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最近工作忙外加要處理球隊8/13的例賽..大大小小的事攪在一起.快要瘋掉了!

連球稈都很少去碰它~我很怕它不在愛我 了....

但是我今天去練習場打球..

碰到在台豐比賽的選手..有泰國的和新加坡的選手在練球..

我看到選手 打球..真的很輕鬆..又夭壽遠....

 

 

 

At the top drill

 

上桿到頂點的練習

 

1 To get your legs properly positioned, begin by placing your feet just outside of your shoulders with your toes pointed slightly outward.  Then make sure your knees are relaxed and slightly bend.

 1 腳站與肩同寬,腳掌也自然的向外開一點,注意膝蓋要柔軟也要微曲。

 

2 It’s crucial for your left arm to hang naturally off the shoulder socket, and a slightly bend right elbow.

 2 要讓你的左手臂自然的從肩膀垂下,再配上右手肘的微彎。

其實,當天由於前晚熬夜,精神不濟,加上心繫正在工廠趕工的案件,說實話,還真的有點給他頭暈得七葷八素,也沒有好好跟各位喇喇滴賽,真的是很失 禮.......... 見到大家,我真的很開心,也看到了各位袋中令人目不暇給的重裝備;Chien帶的那些羅賴把,我差點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插到我的桿袋裡;要不是體 力不濟,怕背不動又跑不快,不然......... 由於當天真的完全沒力了,

昨天的Golf Garage武器試打會辦的很平順也很成功的讓大家能彼此交流與測試.在這樣的測試球具機會,連我自己有都有很多的收穫.也對於一些會員的球具興建都讓我留口水跟羨慕不以.

 

讓我先把我們此次參與的會員列出,然後就我們此次的試打會中我個人的一些測試心得跟大家分享.

在這撰寫的過程也讓我回想起很多球桿的感覺. 我覺得chien的作法有一定的效果耶, 讓自己學習去描述自己球桿的感覺. 不過也是要有一定的相關知識才行, 我在寫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於打感上的感受變多了.但打感與球桿的規格上有什麼樣的差異卻比較不出來. 我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具體實踐自己要的感覺在球桿規格上吧.

這支竿子因為我是從R7 直接跳到460 的中間沒有試過425, 不過我覺得是個滿好的改變我也覺得如果想換425 TP 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460, 整體的平衡感很好值得一試的好竿子不過說了那麼多我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一定要找一個好的調竿店把最適合自己的數據測量出來

首先對自己的背景稍加說明,接觸高爾夫球大概差不多九年了,但是一直沒有十分的認真,打球或練球都是有一搭沒一搭,差不多好幾個月才會下場一次,所以桿數就一直維持在96-100之間。1998年我換到現在的工作,工作上更加的忙碌,高爾夫球桿更是束之高閣,足足也6年沒有打球或是練球,直到SARS襲台,我變的閑的發慌,整天無所事事,也就在這個契機下

剛開始的時候是大學時期的好朋友有兩人加入校隊,常常要去練習場練球跟著一起去練習,由於沒有教練教再加上沒有球具,所以只是玩票性質,一味的只想把球打遠,但基本動作不紮實所以總是時好時壞,再加上那時總是覺得高爾夫是有錢人的運動像我一個窮學生怎麼打得起,也就沒特別專注了。但隨著我上了研究所之後我朋友把他的球桿(仿LYNX)借我打,打著打著也就打出了興趣,再加上研究所同學也有再打能互相切搓,就這樣進入了一個永遠都無法完美的高爾夫世界。

單平面vs. 雙平面揮桿

 

這現在在美國高爾夫球界是最熱門的話題,Master Golf Professional Jim Hardy 提出這兩套完整的理論,清楚的把兩種揮桿方式的道理與原則一一表現出來。讓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單平面雙平面揮桿。

高爾夫的寬是在討論揮桿時手掌與身體中心的距離,高也許在這要稱為深度,是指揮桿時手掌應該與身體location 的連續性。長是揮桿的長度。寬與深是兩個高爾夫球中這幾年最常聽的但也是最容易誤會的名詞。在這希望可以讓大家對這兩個名詞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們先來對 寬作一個認識,寬是討論手心到胸口的距離。

昨天晚上6點開始看英國公開賽最後一輪,9點半領先組老虎和賈西亞出發,比賽開始白熱化,後9洞狄馬柯幾次神奇的推桿,平 添許多戲劇張力,終於老虎拿下了他第11個4大賽冠軍,史上第二人,正式開始挑戰金熊18次的大賽冠軍。看到凌晨1點半, 很累但是很值得。尤其奪冠的剎那,老虎留下了英雄淚,我直覺想到他並不是為他這第11座大賽冠軍而流,而是為他最敬愛卻已離開他的父 親---老伍茲。他真情流露的那畫面,令人動容。

當初在看chien的木桿測試資料時心中就有一個想法,是否能將所有的會員同好的木桿測試資料建檔,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集眾人之力以方便所有會員同好方便尋覓最適合自己的開球木桿(因為我們自己可以辦試打會),必竟開球木桿的使用好與否對於咱們男人來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指標性意義的!雖然市售的木桿幾乎都有試打會,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定的一場完美的高爾夫球是什麼。我想很多的球友會回答”EVEN,如果我能打一場72桿結束的球局那就太完美了”。我想敢大聲說我的完美是打under的業餘球友應該不會太多。如果這個問題問全世界最頂尖的高爾夫球選手,或許可以聽到有人說一句”完美的54”。這句話的意思是打一場有18個博蒂以54桿結束的球局。

Titleist, Taylor Made, Callaway, Nike, Cleveland幾 大品牌為了促進市場佔有率,針對國際級大牌球星的球具贊助大戰之中,所有的大牌無一倖免,均被上面幾大品牌遷走了,所有最新的球杆在還沒上市之前,就已經 藉由PGA大賽在媒體上曝光,所有的球具品牌標誌,也在球員的帽子、衣服、球包、雨傘甚至球童及家屬身上獲取到一大堆的曝光機會。

突破長草區

 

Hung是我們會員中是有PGA選手值照的.且是現在有在美國打比賽的球員.他同時也有在執教(教球支持他打比賽).也是我們Paul的老師.因為他最近在準備及打比賽,所以都比較忙.這是他的文章讓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日後我會請他提供更多的擊球方面的知識與幫大家解決一些揮擊上的問題.

2006年的名人賽,PHIL MICKELSON帶了兩支一號木杆,一支是左曲球專用,一支是右曲球專用,在賽前及比賽中創造話題,也說不定或多或少的為他本次奪冠創造出基礎。本次名人賽為了球具的科技再度增長擠造出兩百多碼的距離,為的就是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的球具迅速發展開始之後,球杆跟球不斷的在材質上的革新所必須做出的妥協。雖然在賽前,包括JACK NICKLAUS及ARNOLD PALMER等老一輩的名人賽冠軍們史無前例的對球場在21世紀的再度增長提出了批評,但在賽後成績來看,球場還是大贏家,四輪加起來打UNDER的球員僅有13位,第一名也僅是UNDER 7 杆。

一般來說,運用鎢鋼鎖定在球頭某一部位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目前來說,有好幾款球杆都有提供飽受右曲球之苦的球員所使用的DRAW球杆,比如說CALLAWAY的FT-3,TAYLORMADE 的R5,均有提供DRAW BASE的球杆以修正球友的右曲球,這種固定配重方式的球杆都是在球杆的內側部位加上配重,再加上更為關閉的杆面,讓右曲球手能在擊球時關閉杆面,並運用齒輪效應,讓球減少順時針側旋。而可變更配重的發展,最值得一提的的就是TAYLORMADE的R7系列了,

大家好,Paul Wu是小弟的鄰居我想相識跟CK Fan跟他香港好友一樣.都在網上(他跟我買球桿)結果我們msn聊到後面竟然他是住我家的對面的鄰居.且有相似的工作經歷.真是很有緣.今天終於等到他的大座且內容真的讓你笑番跌到桌下(至少我是笑的嘴合不攏).他目前在北京工作也是小弟委托當我們的北京駐派員.給我們提供更多很棒的資訊.他也很愛玩球桿.收藏不比我少.枝枝狠角色.現在讓我們來看他的報告吧!

首先感謝Chien所提供的這個園地,讓我們這些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人,可以在 這裡互相的切磋不管是球具還是打球心得等等....我是在結婚後才接觸到 高爾夫球的,是經由我岳父所引導入門,因為我的岳父剛好有在打球,我記得第一次陪他去打時他問我說"你以前真的沒打過 嗎?"

Jimmy是現在在大陸蘇州的金雞湖球場的駐場教練. 在那邊的會員有去那可以跟他聊聊天.可能打球還有折扣ㄜ.以下是他所提供的推桿技巧跟大家分享.因為它是在大陸,字體是簡體.如有不懂可在文章下回應區提出,懂的會幫大家解釋的.

小弟接觸高爾夫短短的2年,深信高爾夫這項運動是經由不斷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才能達到隨心應手的境界。在此發表自己的淺見, 希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我記得兩年前..和朋友第一次去練習場打球..心想

:一顆球在那邊隨便打也很遠..想不到打不到50碼..那次那後和高爾夫的恩怨情 仇在此種下了~

首先,感謝Chien 提供這樣一個高爾夫知識交換網站,讓臺灣在這樣的高球環境下,還是看到有人這樣地為高球盡心盡力,使熱愛高球的人有了另一個介面可以迅速掌握高球的相關技 術。很榮幸在Chien力邀下,希望我們在瀏覽golf garage的同時,也可以提供個人對於高球相關技術或心得等等的文章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