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延遲下桿個人經驗與做法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讓你的手臂尤其是右臂去拉球桿到你的小腹位置.你下桿利用下盤轉動,帶動你的上半身進行轉動時.只要轉動你的肩膀就可以做到延遲下桿讓你的手臂可以自然把球桿給帶到你的腰部與胯部位置了.這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與你的轉肩不要以水平的轉動,而是要盡可能讓你的右肩是往下轉.這樣你的右肩自然能帶你的右臂到胯或大腿位置.
沒有別人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問題與需求.對於球齡時間比較久的球友來說,你會知道更多或是需求更明確.球桿對於你們可以有很多的變化,只要你們將心胸開放,容許更多可能性在新球桿上這樣你會得到更多以前所沒有的結果.我多年來玩桿子的經驗.你永遠不知道沒用過的產品會產生怎樣的組合?而不管這個結果是怎樣都對於你來說是一個成長與經驗.因為人都在經驗中長大.
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人的動作與體能都會不斷的改變,別想要等自己動作定型後再去訂製球桿.這樣只會讓你動作要練成需要更長的時間.當你的桿子適合你個人體型,力量與動作時,就算你的動作不對或不穩定也會更容易讓你練好動作,因為你不需要去配合球桿來練動作.你只要專心去練動作這樣練的效果與時間都會大大改變.
上桿有些人說要3/4, 1/2, 1/4等不同幅度.但這關鍵在於你的下盤的強度與運用熟練度的問題.當你不是以身體下盤轉動的人要去掌握不同上桿幅度打法會相當吃力與效果有限.因為你要讓你的肩膀不要過度轉動下,你需要有強大的下盤去產生力量這樣才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是以手臂或肩膀的擊球模式,這樣上不多的狀況下你身體更不敢打.身體會自然把轉動加大尤其是肩膀.簡單說就是要練力量控制是相對難.
如果你只會一種全揮桿的打法那你的打法就只有13種.扣除掉推桿.這樣你的變化性與面對狀況的處理方法就變得相當有限.所以控制力量的實踐方法就是建立更多你的打法.這樣才能提升你的技巧與變化.一支球桿的變化就會有3~5種.所以這樣13支球桿的變化會有超過60種.這相當於你只會一種打法的人帶上60支桿子在球袋中.
當你肌肉強化後,你的身體韌性才能做出來.並不是將肌肉伸展得不錯就是有韌性.有韌性的前提是肌肉有一定的強度才能讓你要軟則軟,要發力就立馬發揮.這時候的你最要做的揮桿練習就是把整體的揮桿速度與節奏給放慢下來,這樣你就能體會出你的肌肉強度的提升狀況.我說過,打慢比打快要困難多了.
手臂擊球的問題是需要相當的體力去操控.雖然身體轉動也是如此但因為身體轉動是全身的運動不會刻意著重在哪個部位,所以要練習也會比較容易.而身體轉動的練習就是由下而上,輪流運行.身體轉動就是要強化每個部位的肌肉強度與運行質量.也就是協同作戰的能力.有別於手臂擊球主要利用到手臂與肩膀這兩個主要部位.
單純的對這個運動,大家產生火花,切入共同主題.進而會衍生出很多變化與關係出來.但好球友難尋,不是在於人不合,而是在找到跟你臭味相投的球友更能讓你跟彼此產生更多變化與提升關係.從球場到生活這樣更容易找到同好與知音.我就是從高爾夫找到幾個難得的好友.這就是這運動無價之處. 一個成年人出社會後,除了工作就是家庭.這個運動就是讓你去開拓與延伸你的交友圈.
很多球友都會參加球隊,球隊都會組織到不同地區或海外去打球活動,所以大家都有機會到不同地區球場去享受擊球樂趣.但有些時候我更喜歡個人過去打球.像在美國一定會跟人併組打球,享受跟不同人打球也是個樂趣.因為這時你會真正瞭解到高爾夫為啥是紳士運動.跟完全不熟的人打球大家都相互幫忙,鼓勵與享受這段時間.這才能讓你真正瞭解到當地的特色與風格.
大多的運動都有一個癥結點,就是年紀問題.但這個問題在高爾夫上起到的影響真的不大.我跟很多不同年齡球友打球,配球桿,交流.大多數的球友尤其打高爾夫超過10年以上的人都說到,年齡對高爾夫有影響但不大.當然主要就在於體能上的衰退,但對於你年輕與到年紀大的差異,在這個運動上是沒有太多差別.所以才能導致很多球友會一打就幾十年的時間.
運動科學就是把人體在執行運動時的質量給提到最高.讓運作起來的動作更有效率而不會費力.更重要是不會產生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就像工廠的機器損壞一樣.一旦機器掛掉,直接衝擊到整條生產線,生產延期不說還會衝擊生產成本.當你把特定身體部位一直發力也會讓它更容易受傷,就像機器一直給它過度的覆載一樣.直到一個臨界點這台機器就會受不了壞了.所以對我來說運動科學不是學一些艱深的名詞與手段.而是了解自己與身體.當你了解自己後就需要去找對方法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力學角度分析,人類要產生力量,一定是抓住一個物體,抓得越緊就是力量越大.我舉這個例子大家就容易懂.這也是為啥要利用手指去扣桿的原因.當你想要提升你的揮桿速度與擊球力量時,你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不是強化你手臂的肌肉強度而是要強化你的手指的握力.因為當你想要加快速度進行擊球時,你的手指會扣住球桿更緊,這樣才能將力量與速度給發揮出來,所以要讓你的力量產生更大與提升揮桿速度首要的關鍵在於手指的握力強化.
對我來說,高爾夫沒有所謂的彎路.因為這些所謂的彎路其實就是讓你成長的最大助益與營養.很多球友都覺得要走正道但不想去嘗試與走彎路.我覺得這就少了很多樂趣與成長動力.在這條路上我雖然沒有走太長但我一路走來相當充實.因為我一直都在嘗試,瞭解,與學習.不管在球桿上,揮桿動作上,與下場打球上都是不斷嘗試與深入研究.對我來說沒有啥對錯問題,只有不斷去探討問題.
對我來說,擊球結果對身材,體型,與年齡無關.只有你對你的身體的瞭解度與掌握度到怎樣的水平?這已經跳躍了所謂運動科學領域.它是以你能對身體很多未開發與沉睡的細胞怎樣去發掘與利用?沒有人知道答案,我相信已經有一些人得到與利用到一些別人所沒有利用的區塊.但這是這些人心中的秘密.但你可以知道一些人可以做到超越同他們的體型,能力與智慧不符的事.這就是它們挖掘到的人體寶藏.
古人有句話,越簡單越難.因為表面看似簡單的東西需要扎實的基礎才能讓整個東西的運行很順暢.很多球友動作練不來或練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本身體能與肌肉強度不足的問題.這是根本也是動作運行的核心.但大家往往對這個基本功是以加快速度來把動作細節與肌肉強度不足的問題給帶過去.因為當你把整個擊球節奏與速度加快後,很多東西自然無法把細節給做出來.我以前也就是如此.
我個人不認為教練可以讓你更快建立你的動作,相反的有教練才會影響你建立出一套你自我的動作.它反而是一個負作用,絕不是一個正面的解決方式.為何?因為教練會有喜好,他不見得瞭解更多人體力學構造與學說,他可能只對它個人的動作有深入瞭解,他只會希望你學他的動作或複製另一個他的動作到你身上去.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依賴感”!
球要選得對,也是只能多方面嘗試,沒打過也真的無法知道它是否適合你的動作與力量.硬度硬的球雖然對於你擊球手感上不會有太多的幫助,但它對於性能來說是真的沒話說.大家要知道,在8年前,市面上的球款都是硬的球,你找不到軟的球,因為那時就是訴求距離.而硬的球才能產生最好的距離效果.所以要打遠,先從球的硬度下手,水平高一些在從硬度與層次去挑選.
站上有一堆我以前針對要增加距離所需要做的一些東西,包含動作也有.所以在本文中我就不再去討論這些了.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些大家可以在動作上與球桿以外可以做的一些事.這些東西如果對了,自然對於你擊球的距離可以有更好的提升.但提升多少?這我說不準,每個人都不一定.好的可能有超過10碼,一般我想5碼肯定有.不過我可不是要賣你東西,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可別來找我.給大家一些資訊與參考.
當你的一號木夠穩定下你選一號木其實對於你的打法與成績就比較能掌握了.扣掉4個3桿洞狀況,你可以使用一號木已經超過12個洞了如果這12個洞來看,你可以守住標準桿的機會是很高,因為以大多4桿洞的距離為300~420碼範圍.你的開球可以在250碼的距離時,你大多狀況可能會使用到P桿或是中鐵
打球可是要尊重其他球友的權利.你在球場上享受餐點如果影響到別人打球的時間與速度那可就不行.或是東西如果帶不夠也會讓其他球友沒有東西可以吃.所以最好的點心就是你自己可以吃,幾口就解決的點心是最佳的食物.也最好不要太占空間讓你球包放不下其他東西.
當你把動作放慢後你就可以發現你的動作細節的粗糙,不實與肌肉強度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你一些細節動作不正確讓你運動動作不自然或沒效率.在以前的快節奏下這些東西都看不到也感覺不出來,但速度放慢後,你的每一個細節的運行時間變得更久了.這時你的動作的運行就需要有更強大的力量與強度去支持才能得到好的效果.也因為這樣我就去調整與修改一些細節動作讓我可以更容易掌握身體重心與動作運行的順暢性.
當我每次在分析一位球友他的擊球結果時,我會去根據他的身材,體型特性與動作模式做為基礎,才能瞭解問題在哪?他的動作是否正確?有沒有利用到人體力學的特性與要求?如果沒有那他的動作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行調整與改善,但如果它的動作是有5成以上正確,但效果不好,那就可能出在它的肌肉強度不足,桿子不適合與其它細節沒做到位的原因上.所以人體力學是根本.它是指引你找出你自己路子的一個探照燈.
運動科學不是利用一些科學儀器或數據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只能說,太多這些從業人員只是儀器的操作者並不能這些儀器運行與數據產生的原理.它們最多是懂表面的東西,解釋你這些數據的意義或一知半解.要真懂這些數據所代表的含義與找出你個人適合的動作發展與練習模式,一定需要對人體力學與物理學有瞭解.更重要是要有很多實務經驗才能對人體變化與運行有相當程度的洞察.
好的5桿洞設計絕不是要難倒球友,而是要讓球友們打得當下與打完都能夠回味無窮.會讓你思索你打的策略與檢討哪些地方的錯誤所在與改善的方案.這才是能讓你在高爾夫的道路上不斷的成長與進步.這些進步不止在你的技術上,更重要在你的心靈上,策略上都是很大的躍進.這也是讓眾多球友對高爾夫愛不釋手的原因.也可以從高爾夫上得到一些對人生或工作不同的思維.最好的球道設計是那種讓你打起來有挑戰,也覺得克服得了.但會差一點就可以達成.
往往在5桿洞中的掙扎是當你開了一個不錯的球了,你會面臨到球道的挑戰與難度,讓你在第二桿中陷入苦思.這是要直接進攻果嶺?還是避開障礙打保險的策略? 這種狀況與設計是最好玩也比較有趣.它需要你思考更多對球場設計,障礙難度,與自我技術的認知.不見得你積極進攻會得到不好的結果但往往球友們過於保守的策略會喪失一些得分機會.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