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Titleist 910 D3 9.5度/Matrix Velox 70st S硬度測評~傑克 上集

Matrix Velox系列

2013年底, 我和何兄在探討如何在整支球桿總重量不增加的狀況, 也不想把球桿弄得太長而失去準度, 但是又能增加揮桿重量?試想, 有兩支桿頭, 長度, 總重量都一樣的球桿, 只是一支桿身大部分的重量在tip, 另一支大部分的重量在butt, 揮起來感覺會怎麼樣? 重量在tip的揮桿重量一定比重量在butt的重很多, 感受一定不同, 兩支球桿在一樣的桿頭速度下擊球時傳遞給球的動能與動量, 一定也是不一樣的.

另外, 再想像一個情境: 拿著指揮棒劃個圓, 和拿著青龍偃月刀劃個圓, 身體所用的肌肉應該也不同吧? 前者只需動動手指頭, 後者可能得用上全身的大肌肉才能勉強達到.近年來, 市面上開球桿設計, 都是朝著輕量化, 桿身變長的方向來前進, 主要是滿足普羅大眾能夠享受打遠的樂趣,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結論是雖然增加了距離, 但卻失去了穩定性以及打球的手感.

何兄拿了一支Matrix最新的桿身Velox 60 St +95 給我試打, Velox有兩個系列 Sp 和 St. 其中, St系列的設計理念就是在將整支桿身的重量分布和強度在tip端放大的版本. 一打之下覺得還蠻不錯的, 我馬上請何兄訂一支比較符合我的規格的Velox 70 St +95 Stiff 這次Velox的桿身硬度分類除了傳統的R, S, X之外, 也增加了 +85, +95, +105, 來給使用者多一些選擇. 這些數字我想代表的意義就是擊球時的桿頭速度(MPH). 多一個參考值來供使用者選擇與判斷.

2014/2/1 拿到桿身
以下就是此桿的規格.
球頭: Titleist 910 D3 9.5度,球頭配重塊重量7g(原廠標準重量)
桿身: Matrix Velox 70st S 硬度, 46”,0.335”桿身前端尺寸, 77g,255cpm. 桿身前端裁減0.25",硬度提升為Strong硬度手感
握把: Golf Pride Z-cord綿紗握把,黑白色 R60握把, 50.5g重,
總長: 45”
總重: 328g
硬度頻率: 251cpm
揮桿重量: D4.94
MOI: 2998g/cm^2

測試者介紹
球齡: 21年
差點: 5
Driver平均桿頭速度: 95-100 mph
揮桿型態: Moderate/平順
使用球桿: Titleist 910 D3 (設定 A1),

2014/2/2 林口球場南東區第一次下場試打, 使用7g的球頭配重塊

球場天氣: 晴朗, 氣溫大約18-23度.

由於前一天剛剛拿到, 適逢過年, 來不及到練習場和新朋友熟悉一下彼此, 只好直接上場打打看, 一邊打, 一邊感受它.我的習慣是, 新的桿身一定要打個2-300球之後, 整支桿身才會比較順, 之前我的Titleist 910D3的頭, 配的是44.75吋總長的ROME688 Stiff桿身(詳情請見另文介紹), 桿頭配重塊從原廠的7g換成12g, 可是剛剛一插上Velox, 感覺球頭變得好重, 果然, Velox St系列標榜的桿身配重到tip端, 是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來的. 為了平衡這支球桿的重量, 我將配重塊還原到原廠設定的7g, 這樣拿起來似乎感覺很好.

今天天氣很好, 風也不大, 非常適合測試球桿, 新的桿身第一次使用, 主要不是對它考試, 而是看看他的性能, 並且像開新車一樣, 把它磨合一下, 感受一下它的擊球回饋.從試揮中就能感覺到桿身設計者的高爾夫哲學, 它tip端的重量, 在揮桿中默默的提醒著它的主人, 揮桿要用大肌肉, 不要過度使用手和手腕的力量. 76g重的桿身, 是很有份量的, 就像是揮舞著青龍偃月刀那般.

幾桿開球試打下來, 我慢慢地領略到桿身設計者的心意, 這是一款給球技已經非常進階, 而且打球動作習慣利用下半身帶動的的球友來使用, 如果下桿時手的動作比較多, 那麼根本駕馭不了這支桿身, 桿頭還沒進入擊球區, 整支球桿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只有穩固的下半身帶領的下桿動作, 球桿才會乖乖的進入軌道, 但是, 一旦球桿進入了既定的軌道, 那麼打到球的那一瞬間, 爆發力真是驚人! 整個力量和重量都好像灌進球裡面, 把球帶到遠遠的天空中.

整體來說, 這支桿身第一次下場, 還需要多打幾次, 把桿身打順之後, 才好評斷性能, 但是就今天的表現來看, 可以大致歸類在中低彈道(比ROME略高), 穩定性十足的性能桿身, 打到球之後, 球很快就會飛到高點, 之後看到球慢慢平平的向前滑翔, 我想這會是職業選手的愛用桿身之一, 在巡迴賽中一定會有一席之地. 下一次測試, 我要將球頭的配重塊由7g換成9g的試試看. 看看增加一點桿頭重量, 對桿身的表現如何.

2014/2/3 蓬萊練習場, 氣溫大約23度

為了使新桿身加速達到最好的狀態, 我今天帶它到練習場運動一下, 也順便熟悉一下這位新朋友.另外也要確定下列兩樣事情: 配重塊的選擇, 桿身長度的設定.首先, 用原本7g的配重塊打幾球, 在練習場因為有許多參照物, 可以確認距離和高度. 練習場因為距離不足, 只能利用球掛網的地方來大約判斷距離. 熱身後, 換上9g的配重塊, 拿在手上立刻覺得桿頭明顯變重(很妙吧, 其實才相差2g, 但是拿在手裡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打了幾球之後, 覺得桿頭太重了, 反而影響了桿頭速度. 馬上換回7g的配重塊驗證一下是否正確. 之後再換回9g的配重塊再次確認後,

最後決定固定在7g的. 我記得何兄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要學會利用鉛片配重來調整球桿, 這是很有道理的, 許多球桿的設定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之下, 一定要試試看貼鉛片在不同的位置對彈道和手感的影響. 學會這個功夫, 我想大家的球技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第二個要確認桿身長度, 何兄之前在擔心什麼長度, 桿身裁切位置等因素, 來造就一支好的開球桿. 何兄先設定45吋總長, 保留1/4 到 1/2吋的長度未來可以再裁切. 我利用握桿的位置來測試合適的長度, 幾球打下來的感覺, 我覺得這支怪物桿身不必太長, 反而可能更能發揮它的性能, 有更好的控球.

如果球友能夠用到這個規格的桿身, 我相信球技, 距離, 彈道都是有一定的水準, 準確度和穩定度應該是對開球桿的第一要求, 其次才是距離. 短些的開球桿對於控球的精準, 有著絕對的影響. 我會持續和何兄討論, 找出最合適的桿身長度.談談今天打球的感覺與彈道, 這款桿身的kick point大約在桿身的中段, 打到球的時候, tip反饋的感覺不多, 反而可以感受到桿身中段傳回來"彈出去"的感覺. 何兄說這是因為tip端加強的緣故, 反饋會比較不明顯.

高度: 這支桿身會把球以一定的角度筆直的送上天空, 但是練習場距離太短, 在上升的過程中就掛網了(掛在網上靠近最高點1/4處), 以這樣的距離來判斷, 這桿身的飛行距離可真遠啊!在談談穩定性, 練習場是測試穩定性最好的地方, 因為所有變因最少. 我用3/4揮桿, 全揮桿, 過揮桿(over swing)等來測試, 這個桿子就蠻單調的把每一球直直的打出去, 只有over swing的時候, 產生不穩定(我想是我的動作不太穩定了). 桿身本身的強度夠, 對於短促揮桿在下桿是產生巨大unload的力量, 這支桿身承受得非常出色.

做球力: 絕對是這支桿身的另一亮點, 小fade, 小draw都可以輕易打出來, 而且誤差不大. 重量和硬度這麼足夠的桿身, 我想會越打越順.

Velox St 70s +95桿身和ROME688 Stiff桿身的比較:
之前何兄幫我訂製了一個Veylix ROME 688 Stiff, 44.75吋的桿身, 我今天也帶來進行比較. Veylix和Matrix可以說是系出同門, 拿這兩支桿身來比較應該也會很有趣. Veylix ROME系列沒有70g-80g的桿身, 這兩支桿身先天重量差別10g, 硬度(CPM)應該差別不大.關於ROME桿身的使用心得, 我之前已經另文分享[Titleist 910 D3 9.5度/Veylix Rome 688 S硬度木桿測評~傑克!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itleist-910-d3-95duveylix-rome-688-syingdumugancepingjiekeshangji], 今天就這兩支桿身的特性來做個比較 (不過得先提醒大家, 我對Veylix ROME桿身是深深的著迷, 如果文章寫得有偏頗, 請多多包涵)

本文未完,下集請點下方.

Titleist 910 D3 9.5度/Matrix Velox 70st S硬度測評~傑克 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itleist-910-d3-95dumatrix-velox-70st-sy...

---------------------------------------------------------------
2013年底, 我和何兄在探讨如何在整支球杆总重量不增加的状况, 也不想把球杆弄得太长而失去准度, 但是又能增加挥杆重量?试想, 有两支杆头, 长度, 总重量都一样的球杆, 只是一支杆身大部分的重量在tip, 另一支大部分的重量在butt, 挥起来感觉会怎么样? 重量在tip的挥杆重量一定比重量在butt的重很多, 感受一定不同, 两支球杆在一样的杆头速度下击球时传递给球的动能与动量, 一定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 再想象一个情境: 拿着指挥棒划个圆, 和拿着青龙偃月刀划个圆, 身体所用的肌肉应该也不同吧? 前者只需动动手指头, 后者可能得用上全身的大肌肉才能勉强达到.近年来, 市面上开球杆设计, 都是朝着轻量化, 杆身变长的方向来前进, 主要是满足普罗大众能够享受打远的乐趣,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结论是虽然增加了距离, 但却失去了稳定性以及打球的手感.

何兄拿了一支Matrix最新的杆身Velox 60 St +95 给我试打, Velox有两个系列 Sp 和 St. 其中, St系列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将整支杆身的重量分布和强度在tip端放大的版本. 一打之下觉得还蛮不错的, 我马上请何兄订一支比较符合我的规格的Velox 70 St +95 Stiff 这次Velox的杆身硬度分类除了传统的R, S, X之外, 也增加了 +85, +95, +105, 来给使用者多一些选择. 这些数字我想代表的意义就是击球时的杆头速度(MPH). 多一个参考值来供使用者选择与判断.

2014/2/1 拿到杆身
以下就是此杆的规格.
球头: Titleist 910 D3 9.5度,球头配重块重量7g(原厂标准重量)
杆身: Matrix Velox 70st S 硬度, 46”,0.335”杆身前端尺寸, 77g,255cpm. 杆身前端裁减0.25",硬度提升为Strong硬度手感
握把: Golf Pride Z-cord绵纱握把,黑白色 R60握把, 50.5g重,
总长: 45”
总重: 328g
硬度频率: 251cpm
挥杆重量: D4.94
MOI: 2998g/cm^2

测试者介绍
球龄: 21年
差点: 5
Driver平均杆头速度: 95-100 mph
挥杆型态: Moderate/平顺
使用球杆: Titleist 910 D3 (设定 A1),

2014/2/2 林口球场南东区第一次下场试打, 使用7g的球头配重块

球场天气: 晴朗, 气温大约18-23度.

由于前一天刚刚拿到, 适逢过年, 来不及到练习场和新朋友熟悉一下彼此, 只好直接上场打打看, 一边打, 一边感受它.我的习惯是, 新的杆身一定要打个2-300球之后, 整支杆身才会比较顺, 之前我的Titleist 910D3的头, 配的是44.75吋总长的ROME688 Stiff杆身(详情请见另文介绍), 杆头配重块从原厂的7g换成12g, 可是刚刚一插上Velox, 感觉球头变得好重, 果然, Velox St系列标榜的杆身配重到tip端, 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的. 为了平衡这支球杆的重量, 我将配重块还原到原厂设定的7g, 这样拿起来似乎感觉很好.

今天天气很好, 风也不大, 非常适合测试球杆, 新的杆身第一次使用, 主要不是对它考试, 而是看看他的性能, 并且像开新车一样, 把它磨合一下, 感受一下它的击球回馈.从试挥中就能感觉到杆身设计者的高尔夫哲学, 它tip端的重量, 在挥杆中默默的提醒着它的主人, 挥杆要用大肌肉, 不要过度使用手和手腕的力量. 76g重的杆身, 是很有份量的, 就像是挥舞着青龙偃月刀那般.

几杆开球试打下来, 我慢慢地领略到杆身设计者的心意, 这是一款给球技已经非常进阶, 而且打球动作习惯利用下半身带动的的球友来使用, 如果下杆时手的动作比较多, 那么根本驾驭不了这支杆身, 杆头还没进入击球区, 整支球杆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只有稳固的下半身带领的下杆动作, 球杆才会乖乖的进入轨道, 但是, 一旦球杆进入了既定的轨道, 那么打到球的那一瞬间, 爆发力真是惊人! 整个力量和重量都好像灌进球里面, 把球带到远远的天空中.

整体来说, 这支杆身第一次下场, 还需要多打几次, 把杆身打顺之后, 才好评断性能, 但是就今天的表现来看, 可以大致归类在中低弹道(比ROME略高), 稳定性十足的性能杆身, 打到球之后, 球很快就会飞到高点, 之后看到球慢慢平平的向前滑翔, 我想这会是职业选手的爱用杆身之一, 在巡回赛中一定会有一席之地. 下一次测试, 我要将球头的配重块由7g换成9g的试试看. 看看增加一点杆头重量, 对杆身的表现如何.

2014/2/3 蓬莱练习场, 气温大约23度

为了使新杆身加速达到最好的状态, 我今天带它到练习场运动一下, 也顺便熟悉一下这位新朋友.另外也要确定下列两样事情: 配重块的选择, 杆身长度的设定.首先, 用原本7g的配重块打几球, 在练习场因为有许多参照物, 可以确认距离和高度. 练习场因为距离不足, 只能利用球挂网的地方来大约判断距离. 热身后, 换上9g的配重块, 拿在手上立刻觉得杆头明显变重(很妙吧, 其实才相差2g, 但是拿在手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打了几球之后, 觉得杆头太重了, 反而影响了杆头速度. 马上换回7g的配重块验证一下是否正确. 之后再换回9g的配重块再次确认后,

最后决定固定在7g的. 我记得何兄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要学会利用铅片配重来调整球杆, 这是很有道理的, 许多球杆的设定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之下, 一定要试试看贴铅片在不同的位置对弹道和手感的影响. 学会这个功夫, 我想大家的球技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第二个要确认杆身长度, 何兄之前在担心什么长度, 杆身裁切位置等因素, 来造就一支好的开球杆. 何兄先设定45吋总长, 保留1/4 到 1/2吋的长度未来可以再裁切. 我利用握杆的位置来测试合适的长度, 几球打下来的感觉, 我觉得这支怪物杆身不必太长, 反而可能更能发挥它的性能, 有更好的控球.

如果球友能够用到这个规格的杆身, 我相信球技, 距离, 弹道都是有一定的水平, 准确度和稳定度应该是对开球杆的第一要求, 其次才是距离. 短些的开球杆对于控球的精准, 有着绝对的影响. 我会持续和何兄讨论, 找出最合适的杆身长度.谈谈今天打球的感觉与弹道, 这款杆身的kick point大约在杆身的中段, 打到球的时候, tip反馈的感觉不多, 反而可以感受到杆身中段传回来"弹出去"的感觉. 何兄说这是因为tip端加强的缘故, 反馈会比较不明显.

高度: 这支杆身会把球以一定的角度笔直的送上天空, 但是练习场距离太短, 在上升的过程中就挂网了(挂在网上靠近最高点1/4处), 以这样的距离来判断, 这杆身的飞行距离可真远啊!在谈谈稳定性, 练习场是测试稳定性最好的地方, 因为所有变因最少. 我用3/4挥杆, 全挥杆, 过挥杆(over swing)等来测试, 这个杆子就蛮单调的把每一球直直的打出去, 只有over swing的时候, 产生不稳定(我想是我的动作不太稳定了). 杆身本身的强度够, 对于短促挥杆在下杆是产生巨大unload的力量, 这支杆身承受得非常出色.

做球力: 绝对是这支杆身的另一亮点, 小fade, 小draw都可以轻易打出来, 而且误差不大. 重量和硬度这么足够的杆身, 我想会越打越顺.

Velox St 70s +95杆身和ROME688 Stiff杆身的比较:
之前何兄帮我订制了一个Veylix ROME 688 Stiff, 44.75吋的杆身, 我今天也带来进行比较. Veylix和Matrix可以说是系出同门, 拿这两支杆身来比较应该也会很有趣. Veylix ROME系列没有70g-80g的杆身, 这两支杆身先天重量差别10g, 硬度(CPM)应该差别不大.关于ROME杆身的使用心得, 我之前已经另文分享[Titleist 910 D3 9.5度/Veylix Rome 688 S硬度木杆测评~杰克!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itleist-910-d3-95duveylix-rome-688-syingdumugancepingjiekeshangji], 今天就这两支杆身的特性来做个比较 (不过得先提醒大家, 我对Veylix ROME杆身是深深的着迷, 如果文章写得有偏颇, 请多多包涵)

本文未完,下集请奌下方.

Titleist 910 D3 9.5度/Matrix Velox 70st S硬度测评~杰克 下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itleist-910-d3-95dumatrix-velox-70st-sy...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www.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529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