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MCI的杆身技术,它的杆身内径是钢管材质,钢管的外部才是碳纤维包覆住.这样的双材质的组合下能有这样平顺的杆身回馈,不管再怎样的外力使用下,杆身的弹性还是相当稳定.更重要是我测过两个不同杆身重量所得到的回馈都是一致.这点就让我要对Fujikura的技术深度肯定.Fujikura在杆身材料上一直都是主力放在金属与碳纤维的组合上.它本身对于高吨位碳布上的运用是相对少.
以現在的技術與材質能力,要讓非甜蜜點擊球可以減低最小的距離影響這點是做得到.就我認為球桿的桿面在擊球效果應該是不分甜蜜點都應該要得到最好的效果.這樣打球的人才能簡單也輕鬆.但這是理想化的結果因為球頭本身都是物質組成,而設計與運作能量產生都建立在物理與力學系統下,所以擊中在哪一個位置都會有影響,這個影響都會對結果產生很大的差異性.而現有技術與能力下可以做到的是就是將這影響與差異性給壓到最小.
鐵桿的發展上基本上是數十年如一日,球頭結構上都是一樣沒有改變,就算外型上有點改變或變化,但還是脫離不了鍛造鐵桿這樣一體成型的設計與結構.但我不是說這樣的東西不好,而是幾十年下來了咱們生活與時代都已經改變了.球桿也應該要進行根本上的改造與提升,而不是新時代了但使用舊時代的工具.
Street是671g(一雙),Evo One是682g.Adicross II為746g, Oxford是631g.雖然說True Linkswear Oxford比Evo One要輕51g但Oxford的材料與設計的包覆性就不是跟Adicross II與Evo One一樣的設計,所以這樣的比較是不平等.不過我可以說在穿著的舒適度與長時間穿著感覺, Adicorss II與Evo One要完勝Oxford.如果因為重量少了但犧牲舒適度那我會要舒適度.重量還是沒有太大的落差是可以接受.
以高爾夫球鞋來說,目前至少分有兩類鞋種,一為傳統釘爪形的鞋款,另一種為無釘爪鞋.無釘爪鞋的問市也不長.所以它在高爾夫產品中算是新生兒.而它的發展與進步也會比較大.對於傳統型的釘爪鞋我想我就不太去琢磨因為大家都比較熟悉,但對於無釘爪形的球鞋因為是新產品所以大家對於它的資料與瞭解度有限.這也是為何我會以無釘爪鞋來做為高爾夫球鞋的測試主力.
這支桿子因為桿身有加金屬箔可以強化桿身的彈性與壓制過多的側旋問題.讓這塊在整體的表現上也得到不錯的結果.所以我認為除了抗風性上是能挑它的毛病.其他的地方我都覺得做得相當成熟與到位.風的影響還算典型碳素桿身會有的狀況.
中空的球頭因為球頭都給完全封閉起來這樣對於球頭本身的深縮彈性反而變得更小與更少.所以以擊球手感上凹背設計的兩件式組合會更優於封閉的中空球頭.但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整個球頭看起來會更扎實與與一般鍛造鐵桿頭是一樣.但打起來卻不同於一般鍛造鐵桿頭.以手感來說這個球頭的變化與扎實度不如鍛造鐵桿,但它在性能與球速上卻要高於一般鍛造鐵桿頭.所以在訴求上是有差異
我在測試非我使用的球桿時都不太會去改變自己的動作與節奏.主要都要去觀察球桿在大過於它本身能承載的能量時會有怎樣的變化?瞭解到這塊也自然可以知道桿身廠本身的技術深度與水平.而我也會調整動作速度與節奏去看當使用者的條件不同時,球桿又是怎樣去反應與呈現出它應有的效果.對於近三年的碳纖維鐵桿用桿身的產品.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有更好的強度與抗側旋能力.當然這也要歸咎於材質的提升,技術的躍進.
打球有一部分是要發洩你內心的壓力,你說不用力打或不打快節奏對很多人都是不可能.不需要去違反自己內心的想法,想要用力打就用力打.但這時你的球桿反而對這樣的狀況無法呈現出最好的效果時那你就需要考慮不是產品貴就是好,也不是貴,用好的材料就能飛得更遠.要選對得產品你比較能在使用時得到設計者的共鳴.
當桿子越長因為力學與力矩原理,你的轉動的力量就要越大.而當這個揮桿半徑越大,你的中心轉動的承受力就越大.但有人會說越長的桿子才能得到越遠的距離.但這有個前提是你需要長至少2”以上才能得到5~8碼的距離提升.所以你要思考的是你要為了這不到10碼的距離去增長2”長度?還是要為了打中桿面甜密點與操控性去將球放到球道上?
用6~7成力打的好處就是身體有更多韌性,少了肌肉的緊繃.這對於身體可以更有效的去將身體的韌性發揮出來,就像球桿一樣有彈性道理是一致.所以打到球後,球速一樣很快,球也很直,更重要是上球道率也明顯增加了.球桿的效果也更容易發揮起來.球桿與身體都有一定的韌性,把過多的力量造成身體的僵硬給除掉.就可以得到好的擊球結果.同時也可以在觸球釋放讓身體動能可以停止得到一個完整的收桿.這就是我最近打球的體會.
這桿子打起來桿面相當彈,手感上相當不錯.要比另一支配上Rome 688的手感要好.因為都是使用6-4鈦合金桿面但只是差在桿面背面設計上就可以有如此大的差別,這就是對於背面紋路與厚度設計產生的手感差異.當然它沒有SP-700那樣彈韌性,也沒有DAT-55那種脆度.但它的彈性可以感受到整個擊球桿面的彈性效果.打起來相當不錯.主要的回饋都是來自於整個桿面的撞擊彈性.這塊也要給它按個讚!擊球聲是屬於鐺鐺的金屬感.打起來也相當熱血.
我的會員們都是以提升他們的球桿使用操控能力與優化球的飛行特性比如球速,彈道高度與倒旋/側旋量等.因為他們都是使用我幫他們設定的桿子所以效果已經到一個高水平,當他們要換桿子或現有桿子打軟了後進行調整時,我們的討論主題就是怎樣將你現在打出來的球可以飛得更有效率,更不受地型與天氣的影響.這就是升級版的訂製任務.
我是用SP-700鈦合金桿面.因為這款的擊球聲最好聽,金屬的清脆度最高.得到的擊球聲共振度最高.這點是6-4鈦與DAT-55鈦所沒有.同時SP-700鈦有別人所沒有的韌性感.也就是觸球有更多的彈性回饋.其它的鈦合金桿面都很脆,擊球的共振效果也沒有SP-700要好.然成本高一些但對於要求產品的質量與效果,我對於這塊是以更高的要求為設定基礎.
日本很多球頭尤其小廠的木桿球頭都走高反彈係數,但能否打出更遠的距離?不見得,因為我的使用經驗在於我開發自己產品的動機.它們有太多不成熟的設計問題與結構矛盾在.對於材質上,日系小廠的產品絕對可以說它用得最牛.這也是日本人在這塊稱霸的原因.但如果只單單說材質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那球頭設計就簡單多了.我只能說,很多秘密都在細節中,尤其是看不到的地方更是要下功夫的關鍵.
這球頭我從第一支桿子的測試篇的就開門見山地說,它就是給有揮桿速度的球友,走性能導向.而這樣的桿子你以力學角度看時,當你的動能與人重量是固定,轉動半徑(轉動的形狀)越大時,轉速就變得慢.這就是我對於長度是會有一些看法與堅持.這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與設定,可不是說我刻意要跟市售款球桿產生差異性.要讓有速度力量的人可以更輕鬆去操控球桿,你的桿子要更短去照你要做的事去做.這就是力學原理.
Matrix近6年來的產品我覺得比較適合一般球友使用的就是這款RUL.其他M3, X3, Q3等產品的特色比較明顯也都適合有點揮桿速度的球友使用.還有近年的Reign, Velox等都算比較偏美系桿身,只是它們有設定不同桿身重心的款式,讓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但這些都是對工房技師來說比較有用,一般人對這樣的桿身設計上比較難了解差異.
以一位球桿訂製師角度來說,一支球桿最關鍵是要看它的球頭重量,桿身特性與長度.這三個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球桿的使用操作,性能結果與回饋感受.我不太以現有技師方式去做球桿,大多以力學角度去進行.所以數據對我來說意義有限也影響有限.做球桿需要有強大的物理學與力學角度去思考,不能照標準模式做.因為球頭,桿身與握把的設計或發展都是以物理學與力學角度基礎.對這些區塊與領域所知有限就無法將球桿的核心與基礎給發揮出來
這回會裝上Matrix RUL這款桿身的原因.因為它的倒旋量中,不是低,彈道也是中,應該可以讓我打出比較高一點的彈道.目前為止所有的桿子打出來的彈道都是低,所以我想要去看看不同桿身能否對於彈道高度有一些改變.對於球頭特性經過前面6支桿子的測試已經嘹如指掌.而不同的桿身特性就是讓它得到不同結果的範圍!
我只能說這支桿子的球頭也不錯桿身也是讓我最欣賞的一塊.但組起來就沒有1+1等於2或大於2的效果.主要的問題在於規格設定.這會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目前坊間工房訂製出來的桿子最大的問題.選的產品都不錯,但組起來就是沒有預期的好?這就是球頭的規格選錯,桿身的重量與硬度也選錯.然後整支球桿的設定規格也都錯誤.才導致最後的結果不為人所接受.
這桿頭底部有凹槽設計所以打出來的起發角就是低.而桿身是高碳布材質所以彈道的高度也是低平設計.所以整體打出來的彈道就是低平高度.而擊球的球速真的很快.完全不像是市售款球桿有的水平與質量.能有這樣的效果挺像高檔訂製桿會得到的飛行彈道與球速.所以以它的實際擊球效果就真的讓我感到滿意.
我也發掘得它的球頭底部在靠近桿面有一條黑色的凹槽設計.我想這應該是它們也接受目前美系球頭設計風潮下的產物.因為近幾年來從Adams, Taylormade,到今年的Titleist,大家都開始對桿底接近桿面會設計凹槽風.好處是觸球後桿面將震動變行傳到球頭,很快就到桿面凹槽這塊就阻斷了.進而快速將擊球的反作用力送回去桿面.這樣的效果當然就可以提升出球速度.
從聲音中就可以知道這桿子的質量與使用材質差異.從SP-700與DAT-55的擊球聲就有明顯差別,但它們的聲音都相當乾淨.很容易在球頭內部產生共鳴.以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材質本身對於整體球桿的融合度會是相對高.聲音越模糊,越渾沌不明,表示材質的密度與純度都不高.不同材質或材質純度不高下對於急求所產生的材質共振上就會不協調.
加重後的球頭擊球感也不同了.先前感受在桿面的震動轉換成整個球頭的震動感.相當扎實與明顯.每次擊球都可以很清楚感受到球頭整個震動,桿壁的受力變化.真的很真實.雖然它沒有另外桿子的SP-700的桿面彈性,也沒有DAT-55那種脆感.但這個重金屬的回饋是真的完全不同於其他桿子.所以你認為調整球頭重量2g上下會不會產生影響與變化?我可以肯定跟你說;一定會,而且會不小.至少在我這個球頭設計下它的變化是相當立桿見影.
這球頭在202g的擊球回饋,是很不錯的桿面震動感.同時擊球聲也很扎實與響亮.與其他SP-700, DAT-55桿面上當然會有差別.但要比一般市售款的桿面與聲音要更好.擊球聲是鏘鏘的回饋.但因為球頭打起來覺得有點輕.不太能掌握球頭移動,所以觸球點的位置都會靠桿面的桿趾.所以我調整了球頭重量在桿趾螺絲.這樣打起來就比較好了.觸球點也慢慢集中在中間範圍的區塊.而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回饋與聲音.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