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我實際使用下來的經驗是,這Frame Walker球包的訴求不能以個人實用角度去看,要以個人時尚與風格化建立為主.它的一些缺點都是很實用性高的設計,但都沒有考慮進去.因為有這些設計與考量,不管它是否到位與好用?那也是有.而如果這些個人細節設計連設計考慮都沒有,那就表示設計者可能沒打過球或沒常下場打球.

而這個鋁合金框架就是吸引我購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金屬框架來穩固這個球帶不會亂晃或站立不穩.一般腳架袋是無法站直的立起來.因為球袋中放了球桿後就會產品重心不穩狀況.所以一般腳架袋大多需要將腳給打開放置,但這對於球袋的放置空間就需要大一些.但這款Frame Walker就算放入了球桿也可以穩穩的站直不會產品不穩會倒的狀況,

奥运球场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到底解决没有?至少汉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已经接手位于美国多拉的TPC蓝魔球场的重建工作。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汉斯从多名大牌设计师团队的激烈竞标中胜出,人们都羡慕他能成为时隔112年后高尔夫重返奥运的比赛场地设计师,这是一份特别的荣誉和责任。而现在看来,汉斯显然有点失去耐心了。

之前chien兄向我傳授了兩個秘技,一是瞄球時脊柱角度大些;二是以右肩“壓”下去來下杆的揮杆方法,這與文章之談“不謀而合”,文章提出,對於于高、中、低軌跡球手,應該分別利用肩膀、軀幹和髖部的轉動來帶動球杆。也許,chien兄也是高軌跡球手。文章中的一段話十分精彩,“關鍵在於,上杆時不要對抗自己的本能。找到正確的下杆軌跡更加重要。

而以這杆身的各方面表現也都不差,但在距離上的表現這的算低標.不過如果沒有其他球杆作為對比,那這杆也真的看不太出來它的距離會比較短問題.這就是很多在訂制球杆上的盲點.而因為我已經有很多球杆與測試過不少高檔杆身的經驗,所以一支杆子的整體表現,是很難會逃過我的法眼.雖然說它的彈道,球速,球質都很優,挑不太出來它的毛病.但距離上就很難有說服力.

這杆我拿起來進行試揮覺得一點都不會重的感覺.它的真實揮桿重量約只有D1左右.沒有到達D2的感覺.所以實際使用上來說會更加友善不會吃力,這點對於一般球友來說會增加使用操作能力與提升易打性.所以這是我設定球桿很重要的要求與基礎.雖然它的硬度頻率上會覺得有點硬但這對於有速度條件球友來說會比較可以駕馭同時不會需要調整自己動作來配合球桿.

很多球友都會在美國買球桿,而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美系的球桿的球桿規格真的對一般亞洲球友的使用操作有不小的要求.雖然你價格上有比較不錯的回報,但真的用起來我只能說,沒有條件,那種球桿就是自虐型的產品.打不好不打緊,如果用了受傷或慢性運動傷害那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拿美系球桿買回來,再重新對規格,桿身,與握把進行個人化設定與調整.

所以所有事都是一樣,當你懂得越多,經驗與知識都到達一個水準後,對於事情的看法與做法一定會更多元.而在下場打球也是如此,不同階段,球齡與技術水平,你在球場上所得到的樂趣也更加不同.這也就是高爾夫的魔力.只要你一旦愛上它,它一直都會給你不同的吸引力.

我打過不少地方的球場,每一個球場都有它們獨特的風格與設計.雖然球道的變化我覺得不會太大,但對於一個球場的整體風格,給予外人的感受,與它的特色難度也好,都是有所不同與區別.這其實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對於每一個球道設計我想打球的人都瞭解,就算你知道要打哪會是最佳的進攻位置或是落點,你不見得能打得到.

在台灣或中國,服務都比較全面也沒有公共球場的設施,所以對於打這類球場就比較難瞭解與準備你需要的東西.如果沒打過公共球場最好有人帶著你一起打,這樣比較能進入狀況,不然你會措手不及,抓不到頭緒,手忙腳亂.同時也要看球場的球洞指標,球道設計來進行開球的擊球方向.這些事一般都是桿弟/球童在幫你處理.

這個球場的質量不能說好,因為是公共球場緣故所以使用量會比較多.球道上與果嶺的維護都不錯.整個球場都有不少人在維護,自動澆水系統.所以球道與果嶺都挺濕.這樣的質量在中國大多是平日RMB400~500的球場質量.但打球的量卻沒有中國的多.以台灣的球場水平來說,會是在台北這邊的平日NTD2000~NTD2600的球場質量.

长期担任麦克罗伊教练的迈克尔•班农(Michael Bannon)透露,“麦克罗伊训练非常刻苦,他在练习场的表现也很棒。他的问题在于球场策略和推杆,这需要更多比赛来提高。”著名教练大卫•利百特也认为,麦克罗伊没有技术上的问题,“他的挥杆看起来和巅峰时期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他能更放松、更自信,他还能打好。”

桿身在整個受力彎曲度上並沒有太大的幅度.以往這類50幾克桿身都會有比較大的彎曲度,然後下桿進行反彈.不過這支桿身我從下桿到擊球對於它的桿身彎曲度就沒有另一支日本高端桿身Waccine GR-55那種彎曲度.這兩支桿都分別代表日本小廠桿身的特殊性與先進技術.但兩支桿身的特性都不同.一種為柔柔軟軟的Q彈反饋.而Pnoez是比較直接且扎實的硬底子桿身

因為它的球頭小,桿面也比其他jBeam球頭要小上20%左右.所以桿面看起來比較像shadow/寬桿面.沒有它們其他球頭那種深的桿面設計.這樣對我來說會比較用得順手.我比較喜歡用寬桿面的設計,這樣我的擊球可以更加集中.所以這個球頭打起來讓我可以有超過8成的打中桿面熱區.使用的效果也是最高.

這回要搭這支猛獸級的桿身是那一款呢?那可不能隨便找支桿身來配置.肯定要拿支可以讓它的效能與彈道用起來是更有穿透性.所以我挑了也是高檔桿身之一的日本Pnoez PX-1 5001 桿身來使用.這款PX-1 純白色的桿身是它們2013年生產的新款產品.與上回我測試的US-1是同級產品.都是使用東邦的50幾噸的高纖維碳布材質為基礎.也是設計它們獨家的低扭矩技術.桿身扭矩不過才3.3.而這支桿身是52g的重量.

球桿的難易性不見得是整支球桿本身所產生的問題,大部份都是有特定的部位與零組件本身就存在有一定難度的使用.簡單的說這有可能是球頭,桿身或握把本身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你使用上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對於你能否精準的擊中桿面甜點與操作不同球路的使用上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了.所以當我在測試一支球桿時,我會將它的球桿那一塊會是這支桿子使用上最大的難度或影響你使用的癥結點給提出來,同時進行說明原因與分析它.

業餘球友與職業球員最大的不同就是練習的頻率.職業球員可以不斷的練習讓肌肉去記憶球桿的使用特性,但我們不同,因為我們平時需要工作,練球時間不是很多,加上有家庭需要去照顧,所以你能得到練習的機會肯定不多.這樣的狀況你比職業選手更需要球桿來協助你,讓你在沒有規律的練習下,依舊可以打出穩定的水平.這就是球桿需要做到的事!

更換之前的桿身: DG Wedge打起來感覺笨笨的. 距離也不好, 52度一般而言我可以打到110yrds, 可是這個52度連100yrds都打不到. 半揮桿好像也不行, 不知道怎麼回事. 後來交給Chien拿回去檢測之後, 才發現原來桿頭原來重量不足, 裡面加了加重塊來達到設定的揮桿重量, 以致於整支桿子的重心有點偏差, 甜蜜點看來也跑掉了.

一般來說出外旅行扣掉飛機票後,比較大的成本會在交通與吃上.但在馬來西亞要吃到地好吃的東西除非本地人帶,不然你很難吃到有特色且好吃的餐點.一般來說大多到景點或Mall/購物中心去吃.這些地方的費用就跟台北,上海,北京的餐館來比較,費用約是8折價.至於好不好吃,這就是個人主觀判斷.很多國際連鎖餐廳都在這有分店.

如果離開機場外面,兌換的選擇就比較多了,基本上每個百貨公司都有money changer,但匯率都不盡相同,比如我們在馬六甲的舊城區當天換的匯率是1:3.04,晚上到了新城區的百威百貨公司換到的匯率是1:3.11,100元美元現鈔就差了7元馬幣,所以要一次兌換多少也是看個人。另外,我們後來兌換旅支都是到KL sentral的Maybank換的,因為地點方便

至于抓地力,这个感觉因人而异。至少笔者感觉不出无钉鞋与有钉鞋的差别。很多专家也认为,只有在一些极端地形(如大斜坡)和天气条件(湿滑)下,才能体现有钉鞋的优势。无钉鞋普遍会在舒适性上做文章。某品牌的工作人员也承认,由于有钉鞋的鞋底通常较硬,因此无钉鞋的穿着体验普遍都不会输给有钉鞋。

但球桿長度與使用操作性,擊球精準度有直接關鍵.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這都需要依每個人的特性,體型,與能力來決定.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快速表格來依循.因為以龍馬D1 的球頭設計與尺寸來看,它比較適合裝的長度在45”上下0.5”的範圍內.太長就會在視覺上感到球桿有過長的感覺.太短會讓以覺得球頭有點大.容易產生視覺的壓迫感.

這桿身好的地方就是它反彈的很穩定,一點都沒有太硬或太軟的問題,反彈的速度與效果是行雲流水,有時不同揮桿速度的球友使用時,你或許會覺得桿子跟不上你的揮桿速度,但只要到擊球點,它就是跟得上.太神奇了!這就是這桿身的魔力.這點很多日系高檔桿身也無法做到它這樣的水平.所以當你用順手這桿子,也瞭解它的反彈特性,不管你的揮桿速度加快或放慢,它都可以精準的擊中球.有如裝上人工智慧的桿身一樣.

世锦赛-汇丰冠军赛纳入美巡赛后,总奖金将从700万美元提升至850万美元,并计入美巡赛正式奖金榜,与其他三场于美国举办的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看齐。赛事的冠军可获得美巡赛三年参赛资格;如果冠军是非会员,他还将有机会加入美巡赛。从明年开始,汇丰冠军赛不仅具有联邦杯完全积分,鉴于其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的地位,积分还会比美巡赛的常规赛事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