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說長度設定一致的好處與缺點.首先長度一致對於使用者來說會有更好的機會操控順暢.同時也只要練好一個長度或一支桿子其他桿子基本就沒問題.但如果要桿子的長度一致那桿頭的重量也必須跟著跟著一致,不然以現在桿頭的設定是跟著角度而變,以長鐵來說桿頭的重量輕,短鐵的重量重.這樣得到的規格會變得很不同.也就是說角度越大的桿子揮桿重量會比較大.角度越小的桿子揮桿重量就變得比較輕.
目前對於球道木桿身有獨立的產品線品牌都不多.多半是日系走比較高檔的品牌才會有這樣設計.而這類產品的售價也多半比他們現有一號木桿身的價格要低.這也可以吸引有興趣的球友來購買.不需要以一號木桿身的價格來購買.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專門的球道木桿身就不太需要進行桿身前端的裁減.多半桿身廠在設計與生產時就已經把桿身前端的強度提升到球道木可以使用的狀況.如此對於技師來說可以避開不必要的前端裁減問題.也省事!
它整體的重量與揮桿重量都配置得相當不錯,所以多數球友使用起來都可以很快上手也可以操控自如.除非自己的動作出錯外,基本上這桿子都可以很輕鬆讓球友打出應有的效果與得到不錯的回饋.這點也要歸功握把這塊的效果因為以往MCC握把棉紗這塊的硬度太高會影響到球友使用操控能力.打到後頭容易覺得不舒服, 至少我個人是有這樣的狀況.但這次的Plus 4握把就把這塊改良得相當好,不管在練習場打10幾球下來都不會感到握把這塊會不舒服,就是很順暢
桿身打起來感覺相當輕柔.雖然使用高碳布材質,有提升整體桿身的強度,至少這樣不到50g的桿身重量我打起來還都可以承受得了不會產生太多的桿身受力彎曲度,下桿也都可以感受桿身前端反彈及時回正能力都不錯.可以明顯感覺到桿身的前端或靠近前端的位置是折彎點,所以桿頭會被彈出去的感覺.對於桿身的中尾段就是完整沒有變化的感覺.這點打起來我覺得對於一般揮桿速度不快的使用者是很友善.因為這樣桿身回饋對於使用者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桿身有利的前端,也可以同時感受到桿身的彎曲折彎位置.打起來的樂趣與舒服度都比其他性能導向的桿身要好多了.
總重才306g這樣對於多數球友來說都是很輕鬆就可以打得起來,就算用到後半場也不會覺得打不動或這桿子不好控制.對於年紀大的球友來說這樣的桿子就可以讓他們很輕鬆去發揮,尤其用慣日系高檔桿子的球友這樣的桿子可以讓他們用起來跟現在自己的桿子沒有太大的差別.很適合在夏天酷熱的天氣下去使用.桿子的重量與平衡感很高,對於使用者在酷熱的天氣使用會更容易不會覺得越打越吃力或打到後面沒力.
這次的KM-300的桿頭似乎有改善不少東西.尤其在桿底這塊的設計有點像Nike的桿頭.它在桿底中間後面區塊有挖掉一塊的空間掉.而在裡頭有灌氣閥設計.讓桿頭內部還是充滿氣體,這次就沒有讓一般球友可以有工具自行去調整氣體壓力.在出廠的時候就把氣體的壓力給灌好.不過這無法知道是否氣體會不會流掉.桿頭也有兩個位置有設計配重螺絲的調整重量功能.所以也可以對於桿頭的重量進行調整.
目前标准的P杆,杆面倾角大约为45°,低差点球员的P杆角度大多为46°或47°。不过在1990年代,球员们的挖起杆配置大多为46°、56°和60°。P杆和S杆之间10°的差值有点大,如何弥补这中间的距离有些尴尬。因此,填补球杆之间距离差的大角度的挖起杆应运而生。
你每一擊的結果都可以看得到但看到你的桿面擊球痕多半就可以將你眼睛看到的結果與擊球手感進行結合.你必須要去看你的球痕是因為你要建立起當你打到球後你的感覺與你的眼睛的結果需要對上桿面球痕這樣你以後就很輕鬆瞭解到你這一擊可能是打在桿面哪個位置上?那才能有辦法知道動作上哪邊出問題?
還有一個狀況也是讓現在新產品會推得不順利就是球具訂製的發展.這幾年有越多球友願意嘗試球具訂製的服務.他們原本都是買市售款的桿子,也是這些大廠的信徒.但買了幾次後對於新產品並沒有辦法讓他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所以就倒向球具訂製去嘗試看看.這兩年的美國市場的球具銷售是下滑但球具訂製這塊的銷售卻是提升.這也說明其實市場沒有想像那樣萎縮,市場與消費者還是在那邊,只是你的銷售模式我都熟了也膩了
在訂製球具中,每個人的問題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同.但切入到個人化球具首要的工作就是定義你現在的狀況與動作.因為打球的人是核心也需要最先開始進行分析與定義.找出你動作與身體先天後天的優缺點進行分析與討論.這樣你才能知道你目前動作發揮的優缺點.知道這塊後才能進行球具的討論與分析.通常多數球友去訂製都是需要逐步漸進不可能一次就做好做到位.所以我通常會建議球友能選擇一支桿子來進行訂製.
現在桿子太多,你很容易可以在一些球具網站上看到一些舊品以很不錯的價格販賣.但在國內還有一個特殊的狀況就是不少假貨或自稱是工廠流出品的桿子.這類桿子在網路也不少,也有一些人習慣買這類桿子.所以國內的球具市場生態說起來比外面的市場要更多元與豐富.但還是一句話,多數人大多很少換桿子.用熟的桿子多半會用到不能再用.除非有找到新的桿子是自己用順手或喜歡的東西才會換.有一部份的人就是專門撿舊的款式球桿來用.
我喜歡一個人打球,不需要管別人打得怎樣,打不好就發洩一下情緒別人也不會覺得怎樣.打得好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歡呼.不管怎樣的行為或情緒反應對於不認識的球友來說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範圍.但如果你今天跟熟的朋友打球這些舉動可能就要視情況與朋友的表現才能做.年紀大了後對很多事都要求一個重點就是心情愉快這樣才能讓自己活得快樂.成績,別人的看法,自己的能力都不是重點.只要能讓自己快樂才是高爾夫應該給你的東西.
它主要優勢還是在桿身這塊因為使用的材質與技術都是Fujikura最頂尖,所以打出來的結果與穩定性都是高度認可.可以放心去打.所有的桿子都無法保證你打出來就是直直的結果因為使用者是人當人有錯誤或失誤時桿子必定會反映出你的失誤結果,所以對於好的桿子它在這塊必須有過人之處不然你用起來只是手感好或效果到位但穩定度不行你自然無法放開來使用,打的信心程度也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好的桿子在這塊通常都會比一般桿身要好的地方.
這桿頭打出來的起發角度比較低,因為桿頭重心比較高所以得到的初始角度最多就13~15度左右,以這個10.5度的桿面角度來說這樣的擊球反彈角度都不算高,所以打出去可以看得清楚這球是從低到高的飛行軌跡.球飛出去相當筆直的衝到空中,看這樣的飛行效果相當爽也很熱血.在下場開球這桿子的彈道高度算高彈道但飛行的效率很不錯,球在空中飛行相當久,而且飛行的尾段還是相當有力的飛行速度與效果.
中球的手感不錯,桿面有不錯的擠壓球感覺,但沒有像SP-700那種彈性感.這種SAT2041的鈦合金看起來韌性也不錯打出來的手感相當柔軟.所以這桿頭就真的有點像打鐵桿的日本鍛造桿頭的感覺.擊球聲音是啪啪的聲音沒有太多的金屬感,聲音也比較小聲.感覺不太像是打木桿的效果.中球的手感不錯,桿面有不錯的擠壓球感覺,但沒有像SP-700那種彈性感.這種SAT2041的鈦合金看起來韌性也不錯打出來的手感相當柔軟.所以這桿頭就真的有點像打鐵桿的日本鍛造桿頭的感覺.擊球聲音是啪啪的聲音沒有太多的金屬感,聲音也比較小聲.感覺不太像是打木桿的效果.
Platinum桿身是使用90噸的高噸位碳布,加上使用日本東麗的T1100G的碳布.這兩個材質優勢就讓Platinum可以在桿身界當中坐穩高材質的位置.因為就算一些日本小廠的桿身產品使用的碳布最多也是80噸,用到90噸的真的不多.也都是部分用到90噸.所以在這塊我上面說到桿身材質的強度高這點Platinum算是完全的滿足我對桿頭的特性需求.
這個桿頭的賣點在於它的桿面使用SAT2041鈦合金材質,主體是Ti811.桿面SAT2041都是鈦合金的後續加工強化材質的每一區塊的特性比如韌性或硬度.當然這是以技術這塊去說明對大家的感覺或瞭解一定不深,所以只能實際去測試才知道它會有怎樣的感受與效果.但可以知道這個產品會去使用不同的材質都是著眼在提升產品的效能與手感這兩塊上.更重要它的底部有設計一個兩個配種螺絲的長方形底板,這個區塊就是它這個球頭所訴求的技術.
最後一個關鍵就是拿掉滑動塊就是成本問題.把開發新桿頭的成本省起來,桿頭生產成本也變低了.這就是它們主要算盤.這兩年的球具銷售如溜滑梯的速度下滑.為了刺激買氣,M2的售價比M1要少掉100美金.這就是要讓成本更能讓球友接受進而刺激銷售與買氣.所以滑動塊這種華而不實的功能還是少掉對大家有幫助.對於我實際打的結果也是M2要更好打,效果更到位.球桿還是簡單最好!打得好壞大家看結果,花俏或高貴的桿子打不出效果還是一樣廢鐵一個.
現在模擬器的功能與和涵蓋面要去取代戶外高爾夫是很困難,主要還是在於這類產品根本上就不準確,因為不是你真實在戶外那種打球的狀況.無法對於很多因素的影響進行計算.這塊如果有辦法做到一定比例精準度自然會有球友去考慮.至少我個人會有興趣買套來玩玩看.但現在的系統多半只是像wii那種遊戲機的模式,要說準度那是一點都沒有,所以打發時間解解悶這種狀況是可以玩玩但對於練球也好或動作解析,甚至是對下場打球的模擬程度比較,我想還是要到室外去打才會有感覺,爽度才會好.
每個人的生理上與心理上都會有不同.所以對於自己應該要有怎樣的表現都是自己可以設定.但如果給太高的目標自然會讓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程度這種差異是每個人都會有.選定與設定正確的程度水平就是讓自己可以享受這個運動過程最好的動力.往往要提升小小的程度比例可能會花上你幾年的功夫與投資在這個運動上.當自己的水平越來越高,哪怕是只為了提升1%的程度效果可能都會花上不少時間與精力.
揮桿動作的學習上大家一定要把觀念給修正為,這是一條長時間的修練與課業.要打好高爾夫球要花的工夫與基礎絕對要幾年時間.但如果你投入幾年時間可以修成正果,那你往後的幾十年會很輕鬆也可以享受到高爾夫的樂趣.但如果你只想速成或是走捷徑,那這條路會很辛苦,也會讓你起起伏伏享受很多正反的經驗.如果你問我要不要找教練?我對教練不管東方或西方的教練感覺差不多.關鍵在於會不會教.但大家也別認為球打得好的就是好教練.因為會教球的不見得是球打得好.球打得好不見得是會教球.教練說是要給你一個正確的動作觀念與架構.
今天一個高爾夫動作關鍵在於會打球還是打得到球這兩種不同的目標.而對於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目標選擇.所以如果你今天想要打好高爾夫享受高爾夫那我建議你最好選擇一個正確的高爾夫動作這樣你才能發揮身體的特性,球桿的效果,與享受大自然最好的環境.如果只是打得到球這樣的簡單與短期目標,這樣的任務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得到但你會一直在動作不斷需要教練的調整,修正一些常犯的錯誤,與打得滿身傷的狀態下度過高爾夫這個讓你高潮迭起的活動中.
整體來說這桿子的算是相當好的第二桿進攻武器.或是中距離的三桿洞的進攻球桿.它的飛行距離我使用是在180碼左右.沒打到甜蜜點位置的距離在170碼.差別在於彈道高度.所以當打實或打到甜蜜點可以送出180碼的拋物線飛行彈道,所以是可以算打滿的距離.這塊跟我另一支Saqara INB-UT 21度的鐵木桿飛行距離是差不多.可能會稍微點個5碼左右.而距離來說這隻的穩定性是相當好.很容易把距離發揮.主要在於桿身與桿頭都是走易打與好打的特性所以這桿子的距離特好發揮.
這桿身是走很典型的易打手感好的設定與回饋.整隻桿身打起來相當有韌性,感覺上下桿桿身的彎曲度挺大,下桿到擊球點時,球頭很快就反彈到位,進而把球給送出去.打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吃力.相當典型的日本桿身特性,軟軟彈彈.但它不會像有些日本桿身那樣彈出去後會有多餘的震動感.釋放球桿出去就很簡單的彈送.沒有多餘的震動.看來這點可以歸功它本身的材質特性與桿身內部的技術優勢.所以用起來相當順暢與舒服.
Rise UT的桿頭設計把一些重量放在桿頭後方,大家可以看到這桿頭的後方有四個重量塊.這就是要讓使用者在觸球可以更容易把球給打高,重心拉往後方,可以更好起球.這點它們的球道木也是這樣設計就是把整體的Rise特性給凸顯出來.也就是說這樣的桿頭它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易打優勢.這對於這類鐵木桿就相當重要.因為越長的桿子如果容錯與易打不高會讓一般球友使用起來感到困難,容易產生失誤,打起來吃力等.這就是球桿必須解決的難題,讓球友可以更容易把球給打高,打出距離,發揮準度.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