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站姿,身體重心要放在哪一個位置?手臂要怎樣擺放?兩腳的寬度?有太多東西你需要去要求正確的做法與姿勢.絕對不是你所想的練動作只要去練習上下桿和收桿的過程.一個好的揮桿動作或是一個正確的揮桿動作要完成你的握桿,站姿,身體重心怎樣的位置都會影響到你怎樣上下桿與動作.我必須說,當你動作越完整,正確與成熟你對這些東西會越要求.這比真正的執行揮桿動作還要來得重要.所以看你打球打得好不好看你一開始的站姿就抓得到七八成了.因為你知道如果這些動作不對或有一些偏差就會產生一些小失誤或影響揮桿的質量.

在球場上不允許他們犯錯或思考,他們怎能去做出你要的東西?一旦你不斷去影響球員,球員就覺得幹嘛去思考或觀察球場變化,教練叫我做這樣就可以踢球反而變得簡單多了也比較不被罵.這樣孩子就會僵化沒有變化與沒有思考的觀念.導致這樣的球員升上國高中後一樣都不會有太大的進步與成長,最多只有體能與身材上的提升但在內化的思考反應能力都是很差.因為我們習慣被教練驅使鞭策,不習慣思考和自主嘗試創造.也怕遇到問題,遇到問題就看教練指示.

我自己在對孩子的教育時,我不太會跟他們說解答,我會跟他們說你試看看你的方式,或是你試試這個方法?讓他們去嘗試不同的方法自然就會知道哪個對哪個錯?這樣後面再跟他們講述一些原理時就很容易,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用這個對的方法自然會得到錯的答案,因為他們走過錯誤知道為什麼要利用對的原理與公式去得到解答.更可以理解到原因.這樣他們不太需要去背誦或記憶公式或原理,所以很容易去積累出他們的知識來.而這些知識在他們的心中是扎實不容易忘記.

為什麼失敗或錯誤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強壯與有自信?就是因為當你遇到的問題與錯誤夠多了自然知道哪些狀況要避開,哪些挑戰要注意些什麼?因為你對未來可以更有應對的態度不會不知所措.就算問題是你沒遇到過你也有一套模式去自我分析與設定一個慣用模式去解決.但相對的如果你一直都有老師,教練一路給你一些指示,解答,或協助時,你會很懼怕一個人獨自面對挑戰與未來.主要的核心在於你不知道怎樣去解決問題與享受錯誤與失敗.這也是為什麼要讓人不斷去嘗試接受挑戰,沒有經歷這些洗禮你的信心是無法建立起來.

當你執著在一件事時你會不自覺得就超越別的朋友.也就是一頭栽下去後你就一無反覆的投入沒日沒夜地把事給做好.也就是這樣當你回過頭看的時候你已經把其他人給拋得老遠.這也是我覺得執著的黃金期.但當你已經到一個層級時,你的進步的空間就變得越來越小.往往在一開始到一半的程度這個進步最為明顯與快速.可能幾個月的時間你就可以感覺你已經比以前要進步更多.但當你到一個水平時有基礎的狀態下要求精進就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才能有看到效果.

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觀感或缺乏對一件事的執著能力往往會讓你迷失自我不知道哪個是你可以投入的區塊或領域.這個時代我們得到太多資訊不是資訊太少.因為太多了所以讓你無所適從也不懂如果去篩選哪些東西適合你,你要從哪個方向進去?這也是我們無法從書本上學得.如果你不知道找出一個你可以喜歡或是執著的東西那就很難為你自己創造出價值感來.所以很簡單的事就是當你找到你可以去投入的東西或領域時千萬不能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感受.別人不會理解你的想法也不需要去讓別人理解你.只要持續不間斷的為自己去做,

天冷的時候很多的球場都會有不同的特色與整體難度提升的好處.這也是我喜歡在秋冬打球的原因.因為當冬天很多球場都會起風而風勢可不是小小的微風或是讓你有感而已,常常會是讓你吹起來都覺得有點喘不上氣.我就在北京打球常常遇到,站在球道或是開球台上都沒有風,至少我臉上的皮膚沒有感受到風的壓力.但球打出去到空中卻影響很大.往往球飛的勢頭很不錯也球速很快衝到空中就變成見高不見遠.距離就短不少.朋友就說這是冬天特有的狀況.

我個人反而比較不能接受夏天超過35度的天氣溫度下打球,因為在台灣這種天打球風吹起來是暖風,不是涼風所以打起來會越打越熱.光站在球場上就讓自己不停流汗.體能的消耗是非常大.然後要撐傘打球不然身體會被太陽曬到刺痛就算有防曬也一樣不舒服.雖然我住在台灣這種熱帶地區夏天或從5月開始天氣溫度基本就是30度以上,但我個人其實很討厭在天熱的時候去打球或運動.跑個步整個衣服都是濕到貼著身體實在真的不舒服到爆.汗水跟水龍頭的水一樣不斷地流下來真的很累也不方便.所以我個人更習慣在天冷的天氣下打球,打球至少不會濕噠噠讓人不舒服,體能的消耗也不會像天熱的那狀況.

現在網路發達你可以在網路上買到更便宜的產品但問題在於這些產品的來源.正當來源的產品一定會有售價的管控.品牌商不可能放任讓網路售價與實體店的售價有很大差異或統一一個售價標準.但多數網路產品的售價會讓多數人忍不住想要去購買.有些人會說我買二手的桿身啊,所以售價便宜不少但問題你是否瞭解購買的產品真正的資料與實際經過裁減的狀況與長度等?這都會影響到你後續使用的效能與回饋.而這也是技師本身的能力與專業所以在.

在球具這塊上需要很多有關物理學,力學,材料學,機械學,化學等專業領域的基礎,才能明白很多產品的設計理念與實際使用的特性.多數的技師都把球具訂製看作只是拆裝球桿的簡單工作而這只是整體球具訂製的實際操作部分也是最簡單的一塊.但這個領域難在於很多事與專業經驗都建立在你要不斷嘗試與觀察使用結果才知道.我自己熟識的球具訂製的技師經歷在10年以上的人他們都不可能對每一個品牌或產品有瞭解.最多就兩三個品牌有進行銷售才會有深度的瞭解.這邊所謂的瞭解就是對產品本身的技術,效能與實際使用的特性有完全的熟悉可以解釋給客人產品的差異性與實際使用的經驗.

學過了跟學懂了是不一樣.而學會了與學熟了又是不一樣.學對了會是下一個階段在學習上的關鍵.因為我們現在處於知識爆炸時代對很多學理與觀念都有別於幾十年前.而如果你們有好好地更新你的大腦資料庫就會知道你的孩子還在學幾十年的舊與錯的東西.自然以後到外面社會和別人挑戰就很難可以運用的順暢與快速.孩子能否在以後的人生可以獨立自主對於現在還小的孩子們是絕對重要的時期.很多事不能再給自己藉口或聽別人說等到他們大一點再學會比較好.這其實都不對,因為越晚學習所面對到的挑戰與難度會遠高於在小時候建立的學習.

我認為時間的價值絕對不會一樣.而越早投資在建立一件事物的能力當然對人們是越好.因為有很多事當你年紀越大的時候去做所遇到的挑戰與難度就變得越大.因為你的對手們可能已經身經百戰而你卻還是似懂非懂還在找尋一個明確的道路所努力.尤其在面對職業等級的對手與挑戰,這樣的實力就很難得到很好的表現.更重要你要投入的時間需要更長才能得到不錯的結果,金錢的投入也會相當可觀.所以說當你在30, 40歲才開始要建立一項專業就必須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也是青春需要把握的道理.

举办时间:2018年4月20-22日
举办地点:上海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N1馆)

球具必須要把握一個重點就是簡單化也就是讓它固定成一個基礎,這樣你才好去使用與操控.把球桿渲染的像萬能工具自然會讓打球複雜化.我常在球場上看到一些球友就拆裝球桿換角度或調整設定.但這樣對於下場打球真的有幫助嗎?我自己的經驗是沒有.有時一換掉原本設定,打球的感覺或對球桿的使用方式就需要重新去抓,身體很難快速反應與應對這樣的改變所以多半換了以後擊球的穩定度就產生很大的影響.打起來自然沒有習慣用的規格那樣穩定與有自信.

第三個功能就是可以調整角度的可換桿身技術.這個功能也是可以在每一家品牌的產品中看到,已經是一個標準化產品.至少現在一號木桿這類產品就是如此.每一個桿頭都設計可以拆裝的功能,使用者要調整桿頭的角度,要讓桿子握起來比較低一點或高一點都可以利用這個功能去調整.我有實際對於這些球桿的角度進行調整測試,有些產品調整前與調整後實際用起來的感覺或改變都不大甚至是沒有改變.有些產品可以明顯感受到角度上的不同與變化,當然對於打出來的結果自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或改變.

很多人在建立揮桿動作的過程中去懷疑自己現在練的動作是否正確?這是很正常也沒錯.所以常會去觀察別人的動作與自己的動作差別,或是請教動作不錯的朋友來指點自己的問題與狀況.當然別人的東西適不適合自己只有練過才知道.當你花了時間去試過後自然知道什麼適合你?所以經歷這些事情後你就會更加堅定你自己的動作,當你信任你現在練的東西後你就會堅持與不斷地練下去.練到一個程度後你因為對這動作的熟悉度讓你在運行整個動作時就會變得更無思更果決的去相信你的身體做出你要的結果.也就是大腦心理運作模式.

你現在的揮桿速度就是以你現在的體型,肌肉強度所得到的一個結果,而你要提昇的話就是把自己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可以更輕鬆去揮動球桿以得到一個更快的速度.但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要得到更快的揮桿速度有很多的方法,從人的角度跟從球桿的角度來著手.而從自己本身去下手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你的動作練得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揮桿速度.

Callaway的木桿桿頭都一直有不錯的效果.但手感上真的不會太好,相對於Titleist, Ping等木桿會稍弱.但如果你要求性能距離,Callaway不會讓你失望.只要好好調整桿子的規格與桿身特性去滿足你個人使用需求與特性.就可以很輕鬆去發揮出Callaway木桿的優勢.這款桿身打出來的質量與速度都相當頂尖,把桿頭的優勢完全結合在一起.球速與球質都相當殺!Pnoez的桿身真的讓我愛不釋手.在日系桿身來說找不到幾個能跟它匹敵.就算是知名大廠的產品也很難贏過它.它在技術與材質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生產也是少量製造,對於品質也是有相當高的水平.從價格來說性價比高也耐用.

這桿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它的速度與彈道都很有侵略性,球速超快很猛.就算在冬天這樣的天氣下也一樣穿透風勢,當然一定會影響距離只是沒有其他桿子那樣大.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桿子很適合打大陸型的球場.球道設計比較平坦沒有太多的上下坡設計.這類桿子可以把彈道高度與飛行效率給發揮得很棒.如果打海濱球場或山地球場這樣的桿子很容易因為彈道高度被風勢,濕度,與地形起伏給影響.在平地球場打這樣的桿子視覺上就很爽也很有侵略性.所以這桿子的距離與彈道都是滿分!

這類比較傳統設計深桿面同時桿面也設計比較薄是屬於比較以前的桿頭風格.現今這兩年的桿頭因為桿頭內部增加很多的構造與功能(比如滑塊設計,重量柱,凹槽等)導致桿頭打起來真的不舒服,桿面觸球過硬或是上蓋是碳纖維材質都讓打起來的感覺很模糊或沒有太多桿面的彈力感受.這點我就無法接受因為這樣讓我喪失打球的樂趣.雖然打起來的效果距離不錯但如果感覺走掉那我就不會想用.畢竟打球需要聲音,感受,與效果都到位才能讓我們打球燃燒體內的小宇宙的爽度.所以這桿子打起來感覺很爽,會讓你一球接一球地往下打.非桿面甜蜜點與熱區的擊球位置回饋也比較硬.所以這桿頭比較要求你的觸球精準度.

這款桿子的市售款配置規格也可以來比較一下,原廠配置的桿身是三菱Diamana或Aldila Rogue(我是買的是配Rogue S),硬度選擇只有S,X兩種.長度為45.5”,揮桿重量D4.我配置的桿身為50g, R硬度,揮桿重量D0.34.除了長度外,其他數據都和原廠設定走不同方向.而這也是個人化訂製球桿有趣的地方.當我們把一隻原廠設定為性能導向的桿子轉換改造為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規格與特性.讓整隻桿子都可以變得不一樣.這對於後續的使用結果是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還是會更好?當然我都把這樣的任務視為一個挑戰.

Pnoez桿身是日本小眾品牌,知道的人不多,生產也都是手工製造數量不多.比較典型日本小廠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就是能展現出日本職人的精神與質量的體現.它的特性與技術在於低扭矩.這款PX-1 5501 R硬度的桿身扭矩3.0.這樣的扭矩如果在別的廠牌的規格基本都是70g的桿身扭矩.但這才50g的桿身,重量55g的水平.如此輕的重量但扭矩才只有3.0這對於使用的抗側旋能力就可以提升到最高,也就是說就算你的揮桿速度比較快用這樣的桿身一樣可以把側旋問題有效的控制.

這桿頭的訴求對象是揮桿速度快的和差點低的球友.當然我當初也會覺得我的揮桿速度不快技術也一般.用起來會不會打不動或無法發揮出它應有的效果?但我覺得這都是廠商的想法,我本身也是球具的技師,有足夠的能力與專業去調整修改球桿成為我可以使用的規格與基礎.加上動作也比較穩定對於桿頭的變化與擊球精準度也都不錯.要去發揮出桿頭效果也是綽綽有餘.大家只要抓到一個重點就是當你可以有高比例的打中桿面甜蜜點或甜蜜點周圍的熱區就可以讓一隻桿子發揮出他最好的效果.速度快慢都不重要於是否打中桿面甜蜜點這個因素上.

我個人在球具這塊的經驗,我自己也是經歷過很多的失敗與問題.這才讓我知道什麼東西要堅持與什麼規則要遵循.沒有經過錯誤或失敗你不可能瞭解對的方法也找不到對的模式.事物的演化都是差不多,所以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有堅持與原則才能讓一個模式運作順暢.運作順暢不見得是以獲利最大為最大任務,有時是著眼在成本最少,效率最高的角度.不見得所有事情都要以賣越多越好,利潤越高越好.有時候反而是越簡單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