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球頭的部分.原先我們選用的市售的球頭 為Titleist 905R美規配上原廠的Speeder桿身.這部分資料大家都可以在Titleist網站可以得到它.由於我們是將桿身換下來在裝Fujikura Rombax 7V05所以我們可以得到桿頭的重量是 196g.這個重量來說是有點輕對於揮桿速度有超過90mph的球友來說,對於用Speeder 的球友來說這樣的球頭重量會讓你的揮桿與擊球不會很扎實與穩定.
TM R7 425TP此款是最多TM簽約選手在用的木桿.它的外型很犀利且運用了前代R7的球頭設計與技術把球頭加 大了25cc到425cc的尺寸讓球頭的擊球面積都大大的增加了.為何大部分的職業選手用425不用460的R7呢?因為桿面與球頭面積的增加對選手來說 不是一個好的幫助.
M R7 425TP此款是最多TM簽約選手在用的木桿.它的外型很犀利且運用了前代R7的球頭設計與技術把球頭加大 了25cc到425cc的尺寸讓球頭的擊球面積都大大的增加了.為何大部分的職業選手用425不用460的R7呢?
同樣的也非常感謝Chien & Paul 提供另一支重砲可以比較其差異性, 接下來對於Paul 的TM 425 9.5 搭配Tour AD, 這球桿也是非常個人化設定的代表, 聽Chien 描述Paul 的身材就不難想像, 為何這球桿要有這樣的條件設定. 雖然我沒有見過Paul 本人,
它的外觀是黑色的球頭讓人感覺到很有深度且有說不出的質感.桿底的重心設計是屬於比較高且靠近桿面的重心位置.這類的重心位置球桿讓球友有較好的操控與回 饋.跟其他如Cleveland或是前代的Miura wedge那種低重心且深的球頭重心位置
因為這是試打桿所以我無法去做此桿的規格測量所以就只能提供一些桿子上所show的規格與我自己個人的看法有關此桿的規格.首先除了外型比較大外,桿底部 也算是比較深,重心應是算比較深且兼具有易打性的性能吧.加上桿底也有一個配重算是把重量放在後面下方讓球頭重心能在比較下方與深的位置.
在測試CB-1005,打感跟2005一樣很舒服黏球.彈道高度上也是一樣沒有太高.不過打起來有難度.擊球在非甜蜜點上的地方會立即回饋反應出來.還有 失擊上容許性沒有很好.這是我覺得此鐵桿的最大問題.因為這真的是比一些刀背桿還要難打的鐵桿.操控也算是不錯.桿面也很靈敏.是組高手用的鐵桿.
另外此桿是配上原廠所組裝的Tour AD PT-7x的桿身. PT系列是今年Tour AD所出針對大球頭與低後旋的桿身.是跟Fujikura Rombax, Diamana M系列的主打產品.但我自己打過PT-7, PT-6都覺得它的彈道太boring (太無聊).球的彈道很高.現在運用在此桿日系的主流球道木上是對此桿的性能的一大肯定.
此桿的易打性我現在打起來覺得還好,可能是有另一枝5 號木所以這次打起來更順手且更能掌握此桿的揮桿節奏.現在會更有信心來用此桿做為第二桿要攻果嶺的武器.此桿真的是越打越順手且又好打.很能打的遠.由於 今天風都是逆風且很大,但此桿就是穩穩的往前飛,
以我自己為主我會用G-field的3號木來攻距離,把5號拿掉用19度的小雞腿. 我的球桿不需要太多支球桿但每支的球桿距離要有20~30碼左右的差距.這樣比較能用自己的力量來做掌控擊球的距離.
此桿的外型很炫.外表一看就是屬於好推且穩的推桿類型.它也算是Scotty Cameron的推桿類型中要跟Odyssey的two ball推桿對打的一款也包括另一款Futura.現在Scotty Cameron中的原型推桿C-5 Xperimental延伸出來Detour的.所以你可以了解此推桿的重要性跟它優異的性能.
另外一個外表上的差異計是跟其他球頭一樣把球頭做大.420cc的頭比前代的大約30cc的容量.也確實把它反應在桿面的面積上.不過這樣只有增加 30cc的容量對一般球友來說或是大球頭的趨勢也都是略嫌過於小/保守
首先呢,桿頭本身是還好的重量但為了要做球桿客製的平衡我們不能選太輕的桿身來裝上小雞腿頭上.且此桿的球頭角度算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會選X的硬度讓它 不會把球打的太高.
由於長度44.75inch讓握起來的距離與感覺變的更好.400cc 的頭不算很大所以長度上不需要真的要用到45inch的桿子.揮起來感覺好很多了.用7成力打也 很好 打.打 感依舊很黏球且有Steel球頭那種擊球的衝擊力.
首先先使用52度 的開使由20碼到80碼的距離操作測試.打了幾球真的覺得窄的球頭底座真的很不錯.很容易挖起來且回饋桿很好.挖土的能力還不錯.
還有一個特色是它的手套鬆緊方式是跟棒球手套有點類似.可參考圖片了解.這是比較好的設計讓你可以自在的來調整你要的鬆緊度.當然了傳統的手套也是有類似 的設計但我個人覺得這款的設計會是比較理想與適合人體工學的原理.
但我還是都SC與Obyssey的推桿很忠誠.GD的推桿在外型上有它的優勢.且推的技巧與回饋上對我說不是很熟悉.所以我覺得它們的推桿對我來說還好. 我覺得如果用GD用慣了的人應很難會換因為它有它的特色與回饋.
此桿在球頭上是有感覺跟美規的不一樣.怎麼不同是它的球頭桿面做的比較深.可由圖可看出它的桿面 深度為55mm,而我的tour issue 905R是52.5mm左右.高出2.5mm.因為我的905R才會感到不同的地方.另外它的桿面寬度也比較窄.
另外,G-Field能以一個小廠做出前一代Gauge Design GAF1以及這一代GAF的球頭,實在難能可貴,RC經過將近十年的努力透過兩個品牌Royal Collection及SONARTEC在職業賽的成功,G-Field一下就達到了,G-Field的打感跟距離一點也不會比RC差,是值得推薦的球 頭。
此桿揮起來是有像鐵桿一樣. 打起來很好打且回饋很不錯.打感也很軟.這是4鐵的代替品但我很輕鬆的就可以把它送超過200碼的長度.有點類似我現役的PING 3HL的距離.但我對它的桿身不是很喜歡.因為它的前端太軟了.
此桿握在手上感覺對我來說是剛好不會太重也不會太硬.查了它的揮桿重量後在D2所以這是我揮桿重量的最大極限點.大於此我就不喜歡.長 度上也還好 44.75"配上440cc大小的頭不會覺得有點短.因為球頭大小算還好.
此桿握在手上感覺有點沉應是它的球頭重量比較重且桿身為PX 5.5的原因.另外把球桿放在球位要擊球的角度也很好.角度全開跟切上果嶺的角度很好做.設計上真的有考慮過球頭就位的經準度.桿子的長度也是標準.揮起 來還很順暢.我把挖起桿通常
此桿握起來真的是 可以感覺到此桿的重量.且大多都是在球桿前端的部位.這樣讓你揮的時候後會有很明顯的重量,如果你的體能與速度不夠時就很可能會覺得吃力. 對我來說就是如此.此桿的總重338g算是屬於重的球道木了.
開始打覺得擊球感很棒很扎實跟我先前打過新的Royal collection Cv Pro的球道木感覺是一致的.很柔順的桿身回饋真的比先前兩枝球道木的桿身回饋要好多了.雖然說它的出球速度與彈道沒有764與757好.但也算是在打感 與回饋上的一個彌補了.
此桿重量在332克長度為43吋標準長度.揮桿重量是D2是算還ok的規格.至少比我們前兩支所測的都 是屬於猛獸級的球桿.這支這樣配法讓一般的球友也可享受好球桿的配法.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