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打起來這桿頭真的很舒服,桿面擊球是整個桿面的震動感.真的很舒服,擊球震動到桿面這塊就結束不會把震動延伸到桿頭整塊.所以這桿頭是比較典型的桿面撞擊效果,可能也是因為桿頭底部有兩條特別設計的曲線這就是導致桿頭擊球時震動效果無法延伸出去的主要原因.而桿頭擊球的聲音是噹噹聲.聲音會稍微比一般三木要更大聲一點,但手感上真的覺得桿面中球很彈.算是鈦合金桿面中很彈的一款.
日本Loop品牌的球道木桿身專用產品Prototype FW Six.黑色桿身看起來比較低調,特性是使用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手工捲桿身為產品質量的最佳代名詞.而Loop桿身走比較剛性的風格,因為Loop的技師都是以前Crazy桿身出來的技師,而Crazy就是當初最先開始使用高噸位碳布的桿身品牌.它的產品就是以選手或中低差點的有速度力量球友為主.產品特性就需要有點力量速度的人使用.Loop對於揮桿速度不快的人我不建議去考慮.
有些朋友會問我;那些8萬,10萬日幣的桿身到底好在哪?就如同這桿身要價6萬日幣,你覺得合理或符合性價比嗎?我覺得你需要看很多細節才知道.在穩定度這塊,這桿身把一些你個人動作失誤給壓低或減少偏差率這就是它貴的地方.你可能用現在的桿子會得到偏25碼的左右方向偏差,但這桿子可以幫你控制在15碼.減掉的這10碼就是它的價值所在.所以說有些人可以接受這10碼的壓制能力與桿身的穩定效果提升,有些人會覺得10碼還不夠.當然這桿身好不只在這塊上,還有其他的差異加總起來就是它的身價要比別的桿身貴.
Waccine桿身的優點就在於桿身的回饋這塊,會讓你打起來很舒服,配合上你看到球的飛行效果也到位所以會一球接一球.感覺與效果都能一致.很多人用過後都對這樣的桿身回饋評價很高.自然也是這桿身的特色之一.不過它的副作用就是不耐打尤其你選的硬度一開始就是相當適合你現在的動作,自然會越打越好,速度會越來越快.桿身很快就打軟或打過彈.這就是這桿身的問題但也不能說是致命點因為沒有桿身不會打過彈,只是時間問題.Waccine的桿身回饋好就會讓人更容易發力打但往往這樣打一陣子桿子的乘載或負載就會超過.桿身就容易打到疲乏.
一般對於高價產品都會有其設定的基礎,如果沒有對產品有一定瞭解或研究,那就很容易把桿子給裝壞或裝錯規格.就如同我在很多文章中說到,高價產品都是有明確的針對性,因為它的優勢都是建築在給特定使用者同時滿足這些使用者的一些需求上,才能讓這些人快速地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與感受.也就是說這桿子的設定就是要讓你可以得到更好的手感與更好的距離效果.你可以得到比一般球道木要更好的距離,出球速度與效果.這也是它給球友的訴求.
日本小廠走高價路線的Jean Batpiste這個桿頭品牌主要的特色在於它的桿頭都會進行特殊的表面烤漆/IP加工處理.桿頭的顏色都是偏藍色,有些區塊會有彩虹顏色來增加整體的桿頭外觀特殊性.所以外觀顏色是這產品的亮點之一.也是這個品牌他們產品多半產量不多因為要把所有產品拿去進行這個特殊的IP加工需要更長的時間與繁複的程序.自然成本要高於一般單純烤漆的產品.這類產品對於外貌協會的球友們是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這桿子的揮桿重量不高,總重輕,可以讓使用者很輕鬆的去發揮你的動作效果.同時用起來不吃力,對身體的負擔是最輕.這也是我覺得這桿子重要的特點.以往桿身強度不足對於有點速度的球友來說穩定性和耐打性都是問題但現在由於材質的提升下,這些問題都逐漸得到改善.握把也把重量減輕了近10g,相較於一般握把50g的重量.這些減輕的重量對於使用者都是加分,只是需要在對應的長度與桿頭重量去設定適合使用者的需求與動作發揮.就我使用這桿子的時間裡,它是最好上手,也最容易打的一支三木.
這款桿身在Basileus的產品線中算是走性能導向的產品.Spada就是針對給有速度條件的使用者使用.對於桿身的特性也是走低倒旋中彈道設計.有速度的使用者不想球飛得太高被天氣或風勢給影響到距離.這樣的產品配上我們Grandista RS- F三木桿頭就相當合.桿頭就是小,以得到更好的下桿的桿頭速度,材質的提升讓擊球手感,與出球速度都可以得到最高再配合上桿身這塊的優勢把出球的速度持續維持到空中飛行,球速就是這支桿子最好的代名詞.
日本小廠產品Grandista的球道木這個品牌在日本上市差不多兩年時間.它們的第一款產品是一號木桿的桿頭.我也用過但還沒有寫測評.後頭有機會再把測評放到站上來與大家分享.這次要測試的是它2016年下半年才推出的球道木桿頭產品RS-F金頭超標球道木.對我來說球道木很重要.因為我們開球距離不長的人對於第二桿的距離就非常重要,尤其打比較長距離的球場,這第二桿的距離實力就變得很重要.所以我對於球道木的重視是僅次於一號木,練習時也必定會練到球道木把這支桿子變成我很重要的武器與發揮重點.
多數人都認為我只要買貴的桿頭或桿身就好,配置規格這事根本不在意也會要求技師裝他要的長度與揮桿重量.但往往沒有顧及到產品本身的特性,比如要裝長的桿頭或桿身把它裝成短的,使用者本身的動作不適合裝長卻要裝長,有些桿身需要裝出一定的揮桿重量才能把桿身的特有彈性與效果發揮但卻裝不對的揮桿重量.球友和技師都對產品與球具專業不懂下才會產生這些錯誤與瞎觀念!所以我常看到一些球桿,桿身或桿頭很高檔但實際打起來真的就完全不對盤!這就是規格設定上的錯誤,也是專業不足所產生.
這桿身在原廠的官網資料是高彈道高倒旋的設定.但我實際打的結果並不是如此.雖然我可以調整架梯的高度來打不同彈道但就算我架梯比較高也算是中高彈道,不完全是高彈道.同時落地後的滾動性也相當不錯.以他這樣的彈道高度如果倒旋量高的話多半落地的滾動效果不會太好.但我打出來的滾動和其他中彈道的滾動效果是差不多.所以這樣來看這桿身算是十足的性能導向的設計一點都不像是給速度不快的人打.
因為桿身這塊的材質與技術上把桿身前端這個區塊沒有做得比較硬或強度比較高.讓桿身前端的韌性高於硬度.這樣才能讓回饋可以這樣舒服與柔順.也沒有以前Matrix桿身那種硬底子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與輕鬆的擊球回饋.看來Matrix也清楚對於亞洲人在桿身選擇上很多人都會把回饋這塊放在前三個因素.所以如果要在想打開亞洲市場,桿身回饋上就必須要改進讓他們覺得用起來不會感到吃力或不舒服.如果桿身重量就算輕但打起來的感覺偏硬就會讓使用者容易加快速度去產生桿身的受力彎曲度來.這樣就容易產生擊球不穩定等問題來.
這桿子是以揮桿速度在90mph上下5mph的使用者為主.他們的開球距離在210~240碼範圍.可以藉由這樣的輕量化球桿讓他們可以打得更加輕鬆與簡單.對於距離效果上能否提升我認為是有限.就算有也不過在5碼左右.因為我把平時設定的長度增加到45.6”所以長度上有提升因為桿身重量變輕這是適合的長度配對.這樣得到的桿子揮桿重量也不會太高.主要著眼在桿子變長後,桿身重量輕,才只有46g左右.這樣的關係下長度需要有所提升把桿子的面積增加對於使用的力量乘載上會有幫助.當然對於長度的增加可以得到一點距離的提升也是這支桿子設定考量的因素之一.
近幾年多數桿身逐步使用高噸位碳布這類材質,把材質這塊從根本上的提昇與改變下,自然就很容易得到立桿見影之效.當你的材質強度提升下,你不需要讓桿身的重量與密度提升就可以達到更好的強度與承載力.這也是材質的優勢.沒有過多的花招完全以實力去達到強度訴求.也由於材質技術的提升下,對於桿身的輕量化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優勢.因為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重量卻可以維持以往60g,或70g桿身等級重量的強度.所以輕量化在現在會更普及與得到使用者的認同.至少我今年開始使用幾款50g的桿身經驗都是相當正面.
對我來說桿子的好壞不在於價格本身而在球友本身的狀態條件.當你現在的狀態條件是否有一支桿子是能滿足與彌補你現在動作的問題與需求?這才是關鍵.而不同時期的球友對於球桿的需求是不同.不過好桿子基本都會有共同點,比如好打,效果好,穩定,好操控等.這桿子也是如此.對於適合的揮桿速度球友只要用了都對這桿子的表現與回饋有高水平的評價.當然他的性價比也高.一些朋友打完後當下覺得這桿身肯定要價不菲.但實際根本不需要.
重量不重,雖然揮桿重量高但這對於有速度的球友來說卻是必要的關鍵.他們可以很輕鬆去揮動與利用他們先天優勢在這桿子上.強大的下桿速度,配合上這桿子可以讓他們更容易去感受到桿頭在哪個位置?更重要下桿速度進去,桿頭就自動到位.精準的觸球時間點就是他們對這桿子愛不釋手的原因.這也是一位朋友打了一次就愛上它的原因.主要在於桿身的反應很及時.對於很多有速度球友來說這桿身不只有快速的反彈效果還有更好的桿面回正速度.
它的桿身重量就從60g開始,硬度有R,S,X等.當然還有70g的桿身重量可以選擇.多數球友都可以找到他適合的規格來使用.這次我用60 S也是要對比其他同重量硬度產品.因為我習慣用60g S硬度的桿身,這樣才能從測試中清楚看出不同品牌或不同款式在使用效能與感受上的差異.更重要我今年開始都將桿頭鎖定在700-Chien上.桿頭的規格都一致下,裝上不同桿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測試結果.因為看到的差異就是桿身本身的設計,特性與技術上的不同.這也是我習慣讓一些球友在進行球具訂製測試的一種對比測試.
HD走性能導向也是要針對一些有速度力量的球友所設計的特別款.對於桿身強度與倒旋量都要特別設計才能對這類使用者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當然使用者不同就會影響到產品本身的技術使用與材料.所以說這款HD產品的售價上會稍微比基本款Deus要貴一些但也不會貴太多.都算在合理範圍.相較於其他性能導向產品這款HD的售價也是相對便宜.HD 16角技術打起來穩定性可以提升不少.因為內徑為16邊形設計著實讓受力彎曲與力量乘載提升不少.這也是我對先前HD桿身一直都情有獨鍾.因為不管這技術使用起來感受和實際打出來的效果都是高水平.
你不能要求一隻一百多美金的桿身要做到面面俱到.但這桿身我認為已經超越了他本身的身價所可以做到的性能與表現.首先在手感上,這桿身已經改善了先前Matrix Radix, Kujoh兩款桿身那種偏硬的風格.雖然性能與穩定性都不錯但還是和市場與球友產生距離感.這次的Deus也把價格設定為首要任務,把這塊給控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再去將手感給改善與提升.對於性能與穩定性這兩塊來說,我認為在這個價位的表現已經算可圈可點.
它的彈道飛行算傳統性能桿身的飛行軌跡但對於距離這塊我覺得沒有達到性能桿身的特性.性能基本上需要快的球速,較低的彈道,較少的倒旋亮,較低的落地角度等特性.這桿身我一直覺得他應該要以操控性為主要訴求,因為它在桿子的回饋,操控與規格設定上都要更優於其他桿身.所以我打的感受是它彈道算中高,球速飛起來算中等速度,還沒有到快的級別.我身邊一些性能導向的桿身打出去的球速真的快,當我完成擊球後,頭抬起來要找球就真的找不到,因為球已經到空中飛到尾段的距離了.但這桿子用起來可以不需要急抬頭找到球才飛到空中而已.
一支桿子的擊球回饋都是整體的表現與結果不能單靠單一零件的回饋.更重要因為桿頭的擊球不是說配上不同桿身就會得到一樣的結果.這是完全錯誤,因為桿身的運用材質與使用技術不同,也會影響到桿頭的擊球聲音,撞擊感受與你怎樣感受到觸球的瞬間剎那.因為我有超過30支700-Chien桿頭配上不同的桿身,所以可以很清楚與容易感受當中差別.這也是我會在每一篇的測評中去說明桿頭的感受差異.
當一個合格與有經驗的產品測試者必須要有很深的經驗值.因為這些經驗值是幫助測試者去區分該產品的特性與程度差異.如此才能明確分類出這產品的實力與風格.這也是為啥我的產品測試都會寫得如此多的原因.主要在於當測試越多產品,你很容易去藉由過去測試的產品特性來比較目前測試的產品.而比較就很容易讓你瞭解產品的差異性與優劣.我也看很多其他日本與美國的高爾夫球具雜誌,多數的雜誌都對於產品有討論但不深入.往往都在一個圈圈裡打轉.
Deus就是要取代目前Kujoh和Radix這兩款產品.就我先前使用這兩款產品的經驗來說,它們都不錯,打出來的效果與穩定度都不輸給他的師兄那些高價產品.當然更不用說其他品牌的對手.但有一個地方一直都是這類平價產品的問題就是使用手感不是太好.不是太好是指相較於柔順的手感或Q彈的感覺這塊就比較弱.或是說用起來偏硬的感受.這點對於亞洲球友來說就會是一個致命點.
這雙高爾夫款的無釘爪574外觀像運動鞋風格但骨子裡是完全的高爾夫鞋基因.從它的材質,結構,技術都讓我覺得這是高檔高爾夫鞋才會有的東西.我以前有574的運動鞋所以我知道一般574的鞋子是怎樣的感覺與使用經驗,而這雙高爾夫鞋的574是完全不同於一般運動鞋的574.因為一般的574運動鞋沒有這樣輕,也沒有這樣舒服,也沒有這樣的高強度結構,所以這鞋子的功能上是完全以高爾夫的需求與功能去設計.只是套用NB最火的574外觀.
在柏油路或水泥路上這種硬的地面這雙鞋的表現還真的沒話說.有運動鞋那種對整個腳包覆性,穿起來不管是怎樣的地面回饋都可以完整的包住鞋底不會滑動.就算小跑步這鞋子也運作自如不會讓腳或腳底感到不舒服.鞋底中間層的技術有效把身體重量和地面兩個力量有效吸收.不會產生不舒服感.挺適合外出走路的鞋子.對於鞋底的抓地力上也都沒問題甚至對於下雨時候,很多高爾夫釘柱鞋款會打滑狀況這雙鞋也表現出乎意外地好.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