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日本Nano Power鍛造鐵桿 Forged i501 5鐵/Matrix Ozik Program 95 5.0測試

 

今天本文測試是朋友提供的日本一個品牌Nano Power. 這個品牌是由日本與台灣的專業球頭製造商所一起開發建立的品牌. 在日本市場日本Nano Power是由Fumio Takano來進行生產與銷售. Fumio Takano本身是Fore’bes Co Ltd的球頭製造商董事長. 而本次的i501鍛造鐵桿就是由Fore’s bes 這家廠商製造.它們在日本兵庫縣位置而廠內有很多超過30年的球頭研磨師傅進行生產,這也是它們最大的資產.而台灣方面是由William 吳先生來進行整個亞洲的Nano power產品銷售. 而它們為何會取名為Nano power是因為在2003年時奈米科技(Nano technology)風行整個材料開發與加工製造.而Fumio Takano與William Wu一起開發奈米科技應用在球頭表面,利用奈米科技加工在球頭表面能產生有如鑽石般的硬度,以提升整個擊球效果,耐用度與回饋感.同時利用100~50奈米加工的球頭也可以讓桿面外觀上更加乾淨與易保養的優點.這也是我想測試此鍛造球頭的原因.

 

而i501鍛造球頭以是由日本Fore’s bes co, Ltd公司所製造與銷售.是一款很經典球頭.球頭主體使用軟鐵碳鋼S25C,再加上由一群手工研磨經驗超過30年的老師傅進行研磨,所以整個球頭外型是很簡單力落沒有過多花竅或設計.這是日本製鍛造球頭的價值.這也是我目前使用的TM 300 forged(是由日本三浦技研幫Taylormade生產代工產品)球桿不換的原因.產品已經快要有10年的時間但使用的回饋感,操控力上都還是沒太多影響但性能雖有點下降但對於打鐵桿這樣的工作確還能運作順暢. 日本生產的球頭在耐用度上與穩定度是我個人覺得最有價值的地方,尤其日本球頭在桿面表面處理與上漆處理上真的要比中國與東南亞球頭生產商要強太多.以鐵桿球頭不是只有材料使用上與材料處理會讓球頭性能與打感產生不同,在桿面的處理與上漆技術(桿面的漆顏色一定與其他部位顏色不同)上,日本的技術算是目前領先全球.這就是很多中低差點對於日製鍛造球頭會感到球頭回饋感特別黏球與吸振原因所在.

 

此款Nano Power I 501球頭我是使用5i進行測試與組裝在Matrix Ozik Program 95 5.0硬度上.上回測試我是使用Program 95中的5.5硬度.這兩支硬度差異有0.5的不同.是主要讓我了解這0.5硬度差別在那邊,而日後進行球具客製時才能抓到正確的硬度給我的會員使用. 大家可以從圖片當中看到I 501球頭的外型非常簡單確有一定難度感.因為它看起來雖然不是刀背桿是有一點凹背設計但確不是完全凹背.以5鐵的底部設計寬度與我目前使用TM 300 forged 5鐵底部寬度是差不多.由此可知這樣的設計不是一款很易打的球頭設計.相反的它使用難度會有一定程度,同時此組鐵桿會是以操控,回饋與做球為主的特性. 而I 501鐵桿是由Fore’s bes工廠的30年以上手工研磨師傅給一個一個磨出來.這個5鐵球頭重262g與官方網站上公布的重量260g差了2g.千萬別小看這2g因為一個球桿在球頭上差了2g對於使用打感上與使用穩定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不同. 因為I 501款式有兩種不同球頭重量規格可以讓客製師選用, 一種為球頭字體顏色是藍色,另一款字體是黑色兩種,我這款是黑色.黑色是基本款的重量,藍色是比黑色要重上3g所以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球友來進行球頭重量選擇. 這類日本鍛造球頭重量在出廠時就設定好了,如果不知道重量規格那在日後進行客製時會比較麻煩,因為要在球頭上進行重量增加是沒有太多的空間可做. 可以直接在球頭上面加鉛片但對於這類質感上都是特優的日製球頭貼鉛片就如同貼上虎皮膏藥般難看,要在球頭內加重就有一定難度. 不過這個重量對我來說反而比較好,因為我喜歡球頭稍重設定對於揮桿過程當中可以比較容易掌控.

 

另外球頭桿面上緣的厚度也是算薄,這也可以知道它的難度上也不是簡單.而球頭有點offset(桿面有後退). 這樣可以讓我們使用上容易把球打高.在鐵桿上這點算是很重要.球頭重心位置會比較偏高點,這讓此桿的起發角上會稍為低一點,不過這點配上Matrix Ozik Program 95高彈道桿身算是中和一起,這樣可以讓球打出去不會太高讓整體的抗風性能可以提升起來.這也是我會將此球頭挑選在Matrix Ozik Program試打桿中.這款日本鍛造球頭可以說是了解Ozik Program 95在這類高端且精準度很高日製球頭上的性能表現.這款類型球頭會比較適合中低差點球友使用.這對於揮桿速度與揮桿穩定度的要求會比一般使用市售大牌子球桿要來得高一點.

 

再說到桿身,Program 95是我個人覺得會比較適合東方人使用. 至少在90幾克上很多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但有了上次測試經驗我對於Program 95這款桿身會覺得它是一款有點難度的桿身.它的桿身硬度分佈上不是如同一般日系桿身那樣前端會設計比較柔軟讓使用者能感受到球桿前端有明顯反彈.在Program 鐵桿用碳纖維桿身當中它的硬度分佈上桿身前端與中間都是硬,在後端才有比較明顯的反彈區塊.這樣的設計是以性能為導向的桿身.桿身前中段都是沒有反彈區間讓桿身使用上的穩定性提高很多,擊球穩定性要更扎實與提升很多.這就是我上次測試過Program 95 5.5硬度桿身的心得.所以說打Program這類桿身就像你在使用Project X這類球具掌握度上很強的桿身.不會拖泥帶水,手到桿面就到. 另一個角度看這個特性就是它的使用難度也會相對比較高.雖然說它的重量不到100g但它的硬度設定上確不是軟軟柔柔的回饋,反而是與鐵桿一樣的直接.這對於速度不快球友來說會是一個難度.但如果以鐵桿的使用目的看這樣桿身設定就可以了解到原因.以鐵桿是以中短距離為主設定與精準擊球範圍為它的球桿目的,如果桿身讓你很難達到這個目標那你的成績不會太好看.這對於一些中低差點球友來說是非常重要. 這也是這類球有可以在使用鐵桿將回饋感這塊給犧牲的主因.同時在鐵桿上桿身會非常重要讓球友可以穩定打上果嶺關鍵.如果是鐵桿揮桿速度在80mph上下球友就需要讓你的鐵桿的操控性與擊球穩定性提升到一定水平才能將鐵桿上果嶺能力調整到最高. 而Ozik Program 95 的桿身特性就是針對這類族群使用者.它的回饋與性能會偏向鐵桿感覺.但它的穩定性確是其他鐵桿用碳纖維桿身所沒有. 下面就是此桿的規格;

 

球頭款式: Nano Power i501 5鐵

 

球頭重量: 5鐵262g

 

球頭角度: 5鐵26度

 

桿身: Matrix Ozik Program 95 碳纖維鐵桿用桿身

 

桿身硬度: Program 95 5.0硬度

 

桿身重量: 96g. 6鐵 38.5"長, 321cpm硬度頻率

 

球桿總重: 410g

 

球桿總長: 38.25”(在一般市售鐵桿中的5鐵長度範圍內)

 

球桿慣性矩/MOI: 2781g/cm^2

 

球桿硬度頻率: 320cpm

 

球桿揮桿重量: D4.03

 

握把: Lamkin Perma Wrap 白色54g重

 

實際測試

測試場地: 台北五股大X都練習場,球場深度有290碼,同時使用的球有單層練習球與比賽球混合. 本文的測試以雙層與三層比賽球為測試使用球.這樣比較能符合球友下場使用比賽球的狀況與結果.球場地型是一個小上坡,能充分看出球落地後的滾動性.同時場地會有不同風勢讓測試狀況更能符合下場條件

 

天氣狀況: 晴空萬里,吹強烈側風與逆風, 濕度較高

 

氣溫約25度.

 

此桿拿在手上的重量不會重,長度算是一般市售5鐵球桿凹背桿長度(刀背桿長度會稍為短0.25”). 一點也感覺不到有D4以上的揮桿重量. 所以說大家只需要把揮桿重量當為一個參考值不需太介意這個規格數據. 試揮幾下感覺到很順手,球桿整體重量比我現在使用TM 300 Forged/ Project x 5.5來說要輕多了,同時長度上也沒有太長.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長度會很適合我使用. 加上握打握起來超舒服.整體上對這樣的球桿會更加有信心使用.

 

球頭配上這個桿身真的很牛.亮面Nano Power I 501球頭配上珍珠白色的桿身與Lamkin Perma Wrap白色握把,你能說它不特別不搶眼嗎?參考一下照片就可以知道.每次拿到練習場測試都會看到其他球友對它行注目禮. 心中真的爽快無比.我一直對球桿的外觀有很大的要求,就算我球技贏不了別人但球桿就不能輸別人! 這就是我對於球桿的客製與搭配不只考慮使用性,穩定度與適合性等問題我還會考量到整支球桿的外觀搭配. 這樣才能讓我使用上讓打感,穩定度與性能發揮到最大同時也能兼顧最牛的球桿外觀. 說完了外觀與基本順手度後就讓我們直接進入到測試的主題項目中.

 

1.  球頭打感: 球桿放在擊球位置球頭角度不會太翹算設定角度不錯讓我打起來更有信心. 擊了10球左右對此球頭所得到的打感算有了解. 這類球頭的使用難度與甜蜜點都很一致.需要打中甜蜜點球頭最佳回饋才能展現出來.擊球甜蜜點的感覺真的很柔軟.是標準日本軟鐵鍛造球頭那種綿密舒服感覺. 對於非甜蜜點擊球回饋就會有很大落差.這點對於揮桿穩定度與擊球精準度來說是很重要. 因為要享受那種軟綿綿的球頭回饋你需要對每一擊都要非常精準的打中甜蜜點. 同時它的桿面與一般刀背桿要大一點但整體視覺效果不會很大,這對使用上會有點難度. 還有桿面上緣的薄薄刀背說明了這種鐵桿不是一個很易打的球頭,需要相對條件才能使用順暢.中球的聲音是很精準的帕帕的回饋,非常扎實.這種是你打刀背感才會有的聲音,這也與我現役的TM 300 forged球頭的回饋聲音是一樣.是標準日製鍛造球頭聲聽起來真的很舒服. 球頭打感與聲音是達到我先前預期.

 

2.  桿身回饋: 雖然我上面有稍為說一下Program 95桿身的性能與硬度分佈但對於Program 95桿身回饋上還是有碳纖維桿身的特性.只是在Program桿身的桿身彈點不是像其它日系碳纖維鐵桿用桿身那樣設定在比較靠近球頭位置. Program 95 桿身的硬度設定在前端與中端都是比較硬,它的彈點落在比較桿身後端(不是說靠近球桿握把位置,桿身硬度分佈的後端在整支球桿的位置算是在中間位置). 這次測試有了上次使用Program 95特性後我就更加了解如何操作Program桿身了,這次就很從容使用沒有太大問題.練了10幾球後就很熟悉它,它的桿身反彈如同它其他Matrix Ozik木桿桿身特性一樣很穩定,可以感到桿身中間順利幫你做最後擊球動作,而桿身的回覆性相當不錯,不管我速度加快也不會讓球桿的擊球點產生任何誤差. 整個桿身的動作一點都不拖泥帶水,非常順暢. 這就是Matrix桿身強的地方. 這也是它最新16角技術的優勢所在.以Program 95 5.0硬度來說對我使用上會比較軟,桿身彈性比較多,相對上Program 95 5.5硬度對我來說就相對適合.以5.0的硬度會比較適合揮桿速度在75mph~80mph球友使用會比較好.雖然說桿身製造出比較多的桿身反彈特性但是對我來說我需要鐵桿的回饋更加直接. 但對於揮桿速度不快球友來說算是很適合來使用.

 

3.  彈道: 這支鐵桿使用上的彈道因為桿身對於彈道設定是高彈道,所以整體彈道來說是高彈道. 中球後球不是一下就彈上空中而是由低而高的衝到空中,球質來說非常有力,球速也快.至少比一般鐵桿鋼管要快多了,球衝到高點後落下滾動力不會遠,彈兩下就停下來.以鐵桿來說這樣的設定對於上果嶺的擊球很重要,不能滾太遠同時球要能停球. 我也試著打高低彈道,這支球桿的操控性真的不錯,很容易調整高低彈道擊球. 它的彈道會比較像True Temper Dymanic Gold S200高度. 但比KBS Tour鋼管要低點. KBS Tour鋼管彈道算是我打過最高的彈道,有點覺得不像是一般鋼管桿身.

 

對於Program 95的球質上來說真的比一些鋼管桿身要強多了.今天測試時吹著強烈側風與逆風,球被吹偏的範圍都只有3~5碼左右.這點真的如同Matrix在木桿桿身那樣穩定與球質. 它的抗風性都要比一些鋼管桿身樣強多了. 因為測試時有其他鐵桿一起當對照組, 有我現役的TM 300 Forged/Project x 5.5, R9 TP forged/KBS Tour兩組來比較.TM 300 forged/project x 5.5穩定度與彈道是三組中比較低, 抗風性能是最棒, Nano Power i501/Program 95 5.0第二,第三是R9 forged TP/KBS Tour. 這三款的桿身都是現在aftermarket,桿身廠自售的產品在鐵桿用桿身當中算是旗艦級產品. 所以這樣的測試比較能了解產品的差異性. 如果以揮桿速度在80mph以下的球桿來說這樣的彈道會比較容易把球打到空中同時不會滾動太多.但如果以鋼管產品來說應該沒有這樣輕的桿身可以讓速度不到80mph球友使用. 一般鋼管桿身重量都在110g以上,除了日系鋼管用桿身如NS Pro, Yamada等才會有. 這點讓Program 95有不錯的優勢.也讓速度不快的球友可以有機會打出不錯球質的上果嶺性能.

 

4.  距離 – 此桿打出來的距離在今天這樣的側風與逆風上會比一般我打的距離有點短,加上這兩天才天氣轉晴所以空氣中的濕度比較高,這讓整體的距離都會減少一點.以這支5鐵距離我打出來的飛行距離在155Y~160Y之間非常的穩定. 以距離來說當你使用日製的鍛造球桿,同時它的重心也比較高通常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但是它的穩定性確是很棒.這也是我使用TM 300 forged鐵桿這6年下來真的在距離上沒太多變化,怎樣打也都是差不多距離,以上果嶺的距離掌握上真的很準確.此桿在落地後的滾動性不會超過5碼. 不過在抓上果嶺的距離需要把滾動性也算進去,它不會打出那種落地後停球或後旋拉球出來. 如果旗桿在果嶺比較前面就要打在果嶺邊edge落地後幾個滾動停球. 這是因為這類碳纖維桿身需要利用球落地一點滾動性讓揮桿速度不快球友能有利用這樣特性來增加一些距離出來. 當你揮桿速度夠會不需要這樣的能力但當速度不快這樣的彈跳性讓你的距離能順利達到就顯得很重要. 但不管我怎樣打,它的擊球距離來說都是差不多,顯示了Program 95桿身真的很穩,就如同Project x桿身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5.  球桿操作性與易打性 – 此桿的難度在於球頭的甜蜜點不大,同時球頭也不大.也就是說它的擊球熱區不大.這讓使用的難度來說會相對高.不過它的擊中甜蜜點的回饋真的很不錯,比一般大牌子的鍛造鐵桿回饋要更加柔軟與舒服,但桿身就比較平易近人,它很容易將球送上空中,同時距離的掌握上真的不錯. 非常穩定. 所以說要操作此桿它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擊球穩定性與揮桿動作上要比較穩定才能準確掌握住使用此桿的優勢. 易打性來說就沒有上次那支台製鐵桿要強,你要準確打中桿面的甜蜜點才行.非甜蜜點的擊球會讓彈道與距離有不少影響,所以說這類球桿通常需要使用幾次才能了解要如果操作它. 上手性要一點時間.

 

整體性能來說這支球桿算是很不錯,如果你的差點在25桿以內同時也不想要打太重的球桿,而對於球桿穩定性也需要在一般以上,這支球桿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考慮.我也把此桿帶到礁溪球場測試,因為週一我的泉州朋友泉企隊一些隊友到台灣打球,週一跟他們到礁溪球場進行場球敘,也借這個機會測試Nano Power I 501/Program 95 5.0這支鐵桿.使用機會不多,一個160碼三桿洞直接拿這支鐵桿出來測試,一下就上到果嶺但打過多了,旗桿放在果嶺前面,我球落到果嶺後方但沒滾出果嶺,這球估計打了170碼.還好這洞兩推Par收. 還有一洞是Par 4第一桿開球沒打中甜蜜點只有230碼所以還有160碼距離就是用此桿要給它上果嶺,結果輕鬆送上果嶺.完全沒有失誤,很好掌握. 加上果嶺是有點小上坡所以要打足165碼左右才能上去.這洞還是兩推Par收. 以實際下場的測試來說因為都用高端三層優力辛/Urethane球皮比賽球所以性能上會比一般在練習場使用單層或雙層球距離要來得遠一些.同時三層球在操作與互動此桿會更加精準.穩定度真的沒話說,打那個方向就到那個方向,位置就在165Y到170碼. 這樣距離跟我現在使用PING G2 3鐵HL要短一點而已.距離真的比我現在球桿要遠點. 看來以後要有一套Program 95 5.5來搭配了.這樣跟一些單差,教練或選手打球距離就不會差太多了. 有興趣想要測試此桿的朋友也都可以跟我聯絡.都很歡迎大家可以參與我們球具測試了解這些市面上所沒有的球具會有怎樣的性能與回饋.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本文在Golf Garage的聯結,有更多清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