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越長的桿子等於你的揮桿的力臂會更長,千萬別小看1”的長度差,它會影響你在操控球桿的穩定度同時還有你使用上的體能負擔.更別說超過1”的長度落差對於你體能負擔,動作維持的要求會更高於44”的桿子.所以你別以為當你把桿子的長度設長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但你要得到更好的距離前必須要將桿面打到甜蜜點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當桿子長了後如果你的動作穩定度不高,你還沒有得到距離提升前就已經被桿子給折磨得體無完膚,距離也根本提升不起來.



Type A主要設定是桿身中段比較硬,有別於Type C是前中段硬,後端軟設計.同時Type A設定是中的起發角度,中倒旋量.這對於一般使用者可以利用這樣的特性把球給打高起來,讓球可以有足夠的高度去得到最好的飛行效果.這也跟Type C是走低彈道低倒旋設定是完全不同.所以這是針對兩種不同使用族群的設定產品.這也是我這次會選Type A 50 R來使用.

這桿子我覺得是支特性風格很突出的產品.它不是像一般市售款的桿子那樣很平均或打起來覺得有問題或有改善空間.這桿子主要針對中低差點球友,而揮桿速度在85~91mph(木桿揮桿速度).本身動作也比較穩定打球也有5年以上.這樣的球友在短桿有自己的一套與打法.這樣的桿子可以讓你打起來比較有信心.它可以讓你完全掌握球桿與打出你要的結果.算是一隻很聽話的桿子.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它有優缺點,而且你很容易去感受出它的差異所在.


對於距離來說,我覺得距離這支要比較弱一點.因為跟我其他配置的挖起桿但是配上桿身是Tour issue S200/S200 CPT比較,這桿子在30碼內的距離會差到3~5碼左右.這樣的距離差已經算很大了.這就好像木桿距離差到10碼的範圍.以短距離會有這樣的差異就是說明瞭桿子的性能上是比較弱.雖然手感上與穩定度都是高水平但對於性能表現尤其反映在距離上,這桿子是比較弱.我都是用差不多的上桿幅度與速度來打出我要的距離,當使用這桿子就是明顯要短3碼~5碼的距離.

因為市售款的挖起桿都偏重的揮桿重量,導致會以手臂去下桿,也利用重的揮桿重量球桿可以讓球頭去主動觸球,讓球桿前端可以比較容易往下擊球,把球給打出來.很多球友多是這樣的打法大.所以揮桿重量高的比較容易把球頭給送到草裡或把球給切起來.也就是看個人的打法來決定你的挖起桿設定模式.我個人認為對於球友來說,以推桿與挖起桿的設定是最為個人化的桿子.

一些日本鍛造的鐵桿頭不管是挖起桿也好或一般鐵桿,售價真的會讓人退步三舍.如果你本身打球球齡不長,對於球桿的知識與經驗值都不多下,我個人覺得去購買高價的產品本身所得到的回報與效果都不大.因為當你技能,知識與經驗都還不到位,也沒有到一個火侯,你很難判別啥東西或技術對你適合?買高價產品就是一個追逐品牌的一個行為,實際的報酬對多數球友都不大.

到目前為止這桿打中桿面甜蜜點的比例最高的一隻.其他桿子也都是類似的配置,桿身重量與硬度差不多,桿頭也是同樣700-Chien,但就是這桿子打起來最簡單也打中桿面甜蜜點最高,就算沒有中甜蜜點,球的位置也在甜蜜點的周圍,所以擊球效果也不錯.桿身似乎就是智慧型的系統讓我下桿中球變得簡單.我不再需要去在意桿身變化與彈性,我沒有感覺桿身這塊但運行動作就變得更加集中.

日系桿身彈是讓你覺得桿身的存在感,你也可以藉由桿身的變化去操控桿子.這是桿身典型的變化與回饋.如果像這桿身這樣你感受不到中間桿身的變化.但就是能讓你精準的打中球.更重要的是我用這桿子打中桿面甜點的比例是史上最高,超過9成,我的擊球位置都在甜蜜點的半徑1公分的圓中.雖然感覺不到桿身怎樣變化過程但你就是可以全力去打,而桿頭就是能精準的擊中桿面甜蜜點.

這桿頭真的太爽了!我從打球用了上百隻木桿了還沒有這次這桿子這樣的感覺.太美妙了!我又發現一隻可以讓我打得爽度滿分的桿子.這桿子打出去你只能感受到撞擊桿面那種爽度,同時還有擠壓桿面的感覺然後接這就是桿面把球給彈出去.我說真的,我打這麼多桿子只有這隻的桿面彈得如此強烈.

擊球聲音不會太大聲但很扎實的響亮擊球聲,相當強烈也到位.

C款式走性能導向.這也是這幾年Matrix對所推出的新系列桿身都會設定的級別,後重心級別與性能導向級別不同特性的款式.也就是說一個新的系列多半都會有這三種款式產品針對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這樣的設定才能真正發揮出訂制的服務已針對不同用戶需求.C款式把桿身前端給強化,桿身比較軟的區塊在後端,整支桿身的重心更為平衡,不會產生太高的揮桿重量但也會有一定的重量感出來.性能桿身的特性一定要有的低倒旋量,中低的起發角特性,同時更好的出球速度讓擊球的效果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桿身的變形量相當少,彈力卻挺大,彈的範圍也小.對於側旋也是壓制很不錯.加上扭矩小就是要對使用者有更高的動作容錯力.桿頭的重心高也是讓你打出去的出球角度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如果把重心壓低,桿子的起發角就會變得更大,彈道也會高.如果配上桿身強度不夠的產品這樣一打下去如果動作跑掉,桿身彈的方向不穩定,配上低重心球頭就會讓球彈得偏差率很高,同時也高的彈道.飛出去後真的只能說再見了!

這桿子打出來的彈道因為桿頭原因,算是高重心,起發角度也比較低,彈道是由低到中高的飛行.它不會是高彈道,算是中高彈道.飛行的速度不錯,球質也好.以這塊來說算是比較性能取向的桿子.在冬天使用會比較適合,就算打出高度也不會飛得太高,對於冬天有時候飛得高,天空上的風向與風勢都會比較大也不好掌握.有時打高彈道的距離可能會換短個20碼距離.但這桿子打出來的距離都相當穩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Veylix在我的印象裡就是走性能距離為主,穩定度為輔的桿身.

這款的桿身有放置銅線在桿身裡頭,所以會讓整體的桿身重量更為集中在前端.我把桿身前端裁減過就看到銅線在整體的桿身內部.因為桿身前端的口徑小,內徑也好,桿身的材料密度更高,加上有銅線的重量後更顯得桿身的重量更為靠近前端,所以就會讓整體的重量分佈更為加重在前端.我本身估計這個桿身重量至少會增加球桿整體的揮桿重量有2個單位.主要是桿身本身的特性與設計是偏高揮桿重量.除非把桿子的長度給減短一點去達到揮重配置要求.

Veylix桿身是以標榜使用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所有的桿身至少都使用40噸碳布為主,同時再搭配上他們不同的技術在材料上,以達到各種不同的特性.就我個人使用它們產品的經驗來說,基本上穩定性與性能都不錯.完全不輸給Matrix與其他日本品牌,距離效果完全跟日系高檔桿身差不多.能挑的就是它們在桿身的反饋上就真的不如Matrix與其他日系對手.但對於有速度條件的球友這種桿身反而對他們使用會更好,因為他們不需要桿身有太多的彈性與變化,桿身要表現得越簡單越好,把性能與穩定效果發揮才是他們對桿身的要求.

打高爾夫在21世紀不能再人云亦云了.你有很多的資訊,你可以上網或用手機得到很多的高爾夫資訊與相關內容,從這些內容去判斷哪些東西會適合你,你也必須要瞭解自己的能力與優缺點,這樣才能像我這樣找好的工具或適合的工具協助我們打出好的結果.你說要去修正或改善個人缺點?我覺得效果有限,每個人的缺點就是讓你可以更不同,更讓人喜歡.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很輕鬆去改善缺點那就每個人就完美了,這樣人就不可愛也沒有機會去突破自我.

這雙鞋的表現真的讓我驚訝.因為他穿起來真的要比一般高爾夫品牌鞋要更舒服,加上它獨特的釘爪設計抓地力真的會比其他一片釘爪設計的要更到位,抓得更加牢靠.走起來也很舒服.我對它們的釘爪設計真的佩服,新進到高爾夫球鞋這個領域就能有這樣實力與效果.這鞋子的舒適度真的不錯,比起同樣是做運動鞋起家的Adidas要更好穿,穿久一點都不會覺得腳丫子吃力或不舒服.

這鞋子拿在手上就真的很輕,你只要拿一般鞋子與這鞋子一比就知道.這鞋子的重量至少比多數鞋子要輕上1/3.我量才只有472g.這樣的重量估計只有Ecco的輕量化鞋子與True linkswear這類的鞋子有相對款式可以相抗衡.因為輕的鞋子真的需要有點硬底子,材質選擇,耐用度,與高爾夫上的止滑能力,抓地力,還有其他外觀因素考量下,要能輕量化真的不太容易.

New Balance的高爾夫鞋系列大致分為三個系列風格,鞋子的名稱代號NBG就是New Balance Golf 的縮寫.這樣說明大家自然可以一目了然.一為NBG2000系列,這個系列主要走傳統的釘爪設計鞋款,外觀風格也是比較是高爾夫球鞋風格.性能導向,鞋底也是可以更換釘爪設計.鞋款有2001,2002,2003三種.第二種系列是延續New Balance招牌運動鞋款574系列到高爾夫的NBG574鞋款.但這款鞋有兩種設計就是有釘爪的NBG574鞋款與NBG574 Breath的無釘爪鞋款.兩款的差異就在與底部的鞋爪設計,在外觀上都是一樣,也就是你看到一般休閒鞋的574風格.

整體來說,這款耳機以運動需求為主,它一定可以滿足你對於移動的需求且讓你可以穩穩地使用不會晃動.整個運動過程不會讓你需要去在意這個耳機,只要好好享受你的音樂.雖然音質是一般,更重要是在運動過程中流汗會沾到這款耳機的外表都可以很輕鬆的用水沖掉在用乾布擦拭.你可以很簡單去進行保養.電池的維持時間也有5個小時水平.加上是可以充電的模式,你不需要去花錢買電池來使用.算是對使用與成本上一個不錯加分.

我使用2個多月的時間,這個無線藍芽耳機充飽一次大約不到一個鐘頭時間.可以使用大約5個鐘頭.我每次跑步大約是一個多鐘頭時間,使用下來約第三天用完就需要充電.當然練球也大約是一個多鐘頭時間,也是會使用它.以這樣的電池使用量與時間我覺得完全充分.也不需要常常去充電.用了幾次後充電而每次用都不需要擔心.手機顯示屏幕的上方,也就是顯示你藍芽連線的地方會有這個電池的一個電力格數.

這款BlueAnt Pump HD Sportbuds耳機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設計感.它屬於耳掛式的耳機,就是把耳機掛在耳朵上的設計,不是走傳統型的耳機是把耳機塞到耳朵內.這樣對於運動需求的人就不容易讓耳機脫落.而對於這種耳掛式的耳機載的重量上就比較重要,如果它的重量偏重的話戴久了就對於耳朵負擔就大.也會不舒服.但對於多重這個標準實在也很難說,應該說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我對這樣產品還是第一次使用

它會反應你動作出錯的問題是相當有限度的影響,所以你不會怕打壞會怎樣,因為桿子就是能讓你放在還可以打的位置.這點我想這是我愛它很重要的原因,打得遠會穿透性,我想我的其他桿子有這樣的特性不下少數,但穩定就是我會一直用的關鍵.就算我現在的動作相對穩定與成熟,我也不敢保證每一擊都沒問題,在這樣的狀況下,桿子能否讓你打出信心,對動作的失誤影響可以有限度地控制住就是我選桿子來打的基礎.我愛這桿子的有限桿身變形量,所以可以讓側旋壓制到最小,打起來也很舒服,

這款桿身可以讓觸球起飛初期不會讓球彈太高,而是由桿面角度去產生飛行高度來,簡單說就是不會衝高的特性,球會先貼著地面飛行一小段然後慢慢爬高起來.不一定要完全使用低角度球頭才能得到低平的彈道.觸球後球以相當快的速度衝出去到空中,球質相當重也穩定,它會一直衝到中高的彈道高度.然侯往下滑行.這種彈道是很典型攻擊性彈道,因為在大陸型的球場上,風勢不大,大多的選手尤其是有速度力量條件的人都會喜歡這樣的彈道,因為它可以得到更好的飛行距離

這支桿身的使用表現來說,它在桿身上下桿過程中變化的很少,受力彎曲度幾乎沒有感受到.在上桿與下感觸球前幾乎沒有太多的彎曲度.小幅度的變化但很難感受出來.直到觸球與觸球後的桿身反作用力才能感受到桿頭與桿身前端的甩動.但這款桿身因為用的材質與技術相對好,所以可以感受到桿身前端是很有韌性,打起來相當舒服,桿身整體在觸球前後很少變形,彈力也讓你用起來很舒服不是那種明顯感受到桿身的折點.這種桿身的質量與技術對我個人來說是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