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對我來說以這樣的球桿特性,絕大部份的球友都需要.因為大家下場的動作絕不是平時你在練習場那種生龍活虎,不可一世的樣子.下了場各種狀況與動作都會發生,而打到後頭你會希望結束,因為動作已經亂到爆,球根本不知道要怎樣打直.這種球桿真的讓你可以輕鬆把球送直,連平常打球都帶點右曲的球路球友都可以將擊球的狀況修正到直直的彈道與效果.

對於使用這支桿來說,它的重量不重,用起來不太會感到吃力,桿身不能說柔順,但很扎實.球頭的易打性真的很優.沒有先前使用的BM-435Ti R,435或435II那樣困難.我想這個球頭就是以一般使用者為設定基礎對於易打性真的很不錯,是我打過最友善的Jbeam球頭.只要你打中桿面,就算不是桿面甜點依舊可以打出不錯的效果,再配合上桿身破表的穩定度.你只能說,用這桿不太需要把大腦給帶上,

这支杆子的设定规格来说,你完全看不出他有难在那边,它与你现在使用的木杆可能还要更加友善.第一,长度才45”长,现今木杆的长度多半在45.5”~46”的长度,这对于业余球友来说是很有难度的使用操作设定.加上球杆长,对于体能上的要求也比短的球杆要长.这就是问题.第二,谁说超标木杆只能设定46”以上?45”长度加上杆面高反弹系数,这让你可以球球都打中杆面热区,才能得到最远的使用效果.

Pnoez的獨家低扭矩技術搭配高噸位碳布的材料,將碳纖維桿身的致命弱點給克服了.誰說低扭矩桿身就會有不好的使用反饋?誰說運用高噸位碳布的材料它就一定要設定很高的扭矩值?Pnoez的桿身扭曲值是低得可怕.50幾克的桿身,扭矩值不過才3.0,60幾克的級別桿身只有2.5.這在別家桿身的產品上可能都是X, XX的硬度.桿身重量都是70g, 80g的級別去了.

這款BM-435Hi木桿球頭為兩片式零件組裝焊接而成,所以精密度,公差,與設定數據都要比其他日系高檔球頭要穩定.一些3片式或4片式的球頭設計都會因為越多的組裝與設定影響到最後成品的精準度.公差與良率來說都會是問題.所以它們家就是將兩片式的設計給發揮到最高.所有出廠的球頭都經過它們手工測試與測量過沒問題才能出貨.規格數據都是測量後再寫上去.

不是打高爾夫就是身體手臂的運動.這樣的動作,會讓你很耗體力,效果也不好,運動傷害的問題也比較容易產生.所以對於身體肌肉強度上就需要對於這些會運用到的肌肉部位進行訓練才能把動作與重心移動問題給解決.就算你再怎樣運作動作細節,而不去對於肌肉強度與耐力進行訓練,得到的結果也不會扎實.

很多球有不管是不是新手,他們在上桿,下桿的過程當中,重心會因為身體的移動而無法固定在一個擊球點上.而後面幾個因素也與身體重心不穩定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身體重心這個因素一定要在第一順位中進行說明與討論. 而身體重心的改變不是單純只有你身體上下桿會左右移動而已.它也會因為你的動作方式與身體強度不同而產生重心上下的移動.

現在國內網路上很多的狀況都是真真假假,我也都有瞭解.因為這些店家所販售的產品我也去瞭解,它們所販售一些產品的日本,美國公司,或這邊的代理商,都不是下游的經銷商.而這些網店賣的產品真的五花八門,真想要把這些不同品牌與產品都有貨那可要花不少錢,加上又不是它們的經銷商,那取得成本也會更高.但實際狀況卻不然,它們網上的產品售價卻是更加便宜.我要說的是,這些店家吃定球友們不知道,也沒用過真品,所以你無從比較.

這球頭雖然是RBZ Stage 2的一般版規格但它的擊球的起發角度真的也不高,簡單來說就是它一點都不易打.這桿面的角度為19度,打出去的起發角度約只有21~25度之間.而球是由低的飛行出去,不是一般低重心球頭一下就把球給反彈到空中.所以這樣的桿子我只能說這是變態的難打.完全是給低差點或揮桿速度快的球友而設計,與我原本的初衷是南轅北轍.

它這款的球頭在桿底有一個配重螺絲,這種螺絲是在近兩年的RBZ上才看得到,與先前Burner款式的三點式螺絲又不同.我對這樣的設計要給予負面的評價.因為TM一路走來在這些功能設計上是不餘於力,這樣的創新是要給予肯定與認同,但你不能每一年或每兩年就把這些花俏的工具或配件給進行改款.這樣一改,先前夠買的球具配件都無法進行通用.

當你找到或試到一支你喜歡的球桿,那就不要考慮把它買下來.因為要從眾多的球桿產品中找到對你感覺的球桿真的不多,也是要靠運氣.別老想下一支會更好,或是再試試別品牌或款式的球桿再決定.因為只要這樣試過後,後頭想買時這桿說不定已經被買走.球桿的感覺沒有一模一樣.感覺對了就不要猶豫了.

桿身從整體的彎曲變形設計開始,就會產生不同的彎曲特性與幅度.進而影響到與產生不同的桿身反彈速度與力量.而很多球友會說這桿身是前折點,中折點或高折點等.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桿身怎樣反饋給你它是怎樣彎曲與反彈.而它到底是在前端反彈或中間反彈,這對於很多球友來說都很難感受到.同時也感受不到.而桿身的感覺也不需要複雜化,

每一個人都不同,對於事物的喜好也不同.就算身材類似,生長背景類似,也不見得你們喜歡的感覺是一樣.而就我對桿身彎曲度與反彈度的研究與分析,大概都會有幾種的模式,但這些模式差別不大.而主要在於使用者對於喜歡的球桿回饋感覺是怎樣.我這邊主要著重在球桿桿身的回饋,不是在擊球的回饋上.因為當你使用一支木桿來說,它在你使用下一定會讓你感受到這支桿身是怎樣對於你的動作產生變化,

以技師的角度來說,這樣產品如果是出自我的手中,有這樣的使用硬度差別,我會有責任把這個硬度調整成原本Z系列那種鋼強的硬度手感.因為這與其他Z系列桿身的硬度效果不同.所以我一定會再拿一支新的換給我的會員.但這樣的誤差就會成為客製師/球具訂製師的風險.尤其是這種高單價的產品對技師來說更是無比的痛.以桿身廠來說對於這種狀況它們是不負責.

一支桿身它要是成為天使,魔鬼或是猛獸的特性,都是在桿身設計師的巧手將它給予生命.這就是桿身的基礎.把一支桿身它的硬度區塊給設定好,前端,中端與後端各是怎樣的硬度表現?以及桿身本身在那個區塊的受力彎曲折點?同時桿身要打出怎樣的起發角度?桿身反彈出去的倒旋量?這些問題都是與它的硬度設定與硬度區間有很重要的關係.

這回我主要針對兩款Basileus桿身進行深入的測試與使用效果分析.每一款桿身都有3支的球桿進行測試,每一款桿身都會有兩個不同重量與硬度差.以進行一個重要的測試分析,就是同一個系列產品下,是否有特性相同的共同性.因為就桿身產品來說,每一個系列都有它的設定目標,效能特性,與回饋感.而不管它的重量與硬度的使用上,都需要有同性質的回饋手感,擊球效果與性能表現.

這個題目主要是以針對一般市售款球桿為主,大家可以容易取得的球具產品.而對於我來說,3,5年前的產品對我的振撼感是勝於現在的球具.因為以前的球具做工與尋求突破的積極度都很高,市面上的幾個大牌子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大勢抵定.所以彼此都殺得昏天暗地,想把市場份額給盡可能增加.這種環境下就會出好球桿.

打這個球場很重要的策略就是開球一定要上球道,最好上到相對平的位置,就算你打歪了,到別的球道我只能說那也是很慘.因為落到別的球道的球位一定不會好,肯定在長草,要打回果嶺或球道就會有難度,更不用說它的距離又長,你就算拿三木也不見得可以打得上果嶺.所以說要想把成績給打好,你的開球是關鍵.第二桿就算失誤最多掉到沙坑或沒上果嶺,再切回來就行.

這個球場的距離在北方球場來說都不會太長.但對於台灣的球友來說就會很長.它現在球洞長度基本上扣掉三桿洞與五桿洞不算,四桿洞的長度只有三洞是低於350碼的距離.三個洞長度超過400碼.還有第14洞是變態難的461碼4桿洞.右狗腿設計,球道窄不說,它在果嶺周圍還設計很多沙坑與右邊有水池保護.加上果嶺是有點炮台式設計,球可以落在果嶺左邊的地方.

長久以來日本國內市場就很注重產品質量,很多小工廠都專注在產品開發與質量提升上,所以很多小廠走”質”的路線,對價格與成本來說本就不太在意.因為它們走小眾市場.日本市場就不是以”量大”為主的自由市場的體系.加上不管是外來的美系球具品牌都需要與日本本地的桿身廠配合,進行球具的規格重組.以利當地球友的使用.也因為這樣的因素,就產生了日規版的球具了.

美國因為是世界高爾夫市場的領頭羊,30年前的世界還沒有像現在的全球化.所以產品商都是主要有針對的市場,產品設計與生產都會比較狹隘.而對於像亞洲這類的高爾夫蠻荒區域是完全沒人會重視.所以那時亞洲市場大多是一些貿易商或代理商在進行球具販售.對於球具價格來說,那就是天價.也就是說打得起的人大多非富即貴,球桿價格過個水就是翻倍的價格.更別說規格適不適合了,有桿子買就不錯了.

Jbeam BM-Ti FWR 3木/Matrix Ozik F7M2 S硬度測試 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jbeam-bm-ti-fwr-3mumatrix-ozik-f7m2-syin...

下集開始.

實際測試
這支球桿揮起來會感到有點沉,十足有實力的一支三木.同時甩動球桿的前端,可以感覺得桿身並不會軟.有相當的硬度效果.握把來說,握起來剛好,不會太大也不會小,握感不會說軟,但硬度與止滑性都不錯.而這支球桿的外觀只能說平實內斂.沒有花俏的塗裝,整體球桿的顏色屬於比較深色系,讓人瞭解用這樣的球桿多半是屬於務實導向的球友.求效果,不以外觀取勝.所以就讓我跳到此球桿實際使用的各項效果說明.

如果你體型條件不是太突出,沒有高壯的身材,要把第二桿送出超過200碼距離真的是很困難.因為我的身高才162cm,體重60kg,這樣的條件說要把球打出超過200碼那就只能靠球桿與多下點工夫在練球與體能訓練了.雖然現在是可以把球送出到我要的距離,但常下雨的台灣,下雨後的球場球道與果嶺都特軟.我雖然可以把球送到超過200碼,但因為球道軟所以滾動距離在這樣的條件上完全發揮不出來.

我喜歡天竺的特點是它對於球友的第二桿考驗很大.開球不會讓球友產生太大的壓力但你的第二桿判斷能力就需要很高的經驗值來協助你選對球桿來進攻.這也是要打好這個場子很重要的能力與條件.球道的地型起伏不大,所以對擊球要求與技巧沒有太高.但這也說明它的考驗在於你如何正確判斷第二桿要如何進攻?有時需要漸進式的打法,直攻的風險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