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幸的木桿球頭來說,這款的Alleato,與另一款Diretto都是日系小廠中少數會設計如此小桿面,同時桿面設計比較偏Shallow face/寬桿面.如果你看它的桿面再與其他日系各廠牌的球頭桿面比較,它的桿面至少是少別人1/3到1/2的面積.這在日系球桿來說是很大的改變與嘗試.我個人不認為日本人球技差,打不到這樣小的桿面,只是它們球頭設計說真的就是一成不變,把每個球友都視為打百來桿的水平.
這桿的球頭設定真的是以一般人為主,將球頭的材質給拉到最好的水平.同時把擊球的效果給提升起來.首先它的球頭擊球設定上就很簡單,桿面容易打開.這是第一個好,第二個好就是它的球頭重心比較低,它的低也不過是整體桿面中心位置稍為高一點,但要比以前Idea鐵木桿的重心要低一點.而這樣的差別就讓此桿的易打性與擊球初始角度可以得到約2度的提高.
這款球頭貴在於它使用的材質比一般不鏽鋼要好.它的上蓋,桿面都是使用目前以木桿為主的鈦合金材質.所以質量上與性能上都會比較好.而也因為使用鈦合金材質在上蓋上,它的上蓋也設計的比較薄,把重量給減輕了,讓這省下來的重量給重置在底座以不鏽鋼的材質上.所以整體球頭變得強度增強,重量重新分布,讓球頭的下上兩個凹槽特性可以盡情發揮出來.
而球頭的外觀上來說,比較扁平的設計.讓人看起來比較有信心與保險.所以難度上的使用也就沒有太高.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球頭一擺在地面上,桿面角度與桿面自動就朝前方.這對於擊球設定/Address來說就方便與簡單多了.這點比起一些日系鐵木桿的桿面會有點關或是凹進的設計,這算是Adams鐵木桿的特色.也是很多球友愛Adams鐵木桿的原因.
因為不少球友下場都有小賭一下,開球不錯後,第二桿要想直攻果嶺,除了要有距離與本身實力外,最重要就是不能有太高的偏差值出現.不然開一個好球卻在第二桿丟桿失分,那是會搥胸頓足.沒了面子也沒了裡子.所以球桿對常賭球的球友來說格外重要.因為打不好是難免,但打壞了也最好不要丟分.這樣還有機會可以追回來.誰知道你的對手他這桿能打得比你要好?
在桿頭與桿身的優良基因與特性的加持下,就算剛開始使用時,桿身的結構還沒完全打開,就已經可以很輕鬆的感受到這支三木的強勁性能與距離效果.輕鬆打就可以打出不錯的距離.比我先前打G-Field還要輕鬆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距離.從擊球出去的球質與球速就可以清楚感受到這支球桿的爆發力了.它打出去的球質與球速真的沒話說.非常快也非常重,球在空中飛行的穩定性真的超優.
我通常在三木的桿身硬度都不會選擇太硬來使用,因為三木的使用狀況都是在第二桿或球道上,所以在有些狀況與地形上不是很平坦時,擊球與揮桿動作就不太會做太大.同時也不太會發力.要能將球送出為最大任務.所以硬度上我也會比木桿的硬度要稍為再軟一點.這樣會比較能適用在實際下場擊球上.
這支球桿下場用會很好,很穩定.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打出來的球也都可以在你的期待之中.就算是你揮桿動作的失誤也都可以在球桿上得到適度的修正.傷害上也都可以被掌握與接受.所以我這一兩個月打下來,與我另一支龍馬搭配雙龍馬的策略算是很成功.如果球場的風勢不大,我就用RUL那支,距離效果好,彈道也漂亮多了.
打這球頭真的需要點實力與技術.要敢把它吃下球去,不能太早釋放掉.讓你的力量可以完全的灌進到球頭,讓球頭的內部撞擊可以產生更大的效果.所以當你手感到球頭的撞擊震動時,不可以收手釋放力量,反而要更要把力量給帶過擊球點.完全引導球頭到收桿.這樣球頭的爆發力才能完全的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多市售款推桿因為要省成本,使用的推桿桿身硬度與強度不足.同時重量上也不足.這對於推桿這類產品要求更加精準的推擊準度,會有很大影響.同時對於推擊的效果,滾動性的穩定性都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尤其是推長距離的狀況桿身推擊的延遲狀況就更明顯.讓使用者無法掌握住桿面何時可以觸球.
因為這次的推桿設定是選中插球頭,且桿頭仰角是68度.雖然這支推桿長度是33.25”但它實際握起來的感覺是會比較短.因為其他推桿都會有桿頸或桿身有進行彎曲角度,這樣對於球桿的長度來看就會比較長.同時桿頭仰角大多推桿都設定在71~72度.這支是68度,所以這可以讓使用者得到更為平坦的角度.增加你與球頭之間的距離,不會太近.加上桿面沒有後移設定,由上往下看就是很直接與簡單.
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球頭是挺挑桿身,如果桿身配不好這球頭的效果可能最多發揮個6成.這當中的關鍵在於桿身彈道設定與桿身硬度選擇.很多不錯的桿身都不是那樣容易選對硬度與特性.加上球頭本身有一定難度與使用要求.能否配得適合真的要有點經驗與對產品的熟悉度.
Attas3要比Attas T2要好打多了.也不會那樣無聊的回饋.比較多桿身回饋與互動感.同時操作與擊球樂趣也很多.算是對Attas T2的升級版.雖然說彈道與球質都差不多,但在回饋,效果呈現,桿身彈性上都要提升不少.難度的程度也要比Attas T2要減低不少.但不是那種Tour AD或三菱桿身那種簡單易打的桿身.而效果上肯定要比Tour AD與三菱要好與穩定多.
這桿身的回饋還是偏比較強硬的風格,雖然說桿身硬度只有R但因為使用的材質比較好.同時材質強度比較高,所以桿身回饋上也比較偏硬.打這種桿子需要力量.就算是R,但估計一般人如果打日系S的人,用這款Attas3只能打到R就不錯了. 同時也需要約兩週到四週的訓桿時間讓桿身的結構可以打開.
Attas系列桿身的硬度結構都要比其它日系與Matrix要硬上許多.所以挑6R也是因為先前T2經驗使然.同時也是現在動作上比較喜歡打柔順的桿身.但T2經驗不能100%把它視為Attas3的使用感覺.所以還是比較保守點.用R的硬度在長度上設定稍為長一點,後頭用過一段時間後,再根據使用的經驗與效果進行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硬度?這通常對於沒用過的桿身才會這樣做.有經驗的桿身產品就會一次到位的進行球桿規格設定.
加上這支桿的球頭夠重,所以使用上不僅可以在球道上,連在長草或沙坑我都拿出來朝果嶺直接打.效果真的很不錯.所以說實用性與解球能力,這桿的利用率都算高.因為我只要球的位置送下去,別想太多,桿身會幫我吃下土或草裡.輕鬆的把球給送出障礙區. 有時切桿不順時,就拿這支桿在果嶺邊上敲.更容易把球送出果嶺邊長草出來.所以這桿可打長也可打短.算是我很常用的一支桿.
這桿身的彈性與回饋與使用高噸位碳布是很類似.彈力很強也很快.我個人這幾個月下來對不少日本高噸位碳布桿身的研究,也慢慢抓出一些端倪出來.因為在美系桿身上,桿身廠商大多都不會說明它們用的桿身材質為何?而我也有我自己的一套去了解它們運用的桿身材質是怎樣的級別.應該說大部份的桿身廠都不會去說明詳細它們所運用的材質為何?
通常木桿的揮桿速度超過95mph(開球超過240碼距離)的使用者,鐵木桿桿身最好要使用85g以上的級別.這樣才能讓你的鐵木桿有不錯的穩定性與擊球效果.反而使用太輕的鐵木桿會讓你很難掌握球桿的穩定性與擊球精準度.而鐵木桿桿身在80g到90幾克都算是主流產品.尤其是球頭以性能為主要訴求的設定時,桿身的強度與設定也需要以性能為導向進行選擇與考量.
打這種球桿要敢吃球,手在下桿到擊球點,手要能帶著球桿往下吃下去.這樣球桿才會很聰明的幫你將球頭往球點吃下去.同時也可以將草皮給帶起來.這就是刀背桿的好處.很輕鬆就可以吃下土了.一點都不脫泥帶水.所以才會說這樣的球桿就是需要點力量來帶動球桿.
此桿握在手上真的挺好使.因為重量的配置恰到好處,同時不會感到球桿太重或太輕.另外長度來說,這樣的長度真的很容易操作.以碳素桿的特性這樣的長度都算短了.所以說這款鐵桿配上Program 95真的挺實用.那更不用說它那迷人的外觀.你能不多看它兩眼嗎?球場上連桿弟都稱讚不以.
因為這種高價產品一般人不太有機會可以測試到,或是技師對這種球桿的瞭解也不多,大多只能從球桿的產品說明中瞭解到球桿的特性與優點,但對於球頭的負作用就很難有清楚的瞭解.這也是現在設定龍馬木桿的盲點.因為你沒打過,你真的不知道這球桿的特性在那?而就連代理商所配製的桿身也無法將它的最佳性能給引導出來,所以就造成很多用過此桿的球友對此桿的印象不會太好.
這款球頭的擊球回饋不是一般球頭那種擠壓球的感覺,也沒有桿面撞擊的感覺.因為是一連串的作用力的效果,所以它的打感是屬於碰撞感.同時它的球頭基本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設計.一般木桿大多會把桿身給插入到球頭內部,讓使用操作與擊球回饋可以更為扎實與直接.但因為這球頭需要讓撞擊的作用力不受到其他物件的干擾,可以讓作用力可以自行產生與運作.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球頭需要搭配與它能”互補”的桿身.球頭以性能角度來說是無法可挑,但對於怎樣讓這支木桿成為你可以信賴的球桿,增加你上球道率與操作能力?這些才是配置此桿的關鍵,而不在於性能提升這個項目上.另外配它的桿身也需要有比一般桿身要更好的穩定性.讓桿身可以掌握住這匹野馬級的暴走性能.
而對於走路的舒適性,它也是表現高於一般高爾夫球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鞋底為TPU材質.這材質是比較軟的人工橡膠.因為我們做高爾夫球也有使用這塊的材質.它的特性是比一般人工橡膠要軟,所以運用在鞋底可以讓身體重量負擔在腳底得到有效的減輕.這對於長時間走路使用下是很重要的基礎.
UST-Mamiya T2桿身算是一款不錯的性能桿身.對於一般人要使用建議不要選太硬與太重的規格.不然你會吃不消與有太高的使用難度.而它可以給你更好的距離與球質.最好能試過這桿身在決定是否適合.它是一支硬底子的球桿.很有爆發力的一款桿身.特性很明顯的一部跑車.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