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兩邊如果都握有很多技術專利的狀況下,要把對手打趴的機會基本就不存在。因為對手一樣會把其他技術的違反提出來讓彼此都有侵犯相關技術的狀況下,自然就會變成最後技術可以交叉使用的狀況。而不是一方需要支付另一方專利使用費。或是有專利的一方同意另一方來使用其專利。因為這類民式官司都是看誰的優勢多然後讓對手和自己來和解這樣才能創造一個新的對自己有利的判決。
整體來說這挖起桿適合一般中高差點對短切有障礙的人!因為這樣的桿子和桿身會讓你覺得原來短打要打高,打倒旋真的不難也不太需要技術打法。但對中低差點的球友,這樣的桿子就是畫蛇添足,讓你短切得不到應有的掌握性和樂趣感。簡單說這桿子就是把挖起桿變得簡單也好打。在各種的球場這樣的桿子都很適用。尤其在台灣這樣的硬草地,桿子很好用也很吃香.
這桿子打出來的倒旋量也確實如同True Temper所訴求的提升倒旋量700rpm的效果.當然我不知道是否有提升到700rpm的效果,但至少它的倒旋量是比其他桿子要好。因為也是很容易落地就停球或是倒拉的狀況出現.上面有提到桿面吃球很扎實也會咬下球皮狀況,配合上這桿身的特性也會讓短切的倒旋量搭到最高。所以就算這桿頭擊球反彈效果很高,但卻不會影響到球落地的效果,雖然彈道高但落地一樣可以看到把沙土給拉出來.
這款Ladar握把握感也不錯但材質上不會偏軟和一般的Golf Pride握把的硬度來說差不多.而握把本身的凹槽/表面紋路立體設計更多元。尤其在握把下方(瞄準面的另一邊)是長方形的凹槽設計,它們訴求這樣的設計是可以提升止滑性能.重點我握起來的感覺握把硬度比較偏美系的感覺,凹槽設計是比較銳利也就是握起來有不錯的止滑性但有點會刮手的感覺。
這款桿頭不是使用碳鋼1020C或1025C這類的材質而是不鏽鋼SUS218.雖然它說和軟鐵碳鋼1020C同樣的手感但因為不鏽鋼的材質強度比較高對於使用耐用上會優於碳鋼材質這也是他們使用SUS218不鏽鋼的主要原因.這點我也認同因為挖起桿是很消耗的一支桿子,由於使用上多需要吃土挖沙對於桿面的磨損或磨光滑的狀況自然是很常見.如果你下場打球頻繁的話那估計半年就更換挖起桿是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談到底角邊緣的研磨這塊我想很多球友都不太清楚這是什麼或是要怎樣選適合自己的研磨方式?這點我認為是很個人化同時也要看你平時使用的挖起桿的度數和打法來決定.就以我個人來說明;我只有一支52度的挖起桿所以必須要在短切的距離去打出我要的彈道,滾動性,和停球能力.而這樣的挖起桿就必須要能夠讓我把“桿面打開”以便能打出高拋球或沙坑打出比較高的彈道出來.而對於桿底部位的邊緣就需要研磨掉把原本的角度給磨掉成一個弧線或磨掉一塊讓桿面可以打開來不會影響到桿頭擺放在地面的貼地狀態.
鐵木桿是這20年來的新產品.以前都是長鐵桿但為了讓業餘球友可以得到更好的使用感受與擊球效果所產生的桿子.這類的桿子多數的球友都會用鐵桿的打法來用.所以桿子的強度需要更高才能承受使用者的力量.尤其桿子長度相對木桿要短所以多數人都是用手臂往下的砍擊方式來擊球.這樣的打法桿身的強度要高才能承受往下的力量.所以鐵木桿桿身也比較常見到0.370”這類的桿身前端口徑.
桿身口徑一般來說會分為木桿類如一號木,球道木,鐵木桿/小雞腿等不同產品.再來就是鐵桿類包含挖起桿等.這兩類的產品都會有不同的桿身前端口徑設計以達到產品訴求的特色.在木桿類我們常見的兩種桿身前端尺寸;一為0.335”,和0.350”兩種口徑.目前0.350”已經比較少見大多為0.335”的口徑為主.主要原因在於現在技術進步材料的強度提升所以多數的木桿類桿身前端口徑都設計0.335”為主.雖然還是有少數的市售款木桿會使用0.350”的桿身口徑但畢竟已經沒有10年前那樣多了.
球的結構越多層次也就代表它在某些功能上會表現得越突出或越好.想要飛得更遠越多層反而會影響飛行的效果與距離.所以多層次的球款多半都是在功能面上有更多的選擇和表現.比如手感上更好,越好控球,彈道上會比較固定維持在一個高度上,彈力的效果更好等.當然我不建議一般人去選用多層次的球款因為這些球款的特定功能比較強如果你本身的技術能力與身體強度還沒有到一個火侯是真的很難發揮出這些球款的效果.只能說是打爽但你打不出球的真正實力.
高檔球款還是使用urethane/優力辛這類軟的人工橡膠材質.只是差別在於每一家使用Urethane的材料比例在球皮上的多少而已.這是關鍵也是你要去在意與觀察.這就會反應在我們實際使用上會感受到球給我們的手感差異和球落地的倒旋量.簡單來說倒旋量多的球款在表皮使用的Urethane也會比較多手感也比較好但成本也會比較高.有些球款使用urethane的比例不高但也是標榜使用這個表皮材質但價格卻比較低就在於這個原因.
高爾夫球款上真的琳瑯滿目,目不暇給.對於一般人來說要選怎樣的球款撇開成本這個因素你還真的無所適從.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太多選擇了.而且技術也還不到位,哪個產品好對我適合真的一點概念想法都沒有.看到球的規格與結構只能說有看卻沒有懂.因為這些技術與結構都是需要實際打才能知道怎樣的差異.但你真下場打卻打不到兩三洞球就打飛掉了.更別說感受它的效能.如果用上比較高檔的球款那更會怕.尤其心理壓力更大因為不想掉水或出界就更會讓身體無法放鬆打出應有的效果.
會有球友想問;使用碳纖維上蓋的木桿產品會得到更好的距離效果嗎?除了可以讓使用的容錯和易打提升外對於木桿最重要的距離因素能否有效提升?其實我的使用經驗是沒有.因為在USGA和R&A的球具規定下,只要你的產品是合格的話對於要提升距離效果實在是非常非常有限.就算你實際去打你會覺得新的木桿確實起到不錯的距離提升效果但實際是因為你現在用的桿子本身就已經不是最佳狀態同時使用一段長時間,桿子本身的韌性,彈性,和強度都已經無法和現在新的球桿相提並論.
其實唯一沒有用碳纖維材質在木桿類產品的大腕只有Titleist.Titleist的產品設計尤其在木桿類還是以純鋼或鈦合金材質為主.Titleist的設計比較傳統也很少啟用新的材質或設計技術在產品裡頭.多半都是其他品牌用得不錯也得到市場的正面反饋後才會把它們覺得好的技術放到桿頭裡頭.比如桿頭的配重螺絲或配重柱設計,可調整角度的套管設計,桿底凹槽設計等.這些技術都不是Titleist首先去發展設計的東西但目前這些技術都已經是所有市面球具品牌木桿類產品的基本標配.
還有一個產品我覺得也是不能省必須要購買新的.那就是鞋子!鞋子或許幾年沒穿還是可以用但其實很多鞋子長時間沒有使用內部的材質都會脆化或膠會變質導致你再使用就很容易產生損壞或裂掉等狀況出現.或許不會有尺寸不合的問題但鞋子本身的損壞是這個產品主要的原因.因為我有不少球鞋都是放壞掉.壞掉多半都是鞋底會裂掉或是黏著膠的部分出現退化導致分裂狀況.所以買新款的鞋子也是一個必要的任務.加上現在高爾夫鞋有很多種類與功能.
我也常會被問到以前球桿和現在新款球桿會有很大的不同嗎?如果是在三到五年內的球桿的話那其實差別不會太大.但如果你的球桿款是和目前新款的球桿差距超過5年以上時間那基本就會有差異.所謂的差異在於新款的球桿都會比較著重在桿子的易打容錯這些區塊上.其實距離效果以前球桿和新款球桿都不會差別太多.因為只要在USGA的球具規定下要得到更遠的效果除非是更新的技術或材質提升才能有辦法做到不然在現今的技術能力下基本效果上是差不多.
大家都會想要快速回到自己以前的身手與能力技術但時間的投入絕對是必須的一環.也要一定時間才逐步看得出效果.一旦急著想要快速回到以前的狀態就會過度使用自己身體導致身體負擔不了產生傷害.這點是大家要去避免和不能著急事.很多球友多半都會有這樣狀況我自己以前也會有類似狀況都是停幾個月沒打球在打球就會想盡快回到自己過去的身手.但往往都會練過度也練得頻率比較多這樣身體自然容易受傷.
建議朋友推桿要重新去設定為適合你身材和推擊方式的基礎.而最好從你的舊桿著手.因為舊桿沒有成本,做壞了也不會心疼,但如果做好了又會變成一支嶄新的武器可以讓你用得更順手更輕鬆的桿子.或是可以選擇一些過季的推桿價格便宜不會讓你覺得心痛的價格就買來進行個人化的規格重制.因為推桿的設計和款式都大同小異,舊款的產品價格便宜或許規格找不到你個人習慣使用,但都可以再重新找技師去更換握把和桿身調整長度與重量來達到你喜歡的規格特性.這都是我常做的事.
大家無法長時間去掌握好你的推桿往往一些很短的距離才是大家恐懼和感到難度的狀況.越需要精準度的時候往往你的桿子和身體就是無法配合好.一些低級的失誤往往都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發生.所以說適合你的推桿可以用得長久也讓你推起來不會感到問題與吃力這就是個人化推桿的好處與亮點.量售的推桿通常可以選擇的規格空間與種類不多所以你只能依據個人喜好的外型長度進行選擇.
整體來說我認為紅管的效果要比白管要更好,手感上會比白管要更舒服一些雖然還是覺得有點硬有時力量會灌不進去球桿裡但整體因為桿子的規格設定得很適合我用所以對這點的問題感受不會覺得是大問題而距離彈道的發揮都很穩定不會忽上忽下.產品的質量與效能都很穩定到位.加上對容錯也有很大空間所以打起來可以讓我放心去發揮動作力量.以這樣的價格要和其他日系同價位產品競爭算是有明顯優勢與特性.
整個桿身的下桿過程我是完全感受不到桿身哪個地方有彎曲或是桿身反彈的時間與空間點.也沒有在力量釋放後會感受到桿身前端的甩動桿頭的地方.這桿身的重心和TPHDe是一樣所以運用的技術也是差不多,同時這打起來可以感受到桿頭撞擊的強大力量也說明桿身前端的強化技術是關鍵這點就是使用目前TPHDe的同樣技術效果只是TPHDe的撞擊感沒有紅管這支這樣強烈因為TPHDe的其他材質會把撞擊震動給吸收掉讓使用者不會覺得有太大的震動.但這部分在紅管卻是毫無保留的流露出來也是讓我感到驚訝喜歡的地方.
桿身會影響5成的擊球感受與聲音效果.尤其我第一次使用這桿子時真的對這桿子的桿頭回饋給震撼到.因為打起來每一球都像要把球給炸破一樣的震撼感.這種“炸裂感”真的很爽也只有在這桿子找到!我真不知道這桿子怎樣會有這樣強烈的擊球回饋而且每一球都可以清楚感受到打到桿面的哪一個位置.三層四層比賽球打起來那種震撼感更為強烈中球的那一個點真的像打到一個實心的石頭一樣.有在美系桿身才有的DNA.
每一支桿子都有其自己特性與靈魂.就算桿頭桿身握把都是一樣規格也一樣.也不代表用起來的感覺會一樣.因為每個零組件都會有差異,每一個小差別都會影響最後的結果與感受.一支桿子可能有很多個小差別這就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和感受.所以說當你用新桿子時就需要依據實際使用感受與經驗去進行後續調整.因為你絕對可以感受到差別到底是桿子哪一個部分用起來覺得不順手而需要對那個地方進行調整或改善.不然不是你調整自己的動作或身體就是調桿子.
對於LAGP的桿身我認為比較適合有速度力量的球友使用尤其年紀在50歲以下會是比較好.如果年紀較大,女生球友,或16歲以下的青少年球友最好可以考慮日系桿身會比較適合這些球友們的擊球速度力量.因為桿身硬度重量都會影響到使用者的揮桿動作與揮桿節奏.往往桿身重量太輕太重都會讓你操控球桿的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硬度太軟太硬也會讓你節奏改變所以球具的變化絕對會讓你的身體進行自動調整改變才能用桿子順手.
會用到手掌去包住整個握把就是因為你的心裡認為單靠手指這塊的力量是不足夠讓你控制球桿所以才會要求你的手掌也加入到握桿的動作裡而你想手掌不管大小如何你的握把也不會太粗的情形下自然整個手掌把握把給包附住而這時候你就看到你的左掌完全壓住握把產生強勢握桿的狀況來.我最初開始打球就是這樣的狀況.強勢握桿會導致你下桿無法利用手腕(手掌和手臂的關節)這塊的關節力矩.也無法讓你的左臂下桿放鬆產生力量.也就是說你這個力矩關節的甩動力量無法產生就是因為這個關節已經被你給鎖死了動不了連帶影響到你的手臂的動作.
握桿方式我覺得沒有一定標準也都是看個人對於不同握桿方式怎樣去感受是最簡單輕鬆才是你的握桿法則.同時有些朋友會問那握桿在握把的哪個部位或區域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沒標準答案也就是你爽就好.當然會有一些主軸因為這牽涉到人體力學讓你如何施展手腕的力矩?這就是比較重要的關鍵點!有些人的握桿會握離握把屁股有差不多1”或2~3公分的距離.簡單來說就是握的握把位置比較中間區域.一來可能習慣,二來可能有一些選手也都是握得比較短一點的方式學來的.像我個人就握得在握把屁股位置(左手位置).這都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不是一定有標準答案.
最多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