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桿測試~球頭桿身介紹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桿測試~規格設定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測試分析篇開始.
1. 球頭回饋 – 說實在的我對Taylormade的木桿從R9 Supertri之後的款式就沒有什麼喜歡.關鍵都在於它的桿面與球頭材質越用越差.尤其上一代的R11.R11S就讓我感到用起來如同打一塊鐵板.非常差的感受.但它的效果不差,所以感覺這塊就讓我覺得我無法認同這樣的球桿.因為看不到的東西才是最為致命的關鍵.TM本來就很會行銷,球桿的外型打從R500系列開始就是設計那種不把人給嚇一跳不行的概念.外型完全跳脫一般木桿那種呆板不給力的感覺.但以前TM做的東西質量還不差.因為它們要讓所有球友知道TM的球桿是最棒的企圖心,所以東西由內到外都是所有對手的標桿.但當你拿下主要市場份額時,你就不在把做好桿做為你的首要任務.賺更多的錢,賣更多的桿子,這就是現在這個主子的唯一任務.
R1的桿面回饋模式
這次的R1球頭我打起來,感覺上比先前R11/R11S要好一點但也沒好太多.先前R11木桿打起來手感很差,尤其打在非甜密點的位置上那手上的振動感真的很不舒服.但這回R1似乎對這個問題有進行優化的改善.新R1用起來比較舒服點.尤其是打在桿面甜點上,它的桿面彈性就很容易讓你感受到.中球後球很快就飛彈出去.這擊球的感覺真的不賴!但它的桿面回饋是集中在中球的那個位置,不是整個桿面或整個球頭的擊球回饋模式.
R1的桿面也不是處理的太好,也是挺粗糙.為什麼?我不是說它的回饋已經有提升了嗎?怎麼我現在說它桿面處理得不是太好?因為它的桿面中球還是一樣的硬,桿面的彈性只有在中桿面甜點或甜點附近的熱區會比較有彈的感覺,但整體來說它的桿面依舊算比較硬與粗糙的風格.如果你可比以較先前R9 Supertri木桿的桿頭擊球回饋,你就會瞭解我所說的差別.這也是我對於R1的桿面與球頭回饋的評價依舊不高.
影響擊球回饋因素!
球頭要產生好的擊球回饋需要著重在兩個地方.首先就是整個球頭的重量分佈.讓擊球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到球頭讓球頭的重量去產生更大的擊球彈性與力量.另一個就是材質本身.現在主流與使用在木桿的桿面材質或球頭材質都已經是全鈦合金.而日系一些小廠所生產的木桿球頭會在桿面這塊使用不同等級的鈦合金,以強化擊球的回饋感與彈性效果.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球具品牌的木桿從桿面到球頭整體結構都是以6-4Ti鈦合金.所以很難產生更加細膩的感覺.而TM打從R500系列開始,桿面就是用小火山的設計.從一而終,到現在也是沒改變.但對於桿面材質也就越來越不在乎,所以擊球回饋感才不會太好.
R1打中桿面甜蜜點,球很快的衝出去,沒有扎實的擠壓球感,也沒有綿密的桿面與球互動的感覺.簡單來說,你打中桿面甜點後,球就很快的衝出去.簡單到無聊.使用上沒有太多樂趣.擊球的聲音也是比較清脆的”噹噹噹”的回饋.這就是桿頭與桿面材質的硬度高,同時脆度也比較高.產生出的擊球回饋就會比較響亮與大聲.這都是桿面沒有進行更多的加工處理,把6-4Ti鈦合金硬度給進行優化.提升韌性與彈性等.做這些加工處理要會提高生產成本與費用.所以如果不想花錢,那就標準的材料與板材拿來用.省事,省錢,與省力.反正TM是要賣大量,單一規格球桿要賣所有人.所以你要買前需要有這樣的領悟!打感不是你在意的因素.這塊R1的表現只能差強人易.沒太多的樂趣!
2. 桿身回饋 – 先前我已經有對Matrix Radix桿身進行測試了.但這是新的改款,所以對我來說還是有期待.因為Radix桿身在我心中是一支高性價比的產品,而它的新改款是否能延續優勢是重要關鍵.在我使用的時間,對於Radix的經驗還是依舊維持在高檔!首先它的桿身回饋一直是它的弱項,因為它本來的材質使用上就不能與它的師兄HD系列.它們同為使用Matrix 16角的技術,但因為價差,所使用的材質就有分檔次差別.而材質的落差就讓它在桿身回饋上不是太優.用起來它的桿身彎曲與反彈就以較沒有太大的起落.挺無聊.
但這回使用新的Radix S桿身,它的回饋還是與先前的差不多,但有好一些.此桿雖然是R硬度但有感受到它的彈性.用起來會稍為舒服點.但如果打過HD或其他高檔的桿身比較,它就明顯不給力.你比較無法感受到它在整個下桿時,桿身所產生的物理變化.但當你要它到擊球點時,它完全不會延遲.這時就非常到位.不過在桿身的感覺上就變得有點無聊.沒有太多桿身的回饋感可言.這也是它的問題.這塊上我想還是無法給它按讚的機會.
3. 彈道與距離 – 講到重點了.這桿的性能來說真的沒話說.打出來的球速真的很快.這也是TM能穩穩的站住木桿一哥的位置.再加上配上這款Matrix Radix S桿身,完全把的球頭特性給發揮出來.因為這次的R1球頭的重心設定比較低,也是走今年低重心,低倒旋的設計,它出球的速度很快,快速的把球給彈到天空,再利用桿身的特性把球給送到高點,衝到高點後再滑行,產生最佳的彈道飛行.所以打起來這桿的飛行距離一點都不會輸給日系小廠的木桿.有過之而無不及.我自己在練習場拿給別的球友使用,用的人比較自己的桿子與我這支R1後,距離效果完全發揮.足足贏過他現有木桿要10碼的飛行距離.
所以對於它的距離我個人是覺得很到位.因為桿身這塊設定好.不是我自誇,因為我先前裝在R1的桿身是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Tour spec.但就是打不起來,彈道飛得低,整體的飛行距離只有約200~210碼的水平.所以用起來真的沒有使用它的利基點.所以我才會再裝一支Radix S來測試,把R1的真正效能給引導出來.這樣才能對R1有一個公平的測試.而用了Radix S的飛行距離表現可以到230~240碼的水平,完全提升出來此桿的效果.滾動性可以有15碼左右效果.所以這桿子要打超過250碼真的不是太難.因為它的彈道算中高,所以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飛行距離.算是一支容易打遠的桿子.
對於它的距離與彈道很適合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使用.因為它可以很容易讓你打中球,同時飛的高度與距離表現都會讓你很有成就感.所以距離的表現不會比你現有球桿要差,很容易得到更好的距離效果.我覺得這樣的球桿就有想要購買的動機.這也是我在本文前面所說的,一支桿要讓你拿在手上有自信心,這就是構成你有自信的原因與因素.因為你知道它可以幫你打出你要的距離.同時球桿懂你.你就可以做得到.在距離表現,我要給它大力按讚!
4. 易打性與操作性 – 這桿子的長度只有45.25” 長.它的官網上是設定45.50”長.比較短.使用的桿身也是50幾克的Aldila RIP款式.所以與我現在配的Matrix Radix S桿身是一樣的級別.但在長度上我比較短一點,讓使用上更為平易近人.不會有太多的使用難度.加上揮重也有,不到D1可以給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感受到球頭的移動.這也是當我拿給不同揮桿速度球友使用,他們對此桿的使用效果都有不錯的評價.因為一支球桿要能充分發揮出它的效果與滿足很多球友使用,它就需要不能難用.如果易打性不高,你就很難打出它的效果.沒有效果,或打不出效果,它就不是一支好桿.
因為球桿長度與揮桿重量都有考慮到使用者的特性與要求,所以這樣配起來可以得到比較多球友的認同.所以操作此桿的難度就相對小.再加上使用的握把尺寸剛好,可以讓使用者盡情的去操控球桿,不會因為握把太大或太細問題而影響到球桿的擊球點釋放的轉動.同時握起來的感覺是相對舒服.這些細節都是讓一支桿子在你手上可以得到更多的信心原因.這也是我覺得這桿完全就是一支很簡單的易打木桿.沒有太多複雜度,只要把球給碰到桿面,它會幫你把後續的事給處理好.雖然沒有一流的回饋但它就是能完全照你意思打出你要的方向與距離.這塊的表現,它依舊是滿分!
5. 穩定性與失擊傷害 – 這桿子的好處就是在於桿身的抑制側旋與失擊傷害可以有效的減低.所以打起來才會有莫名的自信心出來.因為就算你動作跑掉,打出曲球來,它也可以自動幫你修正到最小.有一次我讓一位球友試這支木桿,他的動作常常讓球打出右曲球.尤其當他想發力時,右曲球的狀況就會比較大.但當他用我這支R1時.它的右曲球還是會有,但右曲的程度被有效的控制住了.原本用的球桿的右曲程度約有10~20碼,但用了我的R1已經可以控制在10碼內.如果發力,右曲的程度也最多是10~20碼.不會像他自己用的木桿那樣完全救不回來.他也直說這支太穩,太好打了.輕鬆就可以打出好球.
本文未完,完結篇.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桿測試~ 完結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杆测试~球头杆身介绍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杆测试~规格设定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测试分析篇开始.
1. 球头回馈 – 说实在的我对Taylormade的木杆从R9 Supertri之后的款式就没有什么喜欢.关键都在于它的杆面与球头材质越用越差.尤其上一代的R11.R11S就让我感到用起来如同打一块铁板.非常差的感受.但它的效果不差,所以感觉这块就让我觉得我无法认同这样的球杆.因为看不到的东西才是最为致命的关键.TM本来就很会营销,球杆的外型打从R500系列开始就是设计那种不把人给吓一跳不行的概念.外型完全跳脱一般木杆那种呆板不给力的感觉.但以前TM做的东西质量还不差.因为它们要让所有球友知道TM的球杆是最棒的企图心,所以东西由内到外都是所有对手的标杆.但当你拿下主要市场份额时,你就不在把做好杆做为你的首要任务.赚更多的钱,卖更多的杆子,这就是现在这个主子的唯一任务.
R1的杆面回馈模式
这次的R1球头我打起来,感觉上比先前R11/R11S要好一点但也没好太多.先前R11木杆打起来手感很差,尤其打在非甜密点的位置上那手上的振动感真的很不舒服.但这回R1似乎对这个问题有进行优化的改善.新R1用起来比较舒服点.尤其是打在杆面甜点上,它的杆面弹性就很容易让你感受到.中球后球很快就飞弹出去.这击球的感觉真的不赖!但它的杆面回馈是集中在中球的那个位置,不是整个杆面或整个球头的击球回馈模式.
R1的杆面也不是处理的太好,也是挺粗糙.为什么?我不是说它的回馈已经有提升了吗?怎么我现在说它杆面处理得不是太好?因为它的杆面中球还是一样的硬,杆面的弹性只有在中杆面甜点或甜点附近的热区会比较有弹的感觉,但整体来说它的杆面依旧算比较硬与粗糙的风格.如果你可比以较先前R9 Supertri木杆的杆头击球回馈,你就会了解我所说的差别.这也是我对于R1的杆面与球头回馈的评价依旧不高.
影响击球回馈因素!
球头要产生好的击球回馈需要着重在两个地方.首先就是整个球头的重量分布.让击球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到球头让球头的重量去产生更大的击球弹性与力量.另一个就是材质本身.现在主流与使用在木杆的杆面材质或球头材质都已经是全钛合金.而日系一些小厂所生产的木杆球头会在杆面这块使用不同等级的钛合金,以强化击球的回馈感与弹性效果.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球具品牌的木杆从杆面到球头整体结构都是以6-4Ti钛合金.所以很难产生更加细腻的感觉.而TM打从R500系列开始,杆面就是用小火山的设计.从一而终,到现在也是没改变.但对于杆面材质也就越来越不在乎,所以击球回馈感才不会太好.
R1打中杆面甜蜜点,球很快的冲出去,没有扎实的挤压球感,也没有绵密的杆面与球互动的感觉.简单来说,你打中杆面甜点后,球就很快的冲出去.简单到无聊.使用上没有太多乐趣.击球的声音也是比较清脆的”当当当”的回馈.这就是杆头与杆面材质的硬度高,同时脆度也比较高.产生出的击球回馈就会比较响亮与大声.这都是杆面没有进行更多的加工处理,把6-4Ti钛合金硬度给进行优化.提升韧性与弹性等.做这些加工处理要会提高生产成本与费用.所以如果不想花钱,那就标准的材料与板材拿来用.省事,省钱,与省力.反正TM是要卖大量,单一规格球杆要卖所有人.所以你要买前需要有这样的领悟!打感不是你在意的因素.这块R1的表现只能差强人易.没太多的乐趣!
2. 杆身回馈 – 先前我已经有对Matrix Radix杆身进行测试了.但这是新的改款,所以对我来说还是有期待.因为Radix杆身在我心中是一支高性价比的产品,而它的新改款是否能延续优势是重要关键.在我使用的时间,对于Radix的经验还是依旧维持在高档!首先它的杆身回馈一直是它的弱项,因为它本来的材质使用上就不能与它的师兄HD系列.它们同为使用Matrix 16角的技术,但因为价差,所使用的材质就有分档次差别.而材质的落差就让它在杆身回馈上不是太优.用起来它的杆身弯曲与反弹就以较没有太大的起落.挺无聊.
但这回使用新的Radix S杆身,它的回馈还是与先前的差不多,但有好一些.此杆虽然是R硬度但有感受到它的弹性.用起来会稍为舒服点.但如果打过HD或其他高档的杆身比较,它就明显不给力.你比较无法感受到它在整个下杆时,杆身所产生的物理变化.但当你要它到击球点时,它完全不会延迟.这时就非常到位.不过在杆身的感觉上就变得有点无聊.没有太多杆身的回馈感可言.这也是它的问题.这块上我想还是无法给它按赞的机会.
3. 弹道与距离 – 讲到重点了.这杆的性能来说真的没话说.打出来的球速真的很快.这也是TM能稳稳的站住木杆一哥的位置.再加上配上这款Matrix Radix S杆身,完全把的球头特性给发挥出来.因为这次的R1球头的重心设定比较低,也是走今年低重心,低倒旋的设计,它出球的速度很快,快速的把球给弹到天空,再利用杆身的特性把球给送到高点,冲到高点后再滑行,产生最佳的弹道飞行.所以打起来这杆的飞行距离一点都不会输给日系小厂的木杆.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自己在练习场拿给别的球友使用,用的人比较自己的杆子与我这支R1后,距离效果完全发挥.足足赢过他现有木杆要10码的飞行距离.
所以对于它的距离我个人是觉得很到位.因为杆身这块设定好.不是我自夸,因为我先前装在R1的杆身是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Tour spec.但就是打不起来,弹道飞得低,整体的飞行距离只有约200~210码的水平.所以用起来真的没有使用它的利基点.所以我才会再装一支Radix S来测试,把R1的真正效能给引导出来.这样才能对R1有一个公平的测试.而用了Radix S的飞行距离表现可以到230~240码的水平,完全提升出来此杆的效果.滚动性可以有15码左右效果.所以这杆子要打超过250码真的不是太难.因为它的弹道算中高,所以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飞行距离.算是一支容易打远的杆子.
对于它的距离与弹道很适合挥杆速度不快的球友使用.因为它可以很容易让你打中球,同时飞的高度与距离表现都会让你很有成就感.所以距离的表现不会比你现有球杆要差,很容易得到更好的距离效果.我觉得这样的球杆就有想要购买的动机.这也是我在本文前面所说的,一支杆要让你拿在手上有自信心,这就是构成你有自信的原因与因素.因为你知道它可以帮你打出你要的距离.同时球杆懂你.你就可以做得到.在距离表现,我要给它大力按赞!
4. 易打性与操作性 – 这杆子的长度只有45.25” 长.它的官网上是设定45.50”长.比较短.使用的杆身也是50几克的Aldila RIP款式.所以与我现在配的Matrix Radix S杆身是一样的级别.但在长度上我比较短一点,让使用上更为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的使用难度.加上挥重也有,不到D1可以给挥杆速度不快的球友感受到球头的移动.这也是当我拿给不同挥杆速度球友使用,他们对此杆的使用效果都有不错的评价.因为一支球杆要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效果与满足很多球友使用,它就需要不能难用.如果易打性不高,你就很难打出它的效果.没有效果,或打不出效果,它就不是一支好杆.
因为球杆长度与挥杆重量都有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性与要求,所以这样配起来可以得到比较多球友的认同.所以操作此杆的难度就相对小.再加上使用的握把尺寸刚好,可以让使用者尽情的去操控球杆,不会因为握把太大或太细问题而影响到球杆的击球点释放的转动.同时握起来的感觉是相对舒服.这些细节都是让一支杆子在你手上可以得到更多的信心原因.这也是我觉得这杆完全就是一支很简单的易打木杆.没有太多复杂度,只要把球给碰到杆面,它会帮你把后续的事给处理好.虽然没有一流的回馈但它就是能完全照你意思打出你要的方向与距离.这块的表现,它依旧是满分!
5. 稳定性与失击伤害 – 这杆子的好处就是在于杆身的抑制侧旋与失击伤害可以有效的减低.所以打起来才会有莫名的自信心出来.因为就算你动作跑掉,打出曲球来,它也可以自动帮你修正到最小.有一次我让一位球友试这支木杆,他的动作常常让球打出右曲球.尤其当他想发力时,右曲球的状况就会比较大.但当他用我这支R1时.它的右曲球还是会有,但右曲的程度被有效的控制住了.原本用的球杆的右曲程度约有10~20码,但用了我的R1已经可以控制在10码内.如果发力,右曲的程度也最多是10~20码.不会像他自己用的木杆那样完全救不回来.他也直说这支太稳,太好打了.轻松就可以打出好球.
本文未完,完结篇.
Taylormade R1/Matrix Radix SV S硬度木桿測試~ 完結篇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taylormade-r1matrix-radix-sv-syingdumuga...
請中國高爾夫網站,尊重本站內容智慧財產權.勿未經洋梨高爾夫與高球庫同意下進行非法轉載文章!如想進行文章轉載需求,請與下面電郵聯系!
chien, 洋梨高爾夫 & 高球庫
本文在高球庫的聯結!
http://golf-garage.net/2011/dblog/blog.asp?qbid=1307
本站新設新浪微博网?版:http://weibo.com/peargolf
手机版:http://weibo.cn/peargolf
qq帳號 : 2319995799
大家可加入我的粉絲團,我會不定時將新的信息與活動發怖在微博與Google+內.
Google+ 社群可加入[email protected] (與我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