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Titleist 910 9.5度/ Fujikura Fits on Max 56G R 木桿測試

 

最近在上海的朋友拿了兩個Titleist 910 聯節器給我,讓我試看看這聯節器如何? 我先把我自己原廠那個聯節器與這兩個聯節器做比較後,看出它有幾個地方不同.

 

1. 聯節器沒有編號. 原廠的有編號,朋友的沒有編號

 

2. 聯節器內徑尺寸不同. 原廠是0.355”的內徑,可以讓桿身尺寸0.355”口徑插入沒問題,朋友的聯節器內徑尺寸是0.350”. 要裝0.335”桿身需要裝一個墊片這樣才能安裝無誤.

 

3. 聯節器雷射打印字體有差異. 原廠的字體比較粗.朋友的聯節器字體比較細.

 

初步的觀察有上面幾個不同處.接下來就實際安裝桿身進行實際測試了解. 這次的桿身我選用Fujikura Fits on Max 56G. 去年就已經買進來但一直沒有把它給裝起來.應該說是我忘了裝,所以現在發現這支桿身在就不猶豫將它放在朋友提供的聯節器中來進行測試. 而球頭當然還是先前我有測試過的Titleist 910 D3 9.5度/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6.2 Stiff 木桿測試. 大家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了解910球頭的性能,這邊就不再多說. 這支球桿設定針對對象是以揮桿速度一般,與節奏平順的球友.因為桿身本身的重量為59g不到60g算是很大眾化的桿身重量. 這樣組裝起來的球桿總重都可以落在310g上下.而這支桿身的硬度為R但我考慮到將球桿組裝為44.5”的總長讓使用操控性能更加順手所以把桿身前端裁減半吋讓它的硬度能提升,不然硬度R對於速度稍有的年輕人就很難保持穩定度與擊球精準性. 而會想要測試這款桿身也是國外客製師好友給我推薦,它對於這款桿身擁有不錯的擊球穩定性,距離與回饋感.可以讓一般球友得到最大的使用樂趣.同時這款桿身的價格也是非常平民與友善. 美國訂價為100美金讓大部份球友可以輕鬆升級桿身性能. 這也是我想要了解這支桿身有如此高的性能與價格比. 同時我也對於山寨版的910聯節器本身進行測試了解它在實際使用上有何不同? 這是本篇文章中的測試重點項目.

 

此桿我選用的握把是2011年Lamkin最新推出的REL 3GEN的握把.它的顏色為黑色但有白色屁股設計,握把重量52.5g, 材質為橡膠,它的尺寸為0.600”.這與一般0.580”尺寸會有點稍大.這也是因為桿身後端尺寸比較大0.605”會比較大點,所以我握把的尺寸也會使用稍大一點這樣配起來才會比較吻合.不然0.58”尺寸也會因為裝起來在0.605”的桿身口徑上被撐大.所以一般來說在選用握把也需要了解到桿身後端的口徑這樣裝起來會讓握把的尺寸,厚度與回饋得到最佳化.不然如果使用0.580”的握把尺寸在0.600”以上的桿身口徑上,握把會被撐大,這樣會讓握把本身厚度被擠壓到.如此對於使用的回饋,掌握度與握把厚度都會影響到.而因為Fits On max桿身的顏色也是偏深色,所以配上黑色握把來說比較適合不會突出. 

 

以下為此桿的規格數據:

 

球頭款式: Titleist 910 D3 

 

球頭角度/loft: 9.5度

 

桿身/shaft: 日本Fujikura 廠牌 Fits on Max 56G 

 

桿身硬度/flex: R 硬度,桿身前端有裁減半吋增加硬度

 

桿身重量/shaft weight: 59g. 46"長, 0.335”前端尺寸

 

球桿總重/total weight: 311.5g

 

球桿總長/total length: 44.50”

 

球桿慣性矩/MOI: 2820g/cm^2

 

球桿硬度頻率club frequency: 249cpm

 

球桿揮桿重量/swing weight: C9.81

 

握把/grip: Lamkin REL 3GEN橡膠黑色白屁股握把52.5g重, 握把尺寸 0.600”

 

測試場地: 台北五股大X都練習場,球場深度有290碼,同時使用的球有單層練習球與比賽球混合. 本文的測試以雙層與三層比賽球為測試使用球.這樣比較能符合球友下場使用比賽球的狀況與結果.球場地型是一個小上坡,能充分看出球落地後的滾動性.同時場地會有不同風勢讓測試狀況更能符合下場條件

 

天氣狀況: 多雲陰天,吹強烈逆風, 濕度較高

 

氣溫約27度.

 

此桿的數據規格與我預期差不多.因為這是要針對一般球友為主的球桿,所以在總重上,長度與硬度上都要平易近人. 而在打感的MOI數據上也是一個不錯扎實數據. 揮桿重量在C9.81可以讓很多球友輕鬆使用.總重也是落在我先前設定310g上下這個目標. 這樣就更加可以看出桿身在這款球頭上的性能表現.當使用難度與操作易打性都調整到最好這樣就更加可以看出一支球桿性能.桿身會是我們測試與觀察的重點.

 

實際測試

 

此桿拿在手上空揮真的一點也不會重,球桿長度不會覺得短,感覺我裝在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的45”長是一樣. 揮桿重量上只有不到D0,所以整支球桿真的很平易近人.握把握起來也很舒服,雖然說尺寸上比我習慣用的Lamkin 3GEN Perma Wrap 握把要稍為小點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尺寸.加上這款握把REL 3GEN都是新的Lamkin 3GEN的技術所以握感上真的很軟很舒服.這就是我愛用Lamkin握把的地方.關鍵是它很耐用.下面就是我對此桿進行的各性能測試分析;

 

1. 山寨版910聯節器 – 這款聯節器是朋友送我測試,他自己已經裝上用好一陣子了,目前使用上都沒有問題所以拿兩個給我測試.而上述我有對此聯節器進行了外觀,內徑分析.現在對於實際裝起桿身組在球頭上進行實際使用分析.首先裝起來把它設定在我現在使用的角度為B1(lie angle為低0.75度), 桿面設定是標準.在這個聯節器上我得到的角度是沒有低0.75度,桿面開關不是標準,而是關約2度. 所以這與原廠的聯節器所標示的角度調整有出入. 後來我將角度從A1, A2~A4, B1~B4, C1~C4, D1~D4進行一個個調整檢查角度是否有落差?我得到的結果是根本沒有差別,角度都一樣沒有任何角度調整不同. 看來山寨版聯節器沒有將角度調整這個功能給做進去.只是單純一個角度. 這就導致我看到所有的設定都是一樣. 所以這個聯節器我沒辦法打開或標準桿面角度,只能打這個關的桿面角度來測試. 

 

另外將聯節器組裝起來,聯節器的A,B,C,D環與1,2,3,4環的組合上沒有間隙產生.製造公差上還算不錯沒有鬆動. 所以說這讓打擊起來不會產生異音. 同時將聯節器鎖緊後也都不會有任何地方鬆動或尺寸不合.整體來說算是OK, 只是聯節器的角度調整說穿了是好看但沒有辦法做用. 對於實際打擊上的使用回饋我會放在下面桿身回饋上進行說明. 因為回饋上的差異不見得全是聯節器本身的問題,很大一部份是桿身因為反彈特性,反彈速度與彎曲度設定上的差異所導致球桿回饋差別. 這個部份我會將它放到桿身回饋上去說明. 

 

2. 桿身回饋 – 此一桿身的重量並不是很重,它的特性是以易打,好操作與舒服回饋為主.針對一般大眾球友所設定.而我將桿身前端給裁減半吋讓硬度能更硬點.以便讓我的揮桿速度可以來使用不會有太大落差. 熱身過後的測試,桿身的回饋如同Fujikura所設定,算是桿身彈點在桿身中段(中段不是整支桿身的中間部位,而是桿身在前面算過來一半的地方為桿身的硬度區間設定,這個區間有分前,中,後三段)桿身的回饋速度算快,因為此桿身的重量不重所以會導致桿身在反彈速度上比較快速.因為我打慣了桿身重量在65g以上,這類稍重的桿身回饋上都比較柔合與順暢.以桿身反彈速度來說,同樣硬度65g以上級別的桿身反彈速度要比65g以下的桿身要慢多了,反彈的穩定性也要好多了. 這些差異反應在擊球回饋上就會產生球頭中球的扎實度. 因為重的桿身受力比較平衡同時反彈的力量要比輕桿身的力量要大多了,就算是反彈速度會比輕桿身慢但它對於擊球時間點上都不會有絲毫延遲問題產生. 但在於重桿身的反彈的力量上就要比輕桿身要強多了,所以重一點桿身的反彈力量大與扎實會導致球頭中球的回饋扎實度同等的提升. 這也是我測試此桿的一個印證. 

 

我的另一支桿身配上910 D3是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 6.2 S硬度.它的桿身重量是60幾克這個級別,但整支桿子反彈擊球上的扎實度就要比Fits on Max 56G要來得扎實與重手.因為都是同一顆球頭,角度也是一樣但只有桿身,握把與聯節器的不同,但兩支的擊球回饋是有不少落差.Fits on Max的回饋有點空空的感覺, Motore Speeder VC6.2就相對扎實與柔順.在擊中球可以感覺你可以跟球有很強的互動,換個說法就是你好像可以把球給壓扁掉. 但使用Fits on Max時桿身的反彈速度很快一下就中球然後球就飛出去,缺少了你對球的一些感覺. 這是我覺得兩支桿身在同一個球頭上的球頭回饋差異. 因為兩支桿身的特性,價格,性能都不同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也不會覺得奇怪但對於一般球友在沒有太多桿身使用經驗就很難感受到不同.這邊有一個最大關鍵是”桿身的特性與回饋是可以直接影響到球頭的回饋”. 這不是大家一般認知當中球頭的回饋就是球頭的回饋,桿身的回饋就是桿身的回饋.桿身的反彈特性,反彈位置,反彈速度與彎曲度設定都會直接影響到球頭的回饋. 當然每一個廠牌的球頭回饋是大同小異,但對於不同桿身裝在同一款廠牌與款式的球頭上是會有回饋強弱與感覺差異. 這樣的差異就足以影響到你對一個球頭回饋好壞的定論. 因為在這次的測試當中我將兩支不同桿身進行測試在同一個球頭上來比較性能,回饋與操作使用差異,所以對這樣的狀況下了這樣的論述與定論. 這是大家要了解的部份.雖然說我們有使用不同的聯節器這個因素對於球頭回饋上是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個影響不會大過於桿身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我不知道這個山寨版聯節器的材質為何但因不會有太大落差.在尺寸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對於球頭回饋影響是有限.就算這個聯節器在材質與原廠使用上有不同,那對於性能的影響會大於回饋的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並沒有把球頭回饋差異直接歸咎於聯節器的不同所產生.反而我個人會認為這是桿身不同所造成的主要影響. 

 

3. 彈道 – 此桿球頭角度是9.5度,打出來的初始角度都是算低,應該差不多是13~15度左右,球飛了50碼後就開始竄高起來.整個球一直衝高到空中,彈道設定上很明顯是高彈道. 飛到空中頂點後就開始掉下來,看起來不算是滑下來.感覺上很無力.不像另一款桿身Motore Speeder VC 6.2那樣滑下來.這個桿身會適用於那種高MOI的球頭,球頭的起始角度是高角度,這樣可以一開始就將球彈到空中然後再藉由桿身的彈道設定讓球可以衝高.同時使用者本身的揮桿速度不需要太快或是節奏緩慢也可以.這樣更加容易可以看出這支桿身的特性與易打性.因為裝在此球頭是屬於有點難度的設定, 球頭角度算低,起發角也算低,同時球頭重心是高重心,這讓擊球者本身需要有穩定的揮桿動作與節奏才能將球輕鬆送出去. 而也是因為如此組合,我看到這個球桿的彈道就會覺得有點好笑,因為擊中球後球是算低起發角在飛行,飛行質感不錯,但突然飛了50~60碼後球就開始竄高起來,整個飛行彈道到落地就像打榴彈砲一樣,一個拋物線. 我從沒有打過這樣的彈道出來.這也是我會說明這樣桿身適合裝在方型或三角型球頭上,這類球頭的起發角比較容易將球給彈到高空中.加上這種桿身就能很快將球給送更高以產生最佳距離. 放在910 D3球頭上就覺得很不搭配.球飛的很好笑或是很無聊. 真得讓我很吃驚. 

 

4. 距離 – 上面說到此桿的彈道,高彈道且是一個拋物線的飛行軌跡,看起來真的很鳥! 鳥到爆. 我從沒打過這樣奇怪的飛行彈道,感覺球速飛的一般沒有很快,但配上這樣的飛行彈道對我來說確是很奇怪.但你別說這彈道鳥鳥的但距離送出來可一點都沒有折扣. 因為測試當天是多雲,視線上真的不是很好,遠方看起來總是有種霧霧的感覺.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是我個人眼睛看不清楚,還請練習廠的小老闆在後面幫我看球是飛到多遠落下? 他看了我打幾球後都說球都飛過250碼的標桿後面. 這跟我自己看到的距離是差不多. 這支桿打出來的飛行距離都超過255碼到260碼之間.滾動距離也不錯差不多有15碼上下.落地後兩個彈跳後就停了. 整體距離也都有270碼左右,真跟我使用Motore speeder VC6.2 這支桿身所得到的距離是差不多. 但VC6.2這支可是Fujikura 最新7軸技術製成. 雖然說Fits on Max的回饋,彈道都沒有Motore speeder VC6.2那樣優但打出來的距離效果真的沒差多少.彈道飛的不起眼,感覺很沒力且球飛到空中後好像是掉下來,但它就是能打這樣遠,以結果論來說這是一支很有效率且能量消耗上很低的桿身. 如果再對上它的售價與Motore speeder VC6.2那就天堂與地獄差了. 這個部份的表現讓我對Fits on Max肅然起敬. 而Fujikura 真的是有佛心將這樣便宜又大碗的產品提供給大家. 要給予肯定.  

 

5. 操控與易打性 – 因為聯節器的原因, 此桿的桿面是關的設定所以我使用上會有點不習慣,球有時會往左邊飛過去但問題不大,左偏的幅度不大約10幾碼,但整體的使用上,這支桿身真的很易打,只要打中甜蜜點周圍整個熱區,球會很穩定的飛到它的高度然後掉下來,距離沒有落差. 尤其是我對此桿的穩定性真的覺得不錯.它的球真的很穩,球質來說飛的速度不會快但確很穩定. 雖然說它的彈道飛的有點鳥鳥的不過這不會影響到它的穩定性與距離.尤其測試當天陰陰的天氣,同時也吹著逆風,但這支球桿打出去的球都沒有太大差別. 還是能輕鬆送過250碼的標桿.讓我印象深刻. 這樣的桿身讓一般速度穩定與擊球距離一般球友使用我想可以提升球的穩定性與距離. 只要將球頭選用一些高MOI,讓易打性可以再提高. 那距離的提升是顯而易見.因為很多高MOI球頭都是低後旋, 但這支桿身的後旋量是高後旋,這樣可以讓最後擊球後旋量不至於太低而影響到距離.加上高MOI的高彈道與桿身也是高彈道會讓球更簡單打高同時把最好的距離給送出來. 

 

最後這支桿身真的讓我有點跌破眼鏡.沒想到打起來回饋不是很優,飛的彈道也超鳥,但最後距離確讓我吃驚. 同時此桿的穩定性也真的很不錯,只能說不能以一些性能為最後下評論的依據,但整體看到它的幾個優點如價格,距離,易打性,球質穩定性等,真的就不會給它有太高的標準. 以這樣高C/P質的桿身真的是超過同級別的其他產品很多. 如果你的預算沒太多或是想要進入客製球具的世界,我想這支桿身是最好的入門產品.它不會讓你花太多錢但可以讓你得到一些不錯的性能與距離. 不過當你用了這樣的桿身後你後面的桿身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挑戰才能勝過這支桿身,因為要價格不貴市面上要贏過這支桿身真的不多.

 

Chien, Golf Garage & Pear Golf 站長

 

本文在Golf Garage的聯結! 有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