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要把整體的運動內容進行區分,像職業選手一樣的練習方式.實際運動動作上的練習可能只是佔整體練習的1/3.還有肌肉強度和核心肌群的鍛鍊,再來就是身體的伸展能力練習.最後就是有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多訓練導致身體無法長高也無法把強度給建立.學習職業選手的練習思維與參考練習內容是主要的關鍵,不是去學習複製他們練習的方式.因為很多最新觀念與科技都運用在這類頂級職業選手上.也是我們去學習的原因.

球桿的角度必須要開放出來讓球友來自由挑選.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使用上的需求來選擇想要用的角度以避免球桿過多,或是桿子的距離差異過小的問題.對於多數球友來說每一隻桿子的距離差異如果有20碼或以上會更容易讓大家在下場面對距離時方便選擇.以目前不只鐵桿,木桿類因為桿面角度差不大,所以如果你選擇1木,3木,5木,或2號,3號,4號小雞腿角度上都只有大約3~5度的差異.打出來的距離差也都在10~15碼的差異.這樣對於使用上很多時候常常會陷入要用哪一隻桿來打會比較好?這就是當你選擇過多反而會讓你越打不好的狀況.

我認為可以調整改變的就在於球桿的數目.尤其在鐵桿這塊為什麼一定要照3-P, 4-P, 5-P等數目來進行購買?鐵桿的數目對我個人來說都太過多了.一點都不實用.或許對一些打得好的人,桿子的數目與角度越多選擇可以打出更精準的結果與距離.但我認為對於多數球友來說,當你的鐵桿數目或球桿數目太多時,根本就無法把每一隻桿給練好練熟.以目前球桿數14支為上限,但在球具商刻意將桿數這塊設定你只能買一套鐵桿的模式不開放給球友們以角度來進行購買.這對於球友來說很多的球桿角度上都太過於集中沒有太大的空間可以產生差異.

桿身強度讓他的失擊壓得很低,但如果以50g這個級別桿身,他的效果不錯但難度會讓多數球友感到無奈.配合上這款桿頭的難度也是導致這桿子的組合會更加針對有速度力量的使用者.但如果用R硬度對他們來說又會覺得有點軟打出去的側璇又比較多.因為給幾個速度力量大的朋友使用就是會得到右曲球的結果.當然我認為他的硬度就算是S也不會覺得跟這隻R有太大的變化或影響.因為這類強度高的桿身對於不同硬度的感受往往沒有太大差別,使用上的感受幾乎都一致.

這桿身就是整體用起來一個”硬”字.我已經用了R硬度還會覺得如此.看來應該用最軟的Lady硬度.但第一次選用就出錯看來這品牌真的很有難度.也就是說這品牌的產品不好選硬度.他的硬度設計和一般主流的桿身硬度是有很大的差異.尤其針對亞洲使用者來說這樣的產品市場接受度會非常有限.Grandura這品牌的硬度R可能是日系桿身的X硬度.至少我很少感受到桿身的回饋是這樣.

這桿子的折點可以感受到在桿身釋放後很明顯在中前段的位置會有震動.這個震動彈力不大但卻很明顯.而不舒服就在於這個震動會讓你覺得力量被彈送回來.因為我打過很多的桿子,對於桿身的特性與表現都有經驗.我說過近幾年下來很多桿身因為材質的進步下,桿身強度增加對於使用不像以前桿身那樣有很大的受力彎曲度與彈力表現.整體使用高噸位碳布的產品大多不會感受到桿身太多的物理變化與彈力效果.

數據上是滿足我對這桿的設定要求但實際上不見得會好打.因為美系桿身本身的難度都在於它的桿身特性與硬度.有時候就算數據上滿足我們設定需求但實際用起來卻不是我們想的.因為這種50g等級的桿身重量就超過60g同時桿子的重心在後端設計,對於桿子的長度就不能做太長不然對於使用者都是一個使用難度與負擔.這也是我會設定45”的長度來用.如果在這個桿頭發揮不了效果可能就需要把桿身換到其他不同特性的桿頭去.畢竟這桿頭的難度是存在的

美國桿身品牌Grandura!這產品是在2015年上市,而今年開始他們和Matrix合作生產產品.所以這次特別選購他們的桿身來測試看看這個品牌產品的特性與大家分享.Grandura這個品牌走的比較是給有速度條件的使用者.看得出來這品牌主要針對美國人這種高頭大馬的使用族群.他們的桿身材質使用高噸位碳布與奈米技術的結合.另外也在桿身裡加入Zylon材質讓打擊的質量與震動感可以達到最高的水平.產品共有5種款式可以選擇.分別為510, 530, 550, 570, 590等.每一款的桿身設計特性不同.

Callaway的桿頭好處是真的打得遠.它在我心中的距離排名來說都是前三或前二.如果要打得遠通常選Callaway的桿頭就沒有太大問題.尤其這款桿頭又是Callway設定性能導向的產品,所以打起來只要桿身配得正確,打出來的結果絕對不會差.這也是我在先前這桿頭配置Pnoez PX-5501木桿下的經驗.這類桿頭有明顯的優缺點是很好去選擇與設定產品.雖然他有一些缺點但優點也是很明顯.如果要選擇桿身就可以從上面一些問題去下手.

當你的襪子的密度越高,厚度越厚這時候襪子的強度與包覆性就提升到最高.他可能有不同層次的編織技術,或是不同材質的混搭讓襪子可以達到更密實與厚度保護的效果.所以當你穿上這類運動專用的襪子時往往運動一個鐘頭下來腳和腳底都不會感到不舒服或痠痛.這點對於我常常跑步的習慣我近5年下來都使用這類比較厚實的運動襪就感覺特別好.這也是我會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襪子是我們人類很重要的發明,因為以前的鞋子就直接跟腳結合在一起但鞋子和腳皮膚直接的摩擦長時間的使用下會對皮膚產生磨損所以需要一個中間物讓皮膚可以更舒服且長時間與鞋子結合的使用下不會產生問題.所以襪子就是很重要的中間層.而襪子也因為鞋子的種類變化而產生更多具有功能性的襪子設計與功能來.而這也是我們核心的主題.也因為現在鞋子的功能與使用更多樣,襪子也需要提升他們的功能面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很多球友會說一般大廠的球桿桿身都是跟Aftermarket的桿身一樣的外觀和塗裝,所以這兩者的產品應該都一樣.但你只要去看一下這些aftermarket的桿身售價就明白這根本就是謊言.因為這些你在一般市售桿子上使用的桿身,在aftermarket都是幾百美金起跳,還沒算組裝費等成本就跟你買的球桿一樣或更高的價格,你覺得這兩者的產品會一樣嗎?這麼說好了,品牌商們有絕對主導權去要求桿身廠商給他們的產品,但aftermarket這塊就是桿身廠自己主導產品設計和行銷.所以哪一個才是貨真價實的產品一看就知道.

球具整體來說是一個很複雜的產品,因為每一個產品都有其特性與設計風格.每一個零組件都有他們原有的特性,一旦組成一支球桿後,每一個零件變數與風格就會轉換成不同的感受與成果讓球友使用上有一個整體的表現.而這當中很困難的地方就是個別零組件的特性不能代表組裝出來的最後結果跟原本的特性是一致.往往在和別的零件組成後原本特性就會被其他零件的特性給影響.或是和別的零件特性融合成為一個整體不同的結果.這就是困難的地方.

比賽過多也是一個傷害.因為在運動球隊裡孩子的能力是否大家都在一個水平上?水平能力差不多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提升,因為彼此球員會相互刺激砥礪,這樣的學習互動下球員會不自覺得成長.不然在一個團體裡如果多數人的實力是相對於差,這對他們會比較有利,因為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去練習與提升自我不足之處.同時比賽的對手或比賽的水平不高,孩子可以從比賽中得到的經驗值相對就不高,更重要很多比賽都很密集往往讓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休息.導致身體負擔過大產生問題.

要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可以把身體給練得強壯很重要的是吃,睡,和少量的肌肉訓練.吃這塊就不是太難,只要固定進食多半沒有太大問題.當然孩子會挑食擔一定要均衡食物這樣身體才能健康.睡就是一定要讓他一天至少睡上7個鐘頭.避免晚上超過10點就寢才不會影響到身體進行自主維護與運作的工作.少量的訓練就是不是以時間長短的練習或是強化體能這些著眼.而是提升他身體的核心肌肉群為主.每次的練習我都以5~6個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做得少少,比如push up 10下.每一個動作練的量不多讓孩子可以快速完成身體也可以建立應該有的反應與鍛鍊.

多數的加練情形我認為都是家長們過度樂觀與過度期待孩子的表現.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就會要求孩子要做得更好棒更,如果有一些比賽的刺激下這種加練自然會更多.當然有些孩子有自我動力與求勝心高也會要求想要再多練.這時家長的態度與觀察就很重要.因為運動量過多對於小孩子來說好像不是個問題.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就是停不下來,讓他累一點也好這樣就容易不吵回家也睡得安穩舒服.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運動不在於量上而在於他有沒有去吸收運用到他身體應該運用的部位.

很多人下決心要好好運動多半在一開始都會設定一些比較不符合當時身體的能力.比如慢跑都會想要跑一定的長度或距離,但當你平時沒有固定練習時怎能讓你的身體突然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跑下來自然都會覺得很累也很吃力.往往都會讓身體的肌肉感到不舒服.其實這樣的狀況都代表身體已經提出它不舒服的訊號讓大腦去進行調整.所以很多人為什麼無法讓運動固定且持續長久的很大原因都在於剛開始的運動量過大導致身體無法承受.

實際使用上來說握把很軟也會黏你的握把.對於止滑這塊是起到不錯的效果與能力.有時打完一球,要鬆開球桿不是那樣容易,因為戴手套的那一隻手就算放開桿子也會黏在手套上.所以這點來說感覺他的紋路會吸手套的感覺.這點我覺得因為材質軟產生和手套的黏著壓力把紋路裡頭的空氣給擠壓掉所以才會導致黏住手套的狀況.但這都不會影響太多使用上的效果.當然有這樣的效果自然就不會讓你用起來桿子會滑動.所以操控能力上與手感上這款握把算是發揮的很到位,讚!

球場的經驗有了才能真正看到高爾夫的美與廣.而最後一塊的能力建立就是你對不同的球友打球的能力與經驗.我們打高爾夫不見得都是單獨一個人打,往往會跟朋友,同事,或併組和不認識的球友一起打.這時候你需要建立的能力就是面對不同球友怎樣維持你的實力與表現.同時可以和這些人一起聊天打屁的能力.當然很多人都有自己本身的個性與打球風格,不見得能跟別人打成一片.但我認為高爾夫打到後面都是在怎樣放下自己同時讓自己能穩定下來可以和不同人交流分享事務.往往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水平才能對自己的技術有收放自如.

要找到你適合或喜歡的產品不是看廣告或是看球星們用啥球桿就是你購買的準則.我必須說的是,球星們用啥球桿都可以打也打得很好.我們一般人要知道我們的實力與身體是不同於選手,所以選工具這塊就要更加貼近自己目前的需求與現實狀況.而對球具的經驗值簡單說就是花錢滿經驗.很多產品看起來或聽起來很牛不錯但打起來卻不是如此.所以球具的特性與優缺點都需要實際去使用才能知道瞭解對自己的適用度.

提升你的身體的韌性.就像任何物體一樣,如果這個物體硬但沒有韌性那很容易就會碎裂.所以當你的身體有強度卻沒有韌性就不容易做好一個揮桿動作.因為揮桿動作需要利用到身體各部位的協同運作能力.不是單純把力量充飽灌入就可以.所以身體的柔韌性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很多選手都會花上很多時間去鍛鍊與提升身體的柔韌性以得到最好的揮桿動作.要如何去提升身體的柔韌性就是做拉身操,參考一些瑜伽動作由身體的底部到頭部所有的關節去進行伸展拉身.因為關節與筋骨都需要固定去伸展才能讓身體更有彈性與韌性.

我會常建議球友們不要讓你被數據習慣給綁架.因為這些習慣的數據或規格都不見得對現在的你有啓到幫助或效果.以前或許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把不同特性的產品或球具都設定成一個統一的數據規格.球桿要去依據產品本身的特性再看自己本身的能力要求去進行設定調整.瞭解球具的規格是好事也是讓你在球具專業上有一個能力但不是要讓你故步自封畫地自限.人本身都是不斷在變化,球具也會有不同優缺點,所以更要依據人與球具的特性去設定規格才是王道.

當你跨出你習慣的產品或領域都會有不安全感或風險,但這就是樂趣所在.就如同你在探險一樣對未知與陌生的東西不斷去瞭解摸索.這才能刺激你的生活與對東西的瞭解深度.你的生活會變得更不一樣,不見得會更好也不見得會更差但絕對會更有活力與激盪.往往經過敘述你的感受與想要的球具經驗會更加瞭解你對球具的需求與框架.別說感覺這東西很難具體化.這絕對可行,因為大家彼此都打球所以對於球具的感受多半有一些共同點和類似的經驗.這就是對同道中人會產生的共鳴和認同感.只要你去說出你的感受就可以讓其他人知道你對球桿真實的想法與經驗.往往一說出來會有其他人有類似的狀況.

一樣的鐵桿長度最立桿見影的就是把中長鐵的擊球提升起來,現在鐵桿的中長鐵長度都比較長,所以如果在長度設定一致下至少可以把這幾隻桿子的使用操控上提升不少.相對的這幾隻桿子的距離可能會掉下來.同時對於短鐵的距離會提升的問題就是球友們要去考慮的因素.因為鐵桿的長度會增加自然對於打出來的距離就會變得更遠.當然我個人認為如果短鐵的長度可以設定一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