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首次讀到Chien寫的那篇Miura集體測試時就對CB-1006留下深刻印象,那簡潔的外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之前也看過不少有關三浦技研的消息, 但總是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看看. 在我這地方是不太可能有機會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球具. 因此看完那篇文章後讓我有股衝動去弄一組回來打打看. 以下就是這次客製CB-1006的過程.
杆身
藉由Chien的幫忙讓我機會嘗試到一些非常棒的球杆(905R /Rombax, 906F2 /Ozik TP-7X, 585H / Ozik Infra, Zodia KM Tour, 等), 也體驗到他對客製球杆的功力與執著. 從開始打球以來鐵杆都是使用竹節管的杆身設計, 對於來福管的性能了解的並不多, 只知道Project X是一款相當性能導向的設計. 但在缺乏實際使用的經驗, 一切只能憑空想像. 雖然RP公司去年倒閉, 並由DG公司承接起關於Project X的設備與技術, RP公司網路上還是有列出關於Project X系列的資料, 甚至於新款的Project X Flighted. 朋友中只知道Chien有打過NS Pro, DG, 和Project X, 且他之前也和我用相同的鐵杆組, 透過與他的討論或多或少可以了解一下杆身不同的地方. NS Pro易打性高但似乎彈道高一些, 球在飛行時受到風的影響多一些. DG的杆身重一些些, 表現中規中矩, 沒什麼太大的驚奇. 據RP網站與Chien的經驗, Project X性能非常的強, 如果可以耍得起來, 距離並不會與相似規格的DG差. 因設計使然, Project X在擊出球後, 球很快的lift起來, 中段比較平坦, 尾段是順順的滑落. 彈道應該會比DG的要低一點.
一開始原本考慮要用Project X Flighted, Flighted強調它每一號杆身有不同的kick point讓你打出的球有不同的彈道表現. 長鐵杆低折點高彈道for最遠距離, 短鐵杆高折點, 把彈道拉低求落點的準確性與控制. 其實有點像是把一般版的Project X用在中短鐵上面, Rifle Flighted放在長鐵杆. 理論上這樣的組合對一般球友會比較有親合力. 但在知道DG將不會再生產原本RP用在Project X上面的那種消光塗裝, 以後你從DG那買到的都會用類似DG的那種亮面塗料, 等到市面上舊RP庫存賣完就再也買不到了.
方向一轉, 馬上拜託Chein詢問舊PX 5.5的庫存, 不幸的是5.5似乎太暢銷了, 根本問不到庫存, 很多都還是back order (好後悔當初Paul放出他那組PX 5.5時沒先買起來備用, 殘念~~). 好不容易找到一組PX 5.0就先買下, 畢竟 5.0和5.5的重量相同, 僅有硬度些微差異. 且Chien覺得PX系列的硬度差異感覺不太出來. 姑且先將就將就等待機會一親芳澤.
杆頭
在去年底的group teaching event讓我有了與Miura的第一次接觸, 當時Chien剛換好他Taylormade TM-300 (forged by Miura) / PX 5.5. 雖然TM-300明顯的比我當時S-59/i3+ blade combo offset小很多, 但打起來那種綿密/直接的感覺卻與Ping有很大的不同. TM-300的回饋雖軟但卻紮實, 鍛造與鑄造所產生的手感果然不同. PX和DG在擊球的反應也不太一樣. DG可感受到一點點的lag而PX卻很直接, 兩者的表現明顯不同. 但PX在方向控制這一項目則是壓倒性的勝出.
第二次的邂逅則要感謝我們Morris兄在GG Cup後慷慨的把他CB-1006 / PX 5.5借我試打. 沒錯, Morris兄剛好有這組夢幻組合, 也在GG Cup中見識過此組的威力. 好玩的是, 當天同組的Paul老大也用一模一樣的鐵杆組, 比賽中已見到他倆殺來殺去的模樣. 試打的過程中也順便請教Hung一些設定的問題與該注意的地方. 因我Ping的那套有加長0.5”長度, 這長度已非常順手, 所以希望下一套也沿用這長度. 另外, CB-1006原廠的Loft與目前Ping的設定也很接近, 所以也先直接沿用. 另外Hung也建議一開始不要在杆身中加任何配重, 這樣在收到球杆後的調整會比較容易. 試打Morris兄的球杆, 發現這組真的非常容易上手, 方向性準確, 距離僅比Ping短一些些, 不過SW對我可能高一點(原來Morris兄這組是SW D2).
組裝
在杆身與杆頭都確定後, 就麻煩Chien日本的club fitter朋友向Miura訂CB-1006 3~P杆頭. 在等Miura生產的那兩週裡, Chien幫我把我要的規格給日本的fitter. 剛好他手邊有一套PX5.5(當時並不知道是新款還是舊款), 就乾脆在日本組好再寄回來. 對於此客製的設定要求有三:
1. SW D1
2. 長度: +0.25”
3. 杆身僅裁長度, 不放任何配重在Tip
在這三個條件都固定下根本完全沒法去做裝配, 因此在溝通後我們做出了決定. 杆身無配重是最主要的要求. SW希望能做到D1, 所以長度就是這組合裡的可變因數. 最終日本方面確認這樣可行, 得到的結果也相當的滿意. 3i~8i大概落在D1, 9i D1.5, P D2. 組裝的質感也是一貫的細膩. Extra bonus:這組裝的PX 5.5竟然是舊款消光塗裝版. Oh my God!!
實際打擊
剛開始擊球時發現方向的準確性明顯提昇許多, 杆身反應相當迅速, 不過對力量的要求比DG還高一些, 因此距離覺得短約5~10碼左右. 不過PX對於loading的負荷比起DG還高一些. 實際下場擊球發現這套組合在球落地後的彈跳並不多, 且抗風能力蠻強的.
在這陣子相處下來發現, 對待這套鐵杆穩定的揮杆節奏反而會比用力催距離來的遠, 且球質也比較棒. 目前為止打過的都稱讚不已. 在此要感謝Chien, Hung, Morris, 和日本的club fitter這次的幫忙, 雖然整個過程歷經了4~5個月之久, 不過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