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en希望我能寫篇有關挖起桿的客製資料與東西給大家參考或是他也希望我可以用我個人的觀點來寫一篇有關好的挖起桿的資料跟大家分享 .下面的幾個重點是我認為選枝好挖起桿是必須要去考慮的.
Feel (感覺 /回饋)
Workability (impart spin or not) 做球能力與球的後旋能力
Trajectory Control (彈道的操控能力)
Versatility (多功能性)
對於以上的幾個要點是我個人覺得在於選購一枝好挖起桿的重點項目. 在我要談到更深入的東西 ,我想要先談一些製造或設計一枝挖起桿的前言讓大家可以有一些基本的挖起桿概念. 這會比較好懂我接下的的東西 .
Bounce Angle 反彈角
反彈角 – 如果角度越大, 就會讓球頭滑過草皮, 反之, 球頭就容易往下挖下.
Bounce Depth 反彈深度
反彈深度 – 這個深度如果設計的越深 ,就越容易讓球頭能滑過長草以便將球送出.反之越淺的深度設計就比較容易接觸一些球落在比較深與緊的草或土中 .
Camber 桿底弧度
這部分是說挖起桿的桿底的弧度設計.如果桿底弧度設計的越大 ,球桿就能更容易的將球滑出長草區.
Heel Relief 根部輪廓
這是對於要開桿面的擊球要點
Toe Relief 趾部輪廓
這是對於打出比較容易控制的球路
Trailing Edge Relief 桿底後方的輪廓
這是對於要打球落在比較緊的球位
所有的輪廓設計都是要確保能有一個簡潔的觸球. 這些的輪廓應要考慮到球友本身的擊球技巧或打球時的一些狀況.
The shaft type 桿身類別
True Temper
Rifle
所有的上述球頭規格設計都跟我們最前面所說到的四個要點有關.這也都會影響到你的揮擊回饋與感覺 .所以這是有辦法將打感做的軟或硬的要求對於你要的挖起桿部分
所以讓我們在談到更深入的部分就是, 當球友在考慮購買你要的挖起桿時 ,你必須要去評估你的比賽是什麼樣的, 還有你最長打到的長草狀況 .所以在你要了解有關你打的球,你要看你的草皮為何? 如果這是淺進跟淺出的長草你就要有一個淺的攻勢角度及有較低的反彈角度的挖起桿.
長草的狀況,比如像台灣 ,有Sandy Soil.這是很容易造成打的有點落後, 所以有較多的反彈會更好.反之在美國長草都是比較緊密的,所以反彈越少越好.在我們結束了上述幾個挖起桿硬體結構的討論後,讓我們再來討論到每一個挖起桿它的每一部位構造所會帶給我們擊球人何種回饋當我們在選擇一個合適的挖起桿.
Feel (感覺 /回饋)
通常感覺對於擊球的回饋是普遍決定於是硬或軟.在這回饋的流程上由球的硬度到擊球時的撞擊導致的振動傳遞到桿身上再到球友的雙手.就是我們所謂的打感.所以說通常我們可以了解的是球如果硬度越軟越能給你較舒服的回饋因為球的硬度軟讓你能容易的擠壓球在撞擊時.不過球友對於球的回饋是因人而易的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人偏好軟 ,有人要硬.就好比說一代球王Ben Hogan,當人們問他他喜歡打軟球還是硬球時他的回答就是偏好兩層的比賽球勝過於當時的3層的繞線球配上軟的Balata球皮.
其實挖起桿或鐵桿的球頭材質並不會影響到擊球回饋的感覺這樣的大.在1970年Roger Maltby在GolfWorks, 是客製業的領導公司.這位大師就做了一個比較與實驗,做兩組鐵桿頭的是不同材質(一個是鍛造鐵桿配上碳纖維鋼,另一為不鏽鋼的材質)但規格與設定都一樣.他挑選了50位球友做測試.結果說明了大部分的一般球友無法去分別此兩支不同球頭材質的能力對於擊球的回饋.
那什麼才會改變或影響你的感覺? 質量與桿身是唯2可以影響打感的因素.大部分的人會問為何一個軟的金屬感覺比較硬的金屬要軟.首先軟的金屬是比較難去做重量的重新分配在球頭的周圍.也就是說它的重量都大部分落在桿頭中心部位.這也是大部分球頭重量分部在周圍的球桿都是鑄造所做的 . 而這樣做出來的球桿的感覺也都是比較硬的.
對於我個人的觀點在感覺部分,我希望擊球的回饋是很扎實與真正的回饋,不是空空的感覺.挖起桿是用軟的金屬材質製造的,這樣的東西讓主要的重量是落在擊球的後方.對我來說這會產生所謂軟的回饋.這也是我所覺得空空悶悶的感覺.就好像DG的Sensicore桿身 ,它配有吸振的材質.這樣我打起來也是覺得空空悶悶的感覺.
續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