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這桿子有個特性就是桿身的重心是偏比較前端,這個特性會讓桿子的揮桿重量給變得比同樣設定長度的桿子要更高的揮桿重量結果.所以我在頭幾次使用時有針對桿頭的重量去調整,因為如果以桿頭重量和我其他桿子的重量一樣的話揮桿重量會高兩個單位.所以我調整兩次後才抓出我覺得好的桿頭重量來使用.可以理解到Fujikura這款Evolution III桿身前端有強化,也有加入金屬材質在前端,這樣的材質混搭也會產生桿身重量偏前端的設定來.

Evolution III有不同的桿身重量供選擇,有40g的474, 50g的569,60g的661,和70g的757.所以你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重量與硬度.而它們的彈道表現根據官網上的表示都是一樣.這點在以往是比較少,因為對於比較輕的桿身它的彈道都會設定比較高也倒旋多一些.但這次我觀察每一個重量的彈道都是一樣.這也我選569的原因.既然彈道設定與飛行都差不多當然會用比較輕一點的產品去表現這樣可以用起來簡單輕鬆容易.當然配重上就需要去考量不要因為桿子輕就影響到使用的穩定性,必須兼顧到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桿子的桿頭移動以維持好整個揮桿的路徑與平面.

從Speeder最初開始在早期1990年代的美巡賽中就是很火紅.但中間有一段時間沒有後繼產品,到5年前推出新款的白色Speeder系列就開始一路一年一款新的Speeder問世,開啟了後Speeder桿身的時代,而先前的Motore Speeder就畫下句點.從白色Speeder第一代開始就使用新的高噸位碳布材質,到第二代也都是一樣以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到第三代就有碳纖維加金屬材質的混搭技術配合上高碳布材質的雙重加持技術.而最新這代也是以這個基礎同時把混搭技術再升級發揮.利用他們在鐵桿的MCT(Metal Composite Technology),在桿身後端強化提升穩定性同時桿身前端的金屬材質混搭技術.

使用上這個球包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重量不平衡容易.它會很容易傾倒.就算你有桿套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我實際對這個球包很討厭.我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它達到它的特色優點但卻不實用.說白的就是不好用!在外觀上也得到朋友的認同.都認為這個球包設計,圖騰,和重量都很不錯.很適合在練習場使用.有時不想帶太多球桿去練習場練球就可以用這種輕量化球包放個4~6支球桿去練.這樣最方便也輕鬆.所以這球包也被大家認為非下場使用的球包.

整體桿子的重量會在桿頭這塊,當桿子的重量在桿頭,放到球包裡球包底部就需要有一定重量才能讓桿子放在球包裡可以達到平衡或是讓球包底部重量可以讓整體不會傾斜.這點對於實用上不方便也不是很貼心.這必須要扣分.另外如果直放在把球桿放進球包裡,容易讓球包站不穩會傾倒.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球包的重量分布不平均所導致.因為球包重量不重,底部也沒有去加重讓球桿放進後可以讓重量固定在一個位置.如果你放置的球桿分布不平均就會讓整個球袋倒下了.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打開腳架.

在球袋表面整體上所有的口袋口都把車縫線這些地方有一層保護.跟我們以往看到的球包的車縫線這塊都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邊緣被整體材質給保護起來.這都和球包的表皮一樣的材質有經過防水處理的功能.這也是這個球袋要做到完全防水.因為如果口袋的車縫線像以往那樣沒有經過處理或沒有保護就容易讓水滲透到球袋內部.所以這也是這個球袋看起來和一般球袋不同.因為整個外皮都是有特殊經過防水處理.而它的防水功能是2000mm的水平.和一般標準1000mm的防水能力是提升一倍.也就是說這個球包的外層防水能力是可以承受更大規模的下雨量.

對於易打這塊我個人覺得這桿頭就如同刀背桿一樣設計,你一點點動作失誤桿子就會反映出來.加上我的揮桿重量設計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失誤就比較常發生.我的失誤就是方向上會稍微偏一點,其他倒不會有掉桿或切出界的問題.這桿子比較需要點技巧去掌握,如果你只會一種打法或固定打法對這桿子來說會用起來比較吃力.當然你可以不斷去練習用單一打法來用這桿子但我覺得這桿子本來就比較傾向給有點技術水平的人用,因為它可以讓你打出不同的結果與球路來.掌握上會更多元與精準.

這款桿身在下桿擊球尤其是吃土時這桿身的前端會把桿頭帶下去會感到桿身前端的強大力量.所以吃土很輕鬆簡單.加上這桿頭的反彈角度才6,所以吃土對這桿子來說是輕而易舉.桿身前端的強度會更加容易讓桿頭往下吃.這也是這桿身比較好的地方.所以使用這桿子很簡單只要把動作做到位,桿身會幫忙把桿頭往下帶把球給彈射出去.整體的使用相當智能.這也是比較高檔的桿身能產生的協助效果.而且桿身下桿的彈力可以產生更多的觸球倒旋量.

桿面並不是粗糙的表面,反而利用CNC研磨的很光滑,配合上桿面凹槽設計就可以很清楚讓你吃球感受到你摩擦球的下緣,尤其是越輕鬆的帶桿頭下去這個感受更加清楚.然後你會感受到桿頭反彈球出去.這兩個從摩擦,到彈出球都是依序的反饋到你的手上.實際下場這款桿頭反彈角小所以很容易吃土,桿頭很容易可以帶到球的下緣打出不錯的彈道與落地停球.有時稍微吃一點草但不會帶出草紋來算是桿頭過去草無痕的效果.只能說這款桿頭真的很順暢.

211MF挖起桿基本是搭配A,S兩隻一起銷售.A是52度/6度反彈角(低反彈角),S是57度/11度反彈角.大多球友都是挖起桿的配置基本也是如此.52度和57~60度各一隻.只是52度這隻的反彈角只有6度是有點小.這對於使用上多半只能在球道或偏軟的地方使用.對於沙坑這樣的反彈角如果技術水平不高的球友會打不出彈道與高度來.不過也可以看出它另一隻57度配置的反彈角為11度就是針對沙坑狀況去考量.所以可以這樣說,52度是要距離在70~110碼的範圍,使用者多半要全揮桿或半揮桿的狀態去使用所以反彈角需要設計和其他鐵桿差不多.以能吃土為主.

市售款的產品基本質量與性能都是參差不齊.有時一些一線大品牌的產品質量並沒有更好但售價上卻更貴.像Adams這類三線球具品牌往往會用上更好的材質與一些獨有的技術來加持產品.所以它們的產品性能不見得會輸給大品牌,只要你懂一點材質與技術知識大多可以從這些次線品牌的產品中挖到不錯的寶.我在這款產品上市時就有興趣,因為使用鈦合金材質,但價格也不便宜所以等到這時候才出手.因為這類品牌產品只要是過季,價格就會掉很多,超過一年基本就是清倉拍賣的價格.

60X5的桿身重心比較偏桿身前端,但不會讓使用起來感到吃力或覺得桿子的前端太沈的問題.反而下桿更容易把桿頭的速度與力量帶下去,所以下桿時很順暢輕鬆.而新的桿身在觸球前後也沒有讓我感到桿頭移動但它的好處在於桿身前端會幫我擊球,我根本就不需要去感受桿頭移動位置只要專心把動作做好.到了觸球點,桿身前端會幫我把球給送出去.而且越打越簡單.因為桿身每次到下桿觸球就會做到擊球.所以我打到桿面甜蜜點的比例達到滿分.

更換了Matrix MFS 60X5 S硬度桿身後,整體的桿子變化就完全不同了.應該說桿子活起來.原本配Bassara時桿子整體用起來的回饋是很單調沒有太多變化感受.但換成60X5後整支桿子回饋就變得很豐富.桿頭也變不同,桿身也變得讓擊球更加舒服與扎實.打起來會更加熱血.這桿身的重心在前端所以用起來對於我的速度與力量反而更好.因為下桿桿頭的重量很明顯所以我可以更放心的把力量放下去,桿頭的移動可以讓我很放心.桿身前端也是軟但沒有像Bassara那樣無力感.反而這60X5的回饋是很扎實且到位.

設定桿子不是統一標準,也不是憑感覺或以數據為主,而是憑經驗和對產品與球桿的瞭解深度.最頂級的技師從你的揮桿動作與擊球結果就可以判斷問題在哪邊?產品特性與如何設定適合的球桿規格與選擇對的產品.很多技師和教練都不斷以數據在引導球友.每一個數據所對應到相關產品技術,特性與球桿設定的規格都是有所本.數據也不是絕對,因為每一個人對上不同桿子的特性與規格就會有不同的數據表現.技師必須要更靈活的以人為主導

這次我選用的桿身為2017年Matrix最新款的MFS 5系列中的X5. 重量為60g級別的60X5 S硬度.X系列從X3,X4到今年的X5都有其一脈相承的產品特性.從最早的Xcon系列到X系列都是走易打好打的特性.X系列就是走彈道中高特性,手感輕鬆.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發揮出球桿的特性.而這樣的產品就是我會把它放在這次的三木桿頭上來進行測試.三木要能發揮出效果其中彈道會是一個關鍵,同時桿身的效能要高,這樣才能讓使用者更輕鬆去得到擊球效果.

這款桿頭也利用Adams的凹槽技術,桿頭上蓋和桿底都各一個長條形.都是放置在桿面後方位置以得到最好的擊球效果.所以這款產品的主要技術與亮點在於鈦合金材質,配合上桿底不鏽鋼75g銀色底板把桿頭重心給壓低,和凹槽技術三個區塊.所以材料與技術都到位了實在找不到理由不去買來用.更重要現在買價格更實惠也可以做為和日系小廠對手的對比組.我一直都認為產品不是新款就是最好最棒.高爾夫球桿不是這樣

去年由於天氣的變化讓我覺得球桿需要進行調整與重新設定.輕量化這塊是勢在必行.一來是身體年紀的提升,二來是天氣對於下場打球的影響越來越大,三是桿身技術與特性的改變下.我可以開始把桿子的整體重量與揮桿重量壓低去設定更讓我可以發揮的規格來.所以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我就著手設定這些輕量化的一號木桿,球道木桿,鐵木桿和推桿.都在使用操控與易打這塊有不錯的效果與提升.

它的球路是一直像火箭一樣會衝到空中只是衝的角度比較低所以當它飛到適當的高度就會弧線型的落下滑行.很適合打有飛行距離的球場.也就是它的飛行距離會比較遠一點.平平的彈道飛行基本上飛行距離不是最好,它會以滾動為主.但這類火箭型的彈道模式可以把飛行距離得到最高.打這桿子對付長的三桿洞最好.尤其果嶺前有一大片水池的必須要打超過180~200碼的飛行距離才能落在果嶺上.這桿子對這種狀況最好.因為球飛的球質和球速都很不錯.也能抗風,對於距離的損失上會比較少.

擊球聲是噹噹噹.爽度滿分!擊球的撞擊感是整個桿頭的震動,也就是我上面說因為桿身前端比較硬是整體的甩動桿頭去觸球所以效果上會讓你覺得整個桿頭的擊球震動.但你依舊可以感受到桿面的擊球扎實度與反饋.打在桿面的哪個區塊是很清楚.所以這個桿頭打起來會讓我清楚的感受到桿面的哪個中球點和整個桿頭的震動感,所以回饋上真的要好太多.當然相對於一些高檔桿身他們的材質會有一些吸振的材質與效果,所以可以把一些桿頭的震動感給吃掉.不見得回饋比較強烈就比較好.

這桿子的規格很友善甚至是比其他三木要輕得多.總重才305g和一般一號木的重量差不多或更輕.這桿子的特性算是完全發揮.也就是輕量化這塊的優勢也是我這桿子要突出的區塊.前幾隻三木的總重都在320g以上.這次我把這桿子的重量給一次壓低20g以上.但揮桿重量也沒有太差,也就是要把三木在重量這塊給達到最好的效果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與更容易去發揮自己本身的動作.

桿頭的重量為210g.這個重量會比上次兩個要輕一點.因為我想要設定友善一點的規格.桿頭重量不要太高,桿身重量也不要重,握把也輕.整體桿子的負擔就可以更少一些,讓使用上會更加輕鬆與容易.因為桿頭在先前的測試上也得到一些經驗,它雖然尺寸比較小,但易打效果還不錯.桿頭的重心在中間所以容易起球.起球的角度都有5度以上.所以球很容易送到空中.配合上這樣的規格我想會讓這桿子更加好打也可以給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使用者試看看.畢竟三木有這樣的優勢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好.

日本會有如此眾多的小品牌林立就在於多數的品牌開發者都是委託一些大的廠商來生產他們的產品.因為品牌小所以生產量不多,相對的單位成本上就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這類小品牌的產品售價都會比一般大品牌的產品要貴上50%的原因.主要在於生產量還有不是自己的生產基地製造,所以價格自然會偏高.當然這也是我覺得其實一些既有品牌的產品其實就已經有高水平的效果,而這類小眾品牌不見得會更優於這些現有大品牌產品.

Loop桿身的特性真的不太喜歡,太偏硬風格.打起來真的像根棍子,雖然說桿身強度真的不錯但以使用上來說真的不好使.對於像Matrix這類桿身雖然也是硬底子但桿身的變化與回饋還是讓你可以享受到不同特性.就算近兩年的沒感覺桿身不是說沒感覺而是你很輕鬆去打,因為桿身會幫你打出去.不像Loop的桿身就是一個字,硬!桿身也沒啥太多變化但沒有變化不會讓你覺得用起來不舒服或硬導致需要花更大的力量與速度去發揮桿身性能.

這款帽套的材質是人工皮.整體的車縫線都還不錯挺有質感.一面有Callaway的鏽線logo,一面是一個大1的標誌.挺顯眼.多數我會把1個面朝上Callaway的Logo放下來套上桿頭.Callaway這面有收縮線讓套入桿頭時不會滑動或掉出來等問題.這是設計需要考量的地方.它把收縮設計在比較看不到的區塊讓整體的外觀呈現復古風卻不會讓使用上產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