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三層優力辛(Urethane)比賽球測試報告!

此篇文章是我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把它整理與測試出來的報告,在此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上個月我有對我們家(Apiona Inc, www.apiona.com)做的球 (Trio U)做一些測試,而這些測試報告與心得也都整理好所以才會在此篇文章中把它公布讓大家可以參考. 此測試最初目的為對我們內部開發與測試的新球款Apiona Trio U (U代表Urethane優力辛材質) 產品進行比較測試, 挑選現在市面三款同樣3層結構 (除了Tx4是四層結構外),同樣配備,同樣材質,比賽球做為比較組進行幾項內部測試. 首先我們對這些產品進行機械手臂測試, 以不同的擊球起發角,與不同的揮桿速度進行測試以便了解球在不同的彈道高度與擊球速度下能產生怎樣的擊球效果? 在測試的數據中詳細列出球的飛行距離(Carry), 整體距離 (Total,飛行距離加上落地後的滾動距離), 彈道高度 (Max height), 飛行準確度 (Disp/Accy), 球飛行之垂直角度 (Vertical Angle), 與球飛行的後旋量 (Spin). 經過此第一階段測試過後我們再拿到球場去進行實地測試與比較. 測試者為小弟我與另一名擁有美國PGA職照的球員一起進行實際擊球測試.

 

這個實際測試以針對不同揮桿速度以木桿速度為依據的話小弟揮桿速度現為95~97mph, 另一名測試者為112~115mph. 看看這些測試球款能有怎樣的效果再與我們先前機械手臂測試結果做為比較. 因為在球場上測試就比較符合一般人使用狀況,有天氣,風向,地型,與使用者本身的揮桿動作是使用上的變數. 而距離上來說會以不同球桿使用的效果來比較出差異. 距離的結果我們以球場上的距離木樁為依據,因為並沒有電子測距器可以使用所以在距離上的比較會是一個比較籠統距離. 而實際測試上來說只要距離在5碼內的範圍我們都會認為這是差不多效果,因為5碼的差異通常是使用者本身的誤差因素存在. 人不是機器可以每次都控制自己的力量與節奏都是一模一樣沒有誤差. 所以說在實際測試當中我們是以這樣的判斷來看球的距離性能.


另外測試時通常是這4款球同一個人做開球或擊球, 然後選一個最好的球位把四顆球收集起來在這一個點進行第二桿擊球.同時第二桿由另一個測試者進行測試. 輪流交換對這四款球進行擊球, 才能得到同一個使用者對於不同款球的測試數據如距離,彈道,滾動性,停球力,推桿距離與穩定性,操控性,回饋性. 由於測試通常是一個人擊球,另一個人記錄與觀察球的整體性能與落地性能.這樣才能讓測試者能專心測試,另一個人就記錄測試結果同時觀察球落地的位置與滾動性. 因為此次測試我們以擊中球的甜蜜點為主要觀察重點,測試者不會特別發力去擊球,也因為我們測試者有不同的揮桿速度與揮桿節奏,這也代表不同族群對於這四款球的一個使用效果評估. 如果沒有擊中甜蜜點的話就再擊球一次. 3桿洞, 4桿洞, 5桿洞都會進行測試, 測試球道選難度不高且球道寬廣來進行比較測試同時能看出每一個擊球的整體效果,飛行與落地的滾動性. 這是我對於整個測試的部份進行說明讓大家在看下面的機械手臂測試心得與報告時能了解這當中的數據依據與測試狀況條件.

 

Appendix 1 – Flight Performance Properties

Flight Test Results – High Launch/Low-Spin Setup

(Average of 2 Tests – 12.5° Launch Angle, 2400 RPM):

球款性能表現
Ball/球款 Carry
Total
Max Height Disp/ Accy Vert Angle I.V. (mph) Spin (rpm)
Apiona Trio U 271.9 293.9 34.8 9.4R/388 40.1 160.0 2620
Titleist ProV1 271.2 294.6 33.5 1.8R/295 38.7 160.5 2640
Bridgestone B330-RX 268.3 291.4 33.2 2.1R/86 39.0 159.1 2551
Wilson Staff Tx4 272.7 295.7 35.9 8.8R/848 40.3 162.4 2446

 

Flight Test Results – Low Launch/High-Spin Setup

(Average of 2 Tests – 10.0° Launch Angle, 2600 RPM):

球款性能表現
Ball/球款 Carry
Total
Max Height Disp/ Accy Vert Angle I.V. (mph) Spin (rpm)
Apiona Trio U 258.8 278.0 33.7 2.4R/282 43.5 161.3 2703
Titleist ProV1 258.5 278.8 32.1 2.8R/138 41.8 161.0 2736
Bridgestone B330-RX 259.5 280.5 31.8 1.7R/317 41.4 161.2 2735
Wilson Staff Tx4 257.7 275.0 36.0 4.2R/534 45.9 163.7 2706

 

Flight Test Results – Low Launch/High-Spin Setup

(Average of 2 Tests – 10.5° Launch Angle, 2700 RPM):

Ball/球款 Carry
Total
Max Height Disp/ Accy Vert Angle I.V. (mph) Spin (rpm)
Apiona Trio U 259.9 278.9 34.9 0.5R/353 44.6 161.3 2730
Titleist ProV1 261.9 282.1 33.0 0.6L/242 42.1 161.7 2763
Bridgestone B330-RX 259.8 280.8 32.3 1.7L/213 41.6 160.5 2668
Wilson Staff Tx4 259.9 277.3 36.1 0.8R/802 45.3 163.6 2651

 


基本上這四款球的球洞設計以Pro V1 392的洞數最多其它的三款球洞設計都在350洞數以內. Bridgestone B330-RX是 330的洞數, Apiona Trio U是318洞數. Wilson Tx4官方沒有明確資料但差不多是300~320的洞數. 球的硬度來說除了Apiona Trio U的硬度在85~93之間,其他三款球的硬度都落在102~115之間. 硬度落差有10. 它們的外皮都是使用Urethane的材料, 測試下得到以Apiona Trio U與 Pro V1 392的外皮材質比其他兩款要軟多了. 首先對於內部的機械手臂測試報告中,這四款球都表現的差不多,距離上沒有太大的差距. 最遠與最短的距離差距都在5碼以內, 這個差距把它放在球場上通常是看不大出來,因為這5碼會因為你的球落點位置與果嶺位置而產生不同的解釋. 就算你打的比較遠但因為你的位置在球道的左邊,與短五碼的球款是在不同邊可能會看起來都在同一個距離. 所以說這四款球的距離表現都算差不多. 再看到它們的最高彈道與垂直角度,這兩個都以球的高度著眼,當中的差異也不大. 所以說以彈道來說這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

 

另外以球所產生的後旋量來看, 以Apiona Trio U, Pro V1 392這兩款球的後旋量最接近. 因為它們在不同的揮桿速度下的後旋量差異值都不到30rpm. 但看到如果機械手臂的速度設定在2400rpm時, Wilson Tx4 只有2446mph, 它與最多後旋量的 Pro V1 392 產生2640mph差了快200mph. 不過在carry距離上與整體距離上Wilson Tx4的表現都沒有輸給其他三款球. 但它的彈道算是四款球當中最高.由此可知, Wilson Tx4的球設定是高彈道,它藉由球的飛行高度把最高的距離給擠出來,同時間它的後旋量有比其他球款要產生更低,這讓它的滾動性不會因為球飛的比別人要高就滾的不夠多. 但是在Bridgestone B330-RX球款上的滾動性就超級強. 在這個揮桿速度下它所產生的滾動距離就有23碼,這比其他三款球都要多10碼的距離. 這樣是超多. 因為它的彈道設定上是其他三款球中最低,所以在低平的彈道中可以把滾動性送到最大. 這樣與我以前打B330有相同的整體距離, 因為我知道球很能滾.這對於一般速度不快的球友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考慮,因為速度不快無法把球送的比別人遠但如果你用的球比別人更能滾的話那就可以把距離差異再縮短一點. 這種滾動性超強的球款比較適合在海濱球場上使用,因為海邊的風大如果球打的太高很容易被風吹的東倒西歪,但是如果是使用彈道低同時滾動性也比較強,就算carry的距離沒有別的球款要遠但靠著滾動力也可以把最大距離給擠出來. 這是在選擇你打的球場當中可以選擇對你最好的球.但是如果在機械手臂速度設定在2600rpm, 2700rpm下,我們可以看到B330-RX球款的滾動性反而沒有在2400rpm的滾動性要強. 它反而只有20碼的滾動性與2400rpm時的23碼要短了3碼的距離. 所以說這款球它的優勢是藉由低平的彈道產生最佳的落地滾動性,尤其是在球場有強風狀況下使用會是最好.

 

同時可以了解到一個關鍵就是擊球的起發角比速度更重要,因為如果少了兩度的差異距離上可以會少不少,因為它無法讓球產生足夠的高度讓球能有效的在空中滑行以產生最大的距離.同時如果球的滾動性強的話可以藉由滾動性讓整體距離提升出來.

整體來看,Apiona Trio U與Pro V1 392的性能算是最接近. 同質性非常的高. 不管在性能表現上兩款球所產生出來的性能數據來看都是幾乎一模一樣. 因為這是機械測試所以可以得到比較精確數據值但如果是一般人使用這兩款球的話,實際上就很難看出這些差異值,因為這些差異在於一般人使用下都會被歸咎於本身揮桿上,風向,地型等條件變數所產生的差異,同時間如果球的落點位置不同的話你根本就很難看到距離上的不同.而這也達到我們當初設定Apiona Trio U球款的目標,因為我們希望能製造出一款能與現有Pro V1性能,,外觀,回饋感,都類似的球.以這樣的測試數據上,我們已經算是達到目標了. 因為當初在開發這款球最難的地方不是材料,技術上的問題,而是Pro V1有很多的專利,如每層的厚度,球洞設計, 硬度等,為了與它不同我們必須要做的不一樣,有些狀況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或把球皮也好或中間層做的更薄但基於不侵犯Pro V1的專利, 我們只好做的厚一點. 但這樣看來即便是厚一點也沒有產生太大的差異. 而另外兩款球的設定上就有明顯差異,就最明顯的彈道差異與滾動性就可以了解它們不同優勢. 同時在針對速度快慢時所得到的結果也不會相同. 接下來就讓我再來說明我們在實際測試的報告

我們測試的天氣是28度風和日麗,風速不大,很適合測試球. 同時我們在7個洞做測試這四款球, 分別是兩個3桿洞短鐵與中鐵距離 (120碼與160碼), 一個520碼5桿洞, 3個4桿洞. 分別進行對於不同球桿使用下這四款球的性能表現. 以開球的木桿,鐵桿,球道木桿,鐵木桿與沙桿為測試項目. 測試的結果為我與另一位測試球員一起得到的結果. 我們不會去做細部測試因為以一般球友的使用方式去比較看這些球款的差別. 同時以目視法看每一款球的表現與距離. 因為都是每一桿都是一個人進行擊球另一個進行記錄, 每次擊球都可以直接比較出差異. 所以說以距離,彈道或是短桿上果嶺的表現是可以直接看到差別但是在距離上我們採取比較大的容許值就是除了看球的落點外同時把方向與地型上誤差給算進去,不會是刻意算出每款球它們的實際距離.

 

Ball/球款

木桿

距離

鐵桿

距離

回饋感 彈道 短桿停球力 操控 耐用
Apiona Trio U 一般
Titleist ProV1 一般 一般
Bridgestone B330-RX 能滾 稍短 一般 不易 一般
Wilson Staff Tx4 一般 不易 一般

 


以開球距離來說我們對於這四款球真的很滿意,在看到每個球落地後的距離比較,其實都差不多,雖然說有時候你會感到有一兩球揮的特別順暢而且感覺很不錯但在看球位時都算沒有差到20碼以上的不同.只是B330-RX的滾動性真的不錯,普遍比其他三款球要能滾. 但它的硬度感覺比較硬,回饋感最好的是Apiona Trio U. 因為它的硬度是四款球中最軟,所以說在使用上我們都覺得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球的被擠壓.另外也更容易與球互動. 不過在另一個測試者因為揮桿速度與節奏都比我明顯的快,他覺得Apiona Trio U這款球會衝的過高,他覺得如果它的彈道可以再壓低一點會更有穿透性同時可以讓距離更好,也因為這樣他也覺得在落地後的球滾動性並沒有是最好,只能是一般.而我使用是覺得Ok, 因為我也是開發人員,當初設定這款球我有設定兩個不同硬度來針對不同的揮桿速度球友使用,現在測試的球款為軟的硬度,還有另一款的硬度為105上下. 這會對於揮桿速度超過100mph的球友使用會更加把性能給擠出來,同時把後旋量給壓的更低. 因為速度更快的人對於瞬間擊球的時間回饋感要比速度慢的人明顯短,同時如果硬度設定沒有一定硬度的話使用者會因為這樣產生過的後旋量與起發角度. 同時也會對球的過度擠壓覺得球的爆發力有不足. 這對於性能上就會有所影響. 這也就是為何市面上所有高檔三四五層球款都讓東方人覺得硬度與手感上都偏硬,因為它們是以美國市場為設計導向. 美國人都是高頭大馬揮桿速度隨便都有100mph以上, 而我們這類需要做OEM的公司就會根據客人的要求做出這樣的規格出來.雖然市面上有硬度比較軟但都會以兩層球款為主. 因為我知道東方球友對於回饋感要比美國人要來得敏銳,所以說當初設計就有考慮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市面上的高檔三四層球有很多都在美國生產而它們的硬度設定都是超過100以上,而東方人的硬度標準會在85上下.這樣就會讓使用者有明顯感受到差異但因為硬度變軟會讓我上面所說的距離,起發角與彈道產生影響,所以說很多的球款都會有不同硬度設定. 比如TM TP有紅的與黑的, Callaway有藍的與紅的硬度差別.

而在球的耐用度上分析是以這一場18洞的擊球下來球的外皮它的損耗度,直接看來進行評估. 以Pro V1的刮傷是最明顯, 同時會有一到三處的刮傷. 算是受傷慘重. 再來就是Trio U它也會有一處左右刮傷但沒有Pro V1那樣的嚴重. 因為這次我們的測試在沙桿上我們使用是不合最新的凹槽規定球桿,沙桿表面是有CNC車紋加上桿面凹槽是U型比較寬的凹槽. 所以說在短切的吃球力會比較強,同時對於球表皮的傷害也會比較明顯. 因為這是測試我們會用比較嚴格的方式與器具當做測試工具看出使用與耐用度上的差異. 而Wilson Tx4與Trio U的損傷是差不多, Bridgestone B330-RX算是最耐用,會看到刮傷但程度上沒有其他三款那樣大. 這會是因為它的表皮硬度上沒有其他三款要來得軟所以說在這上面就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所以說想要會停球的人可以考慮Pro V1, Trio U,這兩款為主,但要耐用不要換球的人可以考慮B330-RX. 對於短桿上的操控上我們覺得Pro V1與 Trio U來說是比較強,因為它可以很輕鬆把球打高與壓地,球也很聽話的到你要的位置,這點要比B330-RX與Wilson Tx4要強多了. 也因為Trio U的硬度比較軟對於我個人在使用上會更加簡單同時多更多回饋. 別看這樣的不同這對於在切球上的信心就增加不少.你更能感覺到你是否能把球輕鬆打高,與更有信心的讓球頭桿面迅速帶過球產生高拋球出來. B330-RX就弱點因為都不太滾,有時就是滾過頭. 整體在切球的回饋上算是這四款中比較差.

整體來看,我對於這次的實際測試感到我們Trio U已經符合我們要求的性能與回饋感.對於其他三款球在市面上的價格都是超過30每金一打. 這對於一般球友來說可能都是偶爾打打用用.打掉水或是不見時心就隱隱做痛. 所以說我們才會推出我們自己品牌與球款讓球友可以選擇.這對於台灣製造的東西已經有世界一流的性能水平與質量是最好的證明,因為這款球已經在市面上可以看到了.而在這樣表現的性能也足以滿足絕大部份球友的需求.這是我開發此款球的最大目的,就是以東方人的揮桿速度與節奏來製造出與Pro V1一樣的性能但更貼近東方人要求的操控與打感.. 而其他款的球都有其特色與優勢,就如同球桿一樣你必須要去測試使用後才能感受到你一款適合你使用. 有些人需要滾動多一點產生更多的距離與較低平的彈道,這點B330-RX就會是最好的考慮.

 

球也需要被客製這也就是說沒有一款球是能100%滿足絕大部份球友所要求. 這也就是為何市面上有這樣多的球款產生讓球友選擇,但球友可能都無法選對合你的球款. 因為你對自己本身了解也不夠多所以很難去選對適合你使用的球. 這也就是為何到目前為主的高爾夫產品都是被廠商主導的產品開發, 而不是有下而上的客戶需求導向產生產品需求. 因為這當中有太多專業與know-how. 這也是掌握在廠商手上而廠商不願放出來給球友了解,因為球友了解越多他們就需要做更多與更複雜的產品來滿足不同人需求, 這會增加他們的成本與減低穫利.所以他們沒有必要把一個現在是簡單的東西變複雜.但我認為產品設計上需要更多以東方人為主的需求.因為東西方人在體型上與身材上存在有很明顯差異,你要一種產品滿足全世界那真的太難了,你必須犧牲掉一部份人的使用喜好. 而亞洲市場的崛起讓我看到這個市場需要被更重視與滿足這些人的需求為前題. 但以現在台面上的高爾夫品牌都是美國品牌為主你就很難他們會開發出你要的東西. 一定是美國市場為主然後再賣到亞洲來. 這也是我為何致力於建立一個專業高爾夫內容網站的原因,希望藉由這個地方的知識讓更多人能了解同時產生更多的需求讓大廠了解與重視.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此文在Golf Garage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