手 ) 的推桿. 本來已經決定頭形而且生產了 inspired by sergio garcia, 結果好小子又換推桿.  cameron 只好想辦法作一之他想要的.  依照他想要的桿身位置來尋找頭形, 重量等等.  最後決定做出這支 33" 350g 的推桿. 
 

六月 16, 2010

小弟自從有了MOI測試機器也已經做了不少的球桿測試.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心得在使用MOI的機器上.現在讓小弟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小弟自從有了MOI測試機器也已經做了不少的球桿測試.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心得在使用MOI的機器上.現在讓小弟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MOI主要是要去抓球桿的球頭慣性用而它的好處是可以測出球感的打感外還可以根據得到的MOI數據來了解此球桿的性能如何.比如MOI質越高它的打擊距離會很棒跟很遠.今天我們會來分析以MOI data所轉換的實際距離.以下是小弟測的球桿MOI值讓大家了解.

Titleist Tour issue 905T                     2890 kg-cm^2

Works Golf CBR 450 (high COR)     2890 kg-cm^2

六月 16, 2010

小弟最近做一些球頭深度的測量供大家參考. Deep Face的球頭對容易將球擊在球面的上方(靠近上蓋)或下方,是一個不錯的考量.因為可以幫大家將球的擊球面加大.但如何還是會將球擊在上/下方的位置,可能就必須要調整你的球桿長度跟Swing Weight了.下面就是球面深度的資料.

六月 16, 2010

2006 Fujikura新的產品Rombax/Rombax Prototype及改款的Fits on 11 Six. 小弟也訂一枝Rombax 7V05 S 的桿身下個禮拜會到,想它裝在460cc的球頭上,來試試性能.有小道消息說Rombax會是未來取代Speeder系列的桿身.真的要給它試才知道.

2006 Fujikura新的產品Rombax/Rombax Prototype及改款的Fits on 11 Six. 小弟也訂一枝Rombax 7V05 S 的桿身下個禮拜會到,想它裝在460cc的球頭上,來試試性能.有小道消息說Rombax會是未來取代Speeder系列的桿身.真的要給它試才知道.

Fujikura依舊是小弟的最愛.不管任何球桿我一定要配Fujikura的桿身.用過Fits on 11/six, speeder系列, tour spec speeder系列, Zcom, tour plateform真的覺得跟我最對味.雖然也喜歡Diamana但它是我的桿身第一選擇.如果問我那一個好或為何好,真的只能說你試了就知道,因為這是很主觀的感覺.

chien

六月 15, 2010

2006 年美巡賽終於結束了, 現在來回顧一下選手們的平均數據 !!!
看看你我跟選手的差距

Scoring Average
每次下場可以打出的桿數

2006 年美巡賽終於結束了, 現在來回顧一下選手們的平均數據 !!!
看看你我跟選手的差距

六月 15, 2010

這是最近暴紅的桿身廠商,他本身有做的桿身MFS Matrix系列也有很多的韓國選手在使用包括KJ Choi也在使用.不過前幾個月

六月 14, 2010

如果買不到你心中完美的推桿, 還可以用訂做的,  scotty cameron 的費用好像是4000 美金bettinardi 的我沒問過 ( 為我是  cameron fan, 不喜歡 bettinardi ) 要不然直接去買 tour 版的推桿

大家好, 我是 Ray, 從打球到現在差不多有 15 年了, 帶下場用過的推桿可能超過 50支了吧! 剛開始新手的時候買推桿都是品牌迷思, 鐵桿是哪個牌子就買一樣品牌的推桿. 打了兩三年才覺悟到推不進的痛苦 ( 那時候平均推桿數可能多到40, 還可以打 80初!?) 後來開始看 golf channel 後才知道 dave plez 說的推桿的重要性. 買了我第一支的 Scotty Cameron Sante Fe gunblue finish.  那個時候才知道 carbon steel材質的推桿好用.  Cameron 那時候才剛從 mizuno 換到 titleist. 那時候還幾乎天天用嬰兒油保養推桿.  順便說服我身邊所有朋友都把推桿換成 scotty cameron.  中間還是有買其他牌子 odyssey, kevin burns, bettinardi, ping, never compermize,taylormade.  好的就會留起來. 不好的就會轉賣或是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