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s系列桿身的硬度結構都要比其它日系與Matrix要硬上許多.所以挑6R也是因為先前T2經驗使然.同時也是現在動作上比較喜歡打柔順的桿身.但T2經驗不能100%把它視為Attas3的使用感覺.所以還是比較保守點.用R的硬度在長度上設定稍為長一點,後頭用過一段時間後,再根據使用的經驗與效果進行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硬度?這通常對於沒用過的桿身才會這樣做.有經驗的桿身產品就會一次到位的進行球桿規格設定.
當我們對第二球的準備,同時對果嶺的各方面都進行分析與判斷後.你就會決定要怎樣打這一球.我必須要說的是,這些因素需要當你有一定技術水平時才會去注意到.同時要一次一次的下場把這些經驗給累積起來.這樣才能成為你成績與狀況判斷很有利的資料庫.因為當你還在為無法打中球桿甜點或無法把球送到你要的距離所困擾,對於分析上面這些的因素對你而言根本就還用不到.
選桿上一般球友有很大的問題.就如同我以前的文章所說,大家的球桿選擇過多,讓你常常會判斷錯誤.當你還不是單差點水平,我個人都認為你不需要把每支桿都帶上場.這樣只會增加判斷錯誤的機會與猶豫不決的狀況產生.不會讓你擊球的過程與判斷有正面幫助.
上果嶺率=判斷力!要提升上果嶺率不是你要打得準這塊,這個能力是基本,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上場時的判斷力.比如你要用那一支桿打才能打上果嶺?因為當你有能力可以打出每一支桿子的距離時,而你要選那一支桿讓你打上果嶺就變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能讓你在標準桿攻果嶺的關鍵.所以說要讓你可以將成績進到單差點的關鍵不在於技術水平,這是基本條件與能力.你要建立的是在於對球場與狀況正確的判斷能力.
有球具研究公司发表报告,称一号木的体积在420cc左右是最佳的体积,原因是可以达到杆头速度和稳定性的均衡;如果追求杆头速度和球速的最大化,体积可以更小。因此近年来,有不少球具品牌在制造复古型的小体积杆头,大约在380cc,较规则小了约17%。但是并未受到市场的追捧,460Cc 的杆头仍是市场主流。
這是我個人對長安球場的心得.當球友的態度與思考都成熟後,打球不是球場難不難或好不好打的問題,而是怎樣讓你在這個時間內享受高爾夫與放鬆心情.硬件狀況與質量反而不是太大的關鍵.服務才是球場維生的關鍵.也是讓客人記住你的地方.我喜歡打的場子不是高難度球場設計或是很長的距離,而是讓我打起來沒有壓力,幫我著想一些細節與問題.我要的是快樂的享受這段時間,
對我來說,最喜歡挑戰這類球場.它的球場類似新淡水,但卻比新淡水要更難,因為長度更長,障礙更多,視覺障礙這類的隱形難度才是這球場的精髓.這種球場要打好需要常打.它的水池障礙不多,樹林與沙坑是不少.所以以難度水平來說,這球場是真的不好打.你的距離不長的話,你的每一洞標準桿就是以+1為基礎了.這還沒說到球場的其它障礙影響的難度.
現在的高爾夫已經可以看到更多20幾歲與30幾歲的年輕人的加入,但市場相關配套與專業度也是一個隱憂.球具商,賣店,工房,教練等相關服務專業人員都嚴重不足.不足的不是店的數量或從事人員不夠多,而是現有人員與服務根本不專業也沒有專業可言.不管對於打球態度,揮桿動作與球具相關知識都是連半筒水都沒有.人云意云的居多,所以導致很多的球友都得到不正確的知訊.
加上這支桿的球頭夠重,所以使用上不僅可以在球道上,連在長草或沙坑我都拿出來朝果嶺直接打.效果真的很不錯.所以說實用性與解球能力,這桿的利用率都算高.因為我只要球的位置送下去,別想太多,桿身會幫我吃下土或草裡.輕鬆的把球給送出障礙區. 有時切桿不順時,就拿這支桿在果嶺邊上敲.更容易把球送出果嶺邊長草出來.所以這桿可打長也可打短.算是我很常用的一支桿.
這桿身的彈性與回饋與使用高噸位碳布是很類似.彈力很強也很快.我個人這幾個月下來對不少日本高噸位碳布桿身的研究,也慢慢抓出一些端倪出來.因為在美系桿身上,桿身廠商大多都不會說明它們用的桿身材質為何?而我也有我自己的一套去了解它們運用的桿身材質是怎樣的級別.應該說大部份的桿身廠都不會去說明詳細它們所運用的材質為何?
通常木桿的揮桿速度超過95mph(開球超過240碼距離)的使用者,鐵木桿桿身最好要使用85g以上的級別.這樣才能讓你的鐵木桿有不錯的穩定性與擊球效果.反而使用太輕的鐵木桿會讓你很難掌握球桿的穩定性與擊球精準度.而鐵木桿桿身在80g到90幾克都算是主流產品.尤其是球頭以性能為主要訴求的設定時,桿身的強度與設定也需要以性能為導向進行選擇與考量.
進攻果嶺的第二桿 – 這支桿大多是以鐵桿為主.因為一場球18洞大多為4桿洞.4桿洞絕大部份的第二桿使用都會以鐵桿為主,不管是中鐵,長鐵或短鐵.因為你開球距離多少而有所改變.雖然說現在有鐵木桿出現,大家使用長鐵機會已經沒有以前要多.
另外在球道上的長距離桿,我會建議要有一支長鐵或是鐵木桿以打距離為主.因為這支球桿主要的功用在於當你開球落到不好的球位時,或障礙區時,你無法使用球道木來打出好的距離,但你需要將距離影響給減到最低,同時也要將球送出障礙區.這樣需要有你讓你使用上更為順手與容易的長桿.
Phil Mickelson也說這個結果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失望.而他與Keegan Bradley的完美配合讓它記憶猶新.同時對他也給予很不錯的評價.尤其是對 Keegan的上球道率與距離是很肯定.對於在問到Keegan Bradley有關萊德杯的事,他也同樣有類似的失望.而他甚至說他在那段時間都不去看高爾夫頻道與讀任何有關萊德杯的事.
因為一般球友缺乏對選桿因素經驗,也不知道要怎樣判斷擊球的誤差.所以選桿上一定要盡可能的簡單與有限的選擇.這樣的狀況與結果就是你只能集中精神去打好這一桿.用好這一支球桿.你不用怕說要控制一下力量讓球不要飛太遠或飛太高等.你還沒到那樣的水平,所以用桿就盡可能單純與用一種動作去打就行.
就我個人的觀察與瞭解,大多的球友攻果嶺都打短,很少打過頭.如果你分析打過頭狀況時,大多是風勢影響,或地型判斷錯誤.超過8成的球友攻果嶺一定會打短.因為這是心理因素影響,大家寧可打短也不願意打過頭.主因是你不瞭解過了果嶺後的狀況與地型?但也因為這樣的心理因素影響下,你就無法打足夠的距離讓你的球可以上到果嶺
談到對中國球員在奧運會上的期待時,張小寧對說:“我國女子選手水準相對較高,我們的策略還是‘鳳先飛’。爭取在2016年奧運會賽場上能出現中國選手的身影,在2020年奧運會時,我相信中國高爾夫球水準會有明顯突破。”
高尔夫国家队从成立之初就饱受非议。比如优秀球员不买账、国家队队员垄断众多赛事参赛名额、国家队成员上交比赛奖金比例过高……无论如何,中国高尔夫国家队,正在走一条典型的“中国化”奥运道路。
打這種球桿要敢吃球,手在下桿到擊球點,手要能帶著球桿往下吃下去.這樣球桿才會很聰明的幫你將球頭往球點吃下去.同時也可以將草皮給帶起來.這就是刀背桿的好處.很輕鬆就可以吃下土了.一點都不脫泥帶水.所以才會說這樣的球桿就是需要點力量來帶動球桿.
此桿握在手上真的挺好使.因為重量的配置恰到好處,同時不會感到球桿太重或太輕.另外長度來說,這樣的長度真的很容易操作.以碳素桿的特性這樣的長度都算短了.所以說這款鐵桿配上Program 95真的挺實用.那更不用說它那迷人的外觀.你能不多看它兩眼嗎?球場上連桿弟都稱讚不以.
我這些想法與內容都是實際案例與球友狀況為基礎,不是憑空捏造說故事..因為我看到這些問題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有一定數量,所以才會有感而發的將這些問題與狀況與大家分享.我只能將我的處理方式與想法提出來與大家討論.希望大家能自立自強,好好的把自己的球具知識給提升.而這個網站也是因為這樣才建立.
現在很多工房為了賺更多的利潤,都會販售很多沒聽過的產品,或是跟消費者說這是工場直營的產品.不能說這些產品不好,或是質量不好,但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使用測試報告與說明,你真的很難認定這是一個好產品與成熟的產品.這類產品說穿了就是拿你當白老鼠,用了不好也就算了.
當你有機會可以嘗試不同的桿身時,最關鍵是要瞭解桿身的使用經驗值.讓你建立對不同特性桿身的實際使用特性.有這樣的經驗後才能在日後對於不同產品可以瞭解差異,同時可以進行選擇.因為選擇桿身產品最好把桿身的外表給當做沒有.它會影響你做出正確的判斷.你要的是它的本質,核心效果與特性.不是它是那一款,怎樣的外觀塗裝等.產品一定可以比較出差異,一打就見真章.
以前桿身的發展從材質為主,而當桿身材質由鋼管的材料進到碳纖維這個領域後就發展成全然不同的一個產品效能.這就如同人類對於工具的發展模式一樣.一開始或初期階段就是先滿足基本需求.也就是說先求有.當你有了這個工具後,就會有人開始研究怎樣改善這工具的使用,效能與質感等問題.而看到桿身這塊來說,當桿身從鋼管材質時就是滿足球具組成的基本需求.
在這個洞,其實開始的2杆也不算太大的失誤,在沙坑的第2杆也還是明智的。 打錯就在第3杆開始鑄下,按照我的慣例,上果嶺一杆是不會 “盲打”的,一定會看到果嶺圈才打的,這次由於“趕時間”,沒有上到坡度不小的果嶺上邊去觀察,完全是瞎打,此其大錯之一。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