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新手須知

在高爾夫裡,距離絕對是關鍵,但距離要看兩極化.一個是你的擊球遠距離能力,一個是你短距離的掌握能力.你的遠距離能力可以讓你有更多機會可以打好球,但不見得你可以得到好的成績或結果.因為短距離的掌握才是決定你最後結果的關鍵.沒有遠距離的能力你就很難有抓鳥的機會.別人抓鳥你只能平標準桿.所以要打好高爾夫你必須要有遠距離能力同時可以掌握短距離的實力.這就是高爾夫世界的距離觀!

人活在這個世上已經很辛苦也很累.運動不就是要幫你卸除掉這些包袱或是至少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有自己的想像與減壓時間嗎?為何你還要去照別人的框架去打高爾夫?你不覺得累嗎?走出一個自己風格的高爾夫,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感受,以你自己的感受想法為主.回歸到運動本身的核心才是王道.打球就是運動,別把運動給歪曲成身份地位象徵,別給自己定型定位高爾夫.別人心中的高爾夫是別人的,你絕不會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從心裡就不同更不用說外觀也不同.

我在高爾夫的生涯裡尤其在初期時,都會聽到一些朋友給不同建議,不管這些建議是有關動作或是球具配備,我一開始多半都會聽,但後面都不會在意.因為這都是別人眼中的高爾夫輪廓和模範.我實在沒必要和他們一樣的高爾夫.這是一個我個人的運動,我如何和我自己磨合出我要的結果才是關鍵.配備也好本身的動作體能也罷.這都是你自己可以掌握和調整.沒有必要照著媒體或朋友眼中的樣板高爾夫去打球.

別再認為高爾夫自學很困難或沒有教練就學不好.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你不是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你可以很容易取得龐大的資訊與工具.你或許不知道哪個正確但你可以投入時間去找出正確的答案,投入你的時間去實踐這些資訊的正確性?你或許覺得這樣的過程很浪費時間不如直接給答案來得快.但我的經驗卻認為如果要學的扎實與透徹,就必須要去面對錯誤,擁抱錯誤和嘗試找答案.這樣你得到的知識與經驗才是你的.背答案往往無法理解到真正的道理核心.

學無止境,沒有一門學問是有終點.所以當你自學要學到怎樣的程度和火侯都看你自己本身的設定.你要只是瞭解它,還是要精通它?這就看個人的需求與狀況.對我來說,多數打高爾夫很多年的球友,也都會自學.有些人可能早期或初期是有跟教練學習,但後面因為需要或有基礎就會自己摸索.有時候看別人打得不錯也會學別人好的地方或是朋友有給一些指點等.要不就是一路打下來都是自學的.我自己就是如此.但基本的狀況都是多數打長期的人都一定會自學.

專注力在平時就是一個過程的建立.當你在做揮桿擊球練習時,你是怎樣一個過程,順序與方式?當你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這個過程就變成一個很熟練的動作.而專注力就是在這時候會讓你的大腦很單一的去執行這個任務.所以當你不斷給你的大腦很多的指令,要求,和任務時,這就會讓大腦過度負擔和執行出錯.所以我才會說我下場擊球連試揮都不做,讓整個流程變得很簡單也固定.同時打之前也不想任何東西,也不去給大腦其他指令和要求.就是把姿勢設定好,然後腦子放空,進行擊球.這時腦子的專注力特好.

切球的質量與關鍵都在於你整個桿頭運行的軌跡與順暢度.尤其是距離越短時,對於你維持住你的桿頭移動軌跡同時力量不能太大,往往因為太大的力量會讓你的手臂肌肉過於僵硬而無法讓整個軌跡穩定,尤其在觸球這段,要嘛不敢往下帶過桿頭而切得太薄,要不就是想帶點距離而吃得太深.所以當你要打短距離尤其高彈道的果嶺邊球,更不能去想太多結果.多幾次試揮讓身體可以照平時切的柔順度去發揮.把動作做到位就行.只要身體有一個部位稍微不順或僵硬就會影響最後擊球的結果.

短桿每個人的動作或細節都不同,因為這個不同就會影響到你怎樣去控制身體掌握動作的運行.尤其短桿的動作幅度小,在這種小幅度的動作運行上每一個身體部位會需要更快更短的去反映一些變化.所以如果身體對這樣的變化熟練度不夠就很容易出錯.這就是我探究出來的結果.你都知道要上桿幅度小,利用肩膀的擺動就好,但實際問題不是這樣簡單,你的下盤也要跟著稍微轉動讓你的肩膀可以更從容與簡單地往下擺動.手腕的快速翻轉也是一個關鍵.

你年紀越大,球齡越長,對於距離這塊的追求會更加執著.多數的人都會從球具這塊下手,因為這是最簡單也不需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與鍛鍊就可以達到.但這塊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經驗與專業技師才能有辦法達到.而且當你有固定提升你的球具來維持距離效果,這樣的做法會越來越沒有效果.因為球具能給你的提升都在一個範圍以內,一開始你可以得到立桿見影效果,但當你的球具都是訂製過,桿子材料與技術都比較先進後,後面要從球具得到提升或維持距離會越來越少.

要懂得利用柔性力量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巧!技巧就在於靈活運用很多身體的關節和扭轉力矩來得到更好的效果與力量.而利用巧就會讓整體的動作變得更為複雜,因為揮桿動作這時會變得更多的不同力矩運行同時要相互依序的把力量給傳利與延續.單存利用力量只要把桿子抬起來,然後把力量集中在手臂和肩膀上這樣一樣可以打出不錯的效果.但如果利用柔的力量就需要利用腿的抓地力,胯的轉動力,腰的扭轉力,肩膀的轉動力,和手腕的甩動力.

鐵桿如果能打到停球不滾動至少表示你的動作已經到一個火侯.同時你打球的成績也在一個水平.滾動多你很難掌握你要落在哪一個果嶺位置上.同時有滾動的狀況你真的很難知道你可能會停住的位置.所以當你的球會滾動你很難讓你的推桿維持在一個推桿數範圍內.同時當你的鐵桿能停球,你的策略會很簡單.你的桿子都可以照你要的距離發揮出來而且誤差值不會太高.推桿也會變得很簡單.所以我把鐵桿上果嶺這桿視為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與打球質量的評估.

球道木基本就是從14~19度之間.為啥會從14度開始.因為多數的一號木桿大多是9.5~10.5度.實際角度也是在10~12度左右.因為多數的球友本身的速度力量都不足以使用角度低於12度的開球桿.如果低於這個角度打出來的起發角都不夠高導致球會飛的彈道低容易掉下來.那從球道木的角度也就同樣的邏輯,接一號木的角度從14度開始會最好.但如果也是以一般球友角度來著眼,那實際角度也都要從15~18度為現在市售三木的真實角度.

建議開球前的半個鐘頭就到球場準備.一來可以讓自己身體與腦子都不會在一個很衝忙的狀態下去進入打球.二來可以和朋友稍微打屁閒聊一下.第三就是開球前的身體拉身操.這塊也是很重要的暖身.我通常會再去球場前就在家裡先做一些暖身.一些需要把筋骨給拉伸開來的地板動作會先在家裡做好,等到球場要開球前的10分鐘就會再做一些拉身操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在開球前有足夠的暖身至少在身體的伸展性上已經是準備好的狀態.如果你的身體筋骨沒有充分的拉開會讓你在揮桿動作的運行感到不順暢也無法做到一些細膩的動作來.

我們常看選手的球具資料或是球具設計也都是以職業球員的使用狀況與經驗為基礎.而這些職業球員的一號木桿面角度大多使用在8~10.5度範圍.雖然他們也是使用大品牌球桿但他們的桿頭不是特別訂製就是特別挑選到他們要的桿面角度和其他規格進行個人化定製.而也因為大品牌在推展他們新款球具時都會拿哪個選手用它們最新的桿子而這桿子的一些基本資料.通常桿面角度都是直接標示在桿頭上,所以對於大家就很容易會延伸思考那我也要用他們這些選手的桿子.因為他們用起來出神入化,距離也發揮得到位.

球童有一塊是行為規範或約束球友本身的不當擊球方式比如多打幾個球,或打一個球花很長時間,找球花太長時間,要不就是跟朋友大聲喧嘩聊天等.我基本不會幹那種事.要多打幾個球的時期已經過了.打不好也知道問題在哪,下一桿調整回來就行不需要再去多打幾個球練習一下.也不會因為要多打幾個球而去影響到後面組別的打球進度.更不會因為打球動作不穩定而把很多草皮給打花掉.只要我打過草皮一定會把草皮給拿到原本區塊放好.要不就是請球僮鋪沙進行好草皮維護.下沙坑我也自己拿沙耙把走過的腳印給刷平.還有如果球僮花5分鐘找球找不到我就叫他不必找了

有一個更重要且看不到的因素就是歐美的人口素質這塊.他們人雖少但每個人本身的道德觀,守法觀,價值觀都要比其他地區更高.往往都會以大眾的利益為主要思考基礎.所以他們的球場的維護與運行都相對容易與輕鬆.這就如同在歐美很多的大眾運輸工具都沒有查票的機制,很多亞洲人都覺得沒人驗票就根本不買票逃票.要不就是買短程但坐超過購買的里程站數.千萬別小看這個因素這其實對於一個球場提供打球的服務和場所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如果你沒有人在旁邊看,你實在不知道這幫子人會做出怎樣的事來?或許有些人不知道一些高爾夫的規定或是知道了也要硬搞.

我覺得和感覺派的球友打球最輕鬆也比較好玩.因為他們不會有太多的要求或模式.有時和一些習慣照自己標準流程走的球友打會比較沒趣.感覺派的球友們沒有很特別或很麻煩的流程.打球也憑感覺為主.打好打壞都比較樂天快樂.一起打球比較能聊天說地氣氛上很輕鬆.所以我比較喜歡和感覺派的球友一起打球因為我自己也是感覺派的人.所以感覺派的球友比較沒有特別對事情或球場的要求.不太在意成績但也知道自己今天表現狀況.當然有些經驗老道的感覺派球友在球場上表現可以自行調整.

感覺派的球友在動作的發展上也比較沒有特定的章法或套路.因為這類球友比較在意的是怎樣讓身體可以輕鬆發揮.有時往往一些動作很奇特的人打出來的結果也不差或讓你驚奇.這就是感覺派不照牌理的風格.感覺派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練習或自我要求比較高.因為要靠身體感覺去反應如何運行動作真的需要有一定頻率的練習量.才能去依靠身體去自動反應動作的施展.他跟一些有明確動作基礎或是教練指示的人有很大不一樣.或許他無法解釋為啥要這樣做但可以簡單說的一件事就是這個動作對他來說是比較容易去施展與發揮.簡單說就是他身體做得到.

放棄去計桿數只是單純去打球,打球就變得更好玩更快樂.會更大膽去使用一些長桿或積極的打.策略就變得更不一樣也會記住自己打好的幾個洞或哪些桿子發揮更好.所以我會更喜歡打球讓自己更放鬆更自主去打.沒有成績壓力下打球的變化與積極度就更好.以前為了要打好成績會刻意避免用自己不熟或打不好的桿子,尤其是長鐵或長桿.但當不再去計桿數時這些問題就不見了.打不好再打一次打到自己都有信心對以前用不好的桿子都變成自己最敢用或打最好的桿子.

和這類族群打球比較累因為他們必須要照他們標準流程走,有時不確定或覺得怪怪的就需要重新再把流程再跑一次以確定自己的判斷或所有步驟都有做到位才能進入擊球.這種狀況比較常在果嶺上看到.看他們不斷走來走去,算步伐,看草紋,判斷路徑.又會和球童不斷討論.好不容易決定要推了,推完差一點那最麻煩,就會跟球童鬥嘴;就是要往右邊多抓半個洞的方向…. 實在真的三條線無言!

到外地打球很多東西都是很難及時掌握.這時就需要彼此都能理解現實狀況與打球的目的.如果你們是單純要放鬆解放壓力的打球,那打哪一個球場都差不多.快樂才是你們最需要在乎.如果你們要刺激要賭球那打哪個球場可能就變得很重要,對於誰比較有利誰比較吃虧可能就影響很大.或者是你們要踩點採球場,那打不同場子就是你們的任務與目標.所以說對於這次組織打球的目的與彼此球伴的個性都是你們相約前就必須要彼此瞭解.如果彼此的個性不同或差異比較大那就很難可以理解與體諒一些狀況.

你要去外地打球需要先想好幾個人去打?如果人數超過3個人那這樣的組織就會變得比較複雜與麻煩.當然一組打球人數4人我認為是最多的極限.超過這個數就會變得比較棘手因為你訂場訂酒店,租車子,還有彼此的時間要空出來的機會都相當有難度.所以我認為想要成行去外地打球最好的人數在2~3人(包含你自己在內).首先這個人數好處是好約人.這樣的人數比較好訂酒店或車子.大家可以輪流開車.在酒店也可以喝茶聊天打屁.這樣的成本經過三個人的分攤後一個人的費用也不會太高.

很多人都對教練沒有設定這個成果要求.導致最後不歡而散或是賠錢了事.其實這類專業服務業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內容作為合約來讓彼此去履行.如果你本身放棄這個權力自然你無法從這個教學過程中得到你要的東西.對於教練而言也會沒有章法的去隨性來教.當你和教練有清楚的討論與定義出你想要的目標而教練根據你要的東西去設計課程與時間表.這樣才能有辦法讓你可以不時去檢驗自己是否有照著教練的發展去走.如果當中沒有履行或你覺得離你要求的東西漸行漸遠那就可以大膽提出來要求教練去履行當初他設計的課程.不然就退錢散會.

很多教練都是沒有教材只是來看學員的動作然後指指點點.我在練習場看到的教練都是這樣教學.但我認為真的不能是這樣.一個好的教練要有一套教學模式,每一次上課要教的主題,細節項目都需要事先提供給學員瞭解.然後針對實際運行來討論.那種在練習場指指點點的你是不可能會練得好,動作的每一個步驟都息息相關,會產生問題都與先前的步驟有關.千萬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揮桿動作的原理說明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