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以前先我測試與使用的Kujoh 75G在我的G-Field GFT三號木上,它的效果真的讓我驚嚇.穩定性超優.一點都不會輸給同門師兄.而它的回饋要比師兄Radix要好多了.對於性能來說,它的彈道可不是高彈道那種輕鬆打就可以,它的彈道是中彈道且球質真的很棒.

因為我把球桿規格設定為比較適合亞洲人為主的體型.所以使用起來就算50歲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感到它的難打與難操控.因為握把的止滑性真的很好,所以球桿都能精準的操作你要的球路與方向.加上長度與揮重都讓很多人使用很順手.

很多中低差點球友,本身的體能條件與揮桿速度都不快.加上打球練球的機會也不多.但球齡卻比較長的球友們.對於本身的揮桿動作都相對穩定下,所以對球桿的要求也會比較明確.它們可以順利操作球桿,同時也會利用球桿的特性去擊球.對於使用凹背桿可能對於吃球的要求會不足,所以配上能吃草與吃球扎實的球頭如半凹背球頭,

Vega共榮的鍛造球頭有日本特有的質感與回饋,同時在產品設計上要比其它日本鍛造廠的球頭又更優的線條與外型設計.設計可說簡單卻特性明顯.但它的擊球性能來說,卻明顯強過其它鍛造廠如三浦,Zodia,Yururi等.性能表現與另一鍛造名廠遠藤/Epon來說是旗鼓相當,有過之而無不及.

M80的好處是它具有高檔桿身的人性化與智慧模式!什麼是智慧模式與人性化的特色?這好像是一般電子產品才會有的特性,怎麼高爾夫球桿中的桿身也有這樣的設計與特色?一般球桿中的桿身如果是一般性能產品不會做到當你擊球下桿要到擊球點時,桿身會自動幫你處理最後一擊的動作.這點對於使用者來說是相對輕鬆與簡單.

選球桿測試也是一個功力.從最簡單的款式來了解這類產品它的優缺點,同時與我先前使用過其他日系鍛造鐵桿的差異進行比較. 此球頭的設計外觀是霧面不是亮面.我個人更喜歡這類霧面感覺,更為低調與沉穩,內斂. 同時桿頭的表面紋路如髮絲般的設計讓整體看起來真的非常有質感.粗中帶細,簡單中帶細節.手工研磨的技術很不錯.

專門客製的鍛造廠出的球頭角度是31,32度外,一般市售款的高檔鍛造球頭都會是高於30度,以增加更好的擊球效果與距離.同時以鐵桿的長度差到0.25”就會覺得有差,不只在使用操作,揮桿重量,與擊球效果都是會產生影響.所以當鐵桿是極需要穩定性與個人化時,一點的重量差,長度差都會影響到最後的使用結果.

這個刀背球頭看起來真的很兇,外型有經過研磨處理讓整個球頭看起來就不是很好打的設定.而對於一般日系小廠製造的鍛造球頭來說,打感上都會比一般市售款鍛造球頭要好與軟.除非這些市售款鍛造球頭是經過日本名廠遠藤所代工的產品.

桿背與桿頸聯結處有特別進行研磨過,看得出手工研磨的味道與過程.讓整體的感覺又得到更佳的細膩度.而桿頸也打上Made In Japan.也讓它的出廠來源與此款球頭劃上聯結.桿面上緣有點薄,但這是刀背桿所以這是身為這種球頭的一個基本條件.

整體來說這支三木的使用效能與回饋都大大超過我先前預期.而這支桿身也要做得比較長才能容易達到它應有的效果出來.桿身前端與中端的結構比較柔順,所以要利用這樣的桿身設計特性將桿身的好處與特色給發揮出來.所以這是主要原因.它的效果也比一般桿身要好太多.

此桿實際裝起來真的不錯看.關鍵是這支桿身會變色.太牛了!它的原色是墨綠色.但是一旦有光線照到桿身,它的顏色就會改為藍色.所以有時桿身的顏色會改變.或是一支桿身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承現.太酷了!

另外在產品的選擇,我建議要換桿身的球友最好能有測試桿再決定是否要購買.千萬別相信工坊這些技師的嘴皮子.因為他們多半沒用過產品,只是以產品規格或說明的資訊讓你了解.但又說的頭頭是道,一付他打過幾百回了.如果你無法親身使用測試,是很難了解這個產品是否適合你用?別人說是別人的經驗,

100%上球道率的實際使用證明
而這也反應在此桿的主人李大哥100%上球道率表現.因為他也說他都不記得上次100%上球道的時候,但以這樣的使用結果,在4級風下,氣溫只有5度的狀況下, 要上球道100%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

這次的測試是針對Callaway Razr Fit 的第三支與第三次不同組合.前兩次是Razr Fit 9.5度同一個球頭下對於兩支不同廠牌桿身進行測試,讓大家了解在球頭都不變下,桿身的差異會是怎樣.而這兩款不同桿身性能都有類似,但因不同廠家所設計,生產與材料使用不同下,得到的結果多少會有不同.

因為這類球桿挑使用者,不是使用者挑球桿.如果本身揮桿速度不快,體能不好,肌肉強度不夠.都很難可以把這桿身與球頭性能給發揮出來.而如果有這樣條件的使用者,就會在乎桿身與球桿本身的穩定性,失擊影響力,與性能.在易打性或柔順打感就變得不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了.

這兩三年下來,只要是性能桿身就一定是低彈道,低後旋的設定.桿身前端一定是偏重與硬的設計方式.同時有些廠也會運用高級別的高噸位碳布為桿身材料基礎加強桿身本身的強度與反彈速度.這樣的使用以日本桿身廠為主如一些玩家會炒的Crazy, Basileus, Quadra等品牌.但這類桿身一開始用回饋不會好,

因為這類長推桿會比較利用身體為依據進行整個推擊擺動進行擊球.這也可以讓球友更容易去固定你身體肩膀的鐘擺方式來進行擊球.這樣的推桿與身體更容易進行肩膀擺動.難怪很多支持禁用長推桿的人士都是以這個論點為攻擊長推桿的著力點.

以Ping的推桿來說,它一直給我的印象與觀感在於他出很多款式的推桿,但東西的質量與質感上就沒有Scotty Cameron, Bettinardi來得好.雖然它的價格上比較友善,沒有SC與Bettinardi來的貴.但它的推海(推桿款式多)戰術上對我來說是以量來取勝的一家公司.

一個有專業與經驗的客製師,他需要對球桿的了解不只有在球具與客製組裝上.同時要對不同產品,如球頭,桿身,握把要了解放在不同組合上的優缺點?這就是一個好的客製師最重要的資產.球具技術與知識,要學不難,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對於產品的研究,測試與變化組合是要一直持續不能間斷才可以有好的推薦資料庫.

它的球頭真的很優,扎實,飽滿,新鍛造強化碳纖維桿頭體,加上外表塑化PVC能讓球頭不會有直接把漆給刮壞.這點從FT系列就不同於現有木桿的金鼠外殼上漆的作法,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法會更好.球頭的整個質量上看起來更加高檔!比起其他傳統木桿外型與材質表面來說要更好多了.而把球桿裝起來後由上往下看,它的球頭大小只像一般400cc~420cc的尺寸.真的很不適合裝太長來用.

這套鐵桿是完全套跳脫一般球友對於凹背鐵桿的定義.因為大部份的球友都會認為凹背桿是給高差點或是揮桿速度不快的球友使用.但這樣的組合與客製後,它具有性能,擊球穩定度,與距離的武器.它不會比刀背款球桿要難操控.因為桿身幫他做好這塊性能不足的缺失.而它可以同時將精準度與距離給送出來.這對於很多一般球友來說是他們所需要的鐵桿設定.

這套鐵桿頭角度並沒有像其他日系鐵桿會偷桿面角度.把角度給做平一點以增加擊球距離與降低彈道.它的5i-27度, 6i-31度, 7i-35度設定與一般刀背款球桿的角度是一樣.我以Callaway Razr X鍛造刀背鐵桿的規格為對應比較.同時桿頭的仰角/Lie Angle都與Callaway Razr X blade一樣設定角度. 5i-61度, 6i 61.5度, 7i-62度. 而角度的測量後都是與官網上的規格一樣.遠藤製造的品質真的很精準.

True Temper Dynimca Gold Tour issue 桿身是在這兩年最火的職業用桿身.要取得它的困難度很高.因為就我對這個桿身的研究,它主要針對中低差點且體能不錯的球友所設計.它的擊球穩定性與彈道設定都是以選手為主的對象.這兩年的美巡賽選手很多都改用Tour issue Dynamic Gold桿身,從S400, X100等規格.連2011年的獎金王Luke Donald也都使用此套鐵桿身.

以我使用過的經驗來說,就我個人的身材,手長,與推法.我只需要握把長度約在15”~13”之間.因為我的手沒有那樣長去握到超過15”的位置.如果要握超過15”的位置,我的雙臂就會離開我的腋下而與身體脫離.這樣就很難讓推的過程達到最佳的穩定度.所以說這樣的握把長度勢必需要進行個人化調整,如此才可以讓推桿的外觀,使用操作與總重給減低.讓使用上更為友善.我給請朋友幫我訂一個我要的適合握把讓我進行後續客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