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讓你回味的才是好球場.你會去記住它讓你打得好的地方也會讓你記得打壞的原因.而你心中會有個想法就是那球我可以打好只是心裡一急或對方向設定上沒掌握好.這樣的失誤對你來說是可以解決.這樣的你才會有更高的動力再去享受它.而有些球場我覺得設計上太人為,也不夠有特色.非得要在球道上或果嶺邊放沙坑才叫球道設計或球場風格.
话说回来,加州老哥的下一杆又没打好,飞进了左边树丛。这次球肯定是没有了,他抛了一颗重打。之后打上果岭,两推结束。这个4杆洞,算上罚杆,他至少用了7杆,但是他最后告诉我,他的成绩是+1。什么?我迟疑了一下,碍于情面和中美人民友谊还是给他写了个+1,心想也许是这一洞的成绩他自己确实记错了。
Roughneck桿身在我的球桿動力學說上,它是一支完整的桿身動力發動機.桿身的效果在於彈性與彈力.它需要將你的力量進行轉換與加速,這樣才能讓你的球頭在觸球時產生更大的撞擊效果出來.而在這塊上Roughneck的表現完全到位.我只能說Roughneck就像汽車動力中的渦輪一樣.它對於加速提升效果是重要與到位.這具渦輪增壓的馬力是可以對於一般球桿有相當程度的提升效果.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由低到高的彈道設定,它飛得很給力.看起來會讓你熱血沸騰,小宇宙不斷的充分燃燒.視覺效果滿格.球質與球速都讓你滿意.它的擊球效果是與原廠所設定有點Draw彈道與飛行路徑是一致,對於我揮桿路徑是由內而外的打法會更容易把球打直,所以剛開始我在打這支桿子,習慣站位打開一點,但就一直往左邊打去.後來把站位給調整好正常後球就打得直直過去.
這款桿身我打起來真的效果十足,爽度也滿分.因為它與同門師兄Rome有使用回饋上很大不同.ROME 688的感覺已經讓我覺得不錯,桿身在受力彎曲與反彈都得到不錯的感覺,整個過程就順暢兩字可以形容.但這支Roughneck可是樂趣十足.因為我對於它的桿身反彈回饋是完全可以掌握,它的反彈速度感覺起來不會快,是穩穩的反彈.相當舒服.
Veylix Rome 7RA Roughneck桿身.它是現有Rome的一個升級與強化版.就我先前測試過它們的Rome 688的感覺,688已經是一支很牛的桿身,整體的表現不管在擊球穩定性,抗側旋能力,距離與手感上都是相當優.而這回的強化版就不知是那邊進行了優化?我自己也深感期待與興奮,因為Veylix給我到現在為止的印象真的沒話說.性價比高,穩定性好
要把成績給打好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不只要技術,動作穩定度,還有球具的配合.這些東西有了後只是在擊球上沒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在於面對的球場與狀況要怎樣進行正確的判斷.好的判斷可以讓你打出最佳好球.錯的判斷,會讓你一直在錯誤的循環中爬不出來.這就是為何很多球有常會發生的一洞爆桿?
我的挖起桿要打歪的機會不多,但動作錯誤的機會比較多.所以當在打短切球時,我對於球桿的使用操作能否讓我得到信心與精準度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我以前的挖起桿設定也就是如同大家一樣,延續鐵桿的規格下來,不管桿身的規格與硬度都與鐵桿是一樣,但後來打球的機會,經驗與動作越來越熟練後,對於挖起桿就會有另一個思考角度.所以我現在的挖起桿規格是有別於我的鐵桿規格.
咱別說那長的5桿洞要打2桿上果嶺那種專家打法,放到實際一點的基礎上,你的所有4桿洞能否都可以把球給2桿打上果嶺?或許這樣的要求有點過份,你能否把你的4桿洞的第二桿打到果嶺的附近50碼內的範圍?這樣你才有可能一切一推的完成這個洞.就算沒有一切一推,那也可以一切兩推,最多+1桿收.這就是可能的擊球策略設定.因為4桿洞是下場當中佔最多的洞,以80/20的法則來說,你需要把主要的問題給解決,剩下的5桿洞與3桿洞就可以另外找策略來解決.
这次在美国打了5场球,都没有球童,不过球场都提供了一个简易的码数本,非常直观,一看就明白。Kierland高尔夫俱乐部位于斯科茨戴尔,隶属于威斯汀酒店集团的度假村。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房间内,就能清晰地看到球道。离酒店步行5分钟的路程,还有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在Kierland球场打球,有一个很独特的体验,那就是乘着Segway电动车打球,球包挂在一旁,非常有趣。包括Kierland在内的很多球场,球车都是直接可以开上球道的。
這支鐵桿有它的優勢,而規格上是它的特色與強項.桿身的特性也完全發揮到位.它有了碳纖維材質的優勢,同時也在桿身強度上做了十足強化.對於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來說這樣的產品會是你不錯的考量.同時對於你使用負擔與體能消耗上也是相對輕.如果女姓球友的開球有超過200碼的水平,對於這樣的球桿也是可以使用的選擇,
打這桿子不需太發力就可以將桿身的彈性給打出來.桿身相當聽話,打起來相當有韌性.所以每次在使用這桿子時,再回到我自己的鐵桿,就會感到我的鐵桿又重又硬的感覺.這種桿子真的太舒服了.桿身彈性到位,可以讓速度不快的使用者利用球桿的力量與特性得到相當好的回饋,卻不會犧牲它的距離.尤其在下桿擊球時,我可以感到球桿反彈那種好像一個巴掌打下去擊球,很扎實與順暢的手感.
輕擊區這個品牌它的品牌知名度雖然沒有三大廠要大,但它對產品的要求與生產質感來說卻是我個人覺得要優於三大廠的質量,因為每次裝它的球桿,它的桿頭的細膩度真的要比其他對手要更好.表面處理上也更好,霧面絲紋把金屬材質的質感完全發揮到位.更重要的是它的外觀是完全不會在市面上看到的設計.
當你將球桿交給技師時,你最好也要讓技師去實際使用你的球桿.讓他來感受一下這支球桿現在的狀況.同時你也要打給他看讓他看看你現在的揮桿動作與整體擊球效果來進行分析.因為這是讓他可以知道球桿與人這兩塊的差別與感受問題.有了這些資訊後,他才能有一個明確的想法出來.而有一些狀況是桿子就算裁減也不會又太大的硬度差別.這是因為桿身特性原因.除非裁減的位置與長度有比較明顯這樣對於硬度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首先我要先說會改變桿身特性與效果的重要關鍵,那就是人.我必須說,在高爾夫上,人是一個最難控制與掌握的變數.他/她一直在改變,不管他的改變是正或負,只要是改變那就會對球桿使用上產生影響.而球桿是一直都固定不變.要所要談桿身的變化與改變前,就需要討論人這塊的改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簡單的結論是, wedge在規格設定上應該要比鐵桿組重一些, 至於多重, 還是要看看個人的使用習慣才能決定, 這邊還沒有把其他變數, 譬如桿面角度, 底角(圓的還是比較利的), 反彈角等等因素考慮進來, 只是單純的決定桿身的重量. 至於硬度, 如文章開頭所言, R和S差別其實不大. 如果你的鐵桿組是carbon桿身, 那麼如果選擇鐵桿身的wedge, NS PRO類似規格的就夠了, 不然揮桿的感覺會差很多.
為什麼我對R1這樣有興趣去賣三種不同R1的產品來比較與測試?因為R1的擊球效果不錯,雖然手感上差了點,但畢竟開球還是要有距離,就算擊球的球頭回饋上差了一些,還是可以接受.因為我要距離,距離與距離!這樣的需求下, R1的距離效果上就完全不輸給日系木桿產品.如果以木桿球頭的發展與技術來說, TM在這塊上還是有相當不錯的能力與根基.它們在產品外觀設計也是一直是領導整個業界
這支小機腿用了一陣子後的整體感受,只能說它就是那樣聽話,好打,與遠.我用不少小機腿大多的球桿都只能做到2/3的部份不錯,一定會有一兩塊比較不好.但這支桿的整體表現真的沒話說,各方面都做得到位.要距離有距離.有距離的球桿不見得有準度與穩定度,但它也都有.有時有好打感的球桿不見得有距離.所以能有一支這樣全方位球桿真的不容易.
GR-55 UT桿身反彈的相當穩定,不會像一些日系桿身雖然彈性不錯,但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它的彈性是你完全可以掌握,所以你只要把你的動作給做好,藉由桿身的反饋你就可以瞭解這一擊的結果.我先前會覺得這樣的桿身重量與硬度對於使用上會不會覺得軟或不穩定,但實際打出來的效果真的沒話說.完全把重量與硬度不足的問題給打掉.這桿身的回饋是我打過最舒服與Q彈.
以GR-55這款產品為例子來說,它的硬度有6~8種區別.木桿類(含球道木)從最軟R3,到XX共8種硬度,重量從最軟的45g~65g.以UT小機腿桿身來說,有6種硬度從R3~S硬度,45g~70g.以這樣的重量與硬度比來看,當你的揮桿速度與力量比較大,你選的硬度對上它的重量就會比較重.這才是一個正確的硬度與重量比例.如此你選的硬度較硬時,桿身的材質密度,厚度與承載力就比軟的硬度要提升不少.
這個球場要有不錯的第二桿長距離能力.這回我使用不少的三木來進行第二桿長攻.如果長桿距離沒有200碼以上,那在這個球場來打會吃力不少.所以我三木使用的頻率很高在於如果落在長草時,我把長草會對距離的影響都算進去,這樣可以把球給送到果嶺附近.這樣就算上不了果嶺也可以對於下一桿短切有更好的掌握與切擊位置.
它的樹林大家可以看照片上,都是一整排林立,相當美也會給予擊球者相當的壓力,有如打名人賽一樣.這個球場的球道也算窄了.所以對於球技沒有低於90桿的球友來說打這樣球場會是一個折磨.如果準度沒有距離也不到位,那一整個打下來就會知道自己的很多問題.就算我能把每一支桿都打得很穩定,但對於球進到樹林也是沒折.我今天使用比較多的中鐵與短鐵.
吉米贏得了新賽季第一場賽事——弗萊斯公開賽(Frys.com Open)的冠軍,並拿到了90萬美元的冠軍支票。用妻子愛琳的話說,吉米在之前2013賽季的表現就“非常棒”:參賽24場,18次晉級,5次前10,10次前25。這樣的成績讓他贏得了約211萬美元獎金,在獎金榜上位列第30。“這筆錢看起來是個大數目,”愛琳說,“不過,他還需要給球童、揮杆教練和經紀人開工資。”此外,吉米這一年的路費花銷超過10萬美元,比賽獎金收到的稅單比一打還多。
所以說一支看似簡單但卻是深藏很高的技術門檻與竅門是廠商競爭的優勢.這也是我喜歡用這類產品的原因.這些技術都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也不是一些華而不實的功能或特性.對於實質的運用是沒太大幫助.當你對球桿的要求與技術都在提升時,你需要更多更扎實基本功與技術的產品來協助你.因為當你的成績可以進步幾桿,這些東西的存在與運用就變得相當重要.
這款PX-1 Tour Model Boron桿身,打起來真的很舒服,下桿時因為桿身的硬度對我來說不足,可以感到桿身有明顯的彎曲度,但擊球到擊球點時,球桿卻反彈到位.但這過程不會讓你覺得桿子會有很大的物理反應.反而是很順暢.所以我覺得Pnoez的桿身都是很有統一性,桿身回饋舒服與簡單到讓我覺得太無聊.因為它太簡單,也太穩定.不管我怎樣打,速度與動作是怎樣?球桿就是能把球送到我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