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現在很多中差點球友的問題.他們一直都想要提升開球距離但怎樣換新款的木桿得到的效果就是很有限.因為這些廠商的球桿都是換湯不換藥可能在換的前兩個月打起來是虎虎生風,不可一世.但用了它的蜜月期後,你的球桿的性能衰退就變得特別明顯.因為球桿質量與耐用度都不是太好.所以往往容易曇花一現.
本屆高博會將推出全新的室內試打會,讓您盡享揮杆之樂。全新的室內試打會將取代以往的室內試打道,試打的距離將更遠,在頂級球具品牌提供的最新球具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讓您在室內就可體驗到了世界領先的高爾夫球產品,瞭解行業的最新風向。高爾夫專業教練也將現場指導,讓您充分體驗試打樂趣,感受試打體驗細細領略高爾夫的迷人魅力。
它難還是在它的果嶺很大,你就算打上果嶺打不對位置基本上兩推收算是你推桿很牛了.有些洞還有不同層次的果嶺高度,所以斜坡與速度要抓得準真的不是一件簡單.但我個人比較喜歡推這種果嶺因為真的很爽,看球穩穩的滾動.完全可以掌握.還有一個長推進洞.
打球不是要把球友給考倒或讓大家打不好為榮.但很多狀況一些球場設計者確是這樣的做法與想法.好的球場是要給大家樂趣,享受高爾夫與大自然.同時可以考驗你自我對於進攻判斷與球技考驗.所以你打這類國外球場就比較能感受到這些設計者要給你的東西.它的難是有道理,是希望你去感受到這些設計風格,不是要考倒你才是好球場的特色.
我不敢說“七號鐵”是“教練們唯一會打的鐵杆”,得罪不起啊,也沒有資格!不過我與家中“大人”去練球時,如果沒有帶女士杆,“大人”要用我的杆時,我一定是謙卑地遞上九號鐵。為什麼總是“七號鐵”?不過,我確實不清楚為什麼總是“七號鐵”,也許普羅大眾能舞起來的最小傾角鐵杆就是五號鐵(我是六號鐵),而P杆屬於挖起杆範疇,按照中庸之道中就是七號鐵吧。哈哈,純屬臆想。
Veylix桿身的一開始亮點與突破點就是在於真材實料上.把真正好東西以更友善與實惠的價格提供給球友們來享受.這也是Beeson先生所要傳達給所有球友的東西.好東西不需要花大錢就可以享用到.而東西也不會因為價格便宜就沒有應該有的效果.就我目前對Veylix的桿身的表現來說,外觀特色明顯,質量到位,使用效果是明顯高噸位碳布的感覺與距離.
Veylix的創辦人Beeson也是CEO/執行長.他是標準工程師出身,歷練了兩家桿身公司的研發與執行工作.對於技術與製造角度來說,他是身經百戰,硬底子出身.在Matrix時他是將產品設計總監的設計付諸執行與生產工作.所以對於桿身的一些特性與不同材質都有很多的經驗與瞭解.在我與他的討論當中,我有提到現在一些比較大品牌的桿身產品質量與耐用度都不是特好.往往使用一段時間,效能就開始下降
這支桿子才45.25”一點都不會長,桿子的總重與揮重都不會太高,所以一般使用者打這支桿只會覺得好打,易打.比現在市售桿要更加好使.現在球桿都設定超過45.5”長.這桿原廠的設定長度是46”揮重達到D3.我真不知這樣的木桿要怎樣用?雖然它的距離效果真的很突出但不好用,用起來吃力.體能消耗太高都是把它的效果給減低的最大影響.
Callaway Xhot這款球頭設計就是我的最愛.我不是喜歡它的大尺寸,而是喜歡它的shallow face/寬桿面設計.它整個球頭將尺寸藏的很好,不太感覺到這是460cc大小,大概看起來只有440cc左右,同時它的桿面真的不到,桿趾部的桿面邊緣收尾的很棒.將邊緣弧線設計很棒.這樣又把桿面的面積縮小但提升了下桿的桿面風阻系數問題.所以這對於擊球與下桿球頭速度是一個正面的提升. 這也是日系木桿設計的盲點.
而在吉隆坡這樣的城市就完全是工商化機能,各地都可以看到大型購物中心,跟美國一樣.但我覺得它們的購物中心實在太多了,多到我平日去逛時,根本沒那麼多人在買東西,店員比購物者還多的狀況.這點在麻六甲更是如此.它們一般人的收入根本沒有太多.大約兩三千馬幣(台幣兩三萬,或人民幣四千到六千左右).要如何可以消費這麼多東西?在吉隆坡這樣的地方一般餐館的收費與台北差沒太多.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關係與文化與以前的中國人一樣.家庭,倫理是很重要的觀念,現在台灣,我們這一代還有這樣的觀念但到現在我的小孩這代完全都蕩然無存.因為我們太寵小孩了,經濟條件也好了.我們這代能吃苦,不想要小孩也吃苦所以就讓小孩有自私,不尊重長輩的行為.在社會進步與工商化過程中,我們傳統的美德與家庭關係真的會慢慢不見.
這雙鞋的實用性真的是最高,因為它在一般路上的使用效果與回饋感都是最高.球場上穿更是舒服,抓地力強,止滑力也到位.所以我只能說,它雖然價格高,但這樣的投資反應到你的使用頻率與實用性來說是完全高於其他鞋款.其他鞋款你可能只能下場穿,沒打球的時間就沒法利用它.就算是能平時穿的無釘爪高爾夫球鞋,也沒有這雙鞋走起來與長時間走路都可以這樣沒有太大的負擔與不舒服感.
一般鞋子是設計比較軟的人工橡膠材質在鞋底所以踩起來會覺得軟但穿久或站久就覺得腳底吃力不舒服.但如果是以氣墊為設計的鞋底,支撐力有但久了後腳底就不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樣對腳底的負擔就相對輕了不少.所以這就是我試穿過後就覺得Ecco鞋子的獨特設計與愛上它的原因.另外它整個鞋子的包覆性也不錯.雖然說是休閒鞋的款式但穿進去後整個腳都被鞋子給完整包住
揮桿重量是針對球桿使用的感覺.但感覺這東西可以以數據來設定標準嗎?更重要,揮桿重量是靜態測量的數據,你擊球是動態的狀態下,如何以一個靜態數據去做為球具設定感覺的依據?邏輯上完全不靠譜.每一款球頭的打感本就會不同.你去打打Taylormade, Titliest, Callaway這些球桿,有哪一款球頭與別牌的產品有一模一樣的感覺?有相似,但不會一模一樣.
我想為什麼很多東西無法以大量去生產,或是很多老店為何還是維持小量或單一生產模式?這最重要的是在於質量的維持.很多好東西的生產都需要在每一個環節當中花時間,花工夫,把每一個細節與要求都仔細運作到位.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好的質量產品與服務.如果可以把這些細節當數據化那事情就簡單了.產品不再是高貴而不可攀.大家都可以輕鬆取得.
這杆子的長度與重量來說都不會太難使用.但揮桿重量是讓這杆用起來感到吃力所在.同時杆子的硬度也是一個使用難度因素.要說它易打嗎?也不全盡然.要說不好打嗎?也要有難度.要打出它杆子效果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因為Jbeam球頭本身就有不小的使用難度.杆面雖大但要打中杆面甜點才有效果.這就是它難的地方.
讓我舉個例子說明你就懂了.你吃肉吃魚,吃菜,新不新鮮或是材料有不同時你吃得出來嗎?別說你吃不出來.吃東西肯定能吃出差別.而這就是標準的感覺差別.而感覺一定會有程度差別.所以當你打球時,桿身是怎樣的回饋你肯定可以感受出不同.所以是不是全部使用高噸位碳布材質也肯定可以感受出來.而那種把高噸位碳布的標準感受給改變,同時給它柔化,我個人覺得就不應標榜是高碳布的產品.反而應是打主要特性與功能為主.
現在的關鍵與亂象就是出在這種誰賣都一樣,只要是高碳布的產品就是要這個價.這還沒說到產品本身的性能,操作與效果是否能與它所訴求的一樣.日本人以往做事的特性是有多少做多少,不太會是美式的做法,過度的行銷,誇大的宣傳.而近幾年來日本桿身產品的售價極度與產品本質產生相當大程度落差.是我覺得相當差勁的一點.
美国人开车不喜欢并线,即使前者速度较慢,后车也在后面紧随,不会轻易超车。美国普通公路的车速较快,中国的司机往往喜欢并线,经常是一不留意并个线就引发了后车愤怒、刺耳的喇叭声。因此需要提醒中国驾驶员,在美国开车并线前,一定要通过后视镜观察,确保后车不会因为你并线而踩刹车再并线。
揮桿動作的質量是關鍵.形式只是一個表現方式,但你不要被形式給誤導.因為形就算好看但你的運行不夠扎實與順暢只是一時,無法持久,動作跑掉後自然無法自行找回.只有質的提升與堅持才能讓你的形可以到位.因為形與質是會成正比.當你的質好,你的形也不會差到那.但你的形好不見得你的質到位.
我觀察到大家的動作運行時,往往會將身體先進行側移,不管你是往你身體的右邊或左邊移動,這都是不對,因為當你身體啟動轉動,身體的重心自然會移動,而往那移,這就是依各人的動作運行模式而有所不同.所以大家往往都會認為身體要進行側移才能在下桿時產生移動加速的力量,但不是刻意要身體側移才能產生這樣的力量,
這支桿子的組合來說,完全可以讓我放心去打.抓住它的使用特性後,就可以毫無顧慮的打.它可以照你想的去做,球頭的回饋很敏銳,它有如使用刀背桿那樣的感覺,打得好,回饋到位,打到不對的桿面位置,回饋立刻讓你知道這一擊打不好.但它又沒有刀背桿那樣難打.吃球簡單,起球也比較容易,是完全介於凹背桿與刀背桿之間.
一個產品如果做到面面俱到那就沒有強而有力的突出點.而面面俱到的產品我多半不會長期使用.只是在測試期間來用.產品特色明顯的球桿我會念念不忘也會一用再用.當在推薦產品時,這樣的產品更容易脫穎而出.因為都需要的人用到適合他需求的產品時,那就容易產生天雷勾動地火, 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
現今球具的輕量化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標準了.對於鐵桿也是如此,以往鐵桿鋼管的桿身動不動就超過110g的產品是主流,但在近幾年的新產品,連美系的鐵桿桿身廠都推出不少有性能與穩定性的輕量化桿身.重量的減輕也慢慢落到重量在100g上下10g的範圍.這點是以往鐵桿中看不到的狀況,但連美系桿身廠都感受到這樣的趨勢與要求.所以產品的推出是一年比一年要輕的產品.
木桿球頭構造更需要去瞭解整個擊球撞擊的過程,反應,與能量轉變.瞭解這些變化後才能知道可以從那邊下手進行性能提升.當找到一個切入點後就容易對此一目標進行可行的任務編組與運作計劃.這時才需要對材質選擇,結構特性,與撞擊變化進行分析與測試.而球頭外觀設計不止是要好看,酷炫等要求.它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一些功能性要求.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