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桿身是選用剛推出沒多久的Matrix Reign Black霧面黑色款.這款桿身是今年2015 Player Championship的冠軍得主Ricky Fowler使用的產品(70T).所以在他的加持下Matrix把這款桿身推出市場,但選擇不多.應該是要給一些能打的人來使用.不是走一般主流大眾的風格與特性.其實Matrix桿身很容易瞭解每一款產品的定位與特性,如果是走一般性產品風格,產品的重量與硬度都會分很多選擇.但如果是走特殊風格與性能導向的產品他們就只會出60,70克的重量,硬度多半也只有S,X兩種硬度

我認為大家不要小看球具訂製這塊的效果與範圍.很多的球路不是你苦練就練得出來,有球桿的配合可以讓你打得更簡單與輕鬆.要訂製球桿就是讓你可以簡單去得到你要的結果,因為投入這塊比你自己花時間去練還要快速與穩定.我不像其他人在練習場練短桿那樣,隨便就是打個幾十顆球或上百顆球.我每次練切桿就最多10顆,去掌握動作,掌握不同幅度上桿與力道.去看球的落地效果.這樣就好了.因為剩下的就是靠臨場反應,我只要維持住我的打法與動作就可以.

這支桿子在30碼內的距離完全相當精準,對於我現在來說在短桿表現上這桿子完全可以讓我打出我要的彈道,與停球.我現在打短桿會更去掌握距離,因為我的打法是不會滾動,就算在果嶺邊的位置,我也是打高拋.到海口打球的時候還會倒拉.所以這隻桿子真的很好打,好打是你要打怎樣的球路桿子很都可以很靈敏的反應你想要的結果,要打高就高,要打更高,也可以完全的拋物線的球路.

我打過不少挖起桿,有很多挖起桿尤其是市售款的桿子,桿頭吃下去都覺得笨笨的沒特別出球感覺.你只能把它當作工具享受不到與他互動感覺.但這款桿頭就是讓你著迷因為你的細節做得多少它就回應你多少.如果整個由球的下緣滑過去你可以感受到桿頭快速削過球皮的刷皮感覺,可以感受到桿頭那種扎實卻有點綿密的手感真的會上癮也讓人著迷.太舒服了!

這款桿頭不是太簡單.你吃球的面積變得更小,桿面的重心沒有擺得比較低,使用起來會比較要求你吃球要吃下去,但它的反彈角度是10度算是有點大.一般52度大多設計8~10度左右.雖然沒有很大但已經是52度算大.看來它把桿頭變小,桿面變得更圓一點,所以這對於觸球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於吃球的位置就提升應有的難度.同時反彈角10度對於要吃下土的難度會提高.

我從以前就說過,看一位技師的推薦產品就能知道他的功力深度.一些技師會認為我很臭屁,但事實就是如此.你不做功課就是從現有有名氣的產品下手當然不會出大錯誤,也不會被客人打槍.但這樣的做法就看不到技師對產品與專業的深度.因為我對不管大品牌或小品牌的產品都多有瞭解,當一位技師選了產品我大致就知道他的底子深度多少?因為每一個產品都有其背景,技術深度與生產質量.一些我沒有去寫測評的產品或品牌不是我沒有用過,而是我不想去寫他們的問題與缺失.

這支Attas桿身來說算是這三支表現比較弱的一支,但它並不是弱在性能與穩定度上,相反的它在這兩塊的表現還是頂尖,但對於手感,易打與操控上就是很大的致命傷,而這幾塊剛好是OTi, MCI比它要好的地方,所以當這三支桿身擺在你面前,你也測試過了,我想你會有一個決定.當然有些人不喜歡桿身太彈或變化太大,那Attas, OTi這兩支會是你可以考量的產品.不過不管你怎樣選,選哪一支桿身,你需要看一下你的口袋.因為這三款桿身的價格都差不多.至少都需要日幣一萬元

距離會是這桿子主要訴求,它是真的有比MCI要遠一點,但現在有OTi了,它就無法在這塊上稱霸.因為以球速,距離來說這款的對手就是OTi.如果我先測試這款桿身可能對它在距離上與球速上是完全懾服.但我先測試OTi再用Attas,自然對於Attas在這塊的表現就沒有太讓我感動或驚訝.所以只能說它的距離是優勢,但不是最遠,也算是在領先的族群中.

Attas桿身反彈上就相對簡單,彈的效果有也到位,但根本沒有太多桿身的彈性感覺,這點跟OTi是一樣,我在打這桿子的前兩回就真的完全感受不到桿身的回饋,整體就是硬硬的.也因為這樣桿頭觸球的回饋就是相對硬.雖然說桿頭是空心設計,但打到桿面還是摳摳的聲音.

打到桿面甜蜜點的回饋桿頭就是脆脆的回饋,喀喀的聲音.直接影響到桿頭的觸球爽度.這點就是對Attas一個直接的重擊.

Attas在他們官網上的資料,主要的重點在於這款桿身訴求一致性的手感與硬度.因為他們這套鐵桿的做法不是像一些碳素桿身是從後端裁減,或是看是哪一號的桿子就看他們的裁減表格進行裁減.Attas鐵桿身是一號對一號.所以每一隻都是單獨無法對桿身前端進行裁減.也就是他們所訴求的每一隻桿身都是一致性的回饋與硬度感受.可以視為單獨的產品.

這桿子的規格設定絕對是關鍵,桿身選用強度也很重要,這樣才能讓使用者隨心所欲地去打出他們要的位置與球路來.這種桿子絕對是進階版的球友武器.也是執行球場策略很重要的桿子.距離效果到位,易打性,操控性也都很高.一般三木很難可以到達這樣的效果,至少在距離這塊就落後這桿子有10碼的空間.加上桿頭也重,也比較大,打起來很容易發揮出桿頭效果.

它的彈道設定是中所以打起來比較可以在球道上打出高度,同時藉由高度去產生最棒的距離效果.這桿子如果是架梯打,大致可以得到約220碼的飛行距離,跟我使用木桿大約差10碼左右的飛行距離,如果在球道上用,飛行距離大多在200碼~210碼.而不管是架梯打或是沒有架梯得到的滾定效果都不會太好,也就是這桿子打出來的倒旋量偏高,滾動的效果大多只有10碼.這點以木桿來說算短.

我設定這桿子的使用族群是揮桿速度在90~95mph(一號木桿的揮桿速度),中低差點的球友.我認為這桿子與桿身都有一定性的易打優勢存在,所以在配置上與規格設定就會去強化與凸顯桿子的操控性,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去打出他們要的結果與位置.而原廠的設定太著重在易打這塊,讓桿子少掉很多的野性與爆發力.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桿頭的野性,與爆發力給帶出來,藉由桿身與規格重置來做到這個工作.

近10年來的木桿設計都走一個主題就是易打,高容錯.這也是跟10年前的產品最大的差別.但你說性能有沒有差,10年前的桿子打出來的效果跟現在的差不多,甚至會有高於現在桿子效果.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就是10年前的桿子更耐打.現在的桿子耐用度完全跟10年前不能比.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桿子回饋越來越差.因為你要做易打, 高容錯的桿子,桿頭肯定會犧牲掉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回饋,性能等特性.

我喜歡OTi的原因在於它的穩定度真的不錯,手感比較緊,不會像MCI會有比較大的彎曲變形量,打起來會比較簡單.更重要是它可以更遠多一些,對於距離需求的我,這樣的產品就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我才會在三鐵這樣的桿子裝起來用,而且用起來也完全達到我先前的期待.有這樣的桿子我會更敢用三鐵,同時距離效果也很容易發揮.這點會完全改變我下場打球的策略與選擇球桿的模式.這樣會讓我的Game更簡單與容易,

在海口打球時,我很常用這桿子打三桿洞或第二桿攻果嶺.雖然彈道中低但落到果嶺一定停球,因為果嶺也是軟,到果嶺看都可以有一個很大的球衝擊痕跡.看來這桿子跟我一號木一樣,球速超快,球就變得很重,對於海口與華南軟果嶺一定停得了球.根本不用怕球會飛過頭.

沒有人會認為距離夠用或太遠.能把桿子打得比以前更遠就是讓我們在下一桿可以有更好的機會把球給送到洞裡.策略很簡單卻也不好做到,因為人是很難改變或提升,加上人的年紀隨時間會變得更大,體能與肌肉都會一年比一年差,如果沒有持續鍛鍊那別說提升距離了,維持現有距離都是個大問題.而要提升擊球距離最簡單就是從球桿下手

OTi桿身讓我用得愛不釋手的原因在於它的穩定度真的夠好,與MCI是不相上下,要優於其他碳纖維鐵桿身太多了,甚至跟一些鋼管穩定性高的產品是一樣.也比NS Pro要更穩定.當然也符合我對鐵桿身要的穩定性與抗側旋能力要求.另外一個加分就是它打得更遠.所以對於距離有不斷的需求自然這種產品就是我必須要去使用.尤其我現在用它的OTi 95 S 7鐵可以打出至少160碼距離,對於這支三鐵的目標要求就要190碼了.

Kuro Kage/黑影 有不少款式所以有興趣的球友對於選購時要註意你購買到的是哪一個級別?XT目前是最頂級的款式,Kuro Kage TiNi與基本款Kuro Kage都是在海外生產不是日本生產的產品.對於售價上也會不同.這點可能對於質量有要求的人要選購仔細.Kuro Kage XT本身的外觀塗裝也會跟TiNi不同.因為在他塗裝上會有標示XT的哪一個重量級數.同時桿身前端是鐵灰色亮面的塗裝.所以可別看到都是Kuro Kage的Logo桿身就認為這是你要的Kuro Kage.

這桿子在易打與操控上真的是滿分,沒啥可以挑.只是容易走火入魔,太好打,也很易打,往往會讓你越打越快,動作不由得跑掉還不自覺.這就是這桿子的副作用.我自己就是前兩次打都很滿意但打到後面卻容易動作不好維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這桿子的操控性有問題但問題不在於它不好打,或有使用上的瑕疵.而在於它的規格設定上要更考慮到副作用問題.

它像子彈般的球速會讓人打起來爽度十足,也就是讓人打上癮.你看它在空中飛行的速度與表現真的會熱血起來.一球接一球地打,也會讓你的動作節奏加快.往往會讓自己的動作跑掉.我前兩次打就是這樣,第三次打就比較瞭解它的特性,找回原本打球的節奏風格就可以駕馭它.所以這桿子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會讓你打到走火入魔!如果你本身的定力不夠就容易會被這桿子的特性給影響與改變.動作跑掉找不回來.

這支桿子打出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跟先前幾支桿子配上700-Chien是不同,所以說每一支都有獨特的擊球回饋與手感.這支桿身的強度與材質都是上上之選,也代表三菱在這區塊的實力,所以我打起來會非常熱血.擊球的震撼感相當大.首先它跟我最近在用的Matrix Ozik 6Q4是完全不同的手感與特性. 6Q4是桿身變形量少但彈性力道強的設計.桿身前端沒有Kuro Kage XT這樣的硬,但它的桿身反彈力道卻很大,就像一個100公斤的人打出去一拳的回饋扎實有力.

Kuro Kage XT是代表三菱產品在新時代的技術招牌.也是讓對手知道三菱的技術底子與深度.我從以前對於三菱的產品都有不錯的評價只是後續Diamana與Fubuki的亮點不高也說不出三菱技術的代表.日本政府有嚴格控制廠商出口的要求.所以貨真價實的產品都是在日本生產製造.其他Kuro Kage不管是哪一個規格就不會寫Made In Japan.因為只有XT是日本生產.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桿子就是變化最少的.因為越多感覺變化反而會讓人不知所措.越簡單的桿子讓你打起來就越簡單.你不會需要靠感覺去操控球桿.簡單的球桿會讓打的人覺得簡單到妳似乎無法想像,因為它跟你其他球桿的變化與感受差太多.可是等到你熟悉它卻又會被它這種簡單給予完全的佩服與認可.你瞭解要得到這樣的感受與結果能做到的桿子是少之又少.當你用過這桿子後你會上癮也會很難找到跟這樣桿子同等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