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這款的球頭在桿底有一個配重螺絲,這種螺絲是在近兩年的RBZ上才看得到,與先前Burner款式的三點式螺絲又不同.我對這樣的設計要給予負面的評價.因為TM一路走來在這些功能設計上是不餘於力,這樣的創新是要給予肯定與認同,但你不能每一年或每兩年就把這些花俏的工具或配件給進行改款.這樣一改,先前夠買的球具配件都無法進行通用.
以技師的角度來說,這樣產品如果是出自我的手中,有這樣的使用硬度差別,我會有責任把這個硬度調整成原本Z系列那種鋼強的硬度手感.因為這與其他Z系列桿身的硬度效果不同.所以我一定會再拿一支新的換給我的會員.但這樣的誤差就會成為客製師/球具訂製師的風險.尤其是這種高單價的產品對技師來說更是無比的痛.以桿身廠來說對於這種狀況它們是不負責.
一支桿身它要是成為天使,魔鬼或是猛獸的特性,都是在桿身設計師的巧手將它給予生命.這就是桿身的基礎.把一支桿身它的硬度區塊給設定好,前端,中端與後端各是怎樣的硬度表現?以及桿身本身在那個區塊的受力彎曲折點?同時桿身要打出怎樣的起發角度?桿身反彈出去的倒旋量?這些問題都是與它的硬度設定與硬度區間有很重要的關係.
這回我主要針對兩款Basileus桿身進行深入的測試與使用效果分析.每一款桿身都有3支的球桿進行測試,每一款桿身都會有兩個不同重量與硬度差.以進行一個重要的測試分析,就是同一個系列產品下,是否有特性相同的共同性.因為就桿身產品來說,每一個系列都有它的設定目標,效能特性,與回饋感.而不管它的重量與硬度的使用上,都需要有同性質的回饋手感,擊球效果與性能表現.
Jbeam BM-Ti FWR 3木/Matrix Ozik F7M2 S硬度測試 上集! http://www.peargolf.com/article/jbeam-bm-ti-fwr-3mumatrix-ozik-f7m2-syin...
下集開始.
實際測試 這支球桿揮起來會感到有點沉,十足有實力的一支三木.同時甩動球桿的前端,可以感覺得桿身並不會軟.有相當的硬度效果.握把來說,握起來剛好,不會太大也不會小,握感不會說軟,但硬度與止滑性都不錯.而這支球桿的外觀只能說平實內斂.沒有花俏的塗裝,整體球桿的顏色屬於比較深色系,讓人瞭解用這樣的球桿多半是屬於務實導向的球友.求效果,不以外觀取勝.所以就讓我跳到此球桿實際使用的各項效果說明.
如果你體型條件不是太突出,沒有高壯的身材,要把第二桿送出超過200碼距離真的是很困難.因為我的身高才162cm,體重60kg,這樣的條件說要把球打出超過200碼那就只能靠球桿與多下點工夫在練球與體能訓練了.雖然現在是可以把球送出到我要的距離,但常下雨的台灣,下雨後的球場球道與果嶺都特軟.我雖然可以把球送到超過200碼,但因為球道軟所以滾動距離在這樣的條件上完全發揮不出來.
這支桿的使用效果真的讓我有點吃驚是太好打了.擊球上側旋問題幾乎沒有,就算有也被壓制到最低.你不會打出太扯的左曲或右曲球問題.球桿的整體表現真的四平八穩.任何人都可以很輕鬆的打起這桿,不需要太顧慮去調整自己動作來使用此桿.而打幾球後就覺得這桿真的很好使.沒太大的難度與要求.球桿不會重,也不會硬.打起來卻效果十足.
這桿的好處在於它球頭設計的外型,給人很有安全感.對一般人來說這點很重要.很多人一看到那種小小的頭型就無形中感到很大的使用壓力.所以這點在這款上面是已經把前一代的問題給進行改善.然後桿面的寬桿面設計可以讓一般人在擊球時不穩定的桿面落點,可以得到最大的容許能力.更重要的事,在實際使用上,龍馬木桿的抗側旋能力要優於其他對手不少.
這也是很多2013年大品牌所設定的球具特性.都是走易打風,將球頭的重心給壓低,把擊球的初始起發角給增加.可以使一般球友更容易打出你要的彈道高度.同時把擊球倒旋給壓低,讓球飛行的穿透性可以提升.但如果桿身用不好,質量沒到位,那球桿就很難有好的穿透性與快速的效果.因為實際狀況是一般球友的動作使用手臂擊球居多,觸球不乾脆,容易產生更多的擊球倒旋與側旋問題.
新款D1 Maxima與先前D1系列有那裡不同?基本上原有D1有的效果,特性與材料都是一樣.只是增加更多的優勢在D1 Maxima上.有那些不同呢?就讓我慢慢的說給大家瞭解.首先就是它的球頭重量分布上有進行些許調整.將整個球頭主體90%區塊只有0.35mm桿壁厚度.只有在桿面後方12g與球頭後方60g設定重量塊.讓整個球頭在擊球撞擊時.可以將主體的受力變形度更加擊中在整個球頭.
最後開球距離一直是眾多球友會追求的一個任務.我個人現在也是把開球距離提升設定為必要任務之一.沒有人會嫌自己的開球距離夠了.能越遠越好.同時當你的開球距離在250碼以內,這就會讓你的第二桿擊球時產生一定的難度.除非你把中長鐵都練得很精準.不然第二桿離果嶺的距離越遠,難度就越高.開球距離要先把穩定性給練好,再來追求距離.不是先追求距離再求穩定度.這個順序大家要瞭解.
一支桿到你手上,就算它的球頭與桿身都用上最高檔,但只要規格不對,或是設定不適合你的體型與力量,那你還是無法把這桿的效果給打出來.使用操作的另一個角度說法就是你對使用此桿的信心度?很多人的球包中,有一些桿子是能少用就能少用.基本上是用來避邪或壯聲勢.因為打不好,或用不順.拿起那支桿就開始禱告,希望這球不要打歪了.求爺爺告奶奶的!
NGS Rev Seve 80t桿身,這桿身就感覺舒服點,但高噸位碳布的特性還是顯現它的剛猛性.桿身的彈性很棒,與我另一支80t的Crazy CB-80 LS差不多.但它雖然是S硬度,但是我打過高噸位碳布最舒服的一款S硬度的桿身.這算是比較近期的高噸位碳布桿身的回饋.桿子彈的效果比6X3要強多了.因為桿身材質好,桿子彈的力道就變得更為強大.所以光在這點就要讓我愛不釋手了.因為這種桿身回饋感會讓我越打越爽.
Romaro這個品牌在日本來說都是比較著重要產品設計,外型包裝角度算在日本幾個小眾訂製球具的品牌來說,算優等生.效能上我先前使用與其他廠牌比較上,差不太多,但外型與表面處理這塊要比較好.可以得到不少球友的親睞.所以這款木桿的設定就是走年輕,時尚,有速度的球友為針對對象.
所以要用龍馬這款木桿的難度是在這.也不是說你的力量與速度條件要多大.因為只要你的揮桿動作是以身體轉動為主,同時動作運轉熟練,在擊球前有將右臂的力量給送出去,這樣的效果就足夠用在龍馬這款木桿上了.而效果會顯而易見,也容易達到.切忌不可太早進行擊球釋放.一定要把擊球的手部運行給帶過到擊球點.也不可以對擊球反饋太早釋放,要讓球頭的力量可以進行反彈.如此才是一個龍馬擊球的完整過程.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打龍馬打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類桿身的振動強度與球頭本身因為擊球讓球頭所產生的震動感,可以達到共鳴.這個擊球就是非常爽的振動感.讓你打起來越打越熱血.這就是我愛這桿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打Crazy CB-80 LS桿身的回饋真的只有一句化就是”不拖泥帶水”.手到球頭就到.非常的快速與敏銳.桿身的整個揮桿過程中都是很直接沒有那種軟軟順順的感覺.尤其它讓我最愛的是桿身的彈性.
因為龍馬這款木桿球頭的設計,運用的技術,使用的材質都是現在其他木桿所沒有的東西.所以我才說這是真的產品與設計的突破.我也為了瞭解這當中的內幕/behind the scenes,到中國負責代工的廠商去瞭解它的獨家薄桿壁的強化方式,與探訪對這個產品有直接瞭解的日方人士.最後終於讓我瞭解到整個真相.這就是我對我喜歡的東西想要不計一切的去瞭解當中的原因與關鍵技術的熱情.
這應與它桿身內部有設定金屬絲材質結構有極打關係,將桿身強度也給加強了.讓桿身在反彈的穩定度可以達到最高.球桿回覆性上可以更好.這與它具有低抗扭曲力/Torque有極大關係.因為它雖為50幾克這個級別,它的桿身抗扭曲力是3.3.這個數據在其它桿身上通常就是60幾克的級別.其他一些50幾克高檔的高噸位碳布桿身的抗扭曲值都高於4.0.這對於擊球穩定度與精準度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一般這類木桿的甜蜜點位置本來就小.就算它的擊球熱區(打中這個區塊的效果與甜蜜點差不多,是甜蜜點的擴大區塊)也不會太大,最多是1cm大小的圓.但SIT 460這木桿會讓人覺得它好打就是它的桿面熱區比較大.所以只要擊中在這個區塊就可以享受到這桿的超舒服與扎實的擊球回饋,同時擊出的球質與球速都是如同打中桿面甜點一般的效果.這點有超過我個人預期的想法與差異.三浦在木桿也慢慢有自己獨特之處.而這塊我想可以得到不少年齡較大球友的認同.
為何我會在開中明義中就把這桿設定為一般人可以使用的規格?主要就是以球頭的原始設定.一個產品它在原始狀況去進行銷售時就可以瞭解到設計此桿的人想要去傳達的信息.雖然它沒有明說,但可以從它整個產品的有形與無形資訊中可以瞭解.不是說所有的產品訊息都只有從官方網站上或產品型錄中才會有.所以我通常是先觀察手上的產品,內外去進行瞭解,最後才會去長產品商對此產品的說明與相關資料.
它的擊球聲雖然沒有很大聲,但很扎實有力,同時配合上桿面的彈性後,整個球真的很有爆發力的快速彈向空中.它與一般我愛用的高重心桿面球桿有很大不同,高重心桿面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球頭反饋與你的力量再加壓到球頭上.但這種低重心的球頭吃球不會如同高重心那樣有較長的互動,很容易把球送出去.
這球桿的長度真的不長,用起來真的會挺順手.與我現役中另一支Alleato木桿來說只有長0.5”.但用起來都算在合理的範圍中.因為動作更有力,速度節奏更快後,球桿需要更加好操作.太長都會影響到使用操作的性能.現在我用到45.5”的長度木桿都會感到不順手.不適應.下桿需要更大的力量去拉球桿.所以要短一點的規格讓我可以下桿更加順暢.不過這桿要讓我在還未使用前去挑毛病也是有.那就是它的桿面太大.這點對於下桿的風阻系數就會變得過多.
對於要讓這支桿可以成為一支超級跑車的重要關鍵就在於桿身的選用.要讓它可以打出更有穿透力的球質,更穩定的球路,與低倒旋的球數,桿身是重要的決定因素.而這款Matrix Ozik 6X3是在2012年11月才對外上市.真的是剛出爐,又火又熱的新產品.而新款的X3桿身就是以目前Xcon系列產品為開發基礎的新產品.Xcon這款桿身算是最有善的一款桿身,對於一般球友的使用與條件都不會有太高的難度.
而這支桿的失擊傷害真的是我這幾支日系高檔木桿中最好的一支.幾乎不會有太多的側旋問題,就算我打中桿面下方,距離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彈道變為低彈道而已.打到桿面上方就是高彈道.高彈道對於距離影響會比低彈道要更低.所以它這整個桿面都有不錯的彈性.而桿身的抗側旋能力算是各桿身產品中前三名.
我個人覺得,如果這個球頭把桿頭上蓋設計薄一點,讓重量可以更集中的放置在底部的幾個角落.這樣可以讓整個球頭的回饋更好.讓整個球頭的反振可以更大,更有效!所以設計球頭我現在試了很多球桿後也對這塊有更多的瞭解與感想.慢慢可以瞭解到要得到怎樣的球頭回饋與效果可以利用怎樣的材質,設計與技術來達到.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