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揮桿動作之重心轉移自我檢驗!!

小弟我一直在自我訓練One Plane (單一揮桿平面姿勢), 也把我自己在練習當中的一些發現提供給大家參考,或許大家可以利用這些經驗自我檢查是否與你現有揮桿動作有相關或有同樣問題?這樣可以一起跟著自我修正. 因為很多東西藉由教練是很難讓你了解與明白.教練的觀點與方式是以他為出發點, 很多的方式是說的簡單但做不到! 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有教練在指導是以教練的角度與方式在訓練但很多時候有聽沒有懂或方法不得其所,你不見得就可以理解. 我也是這樣狀況,不斷的自我練習當中找到問題與解決方式讓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享受更多樂趣!

 

在小弟先前一篇文章中有一篇是上半身重心移動是增加距離的要素之二!!!

在自我訓練當中想辦法去執行教練所要求把上下半身給切割開來去做上半身上桿的位移但下半身固定住不動,但在這段時間中訓練下來結果是這是很難做到,因為你上半身在上桿移動時下半身也不不自覺或自然的跟著移動,這是反射動作. 同時我也上Youtube網站上去看Anothny Kim的揮桿動作,他在上桿時它的臀部也是會跟著上半身做一點位移,但在下桿後的臀部就會定住當初起動的位置做轉動,然後收桿時身體也開始往前移動 (往左腳). 可能是我個人的問題但我想把我自己的例子跟大家分享,很多狀況是教練無法掌握每個人或是人體肌肉與力學要如何運作才會最順暢與有效率! 或許他可以做得到但我們這些人也都三十幾了肌肉與動作沒有像10幾歲年輕人那樣柔軟或簡單調整.

 

所以說在我的經驗當中是你如果下半身臀部當給固定住會導致你上半身在上桿到頂點肌肉很容易緊,同時肩膀因為上桿到頂點會讓你的脊椎傾斜, 也就是你對著鏡子會看到自己的肩膀這塊往你的左腳傾! 而不是像選手那樣脊椎是一直線. 這樣會讓你在下桿時身體轉動有不順暢. 但教練確是要我把我的左臀給往上翹起來讓我的左肩在上桿到頂點時不要往下傾. 這樣的方式在實際操作是做不到,至少對我來說,因為你整個揮桿都是一氣喝成的,你在上桿到頂點不可能去把你的右臀往上翹然後再下桿. 這樣做你的臀部就移動了.與教練所說的固定理念就衝突了. 所以說教練的方式有些地方是說的沒問題但做起來是不可能! 我自己一直在摸索這個解決方式最後試過很多種方式了解到這個重心轉移不是如同教練所說,上桿只有上半身移動,把下半身的臀部給鎖定住. 因為在實際操作上你下半身在下桿移動時會不穩定,因為你的下桿啟動是以你的臀部開始然後牽動你的上半身脊椎轉動與肩膀,手動作.脊椎與臀部相差太多距離會讓整個轉動無法運作順暢與有效率. 這是一個很大問題.但教練確是無解!

 

我的做法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就是你上桿時要做真正的重心轉移是需要上下整個身體(臀部,上半身)一起做一點位移, 要記住一個重點在整個上桿動作是你的重心位置需要轉移到你的右腳上. 因為從一開始準備擊球時你的重心是落在雙腿內側,在啟動上桿需要你左背肌肉與肩膀一起動作,而在這當中你的臀部與上半身需要一起做一點位移,直到上桿到頂點時你的重心需要落在你的右腳上. 這樣的位移與轉動會讓你身體肌肉以最順暢與有效的方式運作. 然後下桿以你的臀部先啟動加上一點位移(因為臀部需要回到原本準備動作中的位置),同時你的上半身也會因為下半身的啟動下如同橡皮筋一樣被扭緊後下桿到延遲下桿位置讓你的手轉動一下就可以到擊球點,這時你的球桿就會幫助你做最後擊球了. 這樣的方式對我來說才是可行與做得到. 在下桿時你的重心位置會從右腳移轉到中間最後收桿到左腳. 這是整個重心移動的觀念與做法.

 

從下桿時你的重心由右腳要移動到中心點,這會到擊中球你的頭還會是留在你的左手,左腿的後面(就是在左右腿的中間), 這樣才會讓你的身體轉動回到當初的設定位置,而身體轉動很有效率讓擊球穩定性也跟著增加. 這當中有一些技巧讓大家可以了解到身體要如何的轉動去擊球,而不是靠你的手或上半身在擊球.很多球友的揮桿動做倚靠上半身與手臂做整個擊球主力, 所以說他們的手臂與肩膀發的力與動作會很大. 穩定性也是一個很大問題.但這些小技巧很難用言語去說明.因為這需要搭配一些工具與實際操作讓揮桿人能了解要如何轉動身體讓你能穩定擊中球! 同時也需要搭配高速數位相機與專業高爾夫教學軟件讓揮桿操作人能從這些慢動作去了解問題所以同時找出解決方式.

 

重心轉移是整個揮桿動作中最複雜與困難的地方,因為它需要一定的練習與對的方式讓你能運用你身體以最輕鬆與簡單方式達到最有效率的擊球. 我還在摸索很多細節讓自己的one plane能更加符合我的身體擊球. 因為我的上桿並不是標準的One plane, 而是有點Stack and tilt 揮桿方式 (上桿的球桿往你的後面與內側移動,同時你的上半身的轉動轉的面比較多). 所以說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一個標準模式,你自己要去找出一個適合你自己的揮桿模式. 而這個動作不一定是要一模一樣與教科書上說的一致. 我只能說教練只能引你進門去做一個自我的修行. 而你要做的事需要自我去分析與嘗試不同方式建立一套屬於你自己的揮桿動作.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適用教練的教法或是揮桿姿勢,不需要認為一個好的動作只能照教練所教的去做.教練也是不斷的在摸索要如何開發一套好的教學讓更多球友能輕鬆了解.但每個人狀況與體能都不同對於教練的方式吸收有限,所以大多狀況都是教的方式都是一成不變. 一套功夫打片天下. One fits all! 這是不可能!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因為可能只是教練的一個動作與指示,會造成你花半年或一年都學不起來的問題關鍵, 而這個問題會影響到你整個揮桿動作不順暢. 不是你笨也不是你不努力,是方法根本錯誤. 你在耕耘一個錯誤的方式. 

 

我自己在練習的同時也會去看不同選手的揮桿姿勢有何差異?在Anothny Kim 與Tiger Woods來比較, Kim的上桿有位移,而Woods是根本沒有動(臀部固定的很好), 下桿來說Kim的位移只是把上桿的位移移到原本它在準備動作的位置. 相反的Woods的方式是上桿臀部沒有動但下桿時臀部很大的轉動同時也做位移. 兩個人都有做重心移動但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樣. 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因每個人的身體,習慣與特性有所不同. 要怎樣摸索出你自己的動作?只有不停的測試與練習去找出來. 不過以球桿來說我看到Woods球桿以他的力量桿身太軟了, 桿身過度彎曲球頭與握把到位但桿身中間的部份彎曲太大無法產生對的彎曲. 這樣就如同你所擊中的球完全是以你的力量產生,這當中沒有桿身的助益. 桿身沒有幫你踢出去. 這就無法發揮出來你真正的實力與距離.以我自己過去的動作來說,木桿只能送出230~250Y. 但現在已經可以輕鬆送過250Y. 平均carry距離都可以260~270Y. 我在練習時都不太敢相信,還帶上眼鏡確認是否有看錯. 但確實如此! 如果動作對了桿身也合適就可以幫助增加距離. 而我覺得還有進步空間,再把動作細膩度與順暢度給加強,而球桿與桿身再測試更多的組合看看是否有更吻合我現有動作與節奏?這樣距離上可以再增加一些. 

 

這是我摸索2個月才自我學習與了解到的方式與經驗! 也希望這些東西對大家有幫助,我也會很高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問題一起分享,我也會以我所知道的揮桿與原理跟大家交流. 大家可以email給我[email protected], 或是msn ([email protected]), Skype (chien-apiona) 來與我聯系交流! 我都會很歡迎大家的問題.

 

此文在Golf Garage的連結!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