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所有

從歐巡走出去的歐洲巨星,在美巡賽獲得成功後多半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歐巡賽會員身份,每年的歐巡賽大賽也是陣容強大。歐巡賽為了留住這些球星,目前把賽季最低參賽場次降低到13場,也就是說除了大滿貫和世錦賽,他們只需參加五場歐巡常規賽就能完成參賽數量的任務。

球本身有球渦設計,所以球的表面不是平滑,且不規則面狀態。而我們推桿需要和球接觸,以現在桿面狀態(多數的品牌桿面都是CNC表面車紋設計)其實很難和球表面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和球倒旋效果。因為桿面和球本身的接觸面積很有限,加上球渦都是凹陷狀態,根本無法讓桿面和球渦凹陷區塊接觸。

2017赛季美巡联邦快递积分排名第150位的里克-兰姆(Rick Lamb)共获得52.4万美元奖金,联邦快递积分269分。2018赛季联邦快递积分排名第150位的本-马丁,积分266,奖金53.2万美元。可以说李昊桐去年的表现离获得美巡特别临时会员身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实李昊桐距离美巡赛特别临时会员最近的是2017年。那一年夏天,他在英国公开赛获得第3名,获得约200分美巡赛非会员积分,如果他能在接下来的PGA锦标赛获得不错的成绩,他很可能获得美巡赛临时会员身份,不过那场比赛他没能晋级。

戶外的核心:你的視野開闊,身體感受到環境和自然因素的反應,身體會自然去準備和應對。這些東西都是室內無法提供,也是室內的測試數據精準度絕對無法和戶外結果相提並論!因為你可以完全看到擊球後的飛行軌跡,球速,落地滾動等。這些訊息是最直接和正確的結果。室內數據都是模擬和演算出來的結果,正確度是不高,只是看爽!

德阿蒙德的单洞17杆,如果放在美巡赛单洞杆数排行榜可以排在历史第四位。排名在他之前的有:安斯利(美国公开赛)和阿莫尔(肖尼公开赛)的单洞23杆,以及约翰-达利的单洞18杆(湾丘邀请赛)。在韦伯网巡回赛2017年巴哈马大埃克苏马精英赛,格雷格-伊森曾交出单洞15杆的成绩。不过,在经历了单洞17杆和前9洞54杆后,德阿蒙德没有退赛,他在后9洞仅在12号洞吞下柏忌,交出37杆(+1)的成绩。赛后德阿蒙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你能从我今天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那就是不要退赛,不要放弃,享受比赛的乐趣。这只是一场比赛,每个人都会经历糟糕的一天。”

基本上,人的身體在經過3球後,就會自己調整身體的動作和節奏去配合桿子特性。這也是測試球桿不需要多,也不可以多。正確的數據和觀察有效擊球只有前面3~5次。那有朋友會問:需不需要熱身再開始測試?最好不要。最多伸展一下身體就可以。因為這樣身體就有準備。球桿能否適合你?就是觀察在你身體最直覺的狀態下用的結果?越有準備就如同你會對測試桿子的規格和數據有對應的方式。

技術放在桿頭底+後位置可以提升桿頭擊球的穩定性。但一些廠商訴求像”彈簧般“的桿頭技術(擊球後桿頭內部的反作用力效果),提升彈力效果就只會發生在漫畫或電影裡!現實上只有桿面在作用和反饋,很難延伸到桿面以外的區塊。醒醒吧!回到現實裡。要打遠或好打的桿子,選桿面和桿頭的外型和大小才是重點!因為要提升你的桿頭速度就看桿頭大小和形體設計有沒有讓阻力減少?一些桿頭上蓋會設計有導流翼,讓風阻可以減少。再來就是桿面設計能否減低風阻。最後就是桿面撞擊的效果:也就是桿面彈力了!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桿子是表現的中上,也是一支大家都可以用得不錯的桿身。應該說是老少咸宜的產品。它比較像大眾型的產品,因為在擊球樂趣上都會有不錯的感受。同時打出來的結果也很到位。只是對於有一些明確需求的人,這樣的桿子可以就是面面俱到。但都不會做到精的狀況。當然也算一支不錯好入門的桿身。對於想要進入進階型的球友,要得到訂製球桿給你的好處,這樣的桿身是值得去考慮。尤其東方人對於手感回饋上,有比較高的要求。

新Ladar握把也覺得越打越有信心。它雖然有點吸力,但在木桿身反而會讓我更敢去打,不會覺得握把不靠譜。或是像其他日本握把軟的會簡單滑動問題。握把的凹槽設計也確實起到一定作用,讓我下桿開始扭轉握把時握把都可以穩穩的固定。同時還有一定的軟度,卻不會滑動。這就會更好發力去控制球桿與力量。應該說這款握把實務上反而會有不錯的感受與控制感。雖然握把外觀覺得很普通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用起來確實感覺還不錯,可以很放開來打。

如果落地的時候球的彈跳不是太好太高,就是球本身在飛行過程中,能量的消耗很多在自轉上和空氣阻力等,所以落地後就沒有太多能量在球上,導致落地的衝力比較小。而球在飛行過程中如果消耗很多能量,自然就是本身自轉的因素導致能量消耗在這些運行當中。所以倒旋量在整個擊球裡變得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你身體力量傳送到球桿,然後球桿在把能量轉送到球上,這個過程能量會有損耗,但球本身會得到最大的擊球能量去產生飛行動力。

這桿子的聲音回饋就比較散開,沒有像一些桿子的擊球聲音是很集中響亮。這點對我來說不是很喜歡,因為我喜歡扎實的中球感覺。打中球可以很扎實的把球給彈出去。中球的那個點要很明確甚至很重手。打出來的聲音要更集中在這個點上不要擴散。這點我想就是桿身的特性也就是Fujikura在第五代想要改變與建立的桿身彈力特性。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反饋有點過頭。反而讓擊球人會享受不了中球的快感,也就是爽度就差了一點。應該是桿身內部加入其他比較有韌性的材質所導致。

Ladar握把的特殊之處還在它的握把除了紋路設計外,還有方形凹槽設計在握把的下方。這種凹槽設計可以讓使用者的手指或手掌握穩、握牢不會滑動。而握把的握感上沒有以往日系握把那種軟黏手感,雖然握感上不黏,但卻很舒服。可以感受到這握把的凹槽與紋路和手指的互動感。好處是止滑能力不錯,但會稍微感受到這些紋路和凹槽對手指有點磨手的感覺。不過要時間打才知道這樣的凹槽實際對皮膚是否有磨損問題?另外和Pure握把比較;兩種握把的材質硬度差不多也都是很舒服,但Pure握把的材質握下去可以把握把壓下去,釋放後握把材質就會彈回去。

所以我現在還是依舊用幾個桿身品牌。日本小品牌的桿身性價比極低,而且很多產品的成熟度很低。雖然訴求使用很不錯的材質但其實實際使用的效果與感覺都還和這些主流桿身品牌產品有一段距離.有點像是白老鼠幫這些小品牌測試產品的感覺.而這些產品都是售價高於5萬日幣的產品.隨便一款產品都比Speeder要貴,所以貴得有點離譜也水分過高.當然這都是經驗,所以後面就不再去測試這些高價產品,得到的結果和手感和我用LAGP,Veylix和Fujikura差不多。甚至有些區塊小品牌沒辦法和這些大桿身廠競爭!

真要打得遠的桿子就是美系的幾家大品牌產品就是了。就算日系一些高貴的桿頭真正去和這些美系主流品牌去比較一樣被比下去。這也是我後來對日系一些小眾高貴品牌產生絕緣。雖然有些日系桿身小品牌訴求增加10碼以上距離,這也就聽聽就好。因為你用新的桿子和輕量化桿身,自然可以的到比你現在打幾年的桿子要更遠。因為我花很多錢去買這些產品,但實際上卻沒有更遠也沒有像廠商說得可以得到遠10碼或以上的距離。

對我個人來說這些技術真正能在實際使用上發揮出功能與效果是很有限,甚至沒有!那為什麼廠商可以說的哭天搶地或驚為天人呢?說穿了就是說故事能力。你越能吹牛當然會有人被你騙或買單產品。因為在USGA和R&A的規定下,產品能得到突破的效能是很少。如果有的話那過去幾十年就會有廠商會嘗試和推出。而每年推出的新款產品各家技術說的有如神助!那樣只能說你故事說的好,牛皮吹的大,就會有人買單。加上這些都是主流大品牌,所以多數球友都是盲目也無法招架。

美系產品在規格,尺寸,還有價格都會與其他市場產品有差異。但美系產品最主要還是在整體的外型設計上走在潮流前端的優勢。也就是美系產品講求外型的亮點。因為在這種市場競爭高度化下,產品如果沒有在第一眼就得到消費者的注目就很難有後續機會。所以在這種狀況下,美系產品的風格與設計都會比較前衛與亮眼。不只在產品的外型風格上,連同產品的外觀顏色的運用,也都會比日系產品要更大膽。

那么,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保留旗杆or拔出旗杆,哪个更有利于提高推杆进洞的几率?在美巡赛新年揭幕战——哨兵冠军赛上,“科学怪才”布莱森-德尚博采取了部分球洞保留旗杆,部分球洞拔出旗杆的方法——可是,哪些洞该留旗杆,哪些洞该拔旗杆,他也没有透露半个字。

鞋子的包覆性不是太優,所以對於秋冬季節溫度低同時多半會有一些小雨的狀況,這樣的鞋子會讓你用起來腳底腳指先冰涼起來。整體來說我覺得新的Adicross感覺有點變了調。似乎把鞋子的風格走向更熱帶和年輕化的感覺。同時也把高爾夫的功能效果給弱化了。我覺得打高爾夫的人年紀主流在30~60歲間。而這些人對於鞋子的感覺會需要比較踏實舒服和好用。這樣新的Adicross感覺似乎和我先前的Adicross完全不同。確實讓我對Adicross的鞋風改變。

這些鞋子在一般使用當作休閒鞋在柏油道路和水泥路上走感覺要比以前的Adicross要更舒服了。以前鞋底釘柱設計比較多會感受到鞋底接觸地面,尤其柏油水泥這類硬的道路的回饋。但現在釘柱的減少下把身體重量放到腳底後,釘柱反而更能吸收身體重量,同時反饋到腳底就更舒服。當然釘柱的密度沒有以前高,所以對於地面的狀況反饋沒有以前明顯。但卻沒有讓釘柱影響整體走路的舒適度。

高爾夫球鞋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高爾夫配件產品。所以我買很多高爾夫鞋來使用比較。因為要把球給打好你的下盤就要穩固,而要讓你的雙腳可以利用地面產生更大的爆發力,那鞋子就不能太差也需要很強的抓地力和止滑性能!這樣你才有辦法把球給打直打遠.當然我身材不高大,所以力量上沒有高大型的球友需要穿比較專業的釘爪式高爾夫鞋。我大多選擇無釘爪鞋來搭配,這樣才能充分利用這些鞋子。不然釘爪鞋都只能在打球時穿著有點浪費。

揮桿動作的自動化分析是牽涉到整體身體與動態變化。而這些能力與分析需要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系統才能進行的事。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就靠一個小小的感應器或擊球感應設備去分析你的動作。因為這些動作的路徑如果沒有一定的數據量就很難去比對適當的參考值去分析比對。這就如同人類利用經驗來分析事情的方式一樣。這不只是軟體還有很長一段路,以目前的硬體能力與技術也是有一個斷層去跨越。

很多人都有一個盲點就是揮桿動作只是針對人本身的問題,也就是把自己的動作招式調整成為正確的方式去運作就好。但這樣的觀念就是錯誤的開始!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但對動作的研究與球桿的投入都十多年了,所以走過的彎路也不少才能體會一些事情。真相不是表面那樣的簡單與容易。所以動作要練得起來和練得對很重要的關鍵在於你身體能否做得到你想要的動作與細節?這個說法的關鍵點在於;揮桿動作不像我們平時一些舉手投足動作那樣簡單與高頻率,而揮桿動作都是我們平時沒有做,所以身體自然很難做出我們想要的表現來。

“高性能、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帕森斯用这三个词来定义PXG这个品牌。对于PXG来说,帕森斯既是老板,又是产品经理,还是一名用户。PXG有着很深的帕森斯的个人印记:全称“Parsons Xtreme Golf”的第一个单词,就是老板的姓氏;第二个单词则是他追求“极致”的体现。

PXG这个年轻的球具品牌诞生于2014年9月。诞生后没多久,PXG就迎来了高尔夫球具品牌的寒冬:Nike在2016年宣布退出高尔夫球具市场;Adidas宣布出售TaylorMade……种种迹象表明,球具市场的销售额在连年下滑,这个行业并不赚钱——至少在现阶段,大公司并不看好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