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Rise UT的桿頭設計把一些重量放在桿頭後方,大家可以看到這桿頭的後方有四個重量塊.這就是要讓使用者在觸球可以更容易把球給打高,重心拉往後方,可以更好起球.這點它們的球道木也是這樣設計就是把整體的Rise特性給凸顯出來.也就是說這樣的桿頭它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易打優勢.這對於這類鐵木桿就相當重要.因為越長的桿子如果容錯與易打不高會讓一般球友使用起來感到困難,容易產生失誤,打起來吃力等.這就是球桿必須解決的難題,讓球友可以更容易把球給打高,打出距離,發揮準度.

整體來說這桿子的表現不是以性能為導向,反而是以穩定性與易打性為主要訴求.它打出來的結果相對可以預期也不會有太大的落差都是這桿子實際使用的特性.以5木這樣的特性來說,對於多數球友都是很好的桿子,讓他們可以打出想要的結果與可控的預期.我個人特別喜歡這樣的桿子特性因為這樣的產品對於多數人是好.特性顯著比起一支桿子每個項目的表現都一般還要好.

這款Speeder Evolution II球道木桿身整體的塗裝都跟一號木是一樣,但打起來的感覺去有點不同.打起來軟軟的.下桿的桿身彎曲度變得比較大,可以感受到我下桿時,桿頭在我的手後面被我拉著走.到擊球時桿頭可以及時回正到擊球點.雖然桿身的強度也是不錯但比我另一支Evo II要感到弱一點.因為桿身的物理彎曲度比較大,但反彈桿身回覆性卻也不錯.反彈的力道也到位不會產生過多的餘震,或是桿身前端過多甩動感.這點算是跟我的一號木Evo II一樣.

在球桿的規格設定,產品選用,組裝技術等.都是看出每一位技師的能力水平.同樣的桿身或桿頭裝起來我的就可以不同.這是很多球友打我的桿子經驗.好的技師能把普通的桿子設定成與組裝起來不同的結果.或是一個很可怕的規格但卻用起來格外友善.這都是技師的能力.或許你認為只是簡單的裝黏球桿,一點都不困難但實際有很多細節就是看出每一位技師在這塊的功力與技術所在.這就是讓你可以感受出桿子為啥能不同,打起來就特有感覺.

球道木大家實在應該要重視,因為當你打長的球道需要長距離的第二桿,如果桿身的質量與技術材料不到位,那你很難可以發揮出你應有的水平.目前多數的桿身廠對於球道木的桿身大多是由一號木桿身去進行桿身前端的裁減,這對於很多球友來說都捨不得球道木使用太好桿身級別,因為球道木的使用頻率或易打性都很低,這要花一號木一樣的價格裝在球道木對於大家來說會比較難.但以Fujikura來說Evo II FW桿身的價格可以壓到這個水平都是相當佛心了.

這桿子打出來就是照我要的高度與飛行距離,就算有時被風勢給吹偏但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幅度.大多在10~15碼的範圍內,而風勢大致是吹在我們身上可以感受到與看到旗桿是被明顯吹動起來的狀況.所以我用這桿子的機會會多過於使用鐵木桿.因為這桿子的距離比較容易發揮.有時鐵木桿18度沒打實距離就落差比較大.如果對於打前面有水池的狀況時體木桿用起來就會有點怕怕.所以我寧可用大一點的距離來進攻,把沒打到點的狀況給算進去,這樣多半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

70Q4是HD的新版.HD的下一版是Q3,Q3的下一版是Q4.所以這都是系出同門同個款式產品.這就是我選70Q4的原因.在新的Q4有利用HD的技術同時在提升更好的材質,以高噸位碳布為主的材質把桿身的強度與彈力效果發揮到極點.70Q4的S硬度桿身重量到達80g嚴格來說這算是80g的桿身重量.裝在5木上我覺得會相對適合.也就是我會希望這桿身可以維持相當高的強度.以這桿子實際打出來的手感來說,要比以前的HD7/8桿身要更脆一些.主要在於桿身的材質提升不少所以讓桿身反彈的彈力增加.這就是在桿頭打出來的手感差別.

很多人會說這樣的距離多半小雞腿就可以達到為啥要使用到球道木?好問題,我以前也是抱持這樣的想法與看法所以我沒有裝也沒有用5木.但現在打下來的結果就是鐵木桿的距離效果比較難發揮出來.有時因為彈道打高了球往往會被風給吹偏掉了.這就會影響到我上果嶺的能力.所以我需要一隻更能穩定的打上200碼距離的第二桿.球道木多半會超過,很多時候拿三木進攻就是會滾過頭或掉在果嶺後面沙坑.但用鐵木桿18度又不夠距離.

桿身雖然重量輕但打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算我全力打這桿子都可以承受得了,桿身的彎曲變形量很小,反彈幅度不大,卻效果十足.這就是我覺得它到位的地方.很多輕量化的桿身,打起來會覺得軟軟,桿身變形量大,彈力太多.這對於有點速度條件的球友來說就會感到不靠譜.你很難知道桿子會怎樣彈,彈多少.加上下桿加速桿身變形量大就會覺得桿頭老在你的手後邊.會不會即時反彈回到擊球點還真的不知道.所以說這桿身可以把變形量縮在最小,彈的也不多卻得到相當好的效果.這就是材質優勢的結果.

多數人打一般市售桿,桿身的強度與特性很少像這類桿子這樣好.所以多半打這桿子都不會喜歡.我也是一開始打覺得硬但打了兩次比較熟這桿身特性後就很敢發力.而且發力也不會因為桿身強度或重量不夠導致跟不上我的節奏.我只能說這桿身算是要給會打球的人用比較適合.不是一般人會喜歡的產品感受.算是很典型的訂製商品特性.有明確的感受與功能效果.這也是我認可它主要的地方.

Loop桿身是日本的小廠所開發設計生產.它們的師傅與技術都是當初Crazy桿身的原本技術團隊成員.Crazy桿身因為後來的社長有一些問題被法辦了,導致整個公司團隊分崩離析.一部分人去創建另一個桿身品牌TRPX,技術出身的幾個師傅就建立Loop.Loop是在兩年前才創建.他們的桿身都是以手工捲生產.不像很多大的桿身廠大多是用機器捲桿身.他們的手捲桿身師傅的資歷與技術算是在日本頂尖的幾位之一.也可以說這塊又是日本傳統職人功力的發揮.產品的質量都是少量生產所以售價上當然也不便宜.

桿子的好壞與結果都是可以進行調整,如果只換桿身就要提升效果與距離這絕不是簡單的事.因為有些桿頭本身的質量與技術都不到位下,就算用上最頂級的桿身也一樣難以回天.要決定是否只要更換桿身就可以得到提升效果需要技師對桿頭的認識與經驗才知道.有些時候你不知道很多細節所以你會想做但當你知道很多細節時你會考慮到的因素就變得很多.這就是專業技師所必須要有的能力.訂製球具不是單純的更換與組裝.這種活你也可以做

這桿身打起來比以前hM3要更有韌性,以前的hM3桿身的變化不大卻很像鐵桿身那樣,打起來的效果十足回饋感很扎實.很扎實是指桿子觸球可以很穩的把球給打得很實.桿身的物理變化不大卻很有力.這次的hM4桿身加了多一點韌性,桿身前端跟木桿一樣是硬的,桿身的折點為中間,這塊卻很明顯可以感受到桿身的彈性與折點.這是讓這次的hM4最大不同.也就是我說的韌性比較大,在於折點這塊的反饋是相當明顯彈力到位.以往的Matrix小雞腿桿身比較像棍子一樣,桿身的變化不大卻很扎實,這次比較有彈力的效果與回饋.

Matrix的小雞腿桿身向來都做得不錯,因為使用的材料到位所以打出來的球質,球速與穩定性都優於其他日系桿身.因為越短的桿子其實對於桿身這塊的要求必須要越簡單越好.如果桿身的變化太多,會讓使用者感到太麻煩,也要花一點精神去感受桿身的變化與掌握適當的桿身物理變化去進行擊球.所以對於小雞腿這塊我認為要把它設定得更為像鐵桿的模式與感受.

近兩年來才把這個凹槽技術給發揮成熟,這塊的使用都分別放在Taylormade的球桿上,尤其在Aeroburner/Jetspeed/M2這類的產品上我們都看到這個凹槽技術的發揮.所以有了這塊的技術加持下,Adams的球頭效果更容易發揮與打出好的效果.這也是很多職業選手都是使用Adams的鐵木桿原因.畢竟它的產品有其他大廠球具商品所沒有.更重要它的設計也比較多元,款式也多.有些產品所運用的材質也優於其他一般對手產品.在這塊上就比較能打出自己的風格.

Speeder 661 Evo II最讓我讚賞就在這塊,因為性能與球速這塊我想很多新產品都不差,但如果能在穩定度這塊有不錯的提升這是會大大提升使用者用這桿子的機會與信心.這也是我很多時候測試日系桿身多半是在3個月時間,過了往往因為打起來沒有用Matrix桿身那樣有信心都回去用Matrix的木桿.日系桿身都無法成為我球桿先發的一員,主要原因也在於此.現在Evo II算是在我球包裡有超過3個月的時間.也因為他真的穩定,所以這就是Fujikura桿身的大躍進.這點也是要給他一個讚!

這桿身的效果與感受應該算是Fujikura桿身中最到位也最棒.桿身整隻的整體感覺很緊.也就是結構上扎實與穩固.打完桿身快速回彈到原本狀態.在下桿的過程中桿身的變形量不大也可以讓桿身維持住最好的狀態,靠簡短與有限的彈力把效果發揮出來,雖然彈力幅度不大但彈力的效果卻很驚人.雖然說它跟Kuro Kage XT感覺差不多但要比Kuro Kage XT要更穩定些,桿身的變化量與彈力感覺也相對小.

怎樣把很難或性能桿子設定得一般球友都可以使用的範圍,把難度給壓低,配合上桿頭的易打性與容錯性,讓打出來的結果可以更為友善與看得到效果.這也是訂製桿要做到的任務.是我做桿子很重要的基礎.不會去配合使用者要的數據而是著眼在球桿特性發揮的基礎上.因為好的桿子不是靠數據去設定出來而是要去以桿頭,桿身與握把本身的特性去抓出來.這樣才能簡單的把桿子的性能與優點給發揮出來.很多技師的設定桿子都是以球友要的虛幻數據為基礎,最後得到的結果卻不是你要的東西就把產品的優勢給搞掉.

Speeder Evo II桿身售價日幣4萬.相對這塊的產品是桿身的主戰區.因為主流的桿身廠推出的主力產品都是在這個價位,美系產品的價位在350~400美金區間,日系產品都在4萬.Evo II主要也是使用日本東麗公司所生產的T1100G高噸位碳布為主,再配合上MCT, 90t碳布在其中.T1100G這款材質已被很多桿身廠所使用比如UST-Mamiya, Tour AD等.算是典型高噸位碳布材質中的主流.簡單來說這款Evo II桿身使用應當都是目前最棒的材質與技術.

這鞋子的設計比較屬於運動風,所以在材質運用與外觀設計上都會比較以運動風格與特性去走.以這樣的鞋子我想很多鞋款都會要價超過200美金.以它120美金可以得到這樣的使用效果與外觀風格,我都認為是值回票價.相當高的性價比.我其他無釘爪鞋款外型都比較屬於休閒鞋風格,所以實際使用會有一些不足與缺陷,但對於這雙鞋我想是我用過最棒與最穩定的一雙高爾夫鞋.球場使用上完全滿分.我實在找不出任何問題可以提出來.

在平時的柏油路上也是一樣舒服,因為它的底層與鞋底都有不錯得阻隔,也有材質加分優勢.就算不是走在軟的路上,鞋底的釘柱一樣可以抓住也不會滑動.雖然會讓你感到一絲的硬度回饋但還是可以接受.因為鞋底有不錯的材質可以把硬度這塊的不舒服給有效阻隔,傳到你的腳底還是可以接受不會覺得硬.如果完全阻隔鞋底的釘柱硬度就會讓你感受不到實際地面的狀況.尤其是在草地的球場上,鞋底釘柱會讓你更感受不到.

它的外層的防水性.我有實驗當把一些水灑在鞋子上,水還是一樣在那裡,隔天我再觀察水滴狀況,還是依舊在那裡.不會消失或是滲到裡面.這點讓我感到相當佩服New Balance的產品扎實度.對於外層這塊的強度與防水度都有不錯的表現,因為當材質與重量變得更輕了卻不會影響到外層的防護強度與紮實度.再說鞋底他們使用人工橡膠材質的Urethane在裡頭,讓你的身體重量可以得到材質的緩衝,同時在使用上不會給腳掌太大壓力.

多數一般球友對於如果桿子打起來不順或不直會下一個結論就是桿身比較硬.因為我在打者後面觀察使用結果所以我知道為啥會打不直.多數因為動作導致,對於球桿這塊其實沒有影響也不是問題但可能多數人找不到要如何形容這桿子特性或桿身反饋有別於其他球桿.還有自己本身使用的桿子是日本桿身特性比較彈.所以用我這桿子就會說這桿子有點硬.

Type A彈道很像6Q4也是可以在空中飛行停留很久的桿子.你都把桿子收桿好了球還在空中還沒有下來.所以我認為Type A是比較傳統飛行彈道.就算用60 S硬度桿身也是可以得到更加穩定的飛行效果與距離.而50 R這隻桿子打起來已經完全到位.實際我的飛行距離 Type A 50 R會比Type C 60 S要稍微遠個5碼.但因為Type C 的落地角度比較低,同時球速快,倒旋少,所以可以得到更遠的滾動距離與整體距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