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此桿為市售款的Cleveland Hibore XL Tour的球頭.把原廠的桿身換掉,換成Matrix Ozik頂級的桿身TP 7硬度為X. 這也是Ray的殺手級的武器,把他拿來做測試.它將桿身插入約1.25"沒有裝的很深.總長為45.5",

打感 - 以打這兩枝球桿來說, tour issue的打感會比較好點.不過這兩枝球桿有個共同特性在回饋上,就是打起來的擊球回饋就如同打點的回饋.有別於一些好打感的tour issue球桿來說是以面的回饋.

此桿放在地上很清楚的Open face.要置球瞄準很容易.球頭看起來不像一般版的Burner很扁平.頭一點都不大.我個人很懷疑此頭有460cc的大小,看起來只有 440cc~420cc左右大.桿面算是很Square的面,沒有太Deep, 或是Shallow的問題.桿面也沒有很大.這讓我感到有點像是先前的R500系列的球頭設計.

因為他的木桿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枝所謂神之鞭的Daiwa Pentacross.是1000枝的限量桿,價格更是跟Ozik TP 7一樣都是要價US1000.這樣的桿身小弟倒是有興趣要來打一下看它跟Ozik TP-7有何差異.這以讓我可以將此次測試的結果放在站上跟大家分享.

現在手邊的2007年的新木桿為

Titleist 907 D1 10.5 / Rombax 6x07

Titleist 907 D2 8.5 / Ozik TP 7

Tourstage X drive 460 GR 9.5 / TP 7

Ping Rapture 9/ Ozik Altus

 

使用過的2007年的新木 桿

Callaway FT-5 9.5/ Fujikura stock shaft

Callaway FT-i 9.5/ Fujikura stock shaft

Cleveland Hibore XL 9.5 / Fujikura stock shaft

Taylormade Superquad 8.5/ Ozik Altus/ TP 7 (Ray)

Taylormade Burner 9.5/ Ozik TP 7

Nike Sumo / Diamana stock shaft US version

Nike Sumo 2 / Diamana stock shaft US version

在小弟所測試的這些球桿上除了一般市售桿外大多都有做桿身的升級與調整.所以性能上與回饋上都是很不錯的成績.相較之下對於其他以市售桿所搭配的原廠桿身 就明顯傑出多了.

因為鐵桿不像木桿那樣只有一枝.測試者只要對一枝木桿去最試打都可以很快的了解此桿的性能,回饋與操控等性能.但鐵桿有長中短的鐵桿.所以要在一次測試下 就要去給它一個評論對我來說有點難.

Tourstage X Drive 一直都是tourstage的終極武器.小弟自從有了X Drive 405以後就愛上它了.所以去年的X Drive 460P到要在台灣7月上市的最新款X Drive 460 GR小弟也二話不說的將它們購入當我的收藏桿的航列中. X Drive 460P現已是Jimmy的killer driver.

此頭的重量為195.6g, 對此頭做重心的測量.桿面重心跟D1類似都是中心位置偏上.約在往上數過來第2條線的位置.球頭底部重心位置是在 中心點做Hotmelt孔的往桿頸部5mm跟往後約3mm的位置.都是算高重心與重心接近桿面的球頭設計.對於打過D1的感覺後對此 桿的重心位置也都很期待.因為重心位置很類似.

扁平且寬(shallow face)的桿面設計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球頭設計因為你不需要買太長的球釘去做開球的使用.一般75mm的球釘用起 來就夠了.桿底的設計一眼就可以了解這是Titleist的球桿.一慣的Titleist logo 設計加上穿透式球頭讓人一看就知道了.

基於sand的經驗,我本來真的不想要把A給拆了,但是天天看其膠膜內沒有防銹油塗及的地方好像也在慢慢氧化中了,加上心中在想,這 樣好的球杆如果沒有試過的話, 怎麼會知道他的好到底在哪,最少也要知道它到底是貴在哪的?因為真的不便宜ㄚ....

這次會做這樣的一個測試也是為了讓大家能更加的了解Ozik 桿身的性能.這三枝球桿都在先前有做過個別的性能測試.所以這樣大家會一個基本的了解.但這三枝球桿如果把它們做一個深度的測試這樣會讓大家有更強烈的了 解其中的差異.這也是我為何想要做這樣的群組式的測試.現在就讓我做一個規格的比較,讓大家了解先;

這次的測試我是拿了我手邊的三支TOUR ISSUE球桿且都是配備MATRIX OZIK的桿身所以這樣正可以測試不同的球頭與OZIK不同的桿身所得出來的性能比較.這三枝重武器的測試比較會在下篇文章中來討論.此篇會以此桿的性能 去做一個詳細的測試說明.

此桿的測量重點是桿身.此球頭先前配上AXIV V-7072,但我打起來不是很穩所以把它退下來.有好一陣子都沒用它現在把最近新添購的 Ozik 桿身給裝上來做測試.首先對Ozik Medius 最一個簡單的介紹,此桿身在Ozik桿身家族中算是中級品.Ozik桿身最高級的是TP 6/7系列

上週六日西線無戰事, 所以帶著我的Ben Hogan Apex跟這套Vega到driving range試試, 在熱完身後開始測試, 天後狀況良好, 先測試 BH PW10球全力揮擊, 距離大約為105Y, 緊接著用VEGA也是全力打, 距離差不多,

在去年底的group teaching event讓我有了與Miura的第一次接觸, 當時Chien剛換好他Taylormade TM-300 (forged by Miura) / PX 5.5.  雖然TM-300明顯的比我當時S-59/i3+ blade combo offset小很多, 但打起來那種綿密/直接的感覺卻與Ping有很大的不同.  TM-300的回饋雖軟但卻紮實, 鍛造與鑄造所產生的手感果然不同.

此桿身為稀有的瑩光小綠.43.25"長度配上此頭剛好 45".加上又用Iomic green 的握把所以整體看起來超庫的.這桿身是70g的重量未材.43.25 "是67g很剛好.因為我有另一枝tour issue Ozik Altus 80g的桿身所以Altus 有兩個規格一個是給Driver用的,另一個是給Fairway wood的.重量差10g但性能一樣.因為上次幫Ray弄Altus Lime green的FW桿身覺得超棒的.我就一直久久不能忘懷所以下了Ozik Altus 的Lime green小綠的通緝令給我美國麻記. 終於給我盼到了.

之前打R7 410 TP + Diamana 63 S 總覺得桿子就是好像少了那麼點重量,也好像軟了點, 雖然球路也是很漂亮,但就是常常會高了那麼點這一枝D73s打到現在的心得就是,真的很穩.可以說跟之前的藍紅管差有兩倍以上,我自己覺得是完全不一樣的 東西,

球頭是標準的Tourstage洋梨型, 底部左右各有一顆配重螺絲.  深杆面的設計讓視覺上不會覺得460cc球頭很大, 和Titleist 905R比起來反倒像是400cc左右.  應該是屬於高重心設計.

上週剛好拿到這兩個球頭, 正在煩惱要找什麼桿身來組裝. 本來 Superquad 裝了 TP7 x-flex~ 打感非常好, 只是一直找不到正確的螺絲組合.  球路一直不能固定下來.  雖然每次練習都很爽. 因為有很扎實的感覺.

首先測量這個頭的淨重 179g 剛好, 如果更輕一點更好, 因為螺絲可以用重一點的來調整彈道.  (雖然我是 TM fan, 彈道調整其實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就算是 4 個螺絲的R7, R7-425, R7 Superquad, 用螺絲把重心從最右邊調整到最左邊, 球路其實偏差差不多 30 碼左右. 動作都能夠歪比較多, 用來調整配重比較容易. ) , 還有 hosel depth ( 1.75 inch 算是很深, 以 TM 來說,

另外Zodia也是日本研磨大師千葉輝雄的品牌跟Miura都 是當代日本最有名的手工研磨的大師.此款KM Tour wedge是美國版的,在日本是Premium version.都是同款荒萷的球頭.現在這款都已經停產了.所以此頭有此收藏與使用的價值.它的球頭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手工研磨的 痕跡.

對於Ozik 這一系列的桿身, 給我一種很特殊的感覺. 因為是韓國製造!! 就像韓國的電子業一樣, 真是民族性所致讓他們的產品總是能夠很快速很有優勢的侵蝕整個市場. 沒想到連高爾夫桿身也是如此, 這幾年韓國的高爾夫發展的很快,

球桿設置的很Square.這就是我喜歡Tour issue的球桿原因.打市售的球桿都覺得太Close所以打起來都覺得很不順.拿起這類的球桿不要想太多就是給他順順的打就可以了.先前打Ray的 R7 ST 3W/ TP 7 X的球桿覺得Ozik TP 7真的很棒但覺得有點硬所以力量的釋放不是很順暢所以今天打此桿會有點給它個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