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球具評估

根據原廠的 Callaway Razr X Black木桿的規格設定是要做成46"長,D6的揮桿重量.我想我應不會做到46",打算做成45.5"讓使用操作性能可以得到最佳化.我也測量了桿面重心位置是中心點偏桿根2mm, 與中心點位置往上移6mm. 因為它是寬桿面設計,所以這樣的中新位置不會覺得太高. 只是在中心點位置再往上一點. 擊球起發角/launch angle應會是中高的角度且低後旋. 

有很多人認為球頭是擊球的能量源頭,但我要請大家去想一個觀念就是當一支好的桿身能將你的能量傳送到球頭到100%時,你的球頭能量才能達到最大,這樣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優化擊球性能,優化使用操作回饋,提升距離與滾動性能.因為好的桿身在受力彎曲時就已經開始運作要將這一擊給發揮出最大性能與能量出來.同時桿身在力量釋放時它怎樣進行回饋?反彈速度,反彈穩定性,桿身的反彈抗側旋力?這都是桿身需要去運作不是球頭.

我把此球桿設定在打出180碼~200碼的距離設定,球質要扎實,同時提升擊球的抗風性與失擊傷害.這樣才能不管在怎樣的狀況下都可以使用此桿.距離要可以讓我很輕鬆把所要的長距離給送出來.對於一般球友來說小機腿的功能設定也需要如此.不管你的動作怎樣,就算失擊,球桿也需要幫你將傷害給減低到最低.不然就算打的再遠或再好打,打歪OB掉桿可就不是一支好桿的基本性能要求.

對於桿身的回饋來說.這支桿身換裝在Burner 2.0 TP上雖然沒有太高的揮桿重量但對於使用上的回饋來說還是有點不同於裝在Callaway Razr Tour木桿上.我比較這兩個球頭特性與回饋後,因為球頭特性不同也直接影響到桿身的回饋.以Razr Tour木桿的球頭反彈性會比Burner 2.0 TP要強多了,所以以擊球的初速來說Razr Tour要比Burner 2.0 TP要快.

長度是我配製此木桿最大的關鍵.這個球頭的尺寸雖為460cc,但你放在擊球位置往下看,它差不多只有440cc左右.而這款又是Taylormade針對中低差點的速度型球友所設定的球桿,所以此桿的客製規格關鍵在於長度.因為在使用操作性,甜蜜點擊球穩定性,與速度控制上,長度是影響最大.雖然說可以在設定短一點,但我希望這樣的長度對於速度一般的球友也可以嘗試看看,得到最佳的距離與操作效果.

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這球桿要養.要過一段的磨合期,將桿身的內部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讓桿身的彈性給延展出來.尤其針對一些桿身內部是利用高噸數碳布,金屬材質與強度較高的結構,特別會有這種狀況.這也難怪這邊(亞洲市場)很少看到這款桿身的使用.因為這是連工坊技師都不知道的養桿理論,所以通常都會直接否定這樣的桿身.

我個人對於Program 95桿身的穩定性與失擊容錯力上真的很滿意.這種效果只能在一些高端與性能導向的鋼管用鐵桿身上找到的性能,現在碳纖維桿身也做到了,而且它的重量才不到100g.就算你揮桿速度以木桿來說可以打過250碼,Program 95的桿身也可以運用沒有太大的落差.所以就算球頭只是一般性能,桿身只要夠好,一樣可以把球桿性能與質量給提升到高水平的級別.這也是我這次測試當中最滿意的地方.

因為球具客製的基礎是需要讓鐵桿都有相似或一樣的使用操作與規格,如此才不會產生不同使用落差而影響到使用順暢度與穩定度.同時因為使用碳纖維材質的桿身所以我將所有的鐵桿長度都增加了半吋空間,讓桿身的彈性與回饋能達到最好.如果將這半吋扣掉後,球桿的規格會更有善.但這也增加使用此鐵桿可以讓你有操作球桿更多的方法,如握短球桿半吋到一吋等. 

整體來說,這次的測試讓我最感到意外是桿身可以有這樣突出表現.本來只是想最多推感會變得比較好,但沒想到推感好的讓我驚訝,同時球桿的掌握上也更加容易與輕鬆.桿身在推擊時會吸收掉不舒服震動或是根本不會產生太多的震動.因為這桿身的厚度超過3mm,中心孔徑不過1mm直徑.這樣的厚度在推擊時很難產生震動.

桿身雖然使用最新46噸的材質.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彈特性.但卻沒辦法讓穩定性提升.桿身的回饋也是值得肯定,也是這種材質桿身的好處.還有輕量化的特性讓很多年紀在50歲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輕鬆使用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這桿身最大的問題在於桿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離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說如果是60g級別的桿身,它的桿身反彈能量要比這支桿身大上兩倍以上.而所創造出來的桿身後旋量也會比這支桿身的後旋量要增加500rpm.這樣的效果可以讓球飛得高一點同時能將球的最佳彈道給展現出來.這樣整體飛行距離可以最佳化,同時也可以享受它的超優的滾動性.

 

以這樣的球桿配上才C5的揮桿重量,都大大減低使用操作性難度. 球桿總重不到290g的水平是很多日系高檔球桿的設定標準. 對於一些年齡超過50歲的球友來說這樣的球桿都可以讓他們輕鬆使用上手.這也是本次測試的重點. 球頭也是日系主要大廠的高端產品,對於習慣使用日系輕量化球桿的人一定不會有太大的使用上手難度. 而這類球桿長度也會比一般球桿要長一點,普遍在45.5”以上.這樣比較能發揮出這類球桿的優勢,讓球友可以輕鬆將速度給發揮出來,同時配上40幾克輕量化桿身與較軟的硬度把桿身的柔軟度與彎曲度給發揮出來,讓擊球的距離可以達到最大.

這款桿身就是我前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拋開揮桿速度迷思”的一個重要例子. 如果你單看這樣的桿子規格去選擇你要的球桿硬度與桿身重量,或是以你現有球桿的使用規格當標準來挑這類球桿,我可以說最後結果跟你所預期一定有很大差距. 原因在於這種球桿或桿身不是以你的揮桿速度去做為選用規格與硬度依據. 以我現有的揮桿動作我可以使用日系桿身60幾克硬度X 都沒問題.但如果用在6M3桿身上 S硬度已經夠我受了.再硬我真的也沒有力量與速度讓他飛的夠猛了. 加上這種球桿更重視你如何跟球互動.

最新Matrix Ozik全黑M3系列桿身設計為低後旋,低起發角與低彈道的超暴走型性能. 目前只有三種重量款式可以選擇6M3, 7M3, 8M3等.桿身重量大多落在65g,75g,85g上下範圍. 所以是標準的重量設定. 會挑這支桿身主要是配上球頭是爆發力極強且以性能導向,是一支不錯的性能導向木桿. 桿身的彈道不會衝高所以需要一定的揮桿速度與力量才能讓球飛的夠遠與較佳的抗風性特性.另外落地後滾動性來說也是不錯.對於在球場地型較硬,坡度起伏較大,天氣風勢較大的場地使用會有很棒的效果.同時它的失擊傷害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在使用過後的想法只有一個字”穩”. 整支球桿的重量超過325g但它的揮桿重量才D1.20,使用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重或不穩.相反的它很容易讓你馬力全開全力放送的武器. 擊中球的位置都很穩定,使用操作上完全把先前搭配Voodoo的問題給改善到最佳化. 同時還讓使用順手度與力量放送上更加容易.

FT Tour真的有Callaway 所訴求的跑車性能與爆發力,雖然說我覺得Voodoo桿身的飛行與彈道有提升的空間但這對於FT Tour的整體距離影響不太大.你就可以了解這個球頭的強大爆發力了. 它的飛行距離我保守抓也有265碼以上.要說270碼也不會超過.因為它躍過250碼旗桿是很多不是一點點. 而且每次都是這樣. 我打Diablo Edge Tour木桿當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也覺得飛得沒有FT Tour要遠. 所以說FT Tour的飛行距離真的是很遠也很扎實. 

而RIP的桿身也是加強桿身前端的硬度讓整體桿身穩定性能提升.這對於一些喜歡桿身前端軟軟的球友來說會比較不適合. 我美國的客製師友人說RIP Alpha是給上半身發達的球友使用,Beta款是適合一般球友使用,硬度回饋好, 彈道與後旋量都比Alpha 要高所以速度不快的人可以輕鬆將球給送到空中以達到最佳的飛行距離. 而Gamma是比較適合選手們使用. 一些選手不想要太高的揮桿重量所以這個桿身可以將揮桿重量降個1~2單位.但不會影響到總重讓使用的穩定度維持在高水平. 

此桿拿在手上空揮真的一點也不會重,球桿長度不會覺得短,感覺我裝在Fujikura Motore Speeder VC6.2 的45”長是一樣. 揮桿重量上只有不到D0,所以整支球桿真的很平易近人.握把握起來也很舒服,雖然說尺寸上比我習慣用的Lamkin 3GEN Perma Wrap 握把要稍為小點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尺寸.加上這款握把REL 3GEN都是新的Lamkin 3GEN的技術所以握感上真的很軟很舒服.這就是我愛用Lamkin握把的地方.關鍵是它很耐用.

以這支球桿的規格來看,它的設定是以表現桿身的特性而建立. 不太是以球頭的角度去設定這樣的規格. 因為909 D2 的大小是460加上桿面設計是比較貶平/shallow face,所以說由上往下看整個頭很像一個大餅.大大又貶貶的. 如果把這個因素給考慮進去這個頭需要搭配的球桿長度需要在45”以上.因為視覺效果的影響會讓你使用此球桿的感覺比較來得搭配.

碳纖維桿身的反彈特性與輕量化是在球具上一個很重要因素. 當使用者在考慮使用鐵桿這個項目時如果因為身體條件已經沒有在顛峰時狀態就需要使用材料特性協助球友將它的最佳性能,與最佳距離給送出來. 而碳纖維桿身也就是這樣的一個需求下所產生.但在鐵桿用碳纖維桿身上, 穩定性一直是它最大的致命傷,但在Matrix Ozik Program桿身上我確得到了較佳的使用穩定性. 

整體來說此桿身的性能真的超過我預期,也因為我並沒有照原廠與一般組裝的作法將這支3鐵的Program 80桿身裝在3號鐵的球頭上,反而是將此桿身裝在鐵木桿上,而這所產生的效果真的比其他小機腿桿身要強太多了,也因為它是設計給鐵桿用的碳纖維桿身所以它使用起來就如同使用鐵桿一樣穩定.

這支鐵桿使用上的彈道因為桿身對於彈道設定是高彈道,所以整體彈道來說是高彈道. 中球後球不是一下就彈上空中而是由低而高的衝到空中,球質來說非常有力,球速也快.至少比一般鐵桿鋼管要快多了,球衝到高點後落下滾動力不會遠,彈兩下就停下來.以鐵桿來說這樣的設定對於上果嶺的擊球很重要,不能滾太遠同時球要能停球. 我也試著打高低彈道,這支球桿的操控性真的不錯,很容易調整高低彈道擊球. 

 鐵桿的失擊傷害與木桿相比比較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這是因為鐵桿的球桿比木桿要短上7寸以上,而桿身的重量,抗扭矩力與硬度都比木桿碳纖維桿身要來的重與硬.所以說這會讓鐵桿擊球所產生的失擊傷害不會如同木桿那樣有很大影響. 而這支鐵桿因為你揮桿動作沒做到位會讓你產生怎樣的影響? 它還是能幫你將傷害壓到最低.如果使用NS Pro這類鐵桿那動作偏差會讓球亂飛, 很難就得回來. 但這支鐵桿就算桿面打開沒有讓桿面方正的觸球, ....

與現有日系類似重量產品相比,已經創造出這樣多優良表現,完全推翻我原本對於這類輕量化桿身的印象.當初本想等Matrix推出Reign的60g,或70g重量的規格再來試試,但它們確回應近期沒有這個計劃所以就買支來試看看,完全以服務大家角度測試此桿身,壓根根本沒想要用此桿,但測試後效果出期好.

兩支木桿表現出它們廠牌的主要特性. 而這些特性對於每個人都有需要不同或品牌情節有充分選擇的空間.但對於桿身的選擇與握把的特性上就有很大的空間讓使用者去進行個人化與客製化升級. 球桿要讓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份延伸到擊球,你就必須把它改變成符合你的使用條件與規格,讓你可以輕鬆操作與使用它. 而它也會幫你送出最佳的效果,回饋感與距離來. 這就是客製桿與市售桿最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