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桿頭與桿身的優良基因與特性的加持下,就算剛開始使用時,桿身的結構還沒完全打開,就已經可以很輕鬆的感受到這支三木的強勁性能與距離效果.輕鬆打就可以打出不錯的距離.比我先前打G-Field還要輕鬆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從擊球出去的球質與球速就可以清楚感受到這支球桿的爆發力了.它打出去的球質與球速真的沒話說.非常快也非常重,球在空中飛行的穩定性真的超優.
我通常在三木的桿身硬度都不會選擇太硬來使用,因為三木的使用狀況都是在第二桿或球道上,所以在有些狀況與地形上不是很平坦時,擊球與揮桿動作就不太會做太大.同時也不太會發力.要能將球送出為最大任務.所以硬度上我也會比木桿的硬度要稍為再軟一點.這樣會比較能適用在實際下場擊球上.
经常被大家忽略的P杆也是挖起杆的一员,只是由于近年来铁杆组的杆面倾角越来越缩水变小,P杆 的杆面倾角已不再是原来的48度,而是比较混乱,有的低至44度了,而且P杆总是紧紧跟随9号铁杆,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是铁杆组的一员了;更何况,很少有人用它来打劈起球(PITCHING)了。
球具訂製這個服務很難做到量化,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喜好也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推薦的產品也很難一樣.這樣的前題,你就很難有標準化的產品給球友使用.因為就算技師為你的需求建立一支你要的試打桿給你用,但這支桿可能只有你需要,或適合你.對於其他人可能就沒有辦法同你一樣的喜好.而這支試打桿都半都只能是讓其他球友瞭解這樣產品的效果為參考.很難產生實際銷售基礎的球具範本.
以這款木桿桿面來說不能說是大,算是比較小一點.因為它的桿面形狀就像一個倒三角形.所以桿面下半部都已經被圓弧化,讓整個擊球的面積可以更加集中.如此可以想像得到它的擊球的效果與球頭速度都不會太差.這點看來三浦是有考慮到與計算過.不是只是看起來好看打起來卻普普通通的木桿.而桿頸也做得比較深,但只能插入約35mm剩下的空間就是讓技師進行重量的增加.
這支球桿下場用會很好,很穩定.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打出來的球也都可以在你的期待之中.就算是你揮桿動作的失誤也都可以在球桿上得到適度的修正.傷害上也都可以被掌握與接受.所以我這一兩個月打下來,與我另一支龍馬搭配雙龍馬的策略算是很成功.如果球場的風勢不大,我就用RUL那支,距離效果好,彈道也漂亮多了.
打這球頭真的需要點實力與技術.要敢把它吃下球去,不能太早釋放掉.讓你的力量可以完全的灌進到球頭,讓球頭的內部撞擊可以產生更大的效果.所以當你手感到球頭的撞擊震動時,不可以收手釋放力量,反而要更要把力量給帶過擊球點.完全引導球頭到收桿.這樣球頭的爆發力才能完全的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多人不知道,在成为职业高尔夫球员之前,里奇•福勒曾是一名出色的越野摩托车手。犹由于福勒的老爸是一名疯狂的越野摩托车迷,小里奇3岁的时候就开始骑摩托车了。因为脚受伤,也为了专心打高尔夫,15岁时福勒放弃了心爱的越野摩托车项目。
我測試與使用很多品牌的桿身產品,每一家的產品都有其特色所在.但每一家的規格就算有相似之處,也很難有相似的使用結果,性能表現與回饋.所以這也就是越看不見的東西越是困難了解."無形似有形!有形表無形!"這八個字是我對桿身所下的結論.
就我對UST-Mamiya桿身產品的瞭解,它們家的產品款式不多,但每個產品的特性與風格都獨特存在.沒有那種相似特性狀況.這對於以訂製為角度的產品考慮來說,就是一個不錯的產品設定與思路.因為這更容易讓技師挑選適合與正確的產品給每一個不同特性的球友需求.很多日系桿身產品真的多到就算是它們的經銷商也不見得全都説得出來.而產品就很容易有相似的特性存在.
這兩年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力道已經明顯減緩,加上對外銷為主的東莞廠商也已經產生不小的傷害.歐美市場的不景氣,購買力道已經不如從前.以出口為主的國內廠商面對這樣的狀況,已經慢慢的轉形或是進行組織重整,將公司組織給與縮編.就我熟的幾個球頭廠商與桿身廠來說,不是縮編,就是將製造基地從中國轉到東南亞去.國內的工資說實在的漲的幅度太高,加上工人也會對一些小事加以放大然後強迫老闆加工資等行為.
JF-300這款球頭在用料上要算現有亞洲自製品牌中最好了.一點都不會輸給其它日系品牌的對手.同時它也把此款球桿設定為求遠距離的解決王道.因為它是設定為高反彈系數的桿面同時加上SP-700鈦合金的材料與高反彈系數0.86,可以讓擊球效果破表!這就是我喜歡測試這類產品的動機與期待.
很多市售款推桿因為要省成本,使用的推桿桿身硬度與強度不足.同時重量上也不足.這對於推桿這類產品要求更加精準的推擊準度,會有很大影響.同時對於推擊的效果,滾動性的穩定性都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尤其是推長距離的狀況桿身推擊的延遲狀況就更明顯.讓使用者無法掌握住桿面何時可以觸球.
因為這次的推桿設定是選中插球頭,且桿頭仰角是68度.雖然這支推桿長度是33.25”但它實際握起來的感覺是會比較短.因為其他推桿都會有桿頸或桿身有進行彎曲角度,這樣對於球桿的長度來看就會比較長.同時桿頭仰角大多推桿都設定在71~72度.這支是68度,所以這可以讓使用者得到更為平坦的角度.增加你與球頭之間的距離,不會太近.加上桿面沒有後移設定,由上往下看就是很直接與簡單.
揮桿動作關鍵在於身體重心的控制與移動.整個練習的重點就在於腿力與胯的重量訓練.因為不管任何運動你都需要利用你的身體重心的移動產生巨大的能量.以身體力學角度來看,都是以轉動力矩與位移的重力加速度的方式將身體的力量以倍數產生.所以練習腿力,腿掌力,與胯部的強度都是很多運動的基本功.而要練好它有幾個方式.一是跑步,二是走路,三是騎車,四是爬山.
不管是怎樣的教練或體能訓練師都有各種各樣的訓練方式,正確與否我想我無法說個準.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只要你身體不會產生出不好的訊息,那這樣的訓練方式對你就是可行.同時要配合自己本身的時間,不間斷的投入時間去練習.這樣的訓練才能產生出效果.因為現代化的高爾夫已經不是把動作技巧給做到位這樣簡單而已.
USGA與R&A對這個規則很有技巧的避開禁用長推桿這類的字眼,它們把它定為是Anchor rule/支撐點規則.但你從我上面的說明當中,就可以清楚了解,長推桿你不用支撐點的推擊怎會推得好?單靠雙臂你怎能將長推桿給運行順暢?更別說要推得準!所以它們很聰明的從使用方式下手,把禁令給設在你的使用操作模式上.而不去從球具的角度去設定規則.
海逸球場有一個難度就是它的球道與果嶺都超軟.所以球根本不會滾.這回我只帶一支木桿,這桿的彈道也是高彈道所以我的球都不太會滾.短桿雖然也都有發揮但因為不滾所以對推桿上會有一定程度的難度與長度.好幾回的球到果嶺上去看,球都把草皮給拉起來.所以這球場真的在這種看不見的難度上會讓打的人很挫折.它的果嶺也設計挺大同時速度算慢,只有約6~8之間.
當你是新手時,很多事都是需要更多的證明與實例去瞭解真相.千萬不要人云易云.這樣你找不到對的路子.只有多去找資料,多交流,建立一套自己的想法與模式.不需要一定要照抄別人的想法與動作.這樣對你是沒有太大的效果.高爾夫要練好只有花時間投入,你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都與你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有關.當你看到別人打的不錯與漂亮的揮桿動作時,你沒看到他所投入的時間與練習.
很多泡球場的球友不是退休或沒事幹的人,有時間,在練習場找人聊天,或跟人泡茶磨掉一天.但我想很多球友都想在高爾夫上得到更多的成長與樂趣,所以才會到練習場打練習.而他們打球的時間多半都很長了.技巧也不錯,但球技就一般.說穿了就是打了一口好球.
有了距離的精准或者者精准的距離,比打得遠更為有益。面對150碼,人家拿9鐵,我就拿7鐵甚至6鐵也可以啊,關鍵要把握自己擊球的距離。我有個資深球友,距離不相上下,中秋前就打了88杆。還有個前輩,距離比我更短,我還握著鐵杆的時候,他已拿出7號木,可是那個穩啊,看著也眼熱。
球友們需要有一個認知就是,這個球具個人化的一個導火線,也是一個起點.球桿已經不再事單純的球桿工具.它不是只是協助你打到球的簡單工作,它需要進行更多的個人化讓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而更多的價值在於建立你個人在高爾夫上的無形印象分數.所以打高爾夫已經不再只是在成績上去一較高下,你的裝備,球桿,與行為都已經列入整體成績的考核範圍.
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球頭是挺挑桿身,如果桿身配不好這球頭的效果可能最多發揮個6成.這當中的關鍵在於桿身彈道設定與桿身硬度選擇.很多不錯的桿身都不是那樣容易選對硬度與特性.加上球頭本身有一定難度與使用要求.能否配得適合真的要有點經驗與對產品的熟悉度.
Attas3要比Attas T2要好打多了.也不會那樣無聊的回饋.比較多桿身回饋與互動感.同時操作與擊球樂趣也很多.算是對Attas T2的升級版.雖然說彈道與球質都差不多,但在回饋,效果呈現,桿身彈性上都要提升不少.難度的程度也要比Attas T2要減低不少.但不是那種Tour AD或三菱桿身那種簡單易打的桿身.而效果上肯定要比Tour AD與三菱要好與穩定多.
這桿身的回饋還是偏比較強硬的風格,雖然說桿身硬度只有R但因為使用的材質比較好.同時材質強度比較高,所以桿身回饋上也比較偏硬.打這種桿子需要力量.就算是R,但估計一般人如果打日系S的人,用這款Attas3只能打到R就不錯了. 同時也需要約兩週到四週的訓桿時間讓桿身的結構可以打開.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