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球頭的擊球聲是很奇怪的噠噠聲音.如果擊在非甜密點的位置,這時的聲音就會比較大聲.這樣的回饋真的是很少見,我個人是比較少聽過.所以這也是我會在上面說明它的球頭結構設計來印證這樣的球頭會得到的奇怪回饋聲.而這個球頭的擊球感覺也是相當簡單與快速.就算打到桿面甜點也一樣,球一下就衝出去了,雖然說它的球速很快但對於擊球的回饋上就沒有太多讓人感到深刻所在.
說到這個TRPX新的桿身品牌,是在前年上市,去年它的新產品問市,在日本也有缺貨的狀況.它的來頭可就不小.TRPX本身是從Crazy出來的一批元老,也是前社長出來開展事業的第二個桿身品牌. Crazy因為後來股東間的一些問題在2014年三月向外宣佈破產保護.目前由銀行先進行接管.看看後頭有誰會接手進行公司重組.畢竟Crazy這個品牌在市場上有一定程度的知名度與價值.後頭管理與運作上產生的問題,讓它步入結束就會太浪費.
一開始用的前一個月桿面的倒旋很大.球會比較容易有磨損問題,但磨損都不是太嚴重.但過了兩個月後,桿面的凹槽給度已經給磨掉不少,也更加平順.所以這樣的桿面狀況才是最好,沒有太銳利,也不會太平產生不夠一定倒旋量讓落地滾動產生.所以我一般對於挖起桿覺得它最好的桿面狀況都需要使用2個月以上,如果你下場或使用頻率比較多,那這個時間會短一些.但過了8個月後的桿面肯定會被使用頻率給讓磨擦力給影響了.
對於挖起桿專用桿身來說也是一樣.我也有日系島田挖起桿專用桿身,雖然它的手感也不錯但相比之下,這桿身可以用粗得相當有彈性,比其他對手都給比下去.就算彈,但它的彈是讓你彈到骨子裡.所以以手感來說它是我用過的鋼管桿身中最棒.桿身前端比較軟,但卻沒有影響到觸球的時間點,因為桿身的強度到位,回彈的速度與力量都很大.完全沒有穩定性不足與產生側旋狀況.
不管是用三浦,共榮或其它日本小廠的挖起桿,耐用度肯定不會太好.所以換桿的機會是很常.如果球友本身的切桿水平高,那這個換桿的頻率可能在半年到8個月就需要更換了.不過很多新桿子在短切那種會把皮給刮下一片或漆給劃過一片是很常見.但比較重要在於對於挖起桿很多是建立在使用者本身的喜好與操作技巧上.而大家比較重視的桿面凹槽設計,它主要是將球的表面水分子給帶下來流到凹槽上.
太多人在乎這種數據.而數據的核心在於物理特性.要得到你要的使用結果需要看的可大可細.絕不是簡單完全照你要的長度與揮重去設定然後在桿身前端硬塞很多的膠或配重塊.把整支球桿的特性給棄之不顧!每回我拆別人的球桿就怕去清理桿身內部的東西,每回拆都是苦差事.工具與鑽頭長度都快不夠了,還沒清完.每每做這樣的事,心中就罵生連連,這些裝的人到底有沒有帶腦!
以一個動作熟練的使用者來說,在木桿上要得到有10碼的提升效果是很困難.再加上我的手邊球桿都與我使用上相對比其他人的桿子要適合.但這次的效果讓我覺得明顯高於其他桿子.所以對於Veylix這桿產品來說.我給它下個評論,距離之王!用Veylix的產品會員也有這類的反饋與使用經驗.它的滾動性與距離效果真的會讓你嚇到.但也不是說它的距離好就會犧牲掉穩定性.
它的擊球聲是典型的SP-700鈦合金的清脆鏘鏘聲.因為SP-700鈦的材料比較有韌性,所以打起來的樂趣與回饋就會比一般6-4鈦要好得多.另外還有不少日系木桿的桿面是使用DAT 55G的鈦合金,就我使用的結果來說,SP-700要比較清脆,DAT 55G的回饋聲沒有SP-700要好聽.會比較悶一點.但比較有黏球感.以這個球頭來說,它的桿面重心在比較高.所以也有相當不錯的黏球感.
我從去年到現在用了Veylix幾款桿身後,我對它的印象與經驗都是相當不錯.原因在於它的用料到位,效果也是令人無話可說.要比其他對手要好上許多.你可以對它的價格不滿意,但我還無法對它的效果,距離提出反對.站上的會員也對它的產品有寫過測評,得到的反饋與使用經驗都是正面.所以對於新的Arcane桿身我是直覺不會在效果上有太差的想法.
在冬天使用這支桿子來說,風勢的影響是有相當程度,但它的影響卻是相當有限,不能說沒有,但被側風吹的影響約只有1~2成左右.所以當在下場使用這支桿子時,我不太會改變我擊球的目標,直接朝目標位置進攻,球桿多半能將球送到你要的位置與距離.球頭雖然有不錯的擊球回饋,配上這桿身的簡單彈性雖然會讓擊球樂趣減低,但你可以享受到球頭的扎實度.
它的三木我也有同樣的想法只是在這塊上會有怎樣的感受就需要實際打才瞭解.這桿頭在打不在桿面甜蜜點上的回饋就以較硬.也因為桿身的特性與硬度,它整體的回饋到我的手是鈍鈍的!不是很舒服.但只要打中桿面甜點那種整個桿面延伸到球體是相當整體與扎實,爽度是滿分.打擊的聲音是鏘鏘聲!比較脆的回饋感.
在材質上它是使用整個其頭為鈦合金 6-4鈦的規格,桿面是用DAT-55鈦合金.這是大多日系小廠的一號木桿桿面所使用的規格.簡單說,這樣的使用材質是最棒,因為它把木桿所用的材料完全不動的放在球道木上.有別於其他球道木的使用材質大多為不鏽鋼,桿面最多用6-4鈦合金規格要高檔許多.所以這樣的材料讓我完全投降,
我只能說它雖然是R1但骨子裡的設計與配製上都與R1 Tour issue 440不同.這款球頭特色在於它對於off sweet spot/非甜蜜點的擊球影響與距離喪失問題要比R1 440要強得多.所以對於動作上的一些瑕疵處理就會優於其它球頭.這點我覺得對於有距離條件的球友來說是相當重要.因為當你可以開球開得遠時,你的球桿對於失擊影響的傷害需要有效的壓制下來.不然當你能開到270碼的距離,只要偏個5度就會讓你產生極大的傷害.
我打不會偏.就算偏也不會差太多,最多到長草區.真的夭壽穩.這個穩,加上它的遠,我還能要求啥?這就是球桿的差別.因為我現在的動作轉動速度更快與力量更大,所以我現在選用的桿身大多是桿身前端要強化與加重.讓桿身前端不會產生過多的後旋與側旋問題,對於擊球穩定性與擊球爆發力會得到最好.不然桿身桿身前端強度不足的球桿打起來這個側旋問題與倒旋就會過多.影響到球質與穿透力.
這次我對這個球頭測試的方式是從現有我裝在R1的兩支性能桿身為測試的重點.一支為Matrix Velox 60st,另一支為Fujikura Motore speeder 661.兩支的硬度都是Stiff,所以使用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因為這兩款桿身都有在R1 440的球頭上進行完整的測試,所以我就不再去對這兩支桿身放在這款R1 440 shallow face球頭進行測試.
以一個訂製球具技師角度來說,這個桿子的臨界值,不是只單看一個使用者的揮桿速度而已.還需要看它擊球的力道來決定.因為有些人的揮桿速度從數據看起來不會快,也在桿身承載的範圍內,但還是會有穩定性不足問題產生,這就需要看使用者所發揮出的力道因素.所以我一直都認為,速度不等同於力量.力量才是決定桿子規格重要基礎.而力量是要看一個人的體型,體能,肌肉強度而定.
要打得好,我只能說,”距離”距離”,距離”!不管打哪一個球場,風格怎樣,打哪個梯台,只要有距離,你的起跑點就是不同.技巧與動作熟練度是大家都會去練.但距離是練不來.要提升距離只能從兩個方面,一是從動作,二是球具.動作要以現代化身體軸心轉動,至少要兩個力矩轉動結合才能將你個人的擊球效果與力量產生倍數化.另外在球具.上面這些球桿都是可以提升你距離的特性.
所以Speeder 661打起來桿身彎曲度不大,但彈性卻讓我感到很大.也就是說它反彈的力量會高於Velox 60st.這就好像輕量級的拳擊手打一拳與重量級打一拳的差別.這就是在於力量的質感上.這兩支桿身是有明顯差別.雖然說Velox 60st打起來最舒服也在回饋上把桿頭的擊球優化.但在擊球效果上, Speeder 661的擊球力量要強化了.所以桿身表現來說.速度快與力量大的人Speeder 661會讓你打起來效果十足.
一樣的產品可以買到便宜的價格是大家都想要.但大家可別忘了很多東西是價格所看不到的事.所以產品是死的,但你要的結果不見得是產品能給你.因為在球桿上需要得到好的結果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在於產品選擇與球桿設定兩個關鍵.更重要還有一點就是對使用者本身的特性,體型與動作的分析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
整體來說這支桿子是相當性能導向.雖然它打出來的球質與效果真的不錯,穩定度與操控性來說都很好.但前題需要你的動作穩定與有力量.這樣才能駕馭的了它.雖然它的規格不會讓一般球友感到困難與吃力.但如果力量與動作不穩定,那打起來就很難把它的性能給發揮出來.球飛得不夠遠,彈道過低等問題.雖然它性能導向,但確很穩定.動作上稍為偏差一點也不會影響結果太多.
桿頭重量如果不足, 就算你把長度做得較長,得到你要的揮重數據,但這對於產生桿身的彎曲特性來說是幫助不大.這也是很多技師在設定球桿的盲點.因為這都是太過於遷就數據而忽略掉桿子本身的物理特性.數據是給不懂的人看,對懂的人要去在意的是使用的結果與操作.很多的技師本身的物理特性與原理都不懂,就是盡可能去把數據設定到客人要的結果但對於使用的經驗與結果是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影響很大.
光R1就有好幾個版本了.有市售版,選手版,選手版有再細分一般桿面設計,與寬桿面Shallow face設計的兩個版本.球頭的尺寸都是440cc.所以這都是TM刻意為選手們所設計與生產的款式.當然了我個人也是比較喜歡小頭.因為它更容易使用,擊球上更為精準與扎實.因為就我的經驗來說,TM對於選手版的球頭都會有比較好的設定與桿面材質.所以這也是我想要購入的原因.
桿面有加強處理,凹槽設計合乎規定下,有這樣的組合結果對於使用的擊球倒旋完全優於其他現有對手.桿面的處理,雖然摸起來不會粗糙.但只要一打下去,桿面都會沾粘上球的白色表皮.所以我常會需要把表皮進行清理.但因為挖起桿是一個消耗品.不像其它鐵桿那樣可以用上好幾年都不需要換.我用了快兩個月,桿面的黑處理也都有部份被我給磨掉了.因為桿面的黑色處理畢竟是後來才加工上.
它的桿面是黑色加工處理.只要球打下去就可以看到桿面有一片白色的皮給帶過去.這就好像以前的寶劍有斬鐵如泥的能力.超牛!而擊球的反饋更是它的強項!我只能說,就是軟.它的軟不是軟軟綿綿的感覺,而是打中甜點軟中有彈的感覺.真的很扎實.這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感覺.以前喜歡鐵桿或挖起桿的回饋感是那種軟綿綿.但感覺不是很踏實.而這幾年對鍛造鐵桿的回饋就以扎實的軟中帶彈的風格.
產品名稱會叫Rupas也就是Rules Permitted and Spin/合乎規定與強化倒旋.大家一定會想,合規格的凹槽怎會產生更多的倒旋量?因為在挖起桿中,擊球倒旋是很重要讓球能停住的因素,尤其在短距離的切桿當中.你怎樣在有限的力量中,借由球頭與桿身的觸球強度與磨擦量把球的表面帶走水份而產生最大的磨擦力?
最多回應的