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這款球頭的擊球回饋不是一般球頭那種擠壓球的感覺,也沒有桿面撞擊的感覺.因為是一連串的作用力的效果,所以它的打感是屬於碰撞感.同時它的球頭基本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設計.一般木桿大多會把桿身給插入到球頭內部,讓使用操作與擊球回饋可以更為扎實與直接.但因為這球頭需要讓撞擊的作用力不受到其他物件的干擾,可以讓作用力可以自行產生與運作.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球頭需要搭配與它能”互補”的桿身.球頭以性能角度來說是無法可挑,但對於怎樣讓這支木桿成為你可以信賴的球桿,增加你上球道率與操作能力?這些才是配置此桿的關鍵,而不在於性能提升這個項目上.另外配它的桿身也需要有比一般桿身要更好的穩定性.讓桿身可以掌握住這匹野馬級的暴走性能.

另外在推桿桿身上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桿身重量問題.這點尤其在進行推桿訂製與個人化時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很多時候進行推桿個人化的設定時,推桿長度都會比一般市售推桿要短,而當球桿長度變短時,這時的球頭重量與桿身重量也需要相對提高,如此才能讓球桿的重量與推擊的操作上都不會產生太大問題.同時讓使用者可以利用更適合的推桿長度去使用.

桿身是讓你的力量能傳送到球頭最大的一個部位,而一個好的桿身它能讓你的能量傳送的消耗給減低到最低.而這就是桿身所需要的重要性.而一支好的推桿桿身,它在力量的掌握上是非常一致與穩定,不會有大起大落的性能落差.這點在材質上就會有明顯的落差.

要打好成績的關鍵在於對球場有形與無形的難度與障礙進行充分與完整的分析與判斷.當你把一些因素給計算在擊球與選桿上,那你就更能夠把成績給控制在你要的目標範圍內.這也是我為何沒有把桿弟報的距離做為我擊球與選桿的判斷之中.因為要打好球一定要建立與累積你個人對距離,地形與難度分析的判斷能力.你是無法靠旁人把成績給打好.打不好沒有藉口,只有自己的問題,

南一球場的果嶺難度整體來說一般,但有幾洞的地形比較困難,加上有些位置不平球推起來還會跳動.另外它們的果嶺都算小.打起來讓第二桿的上果嶺率是相當有挑戰.這球場的難度在於第二桿,因為它的地形設計是真的聰明與有智慧,很多球友會在這樣的球道上放鬆自己與專注力.導致讓上果嶺這桿吃了不少苦頭.

而對於走路的舒適性,它也是表現高於一般高爾夫球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鞋底為TPU材質.這材質是比較軟的人工橡膠.因為我們做高爾夫球也有使用這塊的材質.它的特性是比一般人工橡膠要軟,所以運用在鞋底可以讓身體重量負擔在腳底得到有效的減輕.這對於長時間走路使用下是很重要的基礎.

亞巡賽如何看待中國高爾夫?未來中國是否還會舉辦亞巡賽單獨認證的賽事?在今年英國公開賽期間,科爾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1、在亞巡賽的眼中,中國高爾夫的地位如何?

UST-Mamiya T2桿身算是一款不錯的性能桿身.對於一般人要使用建議不要選太硬與太重的規格.不然你會吃不消與有太高的使用難度.而它可以給你更好的距離與球質.最好能試過這桿身在決定是否適合.它是一支硬底子的球桿.很有爆發力的一款桿身.特性很明顯的一部跑車.

比如運用在UST-Mamiya Attas T2這款桿身,它的桿身結構強度比其他桿身要強.當然也有運用高噸位碳布在桿身上,所以它的桿身整體的結構,強度與彈性都比較硬.而打出來的效果對於球頭的反饋上就比較短與清脆.但桿頭依舊可以感受到它很強的桿面反彈特性.

UST-Mamiya目前產品線中最頂級的款式就屬ATTAS系列.而它共有幾款不同的產品,一為ATTAS3, T2, International三款. ATTAS3算是去年產品,T2是前年的產品.但以性能來說T2算是在ATTAS系列中的主打.因為它運用UST-Mamiya最多新的技術與材質在這桿身上.就算是ATTAS3也是延用T2的結構進行細部的調整與規格設定不同.

我對這樣的球場感覺很不錯,因為視覺效果很棒.景色盡收眼底.球洞的設計很有挑戰也特別.沒有樹林的壓力.但擊球需要準度.更重要對於風勢判斷要更有經驗.處理球上也都要更為保守.算是很好可以磨練自己對下判斷與選桿有很大的經驗提升.對於要晉升到單差點是重要的學習與經驗累積.雖然沒上球道,但對一般球友來說要直攻的難度也是很高.而今天的桿弟也很不錯.抓的距離很準.

永漢球場是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設計,它的球場是請日本設計師設計,走的是標準海濱球場風格,球洞間沒有樹林隔開,完全可以看透.而球場難度有很多的沙坑,小丘與地型起伏為主.美中不足的是它沒有把長長的草給留起來.估計留起來會讓球友不太想來.同時球場因為靠海邊,所以風勢會比較大.再過一陣子東北季風再大點,會讓這球場的難度提升到更變態的水平.

我對這個球頭做了小小的實驗,把一顆球放到瞄準線上.雖然它的瞄準線是凸出來,但也可以放進.而這球頭的內部設計,以桿面後方到瞄準線這個寬度,就是一顆球的大小長度.而球上下的寬度,正好是球頭兩個弧型線條接到桿面後方的大小.以這樣設計,對於你推擊時你可以將球的上下兩點對準到桿面後方的弧線邊框的接觸點.

而就我個人在今年對身體協調性的練習經驗來說,要練好這塊真的不是像練動作那樣簡單.協調性也不是如同練瑜珈可以將身體肌肉進行伸展與控制這樣簡單.因為最困難的地方是在你腦子想的與做的很難進行整合與控制.雖然說我很想把動作的協調做好但動作上就很難到位.到後面我練習熟了後,就了解到身體動作的協調性真的只能靠進行重力訓練才能操作.為什麼?

當一般球友本身的站姿出問題,你的握桿肯定也不會正確,因為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一個錯,後頭全都會出錯.而以一個力學角度來看站姿,就需要讓你的上半身有足夠的傾斜角度,讓你的下半身的臀部與腿部可以產生一個靜態平衡.如果把你的站姿進行分析,你的雙腿就是身體重心支撐點.

高爾夫不是走短時間的爆發力運動.它很適合東方人這類體型,對於球具的掌握,靈敏度,感覺特性去發展的運動.需要對細節與細膩度發展的運動都會適合東方人.中國因為國情對於高爾夫發展以前為禁止,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漸進行發展.但這項運動對於廣大人民的印象多半停在腐敗的想法.所以官方態度對這個運動也不好全力發展.只能以模糊不明狀況下發展.

高爾夫在美國勢力都一直不可小看.而且是很多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人士的最愛.觀看美國歷任總統,幾乎沒有一位不打高爾夫球.最近的歐巴瑪可是高爾夫愛好者.一週打高爾夫時間可以4,5天.有時候甚至於每天都可以在球場找到總統先生.這樣的狀況你說這運動在美國能不紅嗎?所以放眼望去現今主流高爾夫球具廠商與媒體全由美國公司在主導.

一支球桿你會用與敢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會用但下場時不敢用,那等於不會用.會用且下場打球敢打有信心用,那就算打不好也不會太差結果.因為會失誤是一般人一定會有.但當你可以對一支球桿的使用信心與失擊範圍是可掌握,那你打起來一定不會太差.而要做到下場敢打也有信心用三木,自己的揮桿動作與球桿規格都要完全的是你的條件與基礎才能輕鬆達到這樣目標.

鄭軍直言不諱,凱美瑞邀請賽的定位是一場商業化的職業賽事。為此,與一般職業賽事安排一場配對賽不同,凱美瑞邀請賽週二和週三共安排了兩場配對賽。“這樣安排也是為了貼近贊助商的要求,”鄭軍說,“任何一場專業賽事,都可以說成是商業化的比賽。沒有贊助商,比賽就很難長期存活下去。有了贊助商,比賽才有可能長期良性發展。

說到桿身的壓制側旋能力,真的沒有太驚人的效果.我習慣打出比較右曲的球路,它對於這塊的壓制力上沒有很好,平時沒風狀況下會產生約10~15碼的右曲球.這點與UST Mamiya Attas T2 6S是差不多.看來這是一般級別桿身的水平.也不能太過要求它們要有超水平的表現.

首先,這支木桿打出來的彈道算中高彈道,球飛到中尾段的加速沒有,跟其它我使用的桿身在這塊都表現十足的加速與優化的水平. DI 6S就沒力.飛行距離才不過230~240碼水平,與我打市售款木桿的飛行距離是相當,一點優勢都沒有.

就我的經驗來說,現在很多高檔日系木桿都存在很強的功能導向.不只在設計上與外觀上就看得出球頭所針對的使用族群.從球頭內部一些隱性伏筆都可以了解到球頭設計者所定位這個球頭是要怎樣的規格才容易發揮出應有特色?如果以性能,距離為主的球頭或桿身,它們在所對應的球桿規格設定上就會有所不同.

不管你的推擊動作怎樣?或是使用怎樣的姿勢或握法在推擊上?你的身體重心都要設定好,穩穩的站好.這樣才能開始去掌握球桿,運用球桿,同時穩穩的推出你要的結果.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因為推擊它不是全幅度的擊球,它對距離要求並沒有太大,反而是要精準掌握好你要的距離與方向才是推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