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會員分享

2006年的名人賽,PHIL MICKELSON帶了兩支一號木杆,一支是左曲球專用,一支是右曲球專用,在賽前及比賽中創造話題,也說不定或多或少的為他本次奪冠創造出基礎。本次名人賽為了球具的科技再度增長擠造出兩百多碼的距離,為的就是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的球具迅速發展開始之後,球杆跟球不斷的在材質上的革新所必須做出的妥協。雖然在賽前,包括JACK NICKLAUS及ARNOLD PALMER等老一輩的名人賽冠軍們史無前例的對球場在21世紀的再度增長提出了批評,但在賽後成績來看,球場還是大贏家,四輪加起來打UNDER的球員僅有13位,第一名也僅是UNDER 7 杆。

一般來說,運用鎢鋼鎖定在球頭某一部位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目前來說,有好幾款球杆都有提供飽受右曲球之苦的球員所使用的DRAW球杆,比如說CALLAWAY的FT-3,TAYLORMADE 的R5,均有提供DRAW BASE的球杆以修正球友的右曲球,這種固定配重方式的球杆都是在球杆的內側部位加上配重,再加上更為關閉的杆面,讓右曲球手能在擊球時關閉杆面,並運用齒輪效應,讓球減少順時針側旋。而可變更配重的發展,最值得一提的的就是TAYLORMADE的R7系列了,

大家好,Paul Wu是小弟的鄰居我想相識跟CK Fan跟他香港好友一樣.都在網上(他跟我買球桿)結果我們msn聊到後面竟然他是住我家的對面的鄰居.且有相似的工作經歷.真是很有緣.今天終於等到他的大座且內容真的讓你笑番跌到桌下(至少我是笑的嘴合不攏).他目前在北京工作也是小弟委托當我們的北京駐派員.給我們提供更多很棒的資訊.他也很愛玩球桿.收藏不比我少.枝枝狠角色.現在讓我們來看他的報告吧!

首先感謝Chien所提供的這個園地,讓我們這些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人,可以在 這裡互相的切磋不管是球具還是打球心得等等....我是在結婚後才接觸到 高爾夫球的,是經由我岳父所引導入門,因為我的岳父剛好有在打球,我記得第一次陪他去打時他問我說"你以前真的沒打過 嗎?"

Jimmy是現在在大陸蘇州的金雞湖球場的駐場教練. 在那邊的會員有去那可以跟他聊聊天.可能打球還有折扣ㄜ.以下是他所提供的推桿技巧跟大家分享.因為它是在大陸,字體是簡體.如有不懂可在文章下回應區提出,懂的會幫大家解釋的.

小弟接觸高爾夫短短的2年,深信高爾夫這項運動是經由不斷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才能達到隨心應手的境界。在此發表自己的淺見, 希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我記得兩年前..和朋友第一次去練習場打球..心想

:一顆球在那邊隨便打也很遠..想不到打不到50碼..那次那後和高爾夫的恩怨情 仇在此種下了~

首先,感謝Chien 提供這樣一個高爾夫知識交換網站,讓臺灣在這樣的高球環境下,還是看到有人這樣地為高球盡心盡力,使熱愛高球的人有了另一個介面可以迅速掌握高球的相關技 術。很榮幸在Chien力邀下,希望我們在瀏覽golf garage的同時,也可以提供個人對於高球相關技術或心得等等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我個人認為clubmaking是技術但Clubfitting是藝術。將球桿組裝或改裝到某一特定之規格並不很難,尤其藉由現代科技及工具之輔助下更是 變的容易。現在資訊發達,許多球桿及桿身之細部資料較易取得,師父可以不需像過去需要靠自己不斷的試打得到相關的知識後再給使用者建議,但即便如 此,clubfitting卻仍需要有無限的創意及過人之觀察力,並要對高球揮桿原理及高球零件有很深之研究才可以增加使用者滿意度及球友球技改善程度之 機率。這是最高境界對我這個Hobbyst而言真的是遙不可及。

很高興能在這個園地裡與各位交流!上個月就已接到咱們站長chien的"文章關切"電話,當時總覺得我實在沒chien那種能力去提供那麼精闢的數字資料及測試心得,但老實說!chien真的有心在經營這園地,不提供反而總覺的我這會員實在是對站長不好意思,左思右想,我想我能與各位分享的是我近幾個月來的學球心得,雖然沒有圖片,但確是我在學習上的一些成長記錄,希望各位別介意才好!

前言:

會注意到這支桿身,是因為Bubba Watson關係,對BIMATRX產生興趣進而研究其規格及性能。目前將桿身安裝於 Titleist 905S 9.5度上,原本此桿為原廠特注版配Speeder 661S。

今天收到我的好朋友Morris的信,也很感謝他的信任與支持Golf Garage (Pear Golf的前身).這是驅使我做此網站的源動力之一.我希望大家會員能也一起幫我提供你們對高爾夫球的一些球具測試,心得,想法,產業消息等資料,讓我們這個 社群能更扎實跟有其存在的必要.你可能花30分幫Golf Garage寫一個小的打球心得或文章,會讓我們的內容更豐富與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