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運用在UST-Mamiya Attas T2這款桿身,它的桿身結構強度比其他桿身要強.當然也有運用高噸位碳布在桿身上,所以它的桿身整體的結構,強度與彈性都比較硬.而打出來的效果對於球頭的反饋上就比較短與清脆.但桿頭依舊可以感受到它很強的桿面反彈特性.
UST-Mamiya目前產品線中最頂級的款式就屬ATTAS系列.而它共有幾款不同的產品,一為ATTAS3, T2, International三款. ATTAS3算是去年產品,T2是前年的產品.但以性能來說T2算是在ATTAS系列中的主打.因為它運用UST-Mamiya最多新的技術與材質在這桿身上.就算是ATTAS3也是延用T2的結構進行細部的調整與規格設定不同.
說到桿身的壓制側旋能力,真的沒有太驚人的效果.我習慣打出比較右曲的球路,它對於這塊的壓制力上沒有很好,平時沒風狀況下會產生約10~15碼的右曲球.這點與UST Mamiya Attas T2 6S是差不多.看來這是一般級別桿身的水平.也不能太過要求它們要有超水平的表現.
首先,這支木桿打出來的彈道算中高彈道,球飛到中尾段的加速沒有,跟其它我使用的桿身在這塊都表現十足的加速與優化的水平. DI 6S就沒力.飛行距離才不過230~240碼水平,與我打市售款木桿的飛行距離是相當,一點優勢都沒有.
就我的經驗來說,現在很多高檔日系木桿都存在很強的功能導向.不只在設計上與外觀上就看得出球頭所針對的使用族群.從球頭內部一些隱性伏筆都可以了解到球頭設計者所定位這個球頭是要怎樣的規格才容易發揮出應有特色?如果以性能,距離為主的球頭或桿身,它們在所對應的球桿規格設定上就會有所不同.
我個人對Crazy產品是認為,最好是進階型球友來使用或考慮會比較好.要得到這類產品的效果需要對揮桿動作有一定技術水平,不然未得其利,必得其害.不過如果你想要練好揮桿動作,這樣的球桿可以讓你把動作給提升.算是可以激發你練好動作的一支球桿.
抓桿身硬度脊髓不是去測量桿身的最硬點與最軟點這些數據.因為它沒意義.而是需要針對每支桿身對球頭設定好的長度進行測量.直接裝起來去測它的桿身反彈點那一個位置是最精準.就算是裝桿裝了10年以上的技師也不會,也抓不出來.而抓桿身脊椎的位置最難是它沒有標準與固定模式可循.
上回打過Crazy Longest Yard 02 Noir桿身後就對它的桿身彈性與強度深深吸引.但總覺得可以再挑戰更好的產品.所以選TJ-46這款以性能為導向的桿身.當然心中也是會有一點不踏實,怕真的打不起來那真的糗大了.但試產品就是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與勇氣.所以就訂了TJ-46 的6.7硬度.我敢挑戰更硬的硬度,只要在於我的揮桿動作的穩定度與特性都不錯下,可以讓我不怕用硬一點.
這也是我個人喜歡的球桿特性.因為光靠人的動作或力量去擊球是很不聰明,一定要能將球桿本身的特性與個人動作進行最佳的結果,如此才能把效果給送到最好.不然你的體能一定很難承受持續的力量使用與消耗.當體能無法維持時,穩定度就不會好,擊球精準度也不會高,失誤也會多,所以結果就不會好.
以物理學角度來看,任何不在原本這個物體的物質被放置在球頭內,都會對於產品的使用效果與性能產生負面影響.以增重或減重都是增加或減少原本球頭的設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不樣去做這樣的動作來影響球頭的效能.尤其是鐵桿.都是純鐵,內部構造不同於木桿類有很大的空間去放置與調整球頭重量.所以這是我盡可能去避免的事.
整體來說,這支桿比較適合給中低差點球友使用.揮桿速度不快,而動作是很穩定.以技巧為擊球的重心.這樣這支球桿可以給與更多的距離加分與支援.而規格上也讓這類球友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去操作與運用他們的技術水平.對於打出各種曲球來說也都不是太大的難度.如果揮桿動作還不是很穩定的球友使用這樣的球桿會有不少挫折.所以這都是這支球桿的一些特色.
5M3 Prototype的規格是46”長, 59g重, 242cpm, R硬度.整支桿身是全黑色,亮面設計,桿身上沒有上5M3的logo,只有打上Matrix Prototype U11-DOS.真的是挺標準的未上市原型桿設計.桿身扭矩估計在3.8左右.因為6M3是落在3.5,所以這桿身應會設在較高的扭矩.這種桿身就是要裝成比較成的規格.將整支桿身的特性與輕量化給充分發揮出來.同時配上Rad-03這款性能導向的球頭會有更爆發性的效果出來.
實際使用操作上,這支桿算是效果顯著.別看它很像很難使,但只要你會打,有點技術底子,對這樣球桿會愛不嗜手.因為它可高,可低,可停球,可滾動.同時切草能力可是無人能敵.在下場的使用上效果很容易看得出來.用了一段時間後我真的對這支球桿效果很滿意.
這個挖起桿的桿面重心比較偏桿根方向,而重心高度不會太高.這樣的位置會很輕鬆可以打出高拋球,對於在沙坑的球也可以清楚送出來,不會有太高的難度.算是Vega在小地方所設下的伏筆.因為它將球桿外型設計很好看,但大多日本鍛造的好看球頭,多數都是不好打,使用難度挺高.但就我目前使用Vega鐵桿的經驗來說,它們家的產品是難度沒有同外型是成正比.
推桿雖然是最短的球桿,但它的複雜程度一點都不會輸給木桿.但對推桿客製的了解程度來說,一般技師是一竅不通.就算給你足夠的工具,儀器與產品.還是有超過9成的技師完全不知道要怎樣進行正確與有系統的推桿客製流程.
以球頭來說,這款球頭是以軟鐵鍛造材質為主的設計,所以是否會產生如同日本軟鐵鍛造般的柔軟回饋也是這次測試的重點.同時因為球桿都要比一般推桿要短上不少,所以對於一開始使用上都需要稍為抓一下桿面甜點位置,因為甜點可以得到最好的推擊效果與使用回饋.因為這次的球頭都有配上不同的配重螺絲,所以多少會影響到桿面甜點的位置.但因為球桿長度與規格都特別好使,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困擾我太久.
以推桿來說,我個人也花很長時間的研究,同時與其他資深的技師交流討論一些推桿的重點與客製經驗.很多問題是以現有推桿進行個人化規格調整是有很大難度,比如球頭重量,仰角,桿面角度,桿面紋路等.因為要對現有市售推桿進行調整就需要有專門工具與機器對這些規格進行調整.如果不是原廠的工具對於自行加工進行的調整就存在很大的風險.很容易會將球桿給扳壞,
以日系球桿來說,在桿身特性這塊就與美系球桿有所出入.因為所針對的使用者是有不同.在於體型,體能與擊球力量上都會有不同.日系桿身與球桿多是以亞洲球友為主的設定基礎,美系球桿都以歐美球友為考量依據.所以在設定的使用族群上就有先天上的差異.這些不同就會對產品產生細節表現的不同.
這桿身在下桿時可以充分感到它的受力彎曲,而擊球前桿身進行力量釋放的反彈.整個過程你都可以感受到桿身的整個運行.而擊球的彈性更是扎實.同時配上球頭的反饋讓這支球桿的回饋效果達到極點.這的很棒的鐵桿反饋.現在我終於了解到島田桿身的優勢所在,它的好回饋是怎樣的狀況.桿身彈的相當有力且扎實.非常好.
市面上有生產黑頭刀背桿的產品不多,而價格也挺黑的.所以這款鐵桿不管設計的外型與顏色都是很多球友會多看兩下的產品.當然我也是不例外,對這種產品我的免疫力極低.所以家中堆的球桿是有增無減.對我來說,這樣的產品我是二話不說直接跟廠商買來測試.我不會接受或拿廠商免費的產品來測試.因為喜歡就花錢買,沒有對產品有任何的責任或顧慮.
整體來說,這桿子真的不是太好打.如果桿身可以設定在45”或以上,應該會更好?桿身的訓桿期如果過了後可能會更好?球頭如果選簡單一點的也會將這桿身的特性給提升不少?所以這對這桿身是有點非戰之罪.而因為這是朋友借給我的桿身,所以我無法對於桿身選擇上進行決定.如同以往那樣,會去考慮球頭特性與我需要的擊球效果與要求,進行桿身選擇.
Quadra 是日本也是有不少產品都是以高噸位碳布桿身的桿生製造商.它最有名的高噸位碳布款式就是Fire Express系列.而這次朋友借我的桿身是2012年款最新款式Prototype 65 SR的桿身.因為要配上Vega Rad-03球頭,我最想要的是桿身重量在50克這個級別.
它的易打性與性能都大出我的預期.雖然價格要比一般市售款木桿要貴上幾倍,但關鍵是它的效果顯著.對於一些沒有預算限制的球友來說.這類木桿頭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因為很多我周圍的朋友,打球多年了,對於動作也都已經固定.所以球桿的性能提升是他們在高爾夫上的一個興趣與要求.
但這桿身確讓我打起來覺得很舒服.桿身已經沒有其他高碳布桿身那種緊緊感覺,但有了更為順暢與高彈性的回饋.打起真的很舒服.有點像是已經訓過桿的桿身才有的輕鬆順暢的回饋.所以我才會說打這種桿會讓人上癮.因為它打起來讓人舒服通暢,桿身彈性與回覆性太優了.最後的結果也很棒.
Crazy 435II球頭與Longest Yard桿身的搭配就是要以衝距離為主要設定.一般球友都可以從這支木桿的性能當中得到最佳的擊球效果.球頭的設計與安裝有特別感受到Crazy的用心與一些伏筆所在.這是與一般球頭設計是有些許的不同所在.這樣的設計可以產生出比其他球頭更佳的擊球回饋與更穩定的擊球效果出來.這邊我不去說,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