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對一些中醫也只是對這些區塊進行電療,熱療等簡化疼痛的做法.對於復健這塊外面的醫生都琢磨不大.我也是朋友推薦下看一位老師的身體肌肉拉身操,做了一陣子後也覺得挺好,讓身體的肌肉,柔軟度,筋的拉伸都有效的提升.這點對於揮桿動作是相當有效,因為揮桿動作需要讓身體有效的進行扭轉效果.身體的肌肉與筋如果太僵硬或沒有有效的進行拉伸與運動就無法將扭轉給做好與發揮出效果.因為朋友他是專門做揮桿動作教學,他們就有針對身體肌肉強化與拉伸有專門老師在負責.

網路越普及就代表越多人的生活越單調.他們有網路就可以活下來根本不需要跟外面接觸與互動.但這是錯的,你不走出來,不去跟別人互動,不到外面運動你就無法活得健康快樂.更重要是你無法成長.很多成長都需要別人的協助與互動.只有從別人身上去得到東西,想法相互激盪與產生火花就能看到很多你的盲點與目標.看到自己沒有的才能建立自己的專業.所以你要讓你的高爾夫生活可以更有趣,更專業.走出去吧!一起來交流,分享與討論才能豐富你的生涯.

對我來說專注力是更為廣泛與深入的一個詞.他需要極度把集中力給放到腦子里同時去下達整個作戰的命令,腦子要去要求身體去做出你要的揮桿動作.所以這點就是關鍵,揮桿動作看似簡單但它需要整個身體的協調配合與運作.如果你的腦子只是一個指令下去要求身體去做擊球動作,那身體就是以他的方式去做出你要的動作,它不見得是一個正確或完美的動作,因為它會根據身體當下條件與能力去做出它認為最好的動作.或許不能說最好的動作應該說對它來說最容易的動作.

現在的球具太缺乏特色與定位,所有大廠的球具一字排開完全都走易打,高容錯特性,以前會針對中低差點的操控型球桿也都沒有了.球桿跟球桿的差別已經沒有,就算是同一品牌不同產品也都只在外觀上有差別,對於球桿本身的性能,效果與手感上多半是差不多.如果要把球桿當作個人風格產品,球桿本身的定位與選擇特性就要更加多元,而不是現有這種單調,易打,大頭等特性.有些人就是不需要易打,他本身的動作穩定性就不錯,根本就不需要你球頭是易打風.

有些時候一些店家會有一些對過季商品進行大降價的折扣優惠,這些店家大多在美國比較多,因為美國畢竟是球具市場第一大,很多貨都是倒到那邊,這兩年美國球具市場的低迷與衰退問題導致很多店家球具銷售不佳,對於已經吃下的貨多半只能含淚銷售.所以價格上都會有很競爭力.我也有聽一些同業朋友說到,一些大廠的銷售人員因為要清庫存,但現有的經銷商都無法吃貨,手上也一堆貨賣不掉,所以他們也會將一些庫存批給一些大盤商來處理.

我不喜歡練沙坑是因為這樣挖起桿的桿面很容易會磨損掉.除非我用的挖起桿桿面是比較粗糙的材質,這樣的材質需要利用沙坑的沙粒來將它磨平與磨滑一些.但如果是一般的鍛造軟鐵桿面我就不喜歡在練習場的沙坑上去練.因為會把桿面給磨光滑,凹槽的角會被磨不銳利.簡單說就是原本桿面的凹槽與摩擦力都會因為沙粒的摩擦而變得不好.所以我反而是極力去避免在沙坑練切桿.這對桿子不好.除非我會帶上我舊的挖起桿,桿面已經磨損了,所以拿到沙坑去練是沒有太大差別與影響.

有些練習場我就覺得打位設計得太過於接近,讓你在那種狀況下打球就會有很大的壓力.這種設計多半會在離市區比較近的場地或在市區裡的練習場.不過這類的練習場都有地利的優勢,還是有很多人去使用與消費,但對我來說我是打死不會去這種練習場練球.因為打起來太有壓力感.至少會找那種打位不會讓我打起來感覺別人就在我旁邊,

只要求自己要打中球或打得實,你是不會知道自己動作哪邊出錯.要怎樣在下場時可以建立出你自己的擊球節奏與模式.這一次打中球下一次呢?所以要做好事關鍵在於方法與過程,不在於結果.如果你把心力集中在結果忽略到方法的重要性,那就會本末倒置無法穩定的去發揮你真正的實力.也會讓你下場的表現時好時壞.

咱們要先對一個有效擊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為不管你的身材,力量與揮桿速度或是你的動作正確與否,要把擊球給發揮出最好的結果最好就是要打到桿子桿面的甜蜜點位置,這樣才能得到好的距離,效果等.這點沒問題了咱們再來說下面的因素.現在多數業餘球友最大的問題或是下場打球打不好的原因都在於你想要打中那個球,但這樣反而讓你忘記怎樣去做好你的揮桿動作.要打到球會讓你意識集中在用力打,用手打,與快點打的主題上.

在美國買球桿會面臨到一點就是那邊球具規格與東方人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往往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產品是你想要但規格不適合你,比如硬度太硬,重量太重,握起來太大,握起來太硬等.這些都是因為美國人對球桿的需求與東方人是完全不同,雖然產品看起來都一樣但設定的規格,美系桿身特性都會偏重與偏硬.到後面往往還是望桿興嘆的狀況.

很多日本的球具店本身都會配有測揮桿數據機器,所以也可順便在那邊去檢視一下自己本身的揮桿數據,同時測試不同球桿的機會.我想如果你是忠貞的熱血球友,估計會花上至少一天到半天在逛這些店.所以可以安排家人到別的點,而你到後面再去跟他們會合就可以.這樣逛起來也不會讓家人覺得太久影響到其他行程.自己也可完全享受在掏寶的樂趣之中.

21世紀是運動時代的開始.因為這是你可以在一個約束相對小的制度中去發展自我與盡情投入的領域.要打得怎樣的水平,時間,與球場都是由你來決定.運動也可以從小就開始,就如同我上面舉我家小孩的例子一樣.你看到每一個站在球場的運動員那種拼鬥精神會由衷的感動與得到共鳴!這跟技術水平,場地,與設備都無關,在球場上的每一位球員都會被彼此所感動,也會被彼此的態度給影響.

不管做什麼你的態度都要拿出來.態度對了就容易把事給做好.得過且過的態度你無法讓事情做到你想要的結果,因為你不在意結果所以態度就不會好.所以當我在球具訂製時,我最先的工作就是判斷這位球友本身的態度是否是認真?如果你真的想要提升你的高爾夫技術與解決你球桿問題?那我一定會盡力而為,如果只是想試試球桿,得到一些諮詢,那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互動.

把動作給練好就像你做事業一樣.這沒有捷徑,你要怎樣的果就需要投入怎樣的活.時間是肯定要花,而且不是短時間.別管別人怎樣或動作如何?關鍵在於你要求啥?你要的東西是需要堅持與不斷去練習才能做到.而對於方法有很多種,工具也是方法的一種.對的工具讓你練起來相對輕鬆與省事,練的效率就好很多.但千萬別聽信偏方,或想要走捷徑.只要有任何教練或人跟你說做一些方式才會做得快.這種話就聽聽就好,因為走偏方就會讓你掉入深淵,走火入魔.

很多球友的觀念都認為動作要練到好才叫有基礎有技術.但我必須說在高爾夫的世界中沒有所謂練到好.練到好是怎樣的程度或水平?這點沒人知道,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但要練得好這句話就不可能因為只要打球超過10年的人一定會覺得動作不可能能練得好.人會因為時間與年紀不斷得再改變身體狀況,而就算你固定練球,動作可以維持的比較好但也不可能把動作練得好.

我常建議一些中差點的朋友如果想要把球技給提升起來,最好要跟單差點的球友一起下場打球才能真得學到一些東西.因為這個時候你會對打球”急”這個問題想要好好地解決,而你現在的動作也相對穩定,距離實力也不差,但有時就是會無法維持成績.這就是我會認為可以從別人的方式中去找出你自己的一個下場打球風格與節奏.這樣你才會有除了球技以外的東西可以讓你打起來更有自信與穩定的因素.

下場表現落差大的球友多半也是急性子.所以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起伏.當然不會有折桿子,甩桿子或罵球童狀況.但你可以知道他心裡是急了.當你一直打不好,連續兩球開出界了,你要怎樣調整其實是很困難.會有這樣的表現對當下的你會更有壓力.所以我才會說每一次的打球都要去想問題與原因.把解決的方案投入到你平時練習的課程中.

球頭的設計,對於有速度的球友450cc或以上的尺寸配合現在市售款球桿的主流長度在45.5”+-0.25”的設定下,這樣的桿子只會越打越吃力,對於操控上會有更高的負擔.會打球的人或技術水平好的人很難在市面上的球桿中去找到適合你的規格.就算是硬度提升到你可以使用的設定,球桿還是無法讓你享受到性能的快感與優勢.因為往往這類有速度與力量的球友使用市售款球桿不到半年時間桿子就打軟了.

當你要賣更多球桿對市場上,你就需要讓你的桿子打起來不會讓一般球友感到困難與問題.所以易打性與容錯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如果球友到店裡試打或到練習場的試打會測試新球桿,打沒兩球球就亂飛,或是打不起來.那別說購買了,肯定是掉頭走人.當球桿在易打性與容錯上設計好你可以打得出球桿的效果就算動作有問題或失誤你還是可以去判斷這桿子的表現.但桿頭在這兩塊提升了相對會對其他區塊產生影響.

身體會痠痛或向我筋會痠痛都是因為施力不當才會有.沒錯!揮桿動作本來就不是一個友善與對人類目前行為是好的模式.所以你練一個揮桿動作會身體痠痛是正常.你平時會扭轉你的身體嗎?你在扭轉時還會加速,加力嗎?同時在扭轉你身體時你還要注意控制你的身體重心與移動.所以這樣的動作本來就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極度不友善的運動.但沒辦法所有的運動都不友善,所有運動的動作當你練熟後就是一個運動的美感.

不對的動作你打幾年後就會遇到瓶頸.更重要是錯的動作常讓你身體不舒服,而當你年紀越來越大時,身體對這些酸痛的承受度就越來越小.所以我才下定決心來重建.而到目前為止,狀況與成果越來越好.對於每次練到一個瓶頸時身體痠痛我都是以正面來看待,酸痛的背面就是你的身體需要進化與成長一樣.它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是無法變成一個好的成果.

人有四肢,要讓身體可以產生力量與動能就需要利用力學的原理去做,這樣可以得到最有效的結果.所以每一個動作都有其中有序的做法,但你要去研究怎樣利用你的身體特性然後再將這些不同動作融入到你的身體運行裡?這就是找出有序的模式.等你有這個模式後才能反推回去找出身體哪些部位需要強化,練習與運用?將動作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去進行各個擊破的練習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高爾夫也好或是其他運動也罷!人的身體對於運動這塊來說都是相對弱.除非你是運動員,你才能有高於常人的瞬間反應力,同時能瞬間去執行很多身體動作細節.這些東西看似或說似簡單,但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現代的人類已經不像以前需要靠打獵,跟動物搏鬥去得到食物.我們越高度機械,電子與電腦化後,雖然我們得到方便與更多資源,但相對我們卻失去當初擁有這樣身體的目的與靈敏度.

很多球友都會有所謂的雞翅膀問題,其實就是下桿觸球時用左臂的力量過多,忘了讓肩膀轉動起來帶動手臂的問題.以手臂為擊球的球友來說,你的左臂就會有太多的任務要進行,要維持球桿穩定性,掌握球桿的路徑與發力等.這就讓你要收桿就收不起來,因為你的手臂需要即時把球桿給拉起來不要碰到地,但你這時沒有利用到肩膀的轉動所以你的手臂就要立即拉起來這樣雞翅膀就自然會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